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诗篇》第28篇浅析

日期:2016-10-27作者:李世峥

根据标题和内容推论,《诗篇》第28篇也属大卫的作品,对于这一点,解经家鲜有异议。然而,对于本诗的文学结构,研究者却颇多争论。由于诗歌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感情有着极大的反差,所以有解经家认为本诗是由两篇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歌组合而成的:1至5节为一篇,是诗人在逆境中的祈求,当属个人哀歌;6至9节为另一篇,是诗人在顺境中的赞美,当属信靠之诗。两篇诗歌各自形成之后,被后来的编辑合订在一起,目的是方便在崇拜中使用。不过,这种观点一直受到不少解经家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因为诗歌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就将之视为两首不同的诗歌,这是毫无道理的,解经家伊顿(Eaton)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说:“这种情绪和气氛的转变并非奇突和怪异,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相反这乃是《诗篇》的一种主调。因为哀歌实在是信靠之诗歌。”(转引自张国定:《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对于本诗的写作背景,诗歌本身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所以解经家为此亦有不少争论:有人认为,可能写于押沙龙反叛之际(参撒下17章);有人认为,可能写于数点民数之后(参代下21章);也有人认为,可能写于某一次病患之中。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诗歌的写作背景,但我们可以从诗歌中读出诗人作诗时的心境:其时的大卫,身在危难之中,甚至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危机时刻,他本能地想到了仰望上帝,所以以一首发自内心的诗歌向上帝祈祷。

本诗共有9节,可分为三段:1至5节为第一段,是诗人在苦难中的祈求,表达了他对上帝之拯救的需求;6至7节为第二段,是诗人在苦难中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上帝之信实的认知;8至9节为第三段,是诗人在苦难中的代祷,表达了他对上帝之慈爱的祈盼。

一、苦难中的祈求(1-5)

本诗的前面5节,是诗人在上帝面前的真诚而恳切的祈求,因为当时的他难以忍受所遭遇的环境。这一段带着眼泪的祷文,明显地流露出了诗人极其悲观的情绪,难怪会有人将之视为与后一部分毫不相干的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哀歌。其实,作者的哭诉并不是毫无希望的哀叹,他能够在危难之中开口祈求上帝,就表明他对上帝、对生活都没有彻底失去信心。

1至2节,呼求上帝:“耶和华啊,我要求告你;我的磐石啊,不要向我缄默;倘若你向我闭口,我就如将死的人一样。我呼求你,向你至圣所举手的时候,求你垂听我恳求的声音。”这里的“耶和华”和“磐石”,都是上帝的名字,诗人之所以连续呼唤上帝的名字,是希望他的声音能够引起上帝的注意,继而愿意“侧耳”聆听他“求告”的声音,并尽快对他的祷告作出回应,这是诗人在祈祷中惯用的手法(参诗17:1、6,31:2,61:1)。这一次的“求告”之中,诗人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我的磐石啊,不要向我缄默;倘若你向我闭口,我就如将死的人一样”。这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拯救的切盼,等不住上帝的“缄默”,受不了上帝的“闭口”,这种光景真是“生不如死”。犹太人的祈祷中,常有恳求上帝别再“缄默”(或者“沉默”)的句子,大卫在另一篇诗歌中说:“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留心听我的呼求。我流泪,求你不要静默无声,因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诗39:12)亚萨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上帝啊,求你不要静默;上帝啊,求你不要闭口,也不要不作声。”(诗83:1)对于急切地恳求上帝的人而言,上帝的“缄默”真是对他的致命打击,一边是声泪俱下的哭诉,一边是若无其事的沉默,谁能受得了这样的“一厢情愿”?因此,诗人在这里所要祈求的,不是尽快脱离所处的困境,而是尽快听到上帝的声音:“我呼求你,向你至圣所举手的时候,求你垂听我恳求的声音。”此时的诗人,正在“呼求”,也正在“向你至圣所举手”,他期望尽快听到上帝的回应。

第3节,陈述处境:“不要把我和恶人并作孽的一同除掉,他们与邻舍说和平话,心里却是奸恶。”将诗人陷入这一次困境的,是一群口是心非的恶人,他们口里“与邻舍说和平话”,满嘴都是仁义道德,然而,“心里却是奸恶”。这里的“和平”与“奸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和平”含有祝福的意思,其焦点在上帝所赐予的完整、稳妥和安全,而“奸恶”却含有咒诅的意思,其焦点在恶人所谋算的暗算、陷害和攻击。这种口蜜腹剑之人,带给人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也是防不胜防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步将会有什么动作。诗人告诉上帝,这样的人是不折不扣的“恶人”,不折不扣的“作孽的”,真正应当受到惩罚的正是这一类人,而不是无辜的他,他盼望上帝在这件事上显出他的公义,不要“善恶不分”。因此,诗人向上帝祷告:“不要把我和恶人并作孽的一同除掉。”张国定对这节经文的解释非常到位:“诗人把仇敌也放进祈祷里去,恳求神看看恶人的恶相,惩罚他们和他们所作的恶,把他们全然除掉(3节上)。诗人同时也表达出一份忧虑,就是恐怕神会把他和恶人一样的看待。这种忧虑虽然非理智能说得通的,不过诗人的痛楚经验却是实在的,神向他隐藏了起来(1节下)。所以,诗人恳切地祈求神,不要把他和恶人一起地处理。”(《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第4节,表达心愿:“愿你按着他们所作的,并他们所行的恶事待他们。愿你照着他们手所作的待他们,将他们所应得的报应加给他们。”这一节中,诗人恳求上帝对恶人的行径采取行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人祈求上帝对恶人进行审判,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更是因为他们触犯到了上帝的公义原则。诗人指出,“他们所作的”以及“他们所行的恶事”,足以引来上帝的审判,公义的上帝必“将他们所应得的报应加给他们”。上帝是慈爱的,对于任何犯罪作恶之人,都会给他充足的机会,让他悔改。慈爱的上帝并不急于对恶人施行报应,他曾向人类保证:“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然而,犯罪之人总是不懂得珍惜上帝赐予的悔改机会,总是变本加厉,总是肆无忌惮,所以势必引来了上帝公义的审判。因此,恶人之所以受到报应,归根结底是咎由自取,是罪有应得,正如大卫所言:“恶必害死恶人;恨恶义人的,必被定罪。”(诗34:21)

第5节,宣告信念:“他们既然不留心耶和华所行的和他手所作的,他就必毁坏他们,不建立他们。”祈求上帝对恶人的审判之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上帝之介入的信念,一方面出于对上帝之公义的信心,另一方面出于对恶人之邪恶的了解。诗人非常清楚,给他带来麻烦的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的穷凶极恶和不思悔改,不可能逃脱上帝公义的审判。诗人指出,“不留心耶和华所行的和他手所作的”,这是一种极大的罪恶,这种行为必然要受到上帝公义的审判,其结果就是“必毁坏他们”,并“不建立他们”,表明这种“毁坏”具有彻底性。出埃及时,上帝对以色列人说:“我要立约,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万国中所未曾行的。在你四围的外邦人,就要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因我向你所行的是可畏惧的事。”(出34:10)真正敬畏上帝之人,一定会时常记念并传扬耶和华的作为,正如大卫所言:“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诗9:1)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意识,总会有人“不留心耶和华所行的和他手所作的”。因此,上帝曾以出埃及时的以色列人的失败,警戒后世的以色列人:“你们不可硬着心,像当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旷野的玛撒。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四十年之久,我厌烦那世代,说:‘这是心里迷糊的百姓,竟不晓得我的作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诗95:9-11)这段写给以色列人的警告,当然也是对我们的警告!

二、苦难中的赞美(6-7)

敌人如此凶残,处境如此艰难,在人看来,诗人似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然而,想到敌人必将灭亡的结局时,诗人立即获得了巨大的信心。这时,他的情绪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眼泪化成了欢笑,哭诉化成了赞美。于是,有了这一段在苦难中唱出的赞歌。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诗人的这一种情绪,就不会认同本诗由两篇诗歌组成的观点。

第6节,是赞美的理由:“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他听了我恳求的声音。”诗人之所以破涕为笑,不是环境发生了转机,而是心境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他重新获得了对上帝的信心,他确切地相信,当他发出上述祷告时,上帝已经及时地听了他“恳求的声音”,正如威尔斯比(Warren W. Wiersbe)所言:“倚靠耶和华的信心,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仇敌的手忙着做恶事(4节),但大卫相信上帝,举起手来祷告时(2节),上帝的手就会做事,满足需要(5节)。信心摇动上帝的手,而上帝的手掌管宇宙。”《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写下这个诗句的时候,敌人的阴谋可能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诗人不再会为之所动,因为他已经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了他们即将到来的失败,这是多么宝贵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就不可能不赞美上帝。

第7节,是赞美的内容:“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所以我心中欢乐,我必用诗歌颂赞他。”这一段赞美诗中,诗人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表达了对上帝的认识:(1)“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最早有这一认识的,是神人摩西,他在着名的“摩西之歌”中写道:“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上帝,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上帝,我要尊崇他。”(出15:2)诗人秉承了前辈对上帝的这一认识,所以也以耶和华为自己的“力量”。(2)耶和华是“我的盾牌”:最早有这一认识的,是亚伯拉罕,上帝曾亲自向他启示:“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15:1)盾牌,是用以抵御敌人之攻击的有力武器,以上帝为“盾牌”,一定能胜过任何敌人。诗人对上帝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苦难中依然能够唱出感恩的颂歌。第二,表达了对上帝的信心:“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耶和华是“力量”,又是“盾牌”,他的“帮助”当然绝对可靠。然而,是否能够最终得着上帝的帮助,却要取决于我们是否“心里倚靠他”。诗人在诗歌中向上帝宣告,他愿意真心“倚靠”这位可靠的上帝,这样,他就必然得着上帝的“帮助”。第三,表达了对上帝的回应:“所以我心中欢乐,我必用诗歌颂赞他。”一个能够真正认识上帝并信靠上帝的人,他的生活不会毫无改变,他一定会因上帝而“心中欢乐”,而获得这种“欢乐”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向上帝作出回应,最直接的,就是“用诗歌颂赞他”,这是由信仰上帝而引出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苦难中的代祷(8-9)

自己在苦难中获得信心之后,诗人又本能地想到了他的百姓,所以在诗歌的结尾处,写下了一段为百姓的代祷。尽管诗人遭遇的苦难尚未过去,但他还是想到了自己的百姓,这是多么伟大的心灵!诗人相信上帝对他的拯救,同时也相信上帝对国中百姓的拯救,他要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所有的百姓,正如威尔斯比所言:“大卫在结束这首诗歌之时,以他从上帝那里学会的功课来勉励百姓。上帝不只救了他所膏立的王,也会救他的百姓以色列。”

第8节,是代祷的基础:“耶和华是他百姓的力量,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诗人之所以为百姓代祷,是因为他相信“耶和华是他百姓的力量”。前面,诗人相信耶和华是他自己的力量;这里,他又指出耶和华也是所有百姓的力量。更有意思的是,诗人在这一节中先提到“百姓”,后提到“受膏者”,他要以此告诉百姓,在耶和华的心目中,他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诚如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所言:“诗人以真正神权政治的风格祷告,不单为自己,也为百姓。百姓与君王,国家与个人,是彼此相属的。他以一个祷告结束他的哀歌与感恩的祷告,求上主拯救脱离压迫,求上帝赐福他自己的百姓,求他在属他之人身上施行尊贵的王权。诗人知道王权是属于上主的,而且,归根结底的王权是代表上帝的王权。”(《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第9节,是代祷的内容:“求你拯救你的百姓,赐福给你的产业,牧养他们,扶持他们,直到永远。”诗人向上帝祷告,求他“拯救”他的百姓,并“赐福”给他们,具体地方法,就是“牧养他们,扶持他们”,并且“直到永远”。以色列人的心目中,君王就是百姓的牧人,但大卫在这里指出,百姓真正的牧人是上帝,这位好牧人的“牧养”和“扶持”比任何一位君王都要可靠。正如唐佑之所言:“君王常以牧人的称谓,牧养百姓,但许多君王,甚至在以色列人中也不尽理想(结34章)。惟有神是真正牧人。146篇3节特别提出警告:‘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所以只有一位牧人,他永不使人失望,因他是耶和华救主。”(《诗中之诗〔第九集〕:祈祷诗续集〔一〕》)《以赛亚书》中,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上帝的“牧养”与“扶持”:“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40:11)

《诗篇》第28篇,是大卫在身陷困境时的祈祷诗。诗人虽然被敌人逼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但他在祈祷之后,凭借“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这一信念,获得了从上帝而来的喜乐。因此,他不但在苦难中赞美上帝的大能,而且在苦难中关怀自己的百姓。这一种伟大的心灵着实难能可贵,着实让人钦佩!当我们遭遇苦难之时,应当与大卫一样,坚持“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这一信念,因为这个信念会帮助我们胜过一切苦难。大卫之后,一位名叫哈巴谷的先知,写过一首宣告“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这一信念的诗歌,表达了与大卫一样的信心:“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3:17-19)愿“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成为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信心宣言!

发表于《教材》2012年第6期

《诗篇》 第28篇

求主帮助

(大卫的诗。)

1耶和华啊,我要求告你;

我的磐石啊,不要向我缄默;

倘若你向我闭口,

我就如将死的人一样。

2我呼求你,向你至圣所举手的时候,

求你垂听我恳求的声音。

3不要把我和恶人并作孽的一同除掉,

他们与邻舍说和平话,心里却是奸恶。

4愿你按着他们所作的,

并他们所行的恶事待他们。

愿你照着他们手所作的待他们,

将他们所应得的报应加给他们。

5他们既然不留心耶和华所行的和他手所作的,

他就必毁坏他们,不建立他们。

6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因为他听了我恳求的声音。

7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

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所以我心中欢乐,

我必用诗歌颂赞他。

8耶和华是他百姓的力量,

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

9求你拯救你的百姓,赐福给你的产业,

牧养他们,扶持他们,直到永远。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