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来自天国的邀请

日期:2016-10-27作者:

    一、开场的话

    弟兄姊妹平安!

    刚刚的影片中,母亲指着剩下半罐的糖果罐子,数次问小男孩是否偷吃了罐子里的糖果,小男孩一再否认,即使母亲指出其脸上还沾着糖果碎屑,小男孩摸摸自己的脸,并没有感觉到有糖的碎屑,还是坚持自己没有偷吃糖。

    相信大家看这段影片都是会心一笑,当妈妈一直问孩子是否偷吃糖,孩子一直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明明嘴边都沾了糖,他还是自欺欺人的说「我没有」。   这个影片让我非常感动,上帝对我们就像那个妈妈一样,不断的、很有耐心的给我们机会,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有权柄的,当耶稣在讲这个比喻(太21:28-32)的时候,他以上帝来的权柄来质问自认为是相信上帝的人,因为这些人可能做了上帝不喜悦的事情。

    在这段经文之前,耶稣洁净圣殿,并咒诅无花果树,而祭司长跟法利赛人非常质疑耶稣为什麽有权柄行其事,就像母亲对小男孩有权柄一般,耶稣对相信上帝的人也有权柄,耶稣的权柄是从上帝来的。为什麽耶稣要用比喻在新约福音书里面来说故事,而不是像在旧约当中,用非常多的律法或是教训来教导会众?

    二、耶稣的比喻

    福音书中耶稣的比喻基本上有三种形态,包括隐喻(metaphor)、寓意(allegory)和明谕(simile)。   今天的经文比喻属于「明喻」(simile)的范围,明谕是指人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比喻的内容和意思,并立刻联想到其意所指。福音书中只有三个比喻属于「明喻」,一个就是今天经文「两个儿子的比喻」,另外一个是「坏园户的比喻」(太21:33-45),第三个则是只记载于路加福音十三章6-9节「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比喻。这三段比喻寓意鲜明,用比较负面性角度思考,例如「两个儿子」比喻中不成熟的子女、或是坏园户杀了葡萄园主人的儿子、或是耶稣使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枯萎等,都是用比较直接、负面性的比喻方式,这是明喻型的比喻之特色。

    三、耶稣在圣殿教导时,被宗教领袖质疑

    耶稣在圣殿教导时,被宗教领袖质疑,表示耶稣是在圣殿里用这个比喻教导众人,在此之前耶稣和门徒已经在圣殿里,耶稣洁净了圣殿。在圣殿中,许多人认为耶稣怎麽可以如此做呢? 特别是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因为耶稣对当时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人,相对于整个犹太宗教的系统来说,耶稣不具宗教系统中的身份,也不像经学教师,可以在圣殿教导。耶稣的教导和行动,吸引许多人,让宗教领袖感到受威胁,也质疑耶稣的权柄,虽然耶稣有从上帝来的权柄。当时许多人在圣殿里听见耶稣的教导,以及耶稣和宗教领袖的对话,感受到对话很突兀,因为对一般人来说,祭司长、法利赛人、或经学教师,他们才是有权的,就犹太法律来说,耶稣在当时的情境是没有权的。所以当宗教领袖质疑耶稣的权柄,当时大家都在听、都在看,耶稣就连续说了两个比喻。他的比喻引发两极反应,站在宗教领袖立场的人认为耶稣没有权利「讲」,宗教领袖对耶稣的质疑是对的,而且耶稣的比喻太过明显是在指责宗教领袖。但那些对于宗教领袖们亵渎圣殿、在圣殿做生意或是卖祭品行为深恶痛绝的人来说,便觉得耶稣讲的真是一针见血,整个宗教系统的堕落是该整顿了。

    耶稣为什麽用比喻来讲?比喻就是不直接针对当事人或事情,耶稣不直接指责祭司长、法利赛人、或者是经学教师,而用自然界的现象、或是生活中的情况来做比喻。当面对群众或者在圣殿,耶稣用比喻可以让门徒从群众当中抽离。门徒身处群众或是圣殿中时,需要关注群众的回应与想法,当耶稣开始讲故事或讲比喻时,可以让门徒们更容易从群众当中抽离出来听耶稣的教导,因为耶稣的比喻都跟天国的奥秘相关,所以门徒可以了解(太13:11-16)。

    四、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28-32节

    今天的经文「两个儿子」的比喻当中有三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是「某人」,某人有两个儿子,某人是谁?一定是父母,不管是父亲或母亲,他有两个孩子。对门徒来说,某人在比喻当中应该会联想到天上的父。比喻当中还有一个大儿子与一个小儿子,耶稣的比喻,虽然很简短,却带有戏剧性的张力,比喻中两个儿子对父母的话有不同的反应,便产生了戏剧性的张力。小儿子答应了父母要去做,可是他没有去做;大儿子说不去做,之后却去做了。戏剧性的张力对听众有吸引力,因为这引导听众,寻求比喻所要指出的重点。

    五、比喻和天国的关係

    门徒知道比喻中「听父母的话」与天国相关,是指向「听上帝的话」。听上帝的话不仅仅只是「跟上帝说好」,而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在行动上实践。在圣经里面,「听话」不仅是听到了,而是「行出来」的意思,行出圣经教导我们的内涵。耶稣在讲这个比喻的时候,门徒很快就了解耶稣的意思。

    六、耶稣的教导回应上帝藉着摩西所颁的律法

    耶稣的比喻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用一个故事同时连接了旧约与新约。申命记第六章1至3节:

    6:1 「这是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

    6:2 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上帝,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

    6:3 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上帝所应许你的。

    申命记第六章1至5节的经文,几乎每一个犹太小孩都背得滚瓜烂熟,勉励他们要遵行上的的话。从这段经文中,我们了解到上帝给了摩西律法以后,并不是叫他们要常常读律法书而已,而是说你要行出律法书所教导的内容。所以当耶稣在教导门徒的时候,门徒心里很清楚旧约申命记的教导,耶稣所说的就是犹太传统当中最核心部分。由此可见,耶稣的教导和比喻,回应了上帝藉着摩西所颁的律法。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并颁布律法,建立以色列,在整个以色列的历史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耶稣选择了跟以色列认同当中最重要的时刻连结,因为他是成全律法的上帝。

    七、耶稣用比喻来说明、诫命简短

    耶稣用比喻来说明及教导,因为大家已经明白旧约所要求的,耶稣讲的诫命言简意赅,精简的告诉大家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马太福音二十二章37到39节:

    22: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

    22: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22:39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爱人如己。

    八、祭司长和经学教师

    耶稣在圣殿讲比喻,其中有群众、祭司长、经学教师、及法利赛人,很明显的,群众对宗教领袖已经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表面上遵行上帝旨意,实质上是假冒伪善(指当时大部分的圣殿文化与情况,但并不是人人如此),这些祭司长、经学教师、或是法利赛人,他们虽然掌握圣殿崇拜,自诩为上帝的儿女,可是在一般人眼中,真是把圣殿当做贼窝了(太21:12-13)。所以当耶稣这样做(洁净圣殿,讲比喻)时,群众心里一方面担心耶稣安危,但另一方面也觉得,耶稣所行才是上帝的旨意。这些祭司长跟经学教师更是不处理如何看待施洗约翰,施洗约翰出来传讲悔改的信息,为耶稣施洗,很多人因他的信息而悔改,由他施行洗礼。但祭司长跟经学教师们却不愿意接受施洗约翰所传悔改的道和天国近了的事,由此可以见到耶稣的比喻持续产生张力,对当时的人来说,真是一语中的。

    九、施洗约翰

    施洗约翰有什麽重要性?,为什麽耶稣会在比喻中带入施洗约翰?正如前述,藉由施洗约翰来连结旧约,不同于先前连结摩西他所传的律法最深的核心,施洗约翰是来为耶稣铺陈道路的,所以施洗约翰传讲「天国近了」,而「天国近了,弥赛亚要来了」的信息,正是延续了以赛亚书及马拉基书「有童女要生子,然后弥赛亚要来」的先知传统。施洗约翰一样有从上帝来的权柄,很多人信了施洗约翰所传讲的话,包括有罪的税吏和娼妓。在这样的对比中,可以看见耶稣所讲的故事虽然很短,其实都有脉络铺陈,这对当时犹太宗教领袖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耶稣所说的已经撼动了当时在教会里面、或是圣殿里面的宗教权势。

    十、祭司长和经学教师

    耶稣所讲「两个儿子」的比喻,对于经学教师或祭司长并不友善,但对穷人或在圣殿献祭的一般民众而言,就会觉得耶稣真是针砭入里。耶稣在铺陈比喻时,大儿子本来是不做,但后来去做;小儿子是答应了却没有去做。当耶稣在指责「不去做」的小儿子时,接续「坏园户的比喻」(太21:33-45),葡萄园主人把葡萄园租给园户后便到外国去,他派僕人去收果子,坏园户却把僕人赶走,后来主人又派儿子去,这些园户竟把他儿子杀了。耶稣藉由这两个比喻,把祭司长及经学教师的地位,从「儿子」降到「只是承租的葡萄园的园户」位置,并且预言犹太宗教领袖想杀人的意念,所以祭司长跟法利赛人都非常生气。

    十一、说比喻的耶稣

    这个比喻中,说比喻的耶稣就是实现上帝主权的人,天国藉着耶稣进入了这个世界。当群众听到耶稣的教导时,对于竟有人敢挑战并抵制当时的宗教权威感到震撼莫名,对于社会底层无能为力的人民,或是为了献祭而被祭司长与法利赛人剥削的人来说,真是高兴与兴奋,但同时他们也替耶稣感到担心。当耶稣带着门徒(洁净圣殿、挑战并抵制当时堕落的宗教权威时),他们正在建造上帝国,而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甚至是被祭司长与法利赛人视为罪人的税吏与娼妓,当他们悔改跟随耶稣的时候,他们也一起加入了天国的行列。在当时的情境里,有很多不同的群众或是不同的群体,他们听到耶稣的比喻时,反应都不一样。

    我们总在祷告中跟上帝说「我顺服你」,但我们有时候并没有做到,在「听话」与「不听话」间摇摆不定,从祭司长与经学教师及税吏与娼妓这两个对比,耶稣在这个教导中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社会的身份,而是有没有信上帝的话。也就就是说当法利赛人、祭司长、经学教师们遵行上帝的话语时,他们原也是在上帝的旨意里面。但当整个社会文化走向世俗时,他们开始在圣殿里做生意,开始让圣殿成为贼窝时,注重自己的声望和权威,过于信仰的实质,耶稣的比喻挑战了世俗价值。从过去到现在,宗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议题,为什麽人们对宗教有所期待?因为宗教关乎永恆、关乎永远的生命,如果我们看不破今世的钱财、今世短暂的生命、今世短暂的生活,那我们就很难看见永恆的价值,更难看见上帝国,因为上帝国往往对世俗的价值观做出一些反省跟挑战。

    十二、谁是大儿子?谁是小儿子?

    从这个比喻来反省自己,到底我们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其实我们有时是大儿子,有时是小儿子,我们时而答应了上帝却没有去做,时而不想做,拒绝上帝,但思考后仍是去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是葡萄园,葡萄园的主人是上帝,上帝邀请我们一起来栽种葡萄园,我们到底是去栽种、还是不去栽种?我们是否一开始抗拒不依,后来还是栽种了,或是表面上说好,实际上任其荒废?天国在这个地上已经实现,但还没完成,当我们遵行上帝旨意去行,我们跟上帝说「好!我去做」而真的去做、或是说「我不要做」但后来仍去做时,上帝国已经降临、上帝的主权已经进入我门的生活中。

    十三、来自天国的邀请

    最后要再次强调,耶稣这个比喻虽然是用负面方式,但这其实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在一个现实且充满功利的台湾社会,再一次检视我们的心田,我们的葡萄园是上帝邀请我们在这里栽种,上帝邀请我们作他的儿女,而不仅仅只是作上帝的园户。这个比喻的开头,耶稣说「某人有两个儿子」,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上帝不断的给我们机会、不断的询问我们、也不断的邀请我们。

    当门徒在面对祭司长及经学教师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当时的罗马皇帝非常残忍,当人们面对这样的政zh i环境、面对那样的屠杀、那样的暴力统治时,人们衷心期待上帝国降临,在上帝的国度,有权势者与弱势者得以平起平坐,和平共处。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罪恶时,不免觉得自己不配领受恩典,我们确实不配,但上帝已经知道我们不配,因为他爱我们,即使我们有许多罪性本质,不断地否认过错,上帝仍会不断轻轻敲我们的门,再次的问我们,一再的询问我们,让我们回到上帝的面前。

    天国的入门票并不困难取得,唯一条件就是「相信」,相信天国的主人拥有一切、相信天父是拥有一切,他真的不要求我们付出什麽,只要相信。在我们许多的不足与罪性当中,他用恩典邀请我们,当我们跟随耶稣,天国就在我们当中,直到我们离开短暂的此世人生,在天上承受永恆的产业。

    我们又如何接受耶稣的邀请进入天国?天国在哪里?其实天国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参与教会生活,活在上帝的话语里面,透过大家一起祷告及分享,彼此激励,不断的跟上帝在一起,不断的感受到上帝国降临在我们当中,上帝邀请我们在他的爱里面,这个爱就在于我们认识上帝的话语,我们一起跟门徒一样来跟随耶稣,一起在教会里、在生活中让上帝的主权实现。上帝国就像芥菜种子,许多过去的宣教师、过去的教会前辈,都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面,结出许多果粒来。上帝国不需要很伟大的成就,上帝国就在我们当中,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我们要相信耶稣已经为我们预备了一个上等的葡萄园在我们心里,耶稣邀请我们来栽种,无论现在自己的处境是像比喻中的大儿子或小儿子,耶稣都邀请我们一起来栽培我们心中的葡萄园,期待未来结实纍纍。

    我们一起低头来祷告

    上帝我们谢谢你,你用两个儿子的比喻来教导我们,谢谢你知道我们真的是罪人,我们常常被罪所缠绊,稍有不慎就会怠惰软弱,求你用你的爱再次激励我们,知道你是我们的天父,知道你常常不断的敲我们的门,要我们开门。让我们在教会里,不管在哪一个团契、小组,或是在各部门,主我们一起实现你上帝主权在我们的当中,愿你自己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这样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金句】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马太福音廿一章32节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