基督教讲章网

要善待众人 经文:《彼得前书》3章8节

日期:2016-10-27作者:倪光道

经文:《彼得前书》3章8节: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

对于这节经文,有人认为是对教内人说的,有人认为是对外说的。但我认为,这节经文是讲新生命要在人际关系中彰显出来——善,是新生命的本质;善待众人,则是新生活的表现。这节经文有四个要点:
 

一、“你们都要同心”


“你们都要同心”,这话首先是对主内弟兄姊妹说的。这就是说,主内的弟兄姊妹,虽然各有不同的个性、追求,在不少方面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无论有多少不同,同心却是“都要”的。无论有什么理由,唯有同心,才是主内每一个弟兄姊妹都要重视、都要追求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若例外了,即使以为自己的理由最充足,也不过是人的理由,而不是圣经的真理。这是毫无疑义的。

那么,什么叫同心?拿教内来说,同心不是寻求思想上的完全一致,也不是流于口号上的一致;同心乃是在共同信仰里的一种努力,在基督耶稣里的一种追求。这种努力,是努力克服一切容易影响同心合一的东西;这种追求,是追求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我们不会不知道,只有同心合意,才能兴旺福音(参腓1:5;徒2:46—47)。我们也不会不知道,教会不同心,是福音的绊脚石。这种绊脚石所造成的损失,已屡见不鲜,实在令人痛心!凡为此而痛心的人,不会不知道同心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肯定,只有那些“不以一己之私及罪恶为重,也不以各人对福音不完全了解而产生教义上的差异为借口而分裂、独立”的人,才有可能为教会的同心合一做出努力。有人说“同心不是要求你来同我的心,也不是要求我去同你的心,同心乃是你我都以基督的心为心”,这话很对;但是不少人不容易做到,却容易把它变成口头禅。所以,重温圣经的教导,省察自己的光景,实在非常必要。

可以说,这是彼得在重申建造灵宫的原则,也是彼得基于主耶稣为门徒的祈祷而作的教导(参约17:20—23)。主为门徒的祈祷,彼得亲自听到过,在他的心里肯定记忆犹新、永志不忘。我们也应当如此。

“你们都要同心”,这话也是要求基督徒跟教外众人同心,使教外众人由于基督徒的存在和努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基督徒怎么能够与教外众人同心呢?是否意味着基督徒跟众人没有区别?我们要知道,基督徒跟众人同心,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内弟兄姊妹的同心。但圣经依然教导我们要同心。《罗马书》12章14节至21节是讲基督徒如何对待教外众人的,其中15节至16节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这就是教内与教外同心的一些表现。还有一种表现就是17节所说的“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这节经文说明,教会要认同教外众人以为美的事,并且要留心去作(原文是“尽力去作”),而不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二、要“彼此体恤”


“彼此体恤”的原文意思是“具有相同感觉、同情、彼此体恤”。陈终道牧师说:“彼此体恤,有同情别人、替人设想、甘愿迁就别人的意思。体恤人的必甘愿自己吃亏,待人有恩。”巴克莱说:“体恤和自私是绝不能同时共存的。若以一己之私为重,体恤则不能存在;体恤之心,只有在忘我及悲悯他人苦痛时,才能应运而生。基督在哪里掌权,哪里便有体恤之心。”他还说,“体恤是上帝的本性之一……没有体恤之心,则没有基督教,这话是何等的真实啊!”

“彼此体恤”应当从我做起,不要总是要求别人做,自己一动也不动。或许有人以为圣经说是“彼此”,为什么非要从我做起呢?诚然,圣经所说的“彼此体恤”,不是强迫的命令,而是能够蒙福的劝勉!“彼此体恤”也应当从身边的人做起,因为“爱人如己”的“人”是指近邻、邻舍。只有从身边的人做起,从家里人、从教会里、从同事、从邻舍做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关爱,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好,才是实实在在遵行圣经真理。否则,即使是“胸怀全球”,也只是说大话,说空话。
 

三、要“相爱如弟兄”


这一点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陈终道牧师说:“彼得这句话暗示当时信徒之相爱,已不如弟兄了,所以劝他们要相爱如弟兄那样。可惜今日教会信徒之间,虽有实际的弟兄关系,彼此却像外人一样。”

2、另有人认为“相爱如弟兄”不一定专指主内弟兄。我们对身边教外的人,也要爱他们“如弟兄”——虽然不是弟兄,却要像爱弟兄一样爱他们。这种观点既符合对外人要“爱他如己”的律法规定(参利l9:34),又符合主的教训:“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47)而且,使徒们也反复阐明这个真理:“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参彼后l:7)“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帖前3:12)
 

四、要“存慈怜谦卑的心”


这句话,我们要注意三点:

1、我们先要注意,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种心:一是存“慈怜的心”,这是形容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处境有慈悲怜悯的心肠;二是存“谦卑的心”,这是表明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深知自己的得胜和刚强全是神大能的保守,全是主能力的覆庇,若离了主,自己就不能做什么;同时,也深知自己距离主的要求还很远,在主的面光中,觉得惭愧,甚至无地自容。这些都是谦卑之心的表现。

2、我们也要注意,圣经将这两种心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既对别人仁慈,又对自己严厉。圣经这样写,就是要求两者同时并存,不可偏废。我们不能因为对自己严厉,对别人也严厉,以至看见别人的不幸和痛苦只会定罪而不会同情(像约伯的三个朋友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对别人仁慈,对自己也宽容,以至常常原谅自己的罪过,放松自己的追求。

3、我们更要注意,圣经是要我们存一颗“慈怜谦卑的心”,而不是像演戏那样只是外表学会做做“慈怜谦卑”的样子。真正有一颗慈怜谦卑的心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参箴4:23)。

这使我想起一位弟兄所做的见证。这位弟兄说:“那是二十世纪60年代我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信耶稣。在一个深秋季节,我的妻子生了孩子,而家里一贫如洗,我只好想到上山去偷番薯(地瓜),但我不敢偷别人的,要偷只能偷邻居那户信耶稣的,因为他家生活条件好,再加上他夫妻俩都很仁慈,即使被发现,后果也不会太严重。谁知道,当我第二次偷了回家不久,那夫妻俩就来敲门了。我想。糟了,被发现了!我妻子也吓坏了。但是我不能不开门。当我打开门一看,真想不到,他们夫妻俩送来了大米、面条、油、酒和一只鸡,还有几十元钱。这么多的东西,在当时我们真是羞愧难当!可他俩一进门就说自己亏欠,连邻居这个时候生孩子会有困难也没有考虑到,直到今夜在山上看见我挖番薯才想到,实在太亏欠了。他俩看见我们羞耻的样子,还安慰我们说:‘番薯的事就别放在心上了;如果我们早点想到你们的困难,你们就不会这样做了,是我们对邻舍缺乏关心,是我们的亏欠!’我当时真是又羞耻又感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说你们真好!你们真好!他俩纠正说:‘不是我们好,乃是耶稣好。’我就说,是耶稣好!是耶稣好!我们一家就是这样被感动信了耶稣的。”
 
我们可以从这个见证看出,那一对基督徒夫妻,正是“存慈怜谦卑的心”——对别人有慈怜,而自己却很谦卑。

 
总之,做到以上四个“要”,既能增强教会内部的属灵向心力和凝聚力,又能增强教会对外的良好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不但在彼得时代的教会是重要的,在现今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在人情日趋淡化、慈怜谦卑之心几乎失落的现代世界,上述四点有关人际关系的道德呼吁,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和重要,我们基督徒必须身体力行。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