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诗篇》第20篇浅析

日期:2016-10-27作者:李世峥

《诗篇》第20篇的标题告诉我们,本诗出自大卫的手笔,写好后“交于伶长”,用于永久珍藏,并适时使用。本诗没有像别的一些诗歌那样,在标题中直接交代写作背景,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本诗的写作情况。不过,细读本诗时,我们还是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得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加尔文说:“本篇是以出征前的情况为背景,可能是征讨亚玛力人,也可能是以色列的其他敌人。但圣灵有意把这信息留给教会,让她在面对困难时为公祷之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某一次出征之际,大卫的军队照例在上帝面前献祭并祈祷,前来为队伍壮行的以色列百姓,不约而同地为大卫祈祷。有感于百姓的忠厚和热情,大卫写下这首信心高涨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的信心。“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这是大卫在“遭难的日子”里发表的信心宣言。

“交于伶长”之后,本诗成为以色列军队出征前的常用诗篇,后来也成为以色列君王登基时的常用诗篇,因此诗歌逐渐广为流传。由于诗歌所表达的信心并不仅仅适用于战争之时,所以本诗在后世教会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正如赖特所言:“在现代,它用作欢送宣教士前赴‘为主争战’的讲词,它甚至作为年轻的士兵,地方教会的成员,当他们出发去保卫所爱的人时,所说的祝福语。它的主题是:‘当你最需要上帝时,愿他不会沉默。’”(《每日研经丛书——诗篇》)

本诗共有9节,可分为三段:1至5节为第一段,诗人转述了百姓的祈祷,让我们看到百姓对上帝的信念;6至8节为第二段,诗人记述了自己的宣告,让我们看到君王对上帝的信念;第9节为第三段,诗人叙述了君臣的共同心声,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胜利的向往与信心。

一、百姓的祈愿(1-5)

诗歌开头的这五节,是以色列百姓的祈祷,大卫在写诗时,将他们的祈祷词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诗歌之中。当然,这些诗句不太可能是祈祷词的原文,因为百姓们的祈祷应该不会是如此工整的诗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诗句应当是大卫根据百姓的祈祷内容改编而成的。我们可以想象,当众多百姓为大卫和他的军队同心祈祷时,他的情感一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感染,感动之余,便将百姓的祈祷词稍作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朗朗上口的诗句。

摩西律法指出:“你出去与仇敌争战的时候,看见马匹、车辆,并有比你多的人民,不要怕他们,因为领你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你上帝与你同在。你们将要上阵的时候,祭司要到百姓面前宣告说:‘以色列人哪,你们当听:你们今日将要与仇敌争战,不要胆怯,不要惧怕战兢,也不要因他们惊恐,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与你们同去,要为你们与仇敌争战,拯救你们。’”(申20:1-4)因此,以色列人的传统中,军队出征之前往往会有献祭和祈祷的举动(参撒上7:9,13:9-12;代下20:3-4)。大卫这一次出征之前,照例来到耶和华的会幕面前,虔诚献祭并恒切祈祷。就在这个时刻,以色列百姓为他们的君王和军队献上了真诚的祈祷。

第1节,祈求上帝的应允:“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愿名为雅各上帝的高举你。”作为一国之君,敌军压境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以以色列百姓称大卫的处境为“遭难的日子”。他们理解君王的境遇,所以为他祈祷。敌人的势力不容小觑,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因为他们相信耶和华必在这样的日子应允他仆人的祈祷。祈求上帝的应允之时,百姓特别提到上帝是“名为雅各上帝的”,《现代中文译本》将之译为“雅各的上帝”,译文更为清楚。他们在这里称上帝为“雅各的上帝”,不是随意为之的,张国定指出:“此处的焦点集中在救恩的事件之上,即拯救以色列全民的上帝,领他们出埃及和进入迦南的上帝。”(《天道圣经注释——诗篇》)作为以色列十二支派之先祖的雅各,他的信仰经历常常会成为后辈们在信仰和生活上的动力,他们会从雅各本人及其他的后裔的信仰经历看到,“雅各的上帝”是一位时常施行拯救的上帝,是一位会为他们负责任的上帝。雅各年轻时,上帝就应许他:“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保护你。”(创28:15)雅各后来也见证了上帝的这个应许:“在我遭难的日子应允我的祷告、在我行的路上保佑我。”(创35:3)上帝不但如此保护雅各,也照样保护雅各的后裔以及出自雅各的整个民族和国家。因此,他们相信,“雅各的上帝”必然“高举”大卫,使他和他的百姓免受敌人的侵害,经历上帝的拯救。

第2节,祈求上帝的救助:“愿他从圣所救助你,从锡安坚固你。”“圣所”和“锡安”都是指耶和华的会幕,而会幕是上帝临在与赐福的地方,所以“圣所”和“锡安”象征着上帝的拯救。以色列百姓相信,当他们在会幕前为君王祈祷时,上帝一定会为“圣所”和“锡安”的缘故而“救助”、“坚固”大卫。当上帝真的如此行动之时,何愁敌人不被击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圣所”和“锡安”能够成为拯救的象征,取决于大卫和百姓对上帝的真诚的信仰,“圣所”和“锡安”本身并不具有拯救的功能。以利时代,以色列人就犯过一个低级的错误,他们误以为约柜本身能够退去非利士的劲敌,所以将之抬到前线,结果却是连约柜都被敌人掳去(参撒上4:1-11)。

第3节,祈求上帝的悦纳:“记念你的一切供献,悦纳你的燔祭。”“供献”和“燔祭”都是上帝向以色列人的要求,因为这样的祭物可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虔诚。以色列人在作战之前,常常会向上帝献上祭物,以此祈求上帝的帮助。在此之前,大卫已经献上过“供献”和“燔祭”,而他的献祭也的确出于真诚,所以百姓向上帝祈祷,盼望他“记念”大卫的“供献”,悦纳”大卫的“燔祭”,他们清楚,上帝看重的并非祭物本身,而是献祭者的心灵和诚实。以色列人相信,当上帝真正悦纳了大卫的祭物之时,其实也就标志着他垂听了大卫和百姓关于拯救的祈祷。

第4节,祈求上帝的成就:“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成就你的一切筹算。”以色列百姓相信,当上帝悦纳大卫的祭物之时,就会施行拯救,所以他们祈求上帝“赐给”大卫“心所愿的”,并“成就”他所“筹算”的。需要指出的是,大卫“心所愿的”及他所“筹算”的,都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体贴上帝的心意,所以才有可能被上帝“成就”。事实上,一个真正信仰上帝的人,他“心所愿的”及他的“筹算”,一定是符合上帝心意的。只有如此,他“心所愿的”才能被上帝赐予,他所“筹算”的才能被上帝“成就”。欧尔顿说:“敬虔人心里所渴望的应与上帝的心意相同(诗37:4),当我们讨上帝喜悦时,他也必使我们快乐,并把我们所想望的赐给我们。当我们与上帝有亲密关系时,会想望上帝所想望的东西。”(《天道圣经导读——诗篇》)

第5节,祈求上帝的得胜:“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要奉我们上帝的名竖立旌旗。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现代中文译本》将这一节译作:“这样,我们就为你的胜利欢呼,以颂赞我们的上帝庆祝你的凯旋。愿上主成全你所求的一切!”以色列百姓相信,当上帝介入此次战役之时,军队的胜利就指日可待。因此,他们以信心的眼光展望胜利,他们要因大卫的胜利而夸耀,更要因上帝的权能而赞美。耶和华有一个名字,就叫“耶和华尼西”(出17:15),意即“耶和华是我旌旗”,专心倚靠上帝的人,必然要因着上帝的拯救而“竖立旌旗”,而欢庆凯旋。

二、君王的宣告(6-8)

出征之际,大卫已经在会幕里献过祭物,并且也有过虔诚的祈祷。此情此景下,一生专心倚靠上帝的他,应该已经得着了争战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心。然而,以色列百姓的同声祈祷无疑更多也更深地激励了他。听过百姓的祈祷,大卫倍受感动,也倍受鼓舞。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他通过这一段当众宣告自己的信念,以此表达自己对上帝的信念,同时也以此回应百姓的祈愿。

第6节,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信实的信念:“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看到百姓如此高涨的热情之时,大卫的信心更加坚定:“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这里的“受膏者”当然是指大卫。大卫幼年之时,上帝就藉着撒母耳将他膏立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参撒上16:12-13)。登基不久,上帝就将对受膏者的应许赐给他:“我从羊圈中将你召来,叫你不再跟从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常与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敌;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样。”(撒下7:8-9)对于上帝的膏立及应许,大卫一定记忆犹新,所以当百姓为他祈祷时,激起了他对这些往事的回忆,并使他更加坚信上帝给他的应许不会落空,所以他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这里的“知道”不是理论上的认知,而是实践性的表达;而这里的“现在”不是说他之前不知道,只是现在才知道,而是说他现在比其他时刻更多地领悟“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这个真理。于是,大卫相信,上帝必从圣天上垂听他的呼求,并以他的大能大力拯救他。大卫知道,上帝是信实的,不会违背自己的应许,过去怎样赐福,今后也必照样赐福,所以他得着了极大的鼓舞。

第7节,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权能的信念:“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车”和“马”是古代战事中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大卫即将面对的敌军,即拥有这些装备。面对一支这样精良的军队,大卫并没有取胜的优势。然而,他并不惧怕,因为他所倚靠的,远远比车和马更有威力,那就是“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需要指出的是,上帝的“名”不仅仅是指上帝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上帝本身;“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也并不仅仅是在敌人面前呼叫上帝的名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内心中敬畏这位上帝,只有如此,才能得着耶和华的帮助。约书亚晚年时,曾劝勉以色列百姓:“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照他所应许的,为你们争战。”(书23:10)这即是“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的明证。对于这一点,大卫显然是有经验的,因为早在年轻之时,他就拥有这样的认识,并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案例。面对非利士巨人歌利亚的骂阵时,大卫说:“你来攻击我,是靠着刀枪和铜戟;我来攻击你,是靠着万军之耶和华的名。”(撒上17:45)即将出征之时,大卫一定回想起了以往那些倚靠耶和华的名而取胜的经典战役。于是,对上帝的权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8节,表达了他对上帝之公义的信念:“他们都屈身仆倒;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思高圣经》的翻译特别优美:“他们必将倒地丧命,我们却将挺身立定。”前一节描述了交战双方在过程上的差别,敌人倚靠看得见的车马,大卫倚靠看不见的上帝;而这一节,描述了交战双方在结果上的差别,敌人因倚靠车马而“倒地丧命”,大卫却因倚靠上帝而“挺身而立”。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对比!倚靠车、马,似乎很有威力,但这样的举动并不能保证胜利;倚靠上帝,看似非常抽象,但这样的行动却能带来最终的胜利。唐佑之说:“本来仇敌十分凶猛,人数也多,大有压倒性的强势,但有了耶和华的干预,形势完全扭转。遭难的日子给以色列人一个尊贵的教训,就是:全心倚赖耶和华才能转败为胜,化险为夷。”(《诗中之诗〔第六集〕:盼望诗》)因此,我们可以晓得,得胜并不取决于武器的精良程度,而取决于全能上帝的公义裁决。

三、共同的呼声(9)

先有臣民的祈愿,后有君王的宣告,表达了他们合而为一的信仰及君民一心的斗志,因为他们信仰同一位上帝,建设同一个家园。因此,诗歌行将结束时,大卫写了一个精彩无比的诗句,可以总结全诗,亦可以将整篇诗歌推向高潮,他写道:“求耶和华施行拯救;我们呼求的时候,愿王应允我们。”这是面对劲敌的挑衅之时,君王与百姓的共同呼声,他们祈盼上帝垂听这样的呼声。

面对敌人的侵犯,作为君王的大卫,自然要奋起抵抗,这是他必须要尽的本分,但他深知,与任何仇敌争战,都不能单靠自己,也不能单靠军队,更为重要的是要专心倚靠上帝。于是,他与百姓一同祈祷:“求耶和华施行拯救。”耶和华是施行拯救的上帝,这是以色列人的共同信仰,曾有一位诗人写道:“上帝自古以来为我的王,在地上施行拯救。”(诗74:12)他们的这一信仰,最终转换成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帮助他们面对一切困难。大卫写诗道:“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那作恶的,就是我的仇敌,前来吃我肉的时候,就绊跌仆倒。虽有军兵安营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虽然兴起刀兵攻击我,我必仍旧安稳。”(诗27:1-3)以色列人祈求上帝的拯救,不是无凭无据的,因为他们事先早有类似的经历,因此祈求时更有信心,也更有底气。他们知道,上帝之前对他们的拯救,都是发生他们在祈祷之后,所以这一次祈祷之后,一定能够与以往一样,可以尽快看到上帝的拯救。在这样的信仰基础上,以色列人一同祈祷:“我们呼求的时候,愿王应允我们。”这里的“王”,不是指大卫,而是指上帝,虽然大卫是以色列的王,但上帝是万王之王,比大卫更大。因此,真正能够拯救他们脱离仇敌之手的,其实不是大卫,而是上帝。大卫如此祈祷是一种谦卑,而百姓如此祈祷是一种信心。他们共同相信,这位万王之王,必然会即时拯救他们。

《诗篇》第20篇系大卫在即将出征之际所写的诗歌,诗歌先叙述了百姓的祈愿,再描述了君王的宣告,最后记述了百姓和君王的共同呼声。贯穿整篇诗歌的,是以色列人对上帝的信赖与倚靠,而带出的是对上帝之拯救的信念及颂赞。不过,从诗歌的整体内容来看,本诗似乎也不仅仅指大卫面对仇敌的经历,其实也指向了基督面对撒但的争战。周郁晞指出:“我们不难想象,主耶稣既然知道自己就是弥赛亚,将本篇所指的,是他自己。大卫出发与国家的仇敌战争;基督与人类的仇敌打仗。大卫献上的是牛羊;基督献上的是自己。当基督以坚定的步伐前进,去完成天父的旨意,这首诗篇肯定了他的胜利。因此教会用本篇与魔鬼争战中,奉他的名夸胜。”(《中文圣经注释——诗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诗歌也适用于弟兄姊妹在软弱中的祈祷,透过像大卫那样充满信心的代祷,就可以与大卫一样满怀信心地宣告——“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

发表于《教材》2011年第1期

《诗篇》第20篇 

祈求胜利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1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

愿名为雅各上帝的高举你。

2愿他从圣所救助你,

从锡安坚固你。

3记念你的一切供献,

悦纳你的燔祭。(细拉)

4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

成就你的一切筹算。

5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

要奉我们上帝的名竖立旌旗。

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6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

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

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

7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

8他们都屈身仆倒;

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

9求耶和华施行拯救;

我们呼求的时候,愿王应允我们。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