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天国“工价”

日期:2016-10-27作者:陈丰盛

经文:太20:1-16

问题研讨(引用《福音性研经》):

1. 查经前的热身问题:甲乙丙三人到茶楼吃饭,帐单是三十元,于是每人付了十元。当伙记拿钱给收银员时,收银员发觉多收了客人五元,于是便吩咐伙计拿回五元给甲乙丙三人。谁料这伙计贪心,取了二元据为己有,只拿回三元给他们,所以他们每人分得一元。换言之,他们每人共付了九元,合共便是二十七元,再加上伙计取了二元,合共便是二十九元。那么,本来是三十元的,那究竟一元往哪儿去了呢?

2. 耶稣用什么来比喻天国?为什么是葡萄园,而不是橙园,或是苹果园呢?葡萄有什么特色?

3. 比喻中有多少批工人?他们于何时开工?

4. 到了晚上发工资时,迟来的工人得了多少工资?早来的工人又得了多少工资?你以为主人这样作是否有欠公允?是否有剥削工人之嫌?为什么?

5. 你宁愿一早开工,抑或等到下午五时才开工呢?为什么?

6. 为什么家主在下午五时(六时便收工了)还到市场去?你以为他是有意再去雇请工人吗?

7. 为什么那些工人到了下午五时还在等待,而不回家呢?由此你可以推想到这些工人是什么人,他们的情况又是如何?

8. 为什么主人不施舍给他们,而要冒着早来的工人的不满还去雇用他们呢?其用意何在?

9. 比喻中的主人就是神,从这比喻中,你认识神有多少?

10. 早来的工人的反应如何?假如那些迟来的工人只得九分一钱银子工资,你以为他们还会埋怨吗?为什么?由此,你认识到人多少?他们与神有何不同?

11. 看完这个故事,你宁愿一早开工,抑或到下午五时才开工呢?为什么?

12. 天国就好像葡萄园一样,是有时限的。现在神呼召你进入这天国,得享救恩,你还等些什么呢?有什么原因令你裹足不前,不肯当机立断,决志信主呢?

按照以上问题的研讨,我们借此比喻总结三个有关天国的原则:

一、 应当把握时机接受基督

比喻中有关“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这是当时犹太社会可见的社会现象。《每日研经丛书》中说:“看来这个比喻描写的,祇是一个纯粹想象的情境,但事实上不是如此。除了付款的办法以外,这比喻中所述的是在巴勒斯坦常发生的事。在巴勒斯坦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过后不久两季就会来到。假若收成的工作在两季来到以前没有完工,葡萄就会腐烂。所以收成是一件拚命赶时间的工作,任何的工人都受欢迎,即使做一小时的工作也是好的。所付的价钱也十分正常,‘一钱银子’,即一个第那流(denarius)或一个得拉肯(drachma),是通常付给一个工人一日的工资。虽然现代的生活水平与购买能力跟以前有不可,但是四便士一天的工资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在市场上站立的人并不是在街头巷尾浪费光阴的游手好闲者,巴勒斯坦的市场也是交换劳力的地方,人们早晨带工具出去,等有人来雇他去工作。站在市场上的人,他们在等工作,有的人等到下午五点,表示他们是何等迫切地需要工作。这些人是雇工,他们是最低层的工人,他们的生活经常很不安定。在某程度之下奴隶与仆役至少是家庭的附属,他们是在这个家庭团体之内;他们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兴衰有关,但在通常的情形之下决不会有捱饿的危险。那些雇工就不一样了,他们并不附属于任何团体,完全听命于雇用机会的摆布,所以常在饥饿的边缘上挣扎。我们已经看到一天的工资祇有四便士,如果他们有一天没有工作,家里的孩子就得捱饿。没有人能够从一天四便士的收入中有所积畜,因此一天没有受雇就是他们的灾难。”

经文将几个重要的时间放在我们面前:“清早”约为早上六点;“巳初”为早上九点;“午正”为正午十二点;“申初”为下午三点;“酉初”则为下午五点;“晚上”发工资的时间一般为下午六时。从早到晚,家主都到市场上去雇人来作工,不管是什么时候来的,他都会邀请他们进入葡萄园。就如神在呼召人悔改得救、进入天国,不管在任何历史时刻都是宝贵的时间,都是神给我们机会,所以就应当把握机会。

或许有人会想:还是那些临死前悔改信主的人最好,他们在快死的时候就进入,最合算了!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首先,试问世上有谁能定自己的脚步,有谁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傍晚五时进入葡萄园的人是蒙主人特别恩待才进去,其实他们原本是失去指望的。我们在世的日子都不能定准,所以及早悔改才是合算。其次,人们以为不信主之人可以享受人生,而信主之后就受限制,但其实真正享受人生的时间,就是在基督里。在罪中的“享受”是罪中之乐,最终免不了罪责。

二、 进天国完全在于神的恩典

比喻中进入葡萄园是因为双方的需要,先是葡萄园果实收成的需要,后是工人在市集等待工作来养家糊口的需要。但在进入天国的事上,可以引伸为天父热切盼望子民回转到他的面前,进入主的葡萄园里。而在罪恶中的百姓也需要得到基督的救赎。

从整个比喻来说,工人进入葡萄园都是出于神的怜悯,而不是因为人的能力或好处。特别对于那等候一天而没有进入葡萄园的工人来说,他们能进入葡萄园就是一种恩典。不然,他们及其全家都得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工作而挨饿。所以,在经文里,我们就看到:清早被召的工人与主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的工价;但在午正和申初进去的工人则没有讲价的资格了,他们就照着主人所说的进去作工,主人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而在酉初进去的人,他们原本已经失去工作的指望,当主人问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们认清自己悲惨的境况,可能因为他们不被人看中,所以就没有雇用他们。主人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就是出于主人的怜悯,使他们在失去机会的时候得到工作。

引申到基督徒,就明白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不是因为我们原本有什么长处。世上所有人都是陷在罪恶过犯之中无法自拔的人,所等待的就是无指望。进入天国,不是凭着人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基督道成肉身的恩典就是神爱的最高表现,他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了,神的爱在此就向我们显明了。”保罗为此也见证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三、 天国工价有别于人的标准

经文也使我们看到有关天国工价的问题。在葡萄园的比喻里,“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来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这是一件很让人不解的事,从表面上说,先雇的人有埋怨也属正常,因为家主的行为确实已经背离了他们所能接受的公平。按照他们的想法,那些后来的绝不能与他们相比,所得的也绝不能相同。若给后来者一钱,那给先来者也应该多一些。但奇怪的家主却给不同的工人同样的工钱,实在是不能被人接受的。

从先来者的埋怨看,他们也没有说家主给自己少了,只是为自己的“整天劳苦受热”而伸冤,同时为求公允,觉得后来者不应该得那么多。家主给予的答案是很确切的,“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家主这里透露了自己的用意。在这两种人的面前,家主不将讨论是否公平的权利给先来者,而以家主的主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随我的意思用”和“我作好人”就已经完全可以堵住埋怨者的口。

主耶稣的比喻显示的是天国的标准。在人看来,时间的长或短、进葡萄园的先或后、能力的强或弱都是评判个人资格和权利的标准,但在天国里,这些都不能成为人赚取天国工价的条件。今日教会,很多时候还会受人的标准所影响,将入会先后、事奉时间的长短和个人的能力当做评论人的标准,但在天国里,不管入会先后、事奉长短或能力强弱,在神的眼里,所有人都是神眼中的瞳仁。

主评论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就已经将青年财主“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和彼得所说的“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等一切“资格”问题解决了,因为在神的眼中,人的得救和蒙恩是没有个人因素的,人也不能用他的行为来换取永生。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