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天国人际观——登山宝训之六

日期:2016-10-27作者:梁朴

经文:太七章一至十二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举办一次短诗大奖赛,题目是《生活》。获得一等奖的诗歌只有一个字:网。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你我就被困在网中央。这张网就是错综复杂人际关系。如何待人是一门难学的功课,我们越来越发现人际关系真是令人头疼!本教会一位老姐妹,八十多岁才信主,一辈子在人际的旋涡中挣扎过。她见证说,她曾经想过如果自己死了第一件事就要向阎王请求:下辈子做什么都行,但千万不要让她做人!我们不难从这句话读出她的苍桑和悲凉。

一节到十二节不是一段零碎的话,乃是有一个重要的主题。为什么这段经文能当作一个整体呢?请看主在第二节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到十二节,主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二节与十二节的意义是一样的,二节是起头,十二节是结论。这样看来,从二节到十二节只有一个题目,夹在中间的话也只论这一个题目。这段经文所要带出的信息是天国的人际观。

在登山宝训里,主没有向所有的人说话,只是单向门徒说这些话。从第五章开始,主多次使用「你们……的父」的话,乃是再三提醒我们去注意我们的地位和身份,从儿子的地位上活出儿子的实际。天国不是美丽的幻想,天国乃是神在地上得着一些与神的性情有份的人,神要藉着他们把天国的实际在地上活出来,叫神让全地的人都看见。

第六章,主告诉门徒怎样活在神前,以及天国子民的个人生活;第七章的上半部份乃是主告诉门徒怎样活在人前,即怎样拥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

这十二节经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待人的襟怀——扩大属天的度量(一至五节);

待人的智慧——善用属天的宝物(六节);

待人的根基——增进属天的亲密(七至十一节);

待人的金律——带出属天的性情(十二节)。

待人的襟怀——扩大属天的度量

基督徒对于人和事并非不能有所判断。主耶稣从来没有教我们作是非不分的人,他并没有叫我们废弃发表意见或辨别的能力。新约中有许多事例都作出过对别人的情况、行为或教训的合理判断。下列的判断是非常必要的:当信徒间出现纠纷,要由教会中能够决定事情的人来解决(林前6:1-8);本地教会判断信徒的严重罪恶,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太18:17;林前5:9-13);信徒要用神的话来判断教师和传道人的道理(太7:15-20;林前14:29;约壹4:1);基督徒当遵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十四节的吩咐,要辨明谁是信徒;教会中的人必须判断谁有资格当长老和执事(提前3:1-13);我们必须辨明谁是不守规矩的、懦弱的、软弱的等,并且按圣经的指引教导他们(帖前5:14);等等。基督徒不是「老好人」,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会虔敬的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当主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意思是说:你不要多话,不要随便断定人的动机、用意;因为只有神是全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真相,所以不要随便吹毛求疵,任意批评。「论断」是指喜欢议论的习惯,苛责恶评。原意是分开、分辨、识别、审判。

那么,怎么辨别什么是判断,什么是论断呢?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当你说到别人的情形时,掺入了个人的情感、兴趣、偏见、倾向和报复等成份在里头,在这种心灵深处失去基督的状态下判断人和事,你的判断就成了论断。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凭客观的事实说的,乃是凭个人的好恶的倾向而说的。只要有你的感觉在里头,你里面不是忧伤,乃是喜欢;里头不是挽回,乃是责备;那就是论断。论断的性质往往是故意的、恶意的、无怜悯的。凭基督的灵所发表的是属灵的判断,凭「我」自己的立场所流露的是属肉体的论断。

为什么我们不可论断人呢?

首先,我们不配以审判者的身分和资格去审判人,尤其是审判弟兄。因为只有一位公义的审判者,就是主,我们的上帝。保罗说:「你这个人,为甚么论断弟兄呢?又为甚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罗14:10-13)

其次,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使我们象神一样知道人心里头的动机。今天有X光机、脑电图、测谎器,但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清楚了解别人的心思意念。保罗在哥林多教会时,有人结党分争而歪曲保罗作事的动机,保罗就说:「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林前4:1-5)

第三,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看死一个人。论断往往意味着看死了一个人,只以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来看问题。虽然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往往很说明问题,也可由此推论他将来的可能性。但这只是推测,不是唯一的可能。我们不应看死一个人,认定他无论如何,绝对不会改变了。我们要相信圣灵更新的大能。

第四,我们不能忽略他(她)与我们同得神儿子生命的事实。从第四节便知道论断的对象是弟兄。保罗说:「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罗14:4)雅各说:「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4:11-12)一个真正信主悔改的弟兄,即或有这样的弱点,那样的过失,他却可能天天在主面前悔改认罪,追求成圣。我们又岂敢抓住他的某个弱点或过错,一直论断这样的弟兄或定他为有罪呢?结果主已称义的,律法所不定罪的,我们还在论断他,定他的罪。我们如此行等于在论断律法,批评律法。

最后,更严重的情形是:「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正如主耶稣所劝责的:「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在原文中,「刺」不是尘粒,而是一点点干木屑、碎秸之类的小东西,叫眼睛不好受。「梁木」,在当代蒲纸文献里,指房屋厚板所安放其上的柱子;或指,椽子;或指突出的柱子。「刺」指细微的小错失;「梁木」指显明的大过失。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缺点,却奢望能帮助别人改正他的缺点,就实在太荒谬了。

这个教训很清楚,但这样的事常发生。在世界上并不稀罕,在教会中也屡见不鲜。一位属灵的老弟兄指出:越有污秽的人,越能从别人的身上看出污秽事;越是不对的人,越会发现别人的不对。人的天性因为犯罪的缘故,对罪特别感兴趣。亚伯拉罕说谎、大卫娶乌利亚的妻子,我们很有印象;但他们的长处我们要花工夫才能想出来。因为我们天性还象罪人一样接近罪恶,人还是接近罪恶这一边的。一听见一个弟兄的名字,马上出现的是他的短处。一个接近圣洁的人,一听见一个弟兄的名字,产生的印象乃是他的长处。这是你自己可以去试的。你自己眼中的梁木反而叫你一直注意弟兄眼中的刺。你里面的这种东西多,所以你对这种事领会得也多,且能看得那么仔细。古人说得不错:「讲论是非事,便是是非人。」

一至五节中,更重要更积极的信息是什么呢?这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有人把这称为「神的政治」,是神管教儿女的方法。在这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观念,就是:要扩大属天的度量。属天的度量越大,属天的祝福就越丰富,彰显天的条件就越深厚。「量器」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度量」。人的度量小,他对别人的宽容度也就小。度量小的人看这个不对,看哪个不顺眼,只有自己才是最对,因此就批评这个,责备那个。一个人越长进时,对自己的审判越增加、越严格,对别人的审判就越减少、越松。论断人的人是一个没有脱离「己」的人。

属天度量要扩大必须让人的「己」破碎。人总得要先叫自己受对付,才能成为神放在弟兄中间的祝福。所以第五节是说:「先去掉你眼中的梁木……」我们自己在神面前要受严重的审判,然后才能帮助人。主所说的论断,就是自己没有受对付,而又爱发表意见。如果我的梁木去掉,我的眼睛就亮了,就能帮助弟兄也得光亮。看得清楚了,又怀着爱的情怀,那就不是论断了。神的儿女心里头只应该充满爱,就是你的责备也应该充满爱;没有爱,就什么都是错的。

待人的智慧——善用属天的宝物

不可论断弟兄,不等于不能认识人、防备人。也不等于好坏不分、是非不分、真假不分。

主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当天国的子民侨居在世上的时候,会遇见各色各样的人。主特别要我们注意一类人,他毫不客气地称之为「狗」,斥之为「猪」——就是那些顽固不化、抵挡真理之人。「狗」在旧约律法中应属不洁的动物(利11:4下、26),它分蹄不倒嚼,圣经中也用狗比作不信的人(彼后2:22)。犹太人轻看外邦人,看他们象狗一般(太15:26),因他们不信真神。「猪」是犹太人极为憎恶的动物,是不洁净的(利11:7;赛65:4),是指那些全然没有是非、完全丧失善恶标准,沉溺于罪中之乐而不能自拔的人。

「圣物」与「珍珠」是什么呢?「圣物」广义上是指一切分别为圣归神之物,在这里指神圣的客观的真理,即神的圣言、主的福音。福音是天地间最大的圣物。「珍珠」之前缀有定语——「你们的珍珠」,是福音成了基督徒主观的经历,即本身的蒙恩见证。因为珍珠是在痛苦经历中产生的。

我们传福音时,既见证神在历史中成就的客观性救恩(圣物),也结合自己主观的在恩典里的经历(珍珠)。这些都是那样的宝贝!圣物赐下是神付出了至高的代价,珍珠的获得是人愿付重大代价得到的。在神的眼中是那样值得珍惜。所以,圣经告诉我们:把水给口渴的人喝,把饼给饥饿的人吃,免得有人暴殄天物。作见证若找错了对象,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带来损失。例如真道被践踏,主名被亵渎,我们的人格也会被侮辱,甚至人身也要被伤害。所以,我们为主作见证,勇敢是必要的,然而灵巧也是不可缺的。

但是,我们在应用这句话时要非常谨慎。不要动不动就把人视为「猪」和「狗」,断定他(她)们没有机会得永生了。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并积极工作,效学神在我们这些罪魁身上所显明的一切忍耐。对于这些恶人,我们不是向他们关了救恩的门,乃是要看神的工作,看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而且可以考虑用什么办法去挽救他们。总之,要有智慧,不可莽撞。

待人的根基 ——增进属天的亲密

开始读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觉得把七至十一节的经文放在「天国的人际观」里似乎不太妥当。但是,当我越默想就越觉得要应付这「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非有属灵的洞察力不可。或许这就是接着的经文讲论祷告这一题目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着祈祷求得属天的智慧。

祈祷是神的儿女与天父保持那种亲密的关系、那种看不见的联合之首要钮带。

与神的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根基。在基督徒的关系网络里,与神的关系是决定性的。一个人只有与神有美好的关系,才能与人有美好的关系。如何增进与神的关系呢?祷告!祷告是增进属天亲密的捷径。在马太福音第六章,主耶稣已将祷告的正确态度——向「暗中的」父求,和祷告的原则(「主祷文」所显示的)教导了门徒。现在,他进一步地论及祷告的信心和功夫,使我们知道如何实际地去操练祷告,真正能从祷告得着实际的效益。他的心是何等盼望门徒熟悉这个获得从天上而来之能力的途径呢!我们读经若是粗心大意,会以为第七节和第八节是一个重复。其实不然。要知道:第七节是神关于祈祷的应许,给我们看见我们有祈祷的权利;第八节则是我们行使这个权利,经历祈祷的生活。

一、 祷告的功夫

主耶稣着重说明,真诚的祷告,是没有一次不蒙神垂听的。他说祷告有「祈求」、「寻找」和「叩门」三种形态。也可以说,这是祷告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故此可称之为祷告的功夫。

1.祈求——得着饱足的渴望

祈求就是我们相信只有神能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所以我们来到他的面前向他有所求、有所要。借着祷告将自己的需要带到神的面前向他求讨祈求的时候,心情越天真越坦诚越好,因为这是儿子与父亲自然的交往,不是乞丐向财主求施舍。所以物质的困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儿子对父亲的信心和爱心。儿子与父亲有了亲密的关系,他还需为自己缺乏担心吗?

2.寻找——得着同在的渴望

有失去,才需要寻找。因为有时候,我们觉得父神「不知去向」,同在的感觉、属灵的滋味都失掉,我们感到空虚、软弱、无味。但我们要明白,只要不是我们愿意或犯罪离开神,这一段的经历就有神的美意。我们这种深感「失掉宝贝」的感觉,为要促使我们学习「寻找」的祈祷生活。爱主的人都有同感:不把里边的主寻找回来,更准确地说若没有遇见主,就没有安息。

3.叩门——进入安息的渴望

祷告应当什么时候才停止?答案是:直到心灵得了安息的时候(腓4:6-7)。祷告的功夫是:一定要透,一定要通。正如我们在黑夜经过茫茫的旅程,进入家门时,与慈父相聚的心情一样。所以没有安息的祷告,是失败的祷告。如何才能有安息?我们当存儿子的心,在将所要的告诉神之后,就当凭信心去叩神应许的大门,安息在他的信实里;若是我们借着祷告找出了祷告的阻碍所在,就当凭信心降服主前,仰望他的怜悯和体恤,再凭信心靠着得胜的主冲破困难的大门向前迈进!所以不可忘记,祷告如同叩门,进入门内便有安息。(来11:6)

「祈求」要恒切(罗12:12);「寻找」要殷勤(帖前5:17);「叩门」要忍耐等候(路11:5-8;雅5:7-8)。换言之,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随时为所求的事祷告(弗6:18),因为只要是属灵的追求都是不会徒劳的。

二、祷告的应允

神允许我们祷告可以有三种方式(祈求、寻找、叩门),也允许我们祷告必定有三种结果:祈求就给——不会不给;寻找就寻见——不会不见;叩门就开门——不会不开。这诚然是主给门徒祷告的应许,激励门徒向神有迫切寻求。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

1.祷告蒙应允的基础——照着生命的关系

祈求的人与被求的神的关系——儿女与慈父的关系。生命的关系是祷告蒙应许的基督。祈祷是基督徒与天父的交通,胜过王子朝见父王。王子朝见父王,有一定的规矩,虽是骨肉之类,却不能随时交往。而我们与天父的交通,却非常自由、随时随地。有诗歌说:「父神是信实的,他不会失信,他的应许必不落空。」是的,天父必照他信实的应许,将上好的东西,赐赠给凡向他祈求的儿女。为了阐明这一点,主说了三个比方,本段圣经记着两个,路11:12又补充一个:第一、求饼,不会给他石头;第二,求鱼,不会给他蛇;第三、求鸡蛋,不会给他蝎子。说了这些比方之后,主下了结论,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2.祷告蒙应允的原则——按着天父的智慧

祈祷是否给予的主权全在乎「天父」,而不在乎求的人。神答应祷告,是凭他的知识,不是凭我们的知识;父把好东西给你,不一定把你要的东西给你。天父所给的,总是比我们所求的更好,绝不会更坏。所谓「好」是指天父看来更好、更有益,而不是单凭我们自己看为好、看为有益。主用来作比方的饼、鱼、蛋都是我们所喜欢的。但是我们不要以为,神给我们的都是我们所喜欢的。因为神的原则,是叫我们的生命得益。有时,我们所喜欢、所祈求的,并不见得对我们有益,所以神不会给我们。有时,神听我们的祷告,将我们不喜欢但有益的给我们。

3.祷告蒙应允的内容——超过我们的所求

天父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求饼,事实上求的是石头;我们以为是鱼的,事实上求得是蛇。我们常常把有害的当作有益的,把坏的当作好的,把次好的当作最好的,把非必需急需的当作必须急需的。我们祈求的总带着属地的性质。天父的答应总归是有的,但不一定照你所求的。我们祷告得不着所求的,或许是神答应时把它更改了。神是智慧的源头,他决无差错。「好东西」是什么?不一定是我们向他求的东西,这一点是我们应当记住的,这「好东西」乃是他认为「好」的东西,因此一定是比我们所求所想更好的东西。所以若是我们相信,就有安息,就能得福;若是不信,就「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了」(雅1:7)。

按路加福音的记载,主耶稣似乎在暗示,这「好东西」,乃是指「圣灵」。「圣灵的充满」、「圣灵的引导」、「圣灵的启示」……等等,都是借着祷告赐给人的(徒2:4,4:11-25,13:1-3,弗1:17)。有什么福乐比圣灵更大呢?有什么「好东西」比圣灵更好呢?让我们多在祷告中体会天父的慈心吧!

另一个方面,有解经家指出:饼、鱼、蛋都是供给生命的;而石头无生命,蛇不洁净,蝎子有毒,都与生命无益。这些比方的意义是,神决不会将对我们生命有损的坏东西给我们,只会将与我们生命有益的好东西给我们。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这「好东西」的赐下与我们生命的需要有关。有圣灵就有生命,圣灵抚育生命成长。

一个在祷告中不断增进属天亲密的人,就会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大师。

待人的金律——带出属天的性情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巴克莱指出:这节经文可能是耶稣所说的最普遍、最着名的一句话。它使登山宝训达到最高的颠峰。耶稣的这句话被称为「整个演说的顶石」,是社会伦理崇高的目标,是一切伦理教训的最颠峰。这是一句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它是一个新的教训,是对生命与其责任的新观点。

所有宗教的原则的共同点是:「不伤害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国家的法律,也体现了「不伤害人」的原则。这是起码的道德、法律上的要求,也是社会常识。如果没有这条原则,社会的秩序就无法建立,生命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但是主耶稣的教训比孔子们的教训更积极;后者不过教人不要把不喜欢的事作在别人身上,前者却是要我们主动地,先将自己所喜欢的作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以「所以」开头,表明本节的话是上文讨论的结论。这结论就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就是我们对待人的总原则。这原则与第十一节有特别关系,第十一节说天父怎样用爱心对待我们,就如父母为儿女的益处,而对我们悉心照顾,这正是我们所喜欢获得的待遇。既然这样,我们就该本着相同的爱心去对待别人,我们既然绝不愿意别人恶待我们,就当先用自己愿意受的待遇去对待别人,然后才会得着别人同样的待遇。但获得回报不应当成为我们待人的动机。焦源濂指出:在这一段教训中,主很明显地指出祷告(人与神的关系)与我们的生活为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大有关系的,为了使我们的祷告蒙他垂听,他将旧约的教训(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浓缩为一句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来作我为我们与人相处的指南针,这句话便被一般圣徒称为「黄金之律」,或「金科玉律」。此律含有以下三点伟大的精神:

一、 公平。与人相处,当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不可主观,更不应自私。

二、 爱心。这就是「爱人如己」——律法和先知的总纲(参太22:38-40)。

三、 主动。不是消极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积极地「己有所欲,先施于人」。

这句简短的话,是「无论何事」的行动指导,所以被称为「金律」。既然是「律」,其重要性就绝不可忽视,天上千千万万的大小星球,因为「万有引力定律」,才能有规律地、彼此配合地运转;地上的万物因有「地心吸力」之律,才能和谐地生存。试想想,若是星球摆脱了「万有引力」之律,地球失去了「地心引力」之律,整个天体将是何等恐怖?整个大地将成了何等地荒凉?今日人间如此恐怖和荒凉,就是因为人们不按这「金律」而行的缘故,若是能按此律而行,人间将是何等美好和幸福呢!

但是,天国子民的思想还不能停留在这里,我们应该进入更深的主题。主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样,「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注意「所以」这个词,这是引入主题的连接词,把上文所表达的引入结论。因此,这主题就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很显然的,从上文的意思,我们可以肯定说这节经文中的第一句中的「人」,也可以指着神而说,第二句中的「人」就是指其他的人。这样就明确了,我们愿意神怎样待我们,我们就得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的人,我们不愿意给神审判,我们也就不要去论断人。我们盼望活在神的爱中,我们也得让人享用到我们的爱。

神是怎样的一位神,我们也得活出像神的模样。神把上好的赐给人,我们也不为自己留下上好的。白白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主的话说到这里,圣灵就把更大的一个主题指给我们看,就是主当日给门徒作结论的话。「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的道理」是中文圣经加上去的,原来的句子只是「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律法和先知」所要表达的就是基督(路18:31,24:27、44;罗10:4)。神把上好的给我们,就是把基督给我们。神没有保留他最爱的独生子,把他给了我们。基督也毫无保留的舍去他自己,让我们可以得着他。神是这样的待我们,神也愿意看见我们以同样的心思去对待他。反过来站在我们的地位上来领会这事,那就是我们愿意神毫无保留的作我们的赏赐,我们也必须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交出来。

这一个结论是非常的重要。神藉着律法和先知所要指出的就是基督,在基督身上所显明出来的就是完全的交出自己。为了使神永远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他就毫无保留的交出了自己。这个就是儿子的生命。作他门徒的人若要活出「世上的光」的实际,只有顺服这生命的引领,这样就叫人把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天国的实际也就可以在我们身上开始。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