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释经三部曲”系列讲座(之二)

日期:2016-10-27作者:宋一阳

第一,问句。
  例一,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创世记3:9)。
  背景:当时始祖背逆神,吃了禁果犯了罪(创世记3:6)。人犯罪之后,不是神离弃人,而是人藏起来,躲避神的面(创世记3:8)。
  神却主动来找人,对他说:“你在哪里?”这不是神不知道亚当在哪里,神呼唤亚当,是在提醒他,呼唤他回转归向神。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传福音”,是始祖刚犯罪,神就亲自来向他传福音,要他悬崖勒马,回转归向神。
  当我们读到这里,也应默想(或读祷):神啊!感谢你藉着圣经来提醒我们。我今天已走到什么地步?我离开你已经有多远?今天你来呼唤我回转,是的,我听见了,我谢谢你,我要回转归向你,求你帮助我,祷告是奉主耶稣的名,阿门。
  例二,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约翰福音1:38)
  背景: 当时二个门徒是跟施洗约翰的,因为听见施洗约翰说:“看啊,这是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36)二个门徒就来跟从耶稣。
  所以,耶稣停下来,转过身来,问他们:“你们要什么?”首先是表示欢迎、接纳和关爱。神都是用祂的慈爱、恩典来吸引人归向祂。第二层意思是,主耶稣也是要提醒一下门徒,因为他们可能还未来得及思索一下这个问题:“你们来跟从我,到底想要什么呢?”这对今天每个基督徒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信耶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们要经常反省:“我们是要世界,还是要基督?”否则很容易就被世界吸引走了。第三层意思是,符类福音中耶稣出来传道的第一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4:17,马可福音1:15)那么,《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出来传道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问“你们要什么?”其实,对任何人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人想要什么?
                ↓
   人就会去追求什么?因为人会用他的时间、精力、才干去追求他想要得到的。
                ↓
           人一生的价值也就是什么。

  第二,命令句。
  举例:(马太福音28:18—20)。
  ① 大使命通常就是指传福音。其实,按耶稣讲的大使命应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28:19a)
  大使命的具体内容,则有二个方面:一是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也即传福音,关系到教会的量;另一个是“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即门徒培训,关系到教会的质。这二个方面好比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② 大使命还必须把上下文结合一起才完整。
  
  神 A 耶稣的权柄(马太福音28:18)
  人 B 人的责任就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28:19—20a)
  神 A' 耶稣的同在 (马太福音28:20b)
  
  可见,离开了耶稣的权柄和同在,就根本无法去执行大使命。今天执行大使命出现问题和困难,常因不明白主的教导。
  有人认为,去传福音,别人不信,是不是我缺少能力?
  有人认为,去作门训,别人不听,是不是我缺少权柄?
  我们出现了问题和困难,要找原因,但别找错地方,去找所谓的“灵恩”(极端灵恩派)帮忙。我们应该回到圣经来反省:
  ·耶稣是在S字J上受死,复活后,才说“天上,地下所有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今天,我们反省传福音果效不大,首先要从传福音的人开始。我们自己有没有被S字J对付过,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死而复活,经历过福音的大能,如果我们的生命是带着S字J印记的生命,那么,才会有能力去传扬这福音。
  ·反省大使命的内容,传福音和建立教会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教会建立在神的道和神的爱的根基上,自然就能吸引更多人来归向主。否则,即使有人信主,也会信得多,流失得也多,果效不大。传福音,如果传的只是头脑里的知识,或者只是吃饼得饱,病得医治的经历,那么许多人的信都不是重生得救的信,教会又如何能稳固成长呢?所以传福音一定要传完备的福音,像(马太福音28:19)经文中的小字,受洗是要人信而归入父、子、圣灵的名下,人只有接受耶稣基督作自己的救主,才能真正重生得救,然后属灵生命才能在基督里逐渐长大。
  ·无论传福音,还是门训,都必须依靠主耶稣的同在,不是要靠什么人的能力、权柄,而是要祷告求圣灵亲自作工。我们不是说不要有计划、方法、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但却不能单靠人的策划和工作去完成如此大的圣工,因为人不可能去改变人,更不可能去叫人成为主的门徒。

  第三,应许。
  圣经上有许多宝贵的应许。我们要学会抓住神的应许,否则,将会失去神许多宝贵的应许,这就太可惜了。但又要知道大部分的应许都伴随着条件,人不可以只要神的恩典,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反之,我们也不要以为条件,就是得着神应许的交换条件。因为,神的应许都是我们不配得的,神怜悯而赐给我们,这都是神的恩典。
  例一,“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14:13)
  条件:首先是“你们”(这是给门徒的权利),其次是“奉我的名”(必须符合主耶稣的圣名及旨意),最后是“无论求什么”(人要承认自己无能去向神祈求)。
  应许:我必成就? (神的应许是出于他的慈爱,公义和信实)。
  目的:叫父因子得荣耀(神借着应许祷告,要人经历神去荣耀他)。
  例二:“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10:9)
  条件:口里认耶稣为主(参马太福音10:32—33);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不是嘴上,或头脑里信,而是心口如一、表里一致地信);
  应许:就必得救。
  为什么不是交换条件,而是恩典?
  
  神 A 耶稣来作救主,神叫他从死里复活;
  人 B 人要口里承认,心里相信;
  神 A’ 神就应许,就必得救。
 
  例三:“认识你独一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人以为前面二个是条件,认识真神和认识基督。人认识神和基督,就可以得到神应许的永生?
  ·这里的“认识”不是单指头脑里的认识,或者经历上的认识,而是愿意把自己委身给神的认识。正如约翰福音10:14所说的,“I am the Good Shepherd, I know those that are Mine and I am known by the ones that are Mine.”中文可译为“我是好牧人,我认识那些人,他们是属于我的,我也被那些人认识,他们是属于我的。”故此,神认识那些属于神、愿意委身给神的人,那些委身的人才真正认识神。
  ·我们再思想,人若愿意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都交托给神,人就能以委身来换取永生吗?不。何况“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b)所以,一定要把(约翰福音17:3)放回到上下文来看。
  首先,这里在讲“时候到了”(约翰福音17:1-2),耶稣成就了S字J的救恩,才能把永生赐与父所赐的人;其次耶稣这里是在向父祷告,相信今天主耶稣依然在父的右边,为我们祈求(参罗马书8:34),因为主耶稣祷告的托住,人才能真正委身给神。
  原文英文译为:this is everlasting life, that they may know You, the only true God, and Jesus Christ ,whom You have seat.(约翰福音17:3),“这就是永生”,放在前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前面主耶稣成就S字J救恩,并不断向父祷告,才能将永生赐给我们(约翰福音17:1-2)。后面因为有了永生的生命,我们才能真正有委身地认识独一真神及耶稣基督(约翰福音17:3)。这样来看,人能有委身地认识神和基督不是条件,而是永生带来的果子。

  第四,警告。
  举例:(哥林多前书10:1-13)。
  ① 警告的内容在(哥林多前书10:5-12);
  ·警告有五个不要:不要贪恋恶事,不要拜偶像,不要行奸淫,不要试探主,不要发怨言(哥林多前书10:6-10)。
  ·警告是严厉的,“倒毙”×2(哥林多前书10:5,8)而且有数字,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所灭”×2(哥林多前书10:9-10),可见神公义的审判,惩罚临到时,真的要死人的,就是神自己的百姓也不例外。
  ·这些事要作为鉴戒,不仅是对哥林多教会,还要写在圣经上,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哥林多前书10:11),“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10:12),这更是对传道人的提醒。
  ② 神公义的审判是要讲。但若讲完定罪,惩罚,却没有给人出路,那就是消极的;相反,若叫人受警戒,又给人有出路(哥林多前书10:13),有拯救、有盼望、那就是积极的了。

  神的慈爱 A (哥林多前书10:1—4)恩典——5个“都”
  神的公义 B (哥林多前书10:5—12)警告——5个“不要”
  神的怜悯 A’ (哥林多前书10:13)恩典——3个试探,3个能忍受

  第五,强调。
  通常会用重复,递进式或者放在最先来强调。
  例一:“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诗篇1:1)
  重复:恶人、罪人、亵慢人。
  递进:不从-->不站-->不坐;计谋-->道路-->座位
  例二: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讲“八福”(马太福音5:3—10),但我们常常听人讲道把“八福”,讲成了八个教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按中文这样翻译很容易,以为“人虚心”是蒙福和进天国的条件,当然这样的教导没有错,但从英文看就更全面些。
  Blessed arethe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the Heaven (马太福音5:3)
  耶稣教导时把神的祝福放在前面,强调哪些是被神祝福的人。
  
  神 A 神的祝福 神主动要祝福灵里贫人(马太福音5:3a)
  人 B 人的虚心 因为天国降临人才知道灵里的贫穷(马太福音5:3b)
  神 A’ 神的祝福 而天国就是灵里贫穷的人的了(马太福音5:3c)

  第六,引用,例证。
  圣经中,关于“因信称义”的真理,保罗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4:3)保罗引用旧约(创世记15:6),想说明亚伯拉罕被称义是在他受割礼之前,所以,人的称义是在于信,与受不受割礼无关。但雅各又说:“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雅各书2:21)他们俩都引用旧约亚伯拉罕为例证,但为什么一个说因信称义,另一个又说因行为称义?
  ① 先看“信心”保罗说:“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拉太书5:6);雅各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各书2:17),“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各书2:22);可见在“信心”的看法上,保罗和雅各是一致的,真的信心必会生发出仁爱的行为。
  ② 再看“行为”:保罗说:“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加拉太书5:6a),“人称义不是因为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人因行律法称义。(加拉太书2:16)保罗说的不是因行为称义,这行为是指不是因受割礼,也不是因行律法,这是针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讲的,不能靠这二种行为来称义,而要因信基督称义。雅各引用亚伯拉罕献以撒来论证“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这是要我们去学习亚伯拉罕信心达到顶峰时,由信心带出来的行为,愿意为神牺牲一切的行为。所以他们俩讲的行为是不同的。
  ③ 是在生命不同的阶段:保罗讲亚伯拉罕因信称义(创世记15:6),当时他还叫亚伯兰,应该是在他85岁之前;而雅各讲亚伯拉罕献以撒(创世记22:1,2)应该是在他110岁之后,是在他生命成熟的后期,真的信心,当然必带出真的行为来。
  保罗为什么要强调因信称义?
  ① 犹太人的律法主义,认为人要先有好的行为,满足神律法要求,才能蒙神的接纳。而保罗讲的因信称义,人要先相信耶稣基督,当人的生命被神改变,人要靠神的救恩才会有真正好的行为。这时人的好行为不是为了去赚取神的恩典;人的好行为是为了与神的恩典相称,是去见证神在人身上所作成的工,将一切的荣耀归与神。
  ② 保罗强调的是以神为本。因信进入基督里,生命被改变,才能靠着神有好的行为。保罗以神为本,但也不轻看基督徒自己的责任和行为。“你们听过他的道……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以弗所书4:22),“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立比书3:13—14),“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歌罗西书3:23),“又要嘱咐他们行像 ++善……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6:18—19)。  

  第七,修辞。
  修辞手法虽不能直接地用字面意思来解,但仍可从字意看出它是修辞手法。
  ·拟人法:用人的行为、特征来形容神。
  “耶和华的臂膀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以赛亚书59:1—2)形容神有膀臂,耳朵,这是拟人手法。注意这里一方面告诉我们神是公义圣洁的,祂恨恶罪恶,所以,罪恶会阻碍神人关系,会使祂掩面不听;但另一方面,从“并非缩短”、“并非发沉”,又可以体会到神的慈爱,这是要人去体会神的心,神愿意拯救和垂听,但人必须先要认自己的罪,才会经历到神的拯救和垂听。
  ·拟物法:以动物的行为特征来描写神
  “耶路撒冷啊……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马太福音23:37)那是受难周,耶稣马上要上S字J,看见自己百姓,祂把自己比作母鸡,把百姓比作小鸡。
  在草原上,看到老鹰来了,母鸡会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小鸡,这种舍命去救小鸡的情景,正是当时耶稣的心,祂如此舍命地要爱他们,但他们却不愿意,这令耶稣多么心痛。
  ·直呼法:像称呼人一般地,对物发出呼唤。
  “沧海啊,你为何奔逃?约旦哪,你为何倒流?”(诗篇114:5)
  当时神拯救百姓出埃及,过红海,诗人看见神为他们作了大事,好像神的百姓来了,沧海都会害怕而逃跑,约旦河也害怕,不敢流过来了。
  “大山哪,你为何踊跃如公羊?小山哪,你为何跳舞如羊羔?(诗篇114:6)。蒙神拯救的百姓的心情实在太兴奋,太激动。大山、小山虽不会动,但百姓自己的心跳得太激动,好象山的起伏一样。于是就把大山、小山形容得像他们的心在跳,也活起来了,像公羊、羊羔在跳动那样了。
  ·反问法:是一种修辞的问句。不是真的有问题,而是作者藉着反问来坚固读者的某种信念。
  “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创世记18:14)因为当时撒拉在暗笑(参创世记18:12),神要坚固她的信心。
  “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马书8:31)保罗在旅行宣教中,遇到许多敌挡,但他知道有神的帮助,他就不用害怕,相反,有必胜的信心(参使徒行传18:9)。
  (未完待续)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