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依从你的话 读经 路5:4——11

日期:2016-10-27作者:何介苗牧师

读经  路5:4——11

  这是一个耶稣呼召门徒的故事。虽然从会堂到旷野,从日落到清晨有许许多多的人跟随簇拥着耶稣,但是耶稣仍然在寻找呼召门徒。当耶稣以渔船为讲台,向岸边的众人讲道后,耶稣把注意力集中在渔船的主人彼得身上,开始了耶稣呼召彼得做门徒的事工。

  耶稣呼召彼得并不像呼召马太那样看见了就直接说:“你跟从我来”(太9:9)。而是特别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耶稣特地到彼得家治愈彼得岳母的病,还有一件就是刚才读的经文,教彼得捕鱼。耶稣对彼得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耶稣的是木匠世家,而非渔民,因此,木匠教渔民捕鱼岂非笑话?彼得回答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彼得的话很有意思,前半句虽然说他整夜捕鱼,一无所获,似在诉苦,但是话中不无透出彼得的猜疑:我老渔民都捕不到鱼,你一个木匠懂得捕鱼?!后半句虽然彼得答应照耶稣所说下网捕鱼,但是,话语当中明显的表示是勉强依从。各位,从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来看,彼得的猜疑与勉强不无道理:按照当时的季节与鱼群生活的习性,白天鱼在浅水区,晚上鱼在深水区,换句话说,晚上该在水深的地方打鱼,白天该在水浅地方打鱼。耶稣所说的与这经验恰恰相反,耶稣在这里要彼得去做平时他依常理依经验不会做的事!彼得的猜疑与勉强固然不足取,但是,彼得还是依从了。在自己的经验和主的话语之间,彼得选择了依从主的话。这就是彼得的可贵之处。

  基督教并不否定人的经验也是一种知识的传承,但我们不能陷入经验主义。达尔文在考察的时候,发现非洲一个部落有吃弱智弱能人的习惯,根据他的经验,只要教育好部落中的一个人,再用这个人去教育部落的其他人,就可以改变这种违背人性天伦的陋习,因为他已经用这种方式改变了不少部落。于是,他在部落中选中了一名孩子去英国接受西方文明教育,直到这个孩子长大了,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之后,他又派遣这人回到原来的部落,希望凭着这人的带动,改变人吃人的现象。一年以后,达尔文带着收获的企盼再次来到这个部落,可是总不见这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文明人,情急之下向部落首领追问此人的下落,首领不紧不慢的回答:“此人不会狩猎,不懂菜果,留着何用?吃了!”这当然是一个个案,但我们应当清楚,出于人的总有他的局限性,惟有神是完全的。这是耶稣对彼得信心的培养。
彼得的依从,使他享受了由此而来的祝福。圣经说:“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虽然彼得会打鱼,有好的渔船,有好的渔网,有好的经验和方法,但忙碌整夜,一无所获。可是,他听从了主耶稣的话,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一下网就圈住许多鱼,把鱼装满了两只船。各位,基督徒的祝福因为顺服。
 
从5:6-7两节中还让我们两个功课。一个是在享受神的祝福中也会有考验。彼得依从主话,下网捕鱼,当然大有所获。但是,在捕获过程中也出现了两个险情,就是“网险些裂开”和“船要沉下去”。假如,网真的裂开了,那么,鱼就会全部漏网;假如船真的沉下去了,不但鱼漏网,而且必将危及生命。风险是免不了的,关键是如何面对风险。这当中需要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更需要他们的信心。因为,尽管有险情,甚至有生死之虑,但是他们总不要忘记,耶稣在他们船上!耶稣同在,就是祝福的保障,平安的保障。我们信耶稣了,并不是说,我们从此以后就没有风险,没有患难了。风险和患难依然会有,但是,因为我们有主同在,有依从主的信,那么必将会获得主更大的祝福。《赞美诗》(新编)273首写得很好:

神未曾应许:天色常蓝,人生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应许:常晴无雨,常乐无痛苦,常安无虞。
神未曾应许:不遇试探、懊恼和忧虑、不幸悲叹;
 神未曾应许:不负重但、繁忙的事务、周折、困难。
神未曾应许:路常平坦,任意的奔跑,毫无阻拦,
没有深水阻,汪洋一片,没有大山挡,高薄云天。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行路有光明,作工得息,
试炼得恩助,危难有赖,无限的体谅,不尽的爱。

  我们永远不要害怕依从神的话语,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有能力的(路1:37)。

  还一个功课就是是学会分担和分享。这里,不但让彼得明白了怎样放弃自己,放弃经验,依从主的话,而且也让彼得和他的同伴学会了分担与分享。假如当网险些裂开的时候是需要分担,那么,装满了两只船就是分享。有一个寓言叫做《天堂与地狱》,说有人在和上帝讨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说:“走吧,我带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于是上帝带他来到一个房间。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是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却喝不了。只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随后,上帝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没有什么两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的享受着肉汤。这个人不解地问上帝:“为什么地狱里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喝得到肉汤?”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每个人都懂得用汤勺喂别人喝汤。故事就此戛然而止,而寓言的魅力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力。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帮助别人喝到“肉汤”你就可以喝到“肉汤”。“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生存。中央二套每早有一档栏目《第一时间》,我尤其喜欢其中气象板块的广告词“分担风雨,分享阳光”。从表面上想象,分享比分担来得容易,来得甜蜜。但是,生活的实际往往是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难。所以,当今社会出现了老一代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现象:过去困难时期恩恩爱爱的患难夫妻,如今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反而出现了感情危机,甚至反目成仇。这是因为人的自私和贪婪诱惑着我们:只希望别人给自己困难时候的帮助,不愿意把自己的幸福让别人来分享。各位,让我们克服自私和贪婪:和一个人分享快乐,一份快乐会变成两份快乐,和一个人分担忧愁,一份忧愁会变成一半忧愁!

我特别对耶稣所说的:“把船开到水深之处”这句话有感触。水深之处就是生命的深处,灵性的深处。希伯来书6:1说:“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 马太福音6章中,耶稣说:“不要为吃什么、穿什么担心,因为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它都有的吃,地上的百合花比所罗门王最盛的时候还要美丽呢。”这只是道理的开端。

腓立比书4章11节,保罗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么处卑贱,也知道怎么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时随在我都得秘诀。”这是进到水深之处,让我们更深地认识主,也更彻底地认清自己。

林前13:15说:“不计算人的恶”;(贴前5:15)说:“都不可以恶报恶”,(彼前3:9)说“不要以恶报恶”,这叫道理的开端;(罗12:21)说:“反要以善胜恶”,这叫进到水深之处。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爱自己所爱的人比较容易,而要爱一个自己所恶的人,却是非常难。但主耶稣基督却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太5:46 / 47),主又对我们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BP你们的祷告……因为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4-45)

彼得后书1章有一个德行阶梯,第七节里说:要“爱弟兄的心”,这是道理的开端;后面又说了一句,“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那叫做进到水深之处。

当摩西要离开埃及王法老去求耶和华的时候,法老对摩西说:“我容你们在旷野祭祀耶和华你们的神,只是不要走得很远。” (出埃及记8:28)“走得远”就是离开世俗远,与上帝靠得近。“不要走得太远”是魔鬼的诡计。基督徒总要在生命上进深,再进深!

  各位,耶稣施行这个神迹的目的是为了呼召彼得等人作门徒,让他们由此认识耶稣,跟随耶稣。所以,当彼得鱼满舱的时候,惊讶的不仅仅是因为鱼,而是因为眼前这位耶稣!彼得情不自禁的俯伏在耶稣的脚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人看人,往往走得越近越发现他的缺点越多,所以看伟人是要有距离的——因为他是人;但是,当我们越与神亲近却越是发现神的伟大——因为他是神,毫无瑕疵。
  列王纪下3:16-20 记载三王和五王打战时,没有水可喝。他们去找先知,先知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虽不见风,不见雨,谷中必满了水。”圣经说:“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王下3:18)。那大事在哪里呢?大事是神要把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这才是大事。让彼得下网捕鱼是小事,主耶稣以后要给他们得人如鱼,这是更大的神迹,这在神眼中看为大事。所以,耶稣对彼得说:“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所以,彼得、雅各、约翰终于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各位,依从耶稣,就是要我们放弃经验主义,听从主话;依从耶稣,就是要我们处惊不忧,依靠耶稣;依从耶稣,就是要我们学会分担,学会分享,让人生满有主爱;依从耶稣,就是要我们离开道理的开端,进入丰盛的生命;依从主话,就是要我们跟随耶稣到永远!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