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释经三部曲”系列讲座(之三)

日期:2016-10-27作者:宋一阳

 1、上文下理
  它是把握经文信息的关键。
  第一,知道处境(历史、背景),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举例:“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约翰福音4:4),为什么耶稣必须要经过撒玛利亚呢?
  ① 按当时犹太人的习惯,他们为了避免与撒玛利亚人来往(约翰福音4:9b),宁可绕远路,也不经过撒玛利亚,耶稣这里必须经过撒玛利亚就是要除去犹太人的偏见。
  ② 直接的原因:当时,耶稣是要去向一位抬不起头来的撒玛利亚妇人传福音,并进而将福音传到这座撒玛利亚城。
  ③ 相信也是为了打消门徒对撒玛利亚人的歧视,为将来的普世宣教作准备(参使徒行传1:8)。
  第二,避免断章取义。
  例一:魔鬼试探耶稣(马太福音4:1)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到石头上。’” (马太福音4:5-6)看上去魔鬼也在用神的话,神的话真不真?神的话要不要相信?但为什么这里却变成了魔鬼的试探?
  看一下它引用的经文(诗篇91:11—12)就知道,魔鬼故意删去了半节经文“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 ”(诗篇91:11b)。圣经上说,在一切道路上,不是有路不去走,非要耶稣从殿顶上跳下去。所以耶稣回答他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耶稣胜过了魔鬼的试探。
  ① 魔鬼在试探人的时候,也会使用圣经,但它常常是断章取义,歪曲圣经,使人上当。耶稣因为熟悉圣经,所以,就能识破他的诡计。这里是在提醒我们,断章取义可能成为魔鬼的工具,我们也要熟悉圣经、真正明白圣经,才能识别。
  ② 再看圣经(诗篇91:11—12),神的确会吩咐使者“保护你”、“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到石头上;但人也有责任,要行在神要我们行的道路上。魔鬼的攻击,常常似乎是投人所好,只要神的应许,叫人忘记应尽的责任。
  ③ 魔鬼挑战耶稣:你是神的儿子,你跳下去;你不敢跳,就不是神的儿子。但耶稣作任何事都不会听从魔鬼的;相反,他完全听从神的。没有神的吩咐,他即使能做也不会去做。我们人若不顾神的意思,想强求神,那就是在试探神了。
  例二:“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马太福音10:34)耶稣来,是带来太平、还是不太平?圣经说他是“和平的君”(以赛亚书9:6b),他传的是“和平的福音”啊(使徒行传10:36)。我们一定要看上下文,明白耶稣在教导什么?他在向门徒讲,当时环境的艰难和险恶(马太福音10:16—18)。犹太人恨耶稣也就会涉及到他的学生(参马太福音10:24—25)。所以“叫地上动刀兵”不是耶稣来的目的,而是环境BP之下会带出来的结果(马太福音10:21,马太福音10:35—36)。 耶稣要门徒先有个思想准备,耶稣一方面安慰门徒(马太福音10:28~30),一方面也要求门徒不要害怕(马太福音10:26,马太福音10:31),鼓励门徒愿意为了信仰而付上代价 (马太福音10:37—39) 。
  第三,除去多解性。
  举例:“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2:14)这是经常讲的圣诞信息,但有人却提出来,要看一下括弧中的小字(有古卷作“喜悦归与人”),按这古卷的意思,应该归与地上所有的人,而不是只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这是不同手抄本古卷带来的多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依然是看上下文。“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2:11)可见,只有接受耶稣作救主,又让基督作自己生命之主的人才能讨神的喜悦,才能蒙受由他带来的平安。圣经也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希伯来书11:6),事实上也是,耶稣降世,对心中拒绝他的人带来的反而是不安(参马太福音2:3)。

  2、字句的关系
  第一,比较(包括对比,类比)。
  例一:“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的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太福音9:12—13)这里有几个对比?
  有名词的对比:康健/有病,怜恤/祭祀,义人/罪人;
  还有动词的对比:用不着/用得着,喜爱/不喜爱,不是召/乃是召。
  耶稣教导:
  ① 人若自以为康健,自以为义,就与基督无分了。相反,人只要认罪,承认自己有病,承认自己是个罪人,耶稣就要来医治他了。
  ② 神喜爱的是怜恤,神要怜恤那些从心里渴望得到怜恤的人;神不喜爱祭祀,这要回到主耶稣引用的圣经去看,“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西阿书6:6)神不喜欢表面上献祭,心里面却诡诈的人(何西阿书6:7)。耶稣说这段话的背景(马太福音9:9—11),表明他要拯救的正是税吏罪人,他要指责的正是法利赛人,而他要教导的就是门徒。
  例二:再看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三次祷告(马太福音26:39、42、44)。
  第一次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意思。”(马太福音26:39)
  这个祷告,显然可分为前半、后半,因为内容有很大差别,且因为中间有个转折词“然而”,之间还有个分号。我们将前半和后半作一个比较:前半是求父叫这杯离开我,从下文看,这就是他的意思;而后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不再求父叫这杯离开我,反而求父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见主耶稣愿意完全放下自己的意思,而去顺服父的意思。
  第二次祷告,“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马太福音26:42)这第二次祷告与第一次祷告有什么不同?在第二次祷告中没有“前半”,也没有“然而”了,他的第二次祷告,不仅在述说父的意思,而且祷告父“就愿意你的意旨成全”。所以,比第一次祷告的后半又进了一步,他完全不再有自己的意思,而是与父完全站在一起,愿意与父一起来成就父的旨意。
  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的一样”(马太福音26:44)。第三次祷告说的和第二次祷告的一样,为什么耶稣还要作这一样的祷告呢?或者问第三次祷告与第二次祷告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呢?祷告的话虽然一样,但祷告的处境在变,因为紧接着“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马太福音26:45b),意思是第三次祷告离耶稣被抓、受审、上S字J更近了,耶稣重复地作第三次祷告,告诉我们越是接近S字J的挑战,越是要坚持祷告,既要坚固自己的心志,又要以祷告来胜过一切撒但可能的攻击。
  耶稣的临终嘱咐:在这过程中,耶稣三次用“警醒”两字(马太福音26:38、40、41),“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马太福音26:41),这是主耶稣上S字J之前,对门徒的最后一次教导,当然是最重要的。从中文翻译看,针对性非常强,因为,门徒实在没有警醒,一次次地睡着了(马太福音26:40、43)。再从英文看也很有意思,“watch and pray”,“注视”和“祷告”是二个动词、二个命令。注视什么呢?看什么呢?与祷告有什么关系呢?当时,耶稣是把三个门徒带在身边(马太福音26:37),但却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马太福音26:39)。所以要门徒注视,当然就是要他们看着主耶稣,希望门徒可以进到耶稣的心中,与他一同经历这场客西马尼园祷告的争战。主耶稣在这里也是教导我们一个方法,在祷告中,如何避免进入迷惑的方法:就是一边定睛在耶稣基督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情景上;一边又从耶稣基督看见他在S字J上的受死得胜,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进入警醒祷告。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不仅是个重要的教导,而且,耶稣身体力行,因为这对他要面对的S字J的挑战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参考《马可福音》的记载:他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马可福音14:35、36)这里将耶稣第一次祷告的前半,记载得更详细。请问,如果耶稣只停留在第一次祷告的前半,他能有S字J的得胜吗?圣经要我们看见,主耶稣基督在S字J上的得胜是从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得胜开始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得胜,就不会有S字J上的得胜。
  所以,今天每一个愿意背起S字J来跟从主的基督徒(参马可福音8:34),就当先从学习主耶稣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的开始。因为若没有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得胜,就不会有跟从主走S字J道路的得胜。耶稣自己都是如此,何况我们呢?
  第二,渐进。
  例一:“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哥林多后书1:10)
  过去曾救我们(delivered us),已经经历过了,当然信;
  现在仍要救(and does deliver),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他的拯救;
将来还要救(we have hope that He will still deliver us),我们永远有(现在时)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
  当时,保罗在旅行布道,不断地遇到许多患难(哥林多后书1:4),“我们从前在亚细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哥林多后书1:8—9)
  But we ourselves have the sentence of death in ourselves , that we should not trust on ourselves,but on God , the One rising the dead. “自己断定必死”是现在时,因为经常在BP中。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靠自己,而要靠使人复活的神。
  基督徒也会遇到苦难。但我们不能只看苦难,若我们只看苦难,只看环境,只看自己,会把苦难越看越大,被苦难压得太重,真以为没有出路。基督徒面对苦难,最要紧就是要把神放在自己和苦难中间,先看神,因着对神的信心越大,苦难的担子就越轻。我们只要定睛在使人复活的神身上,我们就会有信心和勇气,靠着神去面对苦难,胜过苦难。
  例二:耶稣给门徒洗完脚之后,教导门徒“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翰福音13:15)接着又说,“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7)这里三个动词:知道(去行(有福了,有递进的关系。感谢主,主耶稣一方面教导我们:知道了,就要去行;另一方面又给我们指出:这是一条蒙福的途径。我们看一下英文:
  If you know these things ,blessed are you if you do them. (约翰福音13:17)
  不错,“知道”和“去行”是两个(if)条件,但圣经却将“被祝福的就是你们”放在中间,可见“你被祝福”这是核心,它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你知道这些事,这本身就是祝福,当时门徒已经被主洗脚,今天我们已经被主宝血洁净,都是祝福。然后已经被祝福的人,就当照样去行,我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以弗所书4:1b)我们若是照样去行,就会更蒙祝福,于是就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蒙福之路。
  第三,高潮和总结。
  高潮当然要有铺垫和基础,而且高潮本身也是一步步推进,直到顶峰。
  举例:亚伯拉罕献以撒(创世记22:1—12)。
  ①(创世记22:1—2)“这些事以后”,前面发生了许多事,神把他一步步带过来,知道他的信心已有了相当基础。“神要试验亚伯拉罕”,神是为了把他的信心推向顶峰,所以要试验他。要注意圣经这样写,但当时亚伯拉罕完全不知道是在试验他。
  神明确指明要他将最爱的独生子以撒,献为燔祭(创世记22:2),燔祭是完全献上的祭。神的目的是要试验“亚伯拉罕”,可是神并不是真要亚伯拉罕献以撒,而是要通过这件事,看看亚伯拉罕肯不肯将自己完全献上给神。
  ②(创世记22:3—8)亚伯拉罕有条不紊地准备,完全按神的话去做,没有任何的拖拉、犹疑。当然,他心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和挣扎,但他没有向神讨价还价。他自己一个人在承担一切。当时,他可能有100个想不通,神说话算话吗?(参创世记13:16,创世记15:5),神怎么会用人来作为燔祭呢?(参利未记18:21,列王记下21:6)……但想到神是可以使死人复活的神,也就有了信心(希伯来书11:19)。到了地方,为避免麻烦,吩咐仆人留下,说去拜一拜就回来(创世记22:5)。
  最难面对的,是自己儿子当面的提问,如何去回答?他只能安慰以撒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 (创世记22:7—8)此话是不是真的呢?他当然很清楚,神是要他,把你所爱的以撒献为燔祭(创世记22:2),神说话是算数的。但他也不是假的,我想,这可能是他的一个心愿,是他发自内心向神的一个祷告。此时,他面对以撒,也不敢想神会“叫死人复活”(罗马书4:17a),因为如果我杀了以撒,神又真的叫以撒从死里复活,那我怎么去面对以撒呢?所以,他能想的可能只是后面,神是“使无变为有的神”(罗马书4:17b),“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b)这样,他就下定决心了,“即或不然”(参但以理书3:18),我也要听从神的话,就把以撒当作神预备的羊羔吧。
  ③(创世记22:9—12)这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高潮。当他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时(创世记22:10),此时此刻他不再有挣扎,不再有任何疑问,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相信神绝不会有错,我的责任就是绝对地听从、遵行。圣经记载得很清楚,他当时有没有东张西望,想看看神预备的羊羔在哪里?没有,他毫不犹豫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
  当时,耶和华的使者二次呼叫“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创世记22:11)一方面情势紧急,一方面表示神也被感动了。所以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创世记22:12a)“现在我知道”这是神试验亚伯拉罕之结果:因为有了真的行动,才会有真知道;有了真的行动,才能叫神真得着一个能为神摆上一切的亚伯拉罕。“你没有将你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世记22:12b)这是完全的爱,爱神过于爱一切的爱,亚伯拉罕一百岁才得这个爱子以撒,他可以爱以撒过于爱自己,但他能否爱神过于爱以撒?他因着对神的信心和爱心,他做到了。感谢神,新约圣经认为,神应许“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拉太书3:7),“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加拉太书3:9),意思就是神要我们学习亚伯拉罕的这种信心,愿意为神摆上一切的信心。
  总之,我们接着上面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往下看,耶和华说,“我便指着自己起誓”(创世记22:16)。人最大的起誓可以指着天、地起誓。但天地都是神造的,所以神不能指着比自己小的天地起誓,神指着自己起誓,表示这就是神最大的起誓了。“地上万国都必由你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世记22:18)从创世以来,神一直在找一个人,能真正听从他的话,一直到亚伯拉罕献以撒,才终于找到了。要注意这里“你的后裔”用的是单数,这是在指向耶稣基督(参马太福音1:1),而万国都因耶稣基督而蒙福,因为我们都是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的(参加拉太书3:16)。
  这一大段,最后的总结就是“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我们如果把前面“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创世记22:12a),与这里“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世记22:18)连在一起看,就可以得出我们想强调的:“敬畏神,就一定要敬畏神的话”。
第四,气氛。
  ① 情绪
  举例:“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约拿书1:5)因为当时神使海中起了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约拿书1:4)。当时水手的“惧怕”,主要来自外界环境,他们并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原因。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什么事呢’?”(约拿书1:10)这是因为约拿说出,是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起的大风(约拿书1:9),水手知道他们求自己的神都不管用了,在绝望中“大大惧怕”。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许愿。”(约拿书1:16)因为他们照着约拿说的,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约拿书1:15)。 事实叫他们相信这风浪是耶和华起的,更知道耶和华是掌管风和海,掌管万有的神。先知的话和自己亲身的经历,使他们认识了耶和华神。所以,为了表示感谢,为了祈求神垂听他们的祷告(约拿书1:14),而向耶和华献祭、许愿。可见这里的“大大敬畏”是出自人内心的。
  ② 夸张
  举例:耶稣教训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8)接着又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马太福音5:29)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否则今天到处都会看见“独眼龙”般的人了,何况用残害自己肉身的办法也解决不了人的罪。但是换个角度看,主耶稣在这里警告人们,对犯奸淫的罪,将来要面对神严厉的惩罚,真的会叫人下地狱,那又绝不是什么夸张。神审判临到时的严厉会远远超出人的想象,所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只当耳边风。
  ③ 反讽
  例一:约伯回答说:“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约伯记12:2)这是约伯对他那些朋友的反讽,意思是,只有你们有智慧,别人都没有,所以你们若死了,就再没有智慧了。
  例二:保罗说:“你们已经饱足了,已经丰富了,不用我们,自己就作王了。我愿意你们果真作王,叫我们也得与你们一同作王。”(哥林多前书4:8)这是保罗用反讽来指责、提醒哥林多教会一些自以为有智慧(哥林多前书3:18),喜欢夸口(哥林多前书3:21),喜欢论断人(哥林多前书4:3)的人,“我们为基督的缘故算是愚拙的,你们在基督里倒是聪明,我们软弱,你们倒强壮,你们有荣耀,我们倒被藐视。”(哥林多前书4:10)从哥林多教会一些人来看保罗是愚拙、软弱、被藐视,他们自以为是聪明、强壮、有荣耀,但从神来看正好相反,那自以为是、搞山头主义、分裂教会的,正是这些人。今天也仍然有这样的人,我们要引以为戒。
  第五,比喻。
  ① 明喻:“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诗篇1:3)因为有“像”这类字出现,作者明白指出这是在打比喻。
  ② 暗喻:“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暗喻经常会用“是”来表示。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话”就是文字或话语,当然不是灯,也不是路灯所发的光,这是一种比喻;但从属灵教训来讲,神的话确实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和光,没有神的话,人就会行在黑暗中。
  ③ 借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马太福音16:6)因为当时,“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马太福音16:5)耶稣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后面就挑明了,所谓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是指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马太福音16:12)。
  第六,预表。
  解经家对于预表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旧约中到处都可以看见预表;有人认为预表应该从新约出发,新约中真有指明或暗示的才算预表。更严谨的,则认为只有新约指明了的,才能算是预表。
  例一:“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彼得前书3:20—21)这是新约指明了的,那八个人藉着水得救,预表新约的洗礼;但我们不可随意夸大说什么“挪亚洪水预表洗礼”,因为挪亚那时的洪水是神的审判,洪水带来的是恶人的灭亡。
  我们要注意,一些类比、比喻、象征都不能算作预表。
  例二:耶稣说:“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马太福音12:40)这只是一种类比,不可以随意就说约拿预表耶稣。约拿是位不顺服的先知,他怎么可以预表耶稣呢?约拿三日三夜在鱼腹中是神的管教,怎么可以去预表耶稣的受死、被埋葬呢?
  例三:圣经说:“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马书5:14b)从上下文看,那以后要来之人是耶稣,但预像只是说亚当与基督有某种类似之处,亚当是人类的源头,基督是新人类的源头,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或作“血气”)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15:45)但从亚当堕落来看,他的生命绝对不能预表基督,因为“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15:22)
  解经家认为,随意的、偏激的解释“预表”,最终会导致随意灵意解经,不再是出于神的预表,而导致把人意强加于圣经。因此,有解经家主张“预表”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 预表与本体有明显的相似,预表显示的真理与本体一致;
  ② 预表和本体均为历史事实,其历史背景应该协调;
  ③ 预表是对本体做出的预言或预示;
  ④ 本体有提升预表的作用,本体超越预表;
  ⑤ 预表与本体的关系有神的设计。
  举例:
  ①人物预表:亚伦预表基督祭司的事工(希伯来书5:4,5);
  麦基洗德预表基督是永远的祭司(希伯来书5:6,希伯来书7:1、3);
  ②节日预表:逾越节预表基督为我们做了祭牲(哥林多前书5:7);
  安息日预表基督徒属灵的安息(歌罗西书2:17,希伯来书4:1、9—11);
  ③物件预表:圣所、帐幕预表神的同在(希伯来书8:2,9:24,启21:3);
  进入至圣所的幔子预表基督的身体(希伯来书10:20);
  第七,象征。
  象征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一种类比,不一定受时间限制。
  举例:神的羔羊象征基督(约翰福音1:29);
  云柱、火柱象征神的同在(出埃及记13:21—22);
  七个灯台代表七个教会(启示录1:20);
  白色可以表示纯洁(以赛亚书1:18)。

  3、逻辑关系
  第一,因果关系。
  例一:“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7b)这是自然界的因果律,不是自然而然,乃是出于神。“顺着情欲撒种,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必从圣灵收永生。”(加拉太书6:8)是人类社会的因果律,也不是自然而然,乃是出于神。俗话说: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动;人的行动产生了习惯;人的习惯养成了人的品格,而人的品格往往就决定了人的命运。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相类似的因果律。
  马马虎虎的基督徒常常顺着情欲撒种,还在问为什么灵命不长进?“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马书8:5)什么叫“顺着情欲撒种”?就是体贴(思念)肉体的事。什么叫“顺着圣灵撒种”?就是体贴(思念)圣灵的事。
  随从 圣灵 思念(现在时)圣灵的事
  the ones [according to spirit] mind the things of spirit
  类似的有,“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2)注意“思念”都是现在时,表示经常在思念这些事。
  Mind the things above, not the things on the earth.
  我们若同时注意,绝不顺着情欲撒种(消极),又不断地顺着圣灵撒种(积极),我们的灵命就必会长进。因为这是神定下的因果律。其实,这也是钉死肉体邪情私欲(加拉太书5:24),以及“当靠圣灵行事”(加拉太书5:25)的另一种表达。
  因果关系很重要,但我们又要防止将某些因果关系简单化。
  例二:三个朋友与约伯辩论,他们指责约伯受苦是因为犯了罪(约伯记4:7—8;8:3—4;11:14)。人犯罪是会带来苦难,但苦难却不一定是自己犯罪所引起的(参约翰福音9:3,路加福音13:4)。苦难的原因十分复杂,人受苦,可能是受主的管教或者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报应(参撒母耳记下12:11—12;使徒行传5:5;5:10);但也可能是其它各种原因,无辜人受苦也是常有的事(参约伯记2:3;撒母耳记上18:9—11;约翰福音11:53)。所以,当人落在苦难中,他自己可以省察是否与罪有关,但别人却不可随意定他的罪。
  第二,主次关系。
  例一,(路加福音14:26)是要求我们把爱神放在第一,如(路加福音10:27;马太福音22:37),但不是说不要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生命。
  例二:“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马太福音23 :23)律法上更重要的事是公义、怜悯、信实,这是你们当行的;但那奉献十分之一也是不可不行的。当然,这段经文重点在于法利赛和文士的假冒为善,他们奉献十分之一是假心的,只是为了掩盖他们里面没有公义、怜悯、信实。
  例三:(罗马书5:15—21)连续有七个主次的比较:
  “过犯<恩赐”(罗马书5:15);“一人的过犯……<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赏赐,岂不更加倍地临到众人吗?”(罗马书5:15);“定罪<称义”(罗马书5:16);“死作王<生命作王”(罗马书5:17);“被定罪<被称义得生命”(罗马书5:18);“成为罪人<成为义了”(罗马书5:19);“罪作王<义作王”(罗马书5:21)。使我们深信靠神的恩典、拯救、定能胜过罪,这就是我们必定得救的信心和盼望。
  第三,先后关系。
  例一:(马太福音6:33)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① 要先对神有信心,才可能不要忧虑(马太福音6:25、34);
  ② 也要调整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先后次序。
  例二:(马太福音18:15—17)“有弟兄得罪你……”这里给出了教会中调解、挽救和执行纪律的先后次序。
  ① 单独指出他的错来;
  ② 他若不听,就带另外一二个人同去定准;
  ③ 若是不听,就告诉教会;
  ④ 若不听教会,就看他如同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教会要执行纪律。但是,也要知道耶稣并没有歧视这些外邦人和税吏。
  例三:(罗马书10:14—15)“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① 先要受差遣;
  ② 才有传道的;
  ③ 然后人才能听见;
  ④ 人要听见了,才会相信;
  ⑤ 最后,才能求告主的名;
  我们当然都是奉父、子、圣灵的“名”去,但圣经说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神看重人的参与和忠于神的托付。
 
  4、不同版本
  在原文圣经中,旧约大部分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少数是用亚兰文写的,新约则都是用希腊文写成。圣经翻译家在翻译时,都希望既忠于圣经,又能适合读者,但结果往往难于同时达到这二个目标,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在中文圣经中,吕正中译本和新译本偏重于原文,和合本比较适中,现代中文译本比较通俗易懂。英文圣经,NASB比较偏重于原文,NIV则比较适中,LB比较通俗。
  例一:和合本“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以赛亚书41:10)吕正中译本“你不要害怕,是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是我作你的神。”(以赛亚书41:10)意思是一样,但可能吕正中译本在这里语气的力度比较强,更能感动人一点。
  例二:和合本“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忽然地大震动……”(使徒行传16:25—26)当时是在腓立比(使徒行传16:12),保罗他们是在传道(参使徒行传16:14、17),“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使徒行传16:22—23)
  英文原文对照版本“having prayed toward midnight…”(使徒行传16:25)祷告是用现在完成时,表示保罗和西拉一直持续地在祷告,直到半夜。环境虽然没有改变,他们自己也依然遍体鳞伤,被关在地牢里,但当他们祷告通了,不再看环境和自己,他们抬起头来仰望神,唱诗赞美神的时候,忽然地大震动,发生神迹了……这里可以叫我们学习如何祷告,去面对艰难困苦。所以,参考不同的版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明白圣经的原意。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