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按正意分解真理

日期:2016-10-27作者: 计文

按正意分解真理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新教有以圣经为本的传统,“唯有圣经”这个宗教改革时提出的口号,在中国教会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教会的信徒也十分尊重圣经权威,对大多数基督徒来说,圣经是他们行事为人的准则。言必引圣经,行必照圣经,从圣经找依据,似成为思维定势。这点就足以决定中国教会的神学探索首先是基于圣言而非哲学,任何想抛开圣经谈神学的想法都将会碰壁。重视圣经观、释经学的研究是当前中国教会神学上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因为在传统、经验(处境)和圣经这三大神学思考之资源中,唯圣经是“神学的灵魂”。

尊重圣经、高举圣经并不等于人人都会读圣经,或人人都会按着正意来分解真理的道,也不一定人人都会从圣经得出非常一致的结论。好像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在1 8 6 5年的就职演说中所说过的:“两个读同一本《圣经》,面对同一位上帝的人,却都在乞求上帝帮助自己击败对方。”显然,高举和爱慕圣经的人只有在一个正确的圣经观和释经学原则指导下才可能真正领会圣经“精意”。

建立整体平衡的圣经观,无疑能指导我们更好地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下是我对圣经的一些零星看法,仅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圣经观的平衡

一、“神”与“人”的合作

圣经是一本神所默示、神人合作的书,它的产生首先是因着神的旨意,然后有人书写和编纂。“上帝启示他的旨意,不是藉着书本,而是藉着活的人,上帝不曾亲手写圣经,是把他的旨意启示给人,然后受感之人,把他的宗教经验记下写成书,”[1]可见圣经是神人同工的结果,这二者为不可缺少的条件,有相辅相成的妙用。所谓灵感就是神作用于人的工作,单方面神或人都不能成功灵感的作用。因此,圣经是神人双方共同合作的产物,神人合作是神的无限与人的有限之结合,并通过人的有限来显明神的无限。

既然如此,写出神的文字是属人的,所以有时空局限性以及人的智力、本性、知识甚至人的处境及见解等影响。比如,在新旧圣经中,常会发现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记载,甚至差异很大。有不少好心人千方百计地去为之辩护,找各种巧妙的答案去为圣经“自圆其说”。其实大可不必为此伤透脑筋,因为我们既然承认圣经有属人的因素,并且承认人的其固有的局限性。当人站在不同角度去领受信息时,其差异性在所难免。所以圣经里面即便有你认为的“问题”存在,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戴维森(Samuel Dav-idson)在《圣经释经学的应用与发展》中共收集了圣经中115处明显的“矛盾”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坦白地说,我们基督徒接受《圣经》是源于神,圣经的权威不容置疑,但我们并不因此就假装圣经没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不是因为神有问题,而是由有限和不完全的人在领受、表达或阅读中产生的。然而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一句或一段引起争论的经文之上,即便圣经真有人目前难以理解的问题存在,也不会影响人们对神的基本信仰。

19世纪六十年代,贝岗(Dr Burgon)说过地十分极端的话:“圣经不是别的,就是宝座上的上帝所发出的声音。圣经中每一卷书、每一章、每个字、每个音节、每个字母都是至高者的直接说出来的。”这是极端的口授灵感圣经观,忘记了圣经中还有人的因素。也许正是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教会的个别信徒,当他们发现最近爱德印刷厂印的《和合本圣经》中把“义大利”改成了“意大利”,就指责全国两会怎么可把圣经的“一点一划”给废去了?

“圣经是一本神的书,也是一本人的书”’[2]。既然是神的书,解经者必须接受超然性、权威性、不能视之平常。既然是人的书,解经者就不能无视圣经的背景、文体、风格等人的因素,务求清楚挖掘原义。这两者相互相承,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2、“一”与“多”的统一

“一”就是指圣经的“合一性”;“多”就是指圣经的“多样性”。“合一性”并非指一律性,也不是机械的统一,而是“有机的合一”。神的启示如同生命的有机体,循序渐进,彼此和谐地配合,前后并不矛盾。柏柯夫(Louis Berkort)说“圣经不是一座大教堂,按照绘图师的设计图样去建造;圣经乃是一棵大树,它是逐步长成的产物”[3]因此在发展上有一定方向,后来的启示添补先前的启示,使之更丰满、更成全。

圣经的“合一性”奠定了系统神学的基础。系统神学是根据整本圣经的记载,归纳出神学主题——如人、神、救赎等,然后加以研究、整理、归纳、诠释和逻辑分析,并指出某项神学主题在教会历史不同时代中的变化发展,最后将结论归纳在不同的体系中。系统神学的基本立论是66卷圣经是“一本书”[4]。假如没有圣经的“合一性”,何来神学“系统性”?

圣经的“合一性”也是“以经解经”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出自同一圣灵感动,不管是出现在什么地方的经文,都可以彼此解释和印证,而整体信息更能成为个别经文的的架构。事实上,当圣经作者彼此引述时,已经暗示“合一性”这个前提的存在了。

圣经“多样性”不是说圣经版本的多样,而是指圣经构成是由多位作者,无论从写作形式、风格、语言等诸方面来看,圣经具有多姿多彩的特性。汤玛斯 (Griffith Jhomas)说“圣经不单是一本书,它也是一个图书馆。充满各种不同内容和神的荣耀。”[5]有人说;圣经不是一本科学书,但它里面有科学道理;它不是历史书,但它里面有历史素材;它不是一本法律书,但它里面有法律精神;它不是一本文学书,但它里面有文学的味道.......

3、“点”与“面”的兼顾

“点”指圣经的局部,“面”指圣经的整体。从根本上讲,圣言的每个最小单位的表态,都极为严谨。语言分析学认为,真理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前后相符,互为解释、互为支撑。基督真理既是一个封闭的整体性话语体系,圣言的最小单位所表达的概念都必须放在这个体系的整体概念中来检验。换句话说,圣经的每句话的解释都必须符合这一体系的走向。只有这样,这句话才能发光。

魔鬼也用圣经,只是它常用的手法就是断章取义[6],而它要把人引入歧途,同样是要他们“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而带着整体思维去读经,也就是要“让全部圣经说话”[7],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许多真理,避免以偏盖全或者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发生。

如:在说到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时,圣经一方面说“人得救本乎恩,也因着信。”[8]但同时,圣经又说“要作成得救的功夫”[9]。也就是说当圣经肯定“因信称义”的教义时极不提倡“因信废行”,更不是要人夸大“信与不信”之间的差异;论到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圣经一方面指出当时的世代“弯曲悖谬”,但在同一卷圣经里却又要我们“思念” (原文为:算计、列入、看为高)那些“凡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事[10]。因此真善美与假丑恶同时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前者源于“众光之父”那里,后者则产于人的“私欲怀胎”[11]。论到神的本性,公义与慈爱均为神之根本之属性,如一个硬币之两面不能分开。似乎也没有确凿的使人信服的经文来论证说哪一方面更重要些,应该说这二方面是神本性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体观是读经一大原则,我们要有宏观着眼,超越微观的修养。解经时要“点”“面”结合,切不可提“点”忘“面”。若把一节或几节经文孤立起来,而对圣经在别处说了什么不问不闻,这就是断章取义,这就不能挖掘圣经的真义,反倒是人意取代神意了。

 

4、“古”与“今”的协调

圣经是神在历史中如何启示自己,这启示不能与历史脱节。因此,每个时代的历史情景都可能影响人对神在该时代里所显示真理的认识。解经者需要“鉴往察今”,其目的并非要寻找历史资料,而是要挖掘神如何藉历史启示他的心意。

有人认为圣经是超时代的,无所谓历史和背景,神的话“放置四海而皆真!”那么,倘若我们认为旧约的各种敬神的仪文和犹太人的特有习俗,也是超时代的,那么就等于说那些仪文和习俗也是现代信徒所必须遵守的,这明显是“东施效颦”,离开了圣经的本意。因此,从圣经中抽出一句或一节经文,不加分析就作为某种见解的根据,这多半是危险的。故必须剥离当时的文化背景,注意整件事件在圣经中所表现的一贯观念。

注意背景实际上也就是要回到当初的处境中去读,不是要把现有的经验读到圣经中去,而是要剥去圣经文化的外衣,找出圣灵当初启示作者时的真意原义。在我们读经时候,高威达夫人(Mrs Coverdale)这样劝说:“请不单要注意经文所讲所写的,你若能记下:是谁说的?对何人说的?用什么话?在何时?为何?在何种情况下说的?并且注意上文与下文的记述,这一切将会对肯白圣经有极大帮助。”[12]

例如:常听到有人说:“听神的,不是人的”[13]把它奉为圭臬。可是如果他能知道这经文的产生背景,他就知道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用这节经文的。这“人”字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不是泛指一切时候。不然,同样出于使徒彼得之口的话:“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群王或是群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14]又怎么理解?笔者注意到,《圣经》(灵修版)对《罗马书》13章第l节和《彼得前书》2章13节的注解中罗列了三种政教关系,却没有一种鼓吹要信徒跟政府对抗的。而且它特别强调“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都要作一个既负责任的基督徒又负责任的公民!”[15]这使我想起了丁主教的一段话:“只要教会在这块大陆上能有空间向主献上崇拜,向人民为基督作见证,宗教政策和其它政策的贯彻有对话的余地,我们就应以感谢的心怀享受和利用这些机会。海外有些人似乎认为对抗和殉道,才是中国教会正确的路线,我们认为这在今天情况下是对主的教会和信徒不负责任,对祖国也是不顾安危的盲动。[16]”顾及圣经的背景,正确地判断处境,能够使我们坚定的走在正路上。

 

(待续)

---------------------------------------------------------------------

[6]《圣经、马太福音》第4章5—7节

[7] 丁光训《怎样读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81年,第7页

[8]《圣经、以弗所书》第2章8—12节

[9]《圣经、腓立比书》第2章12节

[10]《圣经、腓立比书》第2章14节;4章8节

[11]《圣经、雅各书》第1章15—17节

[12]《鉴往察古》,赖若瀚《实用释经法》第165页

[13] 参《圣经、使徒行传》第4章18节

[14]《彼得前书》2章13、14节

[15]《圣经(灵修版)》 国际圣经协会 1999年1月,香港

[16] 《金陵神学文选》序言 1992,第3页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