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陈辉江牧师:登山的启示

日期:2016-10-27作者: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 西,一座为以利亚。”正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马太福音17章1-13节)

引言:三本福音书(太17章、可9章、路9章)都记载关于耶稣与他三个爱徒(彼得、雅各、约翰)上了高山,而后在荣耀中与摩西、以利亚谈论关于自己(耶稣)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即指上耶路撒冷受死的事(路9:31)。其中上山、山顶(登顶)、下山的过程及所遇见的非常之事迹,具有很深的属灵教训与启示,值得我们来思考并从中得到益处。

一、上山——是追求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太17:1-2)基督登山易容(变像)的地点有两种说法:1、他泊山。传统把这件事的发生地点指为他泊山(东方教会并称这个登山改变形像的节日为“他泊尼安节”。厘定这个地方的原因可是诗篇89:12节的记述。);2、黑门山。“高山”是哪一座山,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可能是黑门山。因按上文“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太16:13),主耶稣此时可能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离黑门山不远。我们所关注的不在于哪座山的问题,地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值得思考是登山——上山的教训——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太17:1)。

所谓“暗暗地上了高山”——说明他不想有别人跟着他。山上变像并非不可告人,却不是每人都配受这样的启示,更不是要满足任何人的好奇心;主不喜欢人存这种心态寻求神(太16;1-4);最为重要的是“上山的过程”,登高山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更要有心志、信心、毅力,我们常见有的人登到一半就下山,可能体力有问题或身体其它原因,如心脏有问题等;还有的人是靠别人把他(她)们抬上去——如坐轿子或乘揽车上去,这样便捷的手段虽上了高山,但实际上并算是他(她)们自己完成跨越这座高山。从基督徒的灵性上来讲——上山可比为我们的灵命追求,需要付出代价,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来不得半点的含糊,更不能由别人替代,可说也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同时,灵性的追求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这就正如有些事是逼不来的一样——读书这事是逼不来的。别以为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名校,给他最优秀的老师,他就一定爱学习。读书是一个“开窍”的过程,有人快,有人慢,周围的人需要耐心等待,而身处其中的学子,则需要旁人的鼓励。

爱情这事是逼不来的。别以为一表人才,就一定可以找到匹配的另一半。许多时候,坊间看到的,都是美女与野兽的组合。只要彼此情投意合,当中又产生化学反应,这就是爱了。

事业这事逼不来的。别以为定好人生大计,就能清楚描绘出5年乃至10年的工作情况。愿景有了,还得配合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友谊这事也是逼不来的。别以为看对方第一眼,就认定对方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也要看对方跟自己是否志同道合、趣味相投,更重要的是,有无时间、空间去发展一段友谊。

人愈成长,愈学会了解并接受: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逼不来的。有时,说要赶时间,可逼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半生不熟”。逼出来的事情,可能会见到一时的成果,最后却事与愿违。勉强在一起的关系,表面可能十指紧扣,内里却暗藏危机。(摘自《特别关注》第3期罗乃萱/文)

二、登顶——是荣耀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太17:1-4)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当中,也只有这三个门徒有这样的机会和福分,亲眼见到主在荣耀中与摩西和以利亚说话,可说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耀。

所以彼得就因此发这样的赞叹与请求——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太17:4)。在何烈山上,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并托负其伟大的使命(出3:1-10);摩西在西奈山顶亲自得到耶和华授与的法版(即律法书)(出34:1-28);以利先知在迦蜜山上,他一个人得胜并杀死了巴力的四百五十个假先知(王上18:17-40);耶稣同样在高山上改变形像,显出他的荣耀。山顶是一座高山的最高峰,对于登山者来说,抵达山顶是他们的目标与盼望,此时可谓是登高看远,美景尽收眼底,有征服、得胜、荣耀的感觉。此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正如有人说:“人生最险得意时。” 人生最危险、最可怕的时候往往不是失意之时,而是得意之时。因为失意击倒的不过是一些庸人,而得意击倒的往往是英雄。我们从淮阴侯韩信的人生成败中,就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当韩信落魄失意时,人们都嫌弃他,连吃饭都成问题,靠一个替人洗衣服糊口的老妇赐饭为生,还忍受过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后来战乱四起,韩信投靠项羽,不得重用;改投刘邦,仍然不得重用。于是连夜逃亡,这才成就籽“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佳话,然后才开始书写他登坛拜将,金戈铁马,摧城拔寨,兵围垓(gai)(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是汉刘邦围困项羽的地方)下,四面楚歌,气吞山河的辉煌。然而天下已定,封国楚王,自恃功高,得意忘形,疏于防范,不知祸之所倚。有一次刘邦与韩信一起散步,谈论众将之才,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韩信明智刘邦畏惧他统兵之才,仍然以此自矜,口无遮拦。功高震主,且又盛气凌主,他的悲剧已经注定。最终因“图谋造反”,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害,岂不悲哉?对此历史早有定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生最险得意时,韩信的人生成败主要在于他意志强而定力低。所以能跨越失意之坎而不能跨越得意之时。《思维与智慧》2010年4月下半月22页

以利亚先知在山顶是得胜的,荣耀的,但下山却失败了、软弱了,却自己只顾逃命,在旷野的一棵罗腾树下求死(王上19:1-8)。所以人处于荣耀(顺境、如意、蒙恩)中时,更要小心谨慎,否则就有可能跌倒。

三、下山——是成功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太17:9)可见这三个门徒下山——要负起一个更伟大、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要做到不张扬、不自夸,且要保守在山顶之上所见的荣耀异像,固守这“异像“直到主复活以后才能告诉人,可说这就是成功。正如圣保罗曾被主提到三层天的经历,并听见人间不能言说的奥秘言语——即主亲自己给的启示福音的奥秘信息,保罗却保守(隐藏)了十四年之久后才向人传讲,为什么呢?

至少有这几个原因:1、怕自己因得的启示大而骄傲。2、怕别人因此而崇拜他,自己夺了上帝荣耀。3、凡事都有定时。包括人接受福音真理,也需要一个过程。传福音信息也要因人而异。4、显明保罗的成功。因为忍耐也当成功(雅1:4)。中国人喜欢把巅峰和登上巅峰当作成功的象征,然而在登山家看来,登顶只算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记采访登上珠峰的运动员:什么算成功?他说,下山才算成功。这是一句内行的、全面的、包含生死考验的话。

一位英国登山家用照片记录了珠峰所见,山上有各式姿态的登山家遗体,栩栩如生。从形态看,有人上行,更多的留在下途中。他们下山时失去了生命,遗体没腐烂,如白瓷的塑像。

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着。虽然许多死者被尊为成功,那是活着的人为他封的,封不封对他已经无所谓。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比上山更多。就算登一座小山,下山也比上山难。其次,登山家所储存的体能和勇气够不够下山使用,都是未知数。有一些下山丧生的登顶者,由于体能耗费在登顶。没气力下山,活活冻死了。

无论从哪种意义说,均衡都比毅力重要。我是业余长跑者,略知体力分配属于智慧范畴。有多少人败在下山路上?太多了。

上山与下山,也适合于观察新近走红的新闻人物,看他八面风光之中是否谨慎、是否骄狂。有些新闻人物不知何时一个跟头从云端栽到地面。摔死了。他们只会上山,只会蛮干,只会享受风光,没考虑怎么样下山。所有登顶的人都要下山,位高权重的人也有卸的日子。观他们下山实际是看他们的价值观里有没有一些叫做敬畏、感恩、谨慎、谦卑的成分。这是保护下山人安全的工具与护身符。上山看的是体力与运气,下山看的是技术和修养。运动员要下山,做官的要下山,人人都有下山的时候。中年将近,老年消至,算不算下山?算。不少进入老年的人不掌握下山的要领,因而不幸福。

下山上比赛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终点的一段。如果它不代表成功,还有什么成功可言?所以说,下山才是成功的标志。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