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除去人际不和的心理障碍

日期:2016-10-27作者:计文

除去人际不和的心理障碍

  经文: 可9:50“……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来12:14“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不断发达,地球已经成了一个“村落”。但与此相背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并未因此缩短,甚至有增无减。然而今天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基督徒而言,“与人和好”既是一个 “与神和好”之后属灵生命的必然流露,也是一个基督徒要保持“与神和好”这一神秘团契的必然要求。

  根据有关权威资料的调查统计,人际关系不良、社交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占到了正常心理咨询中近50%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人格缺陷等方面的因素外,更多地是由于无法调整好自己的社交心理,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矛盾。《箴言》说: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影响和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和和隔膜的首要因素不是外部事物的冲突,而在于人内心中的障碍。

.猜疑是人际紧张的祸根

  古代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象一个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那把斧子,再观察邻居时,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象个君子而非小偷。这就是着名的“郑人失斧”的故事。面对同一个人为何这位丢斧者会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正猜疑的结果。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郑人失斧”和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猜疑是一种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单凭主观想象和推测为结论的不健康心理活动,它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又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忙没时间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她)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就无法找到正确的生活判断。存这样心理的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特别留意外界对自己的说长道短,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他要琢磨半天,想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必定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疑、怀疑,自寻烦恼。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见风是雨”不作冷静分析,甚至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与人理论。结果找错了对象,信错了蜚语,弄得自己十分尴尬被动。

  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事间的关系,割裂肢体间的联络,掀起家庭中的风波,无端地挑起人际间的矛盾和纠纷,也破坏自己的美好平和的心境。生活在猜疑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来身体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绪沮丧,常暗自垂泪,结果是身心俱毁,早年夭折。

  猜疑是旧生命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圣经人物中的希律王,为何企图杀掉还在襁褓中的小耶稣,正是他的猜疑心理在作怪。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 “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所以保罗说:“爱是。。。。。。凡事相信!”这里包括对人的信任!这一点是人际关系取得和谐的重要前提。

  二.偏见是人际破坏的毒瘤

当腓力遇见耶稣后,向拿但业介绍耶稣时,拿但业的反应令人意外。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5-46)事实上,他根本没见过耶稣,也不了解耶稣,但他对拿撒勒人的偏见却根深蒂固。直到自己亲自遇见耶稣后偏见才消失,并且真情对主告白:“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1:47-49)

见,本来是一种意见、见解、见识、见闻,并非不好;但是见解一旦成为“断见”、“偏见”、“成见”,甚至成为对“邪见”的执着,那就非常的不该了。偏见的形成常是肇因于无知的误解或真相的长期“扭曲”。因此,要保守我们的心思与眼光的纯正,才能避免偏见的产生。“偏见”常常为我戴上有色的眼镜,以片面的表现现象来类推,作为全面评核的依据。

  眼睛可以看见许多事,也帮助我们了解许多事,然而,许多时候却也因为“看见”反而误解了许多事。有两个女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喝饮料。其中一个,把雨伞靠在桌边,另一个在喝完饮料时,迷迷糊糊的顺手拿起雨伞就走。雨伞的主人大声叫说:“喂!你拿了我的雨伞。”那个女人一脸尴尬,红着脸向对方道歉,说:“真对不起,我拿错了。”走到街上,她买了二把伞,顺便也买一把给孩子。回家的路上,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误拿雨伞的女人坐在同一辆公车上。可那女人的眼神不停地注视着那两把雨伞,并讽刺地说:“哇,你今天成绩还真不错嘛!”这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人的心与眼是如何容易被“扭曲”。

  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常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简单地概分为“好的”或“不好的”两部分。当那一个人因某件事或甚至是因某些人的看法带给另一个人的印象是“好人”时,后者就自然会把前者的言行举止尽量从“好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反之,如果一个人是被归之于“不好的”的印象类别中时,那么,尽管那人还是很努力,但人们还是会把一切不好的看法和理解加在他的身上。这也就是许多时候我们看到,某人“先进”了一次,从此就很难“落后”,某人偷过一次东西,就永远被当作作贼的原因所在。

  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人、看事,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曾有人说:“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也有人说:“偏见是无知的孩子。”我想两者都有道理。中文字的“偏”,即“人”与“扁”的组合,这在告诉我们,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了,也看“偏”了! 而偏见累积而成的定型看法,即先入为主、固执己见就是“成见”。

  心理学家曾在英裔加拿大学生和法裔加拿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前,心理学家告诉这些学生,这次实验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录音带上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学生们并不知道,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同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说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正是这种早已经形成的态度,影响了人的正确认知。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因为某种成见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呢?

  彼得曾吩咐:“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如果,我们的神不偏待人,我们也当学习这样的处世智能。雅各书指出:“惟独从上头来的智能,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雅3:17)。而保罗在论到信徒处世为人的生活时则说:“我在神和基督耶稣并蒙拣选的天使面前嘱咐你、要遵守这些话、不可存成见、行事也不可有偏心。”(提前5:21)这些教导均是论到人际和谐的金玉良言,我们不可不读。

三.发怒是人际和好的大敌

  发怒,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却是人际和谐之大忌。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说:“愤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人常在怒气冲天时所做的决定,往往会在怒气消除后,后悔不已。因心怀不平时,心思会在冲动的情况下,容易被情绪所扭曲。“愤怒,是片刻的疯狂!但疯狂之后所需付出的代价非同小可!”正如人们常说的:“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

  常常生气的人不可能有真正友谊,这是必然的。“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箴22:24)这是人生经验之谈。动辄怒气冲天的人,与他在一起谁还有何快乐可言?人与人之间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建立起来的友谊,很可能因为一次不当的发怒而被中止,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因此,当你真的觉得“怒不可竭”时,还是要记得“怒不可发”啊!好生气的人必是一个易冲动的人,他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发怒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伤害”每每在我们周围发生,因为我们会忘记“当止住怒气,离弃愤怒”的教导(诗37:8),没注意到“愤怒”和“怒气”如“狂澜”一样极具破坏性(箴27:4),一不小心,它就能将亲情、友情、爱情毁于一旦。有人甚至说:“发怒、怀恨就寝者,是与魔鬼共榻。”

  圣经上记录了几位“生气”者,首先一位是该隐,因为神没能看中他和他的祭物,就“大大发怒,变了脸色”,怒因妒生,气从己来。可是神却对他连问二个“为什么”:“你为什么发怒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创4:5-6)那个浪子回家故事里的大儿子,因为妒嫉弟弟的待遇而“生气、不肯进去”,而不得不让老父亲亲自“出来劝他”(路 15:28)。门徒最大一次生气是在撒马利亚村庄门口,因为当地人没有接待他们而耿耿于怀,甚至求主“放火”烧了那村庄。企图想借用神的能力来发泄心中的愤怒,这是主绝不允许的。主的责问是:“你们的心如何?” 以上几位生气者同样没有一位的发怒是合理的,可见他们与神的心意距离之远。一个不能与主的心为心的人,其外在的见证必然也是失败的,他的人际关系也必是紧张的。 

  发怒的人最大的理由是认为自己有“理”。但“理直”未必一定要“气壮!”一位神仆提出三项建议: 1.理直气“和”:“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愚妄人怒气全发;智能人忍气含怒。”(箴29:11)这两节经文可以让人学习克制怒火,并且了解到理直气“和”比理直气“壮”更为重要。2. 理直气“短”:“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此乃在告诉我们,若发怒过久,将容易使得魔鬼入侵心灵,造成身、心、灵的损伤。因为“神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3. 理直气“慢”:“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各1:19-20)主观意识强烈,乱下判断的人,常会是易于动怒和容易误会他人的人。“怒”是“心”上之“奴”,当怒上心头时,人已经是情绪之奴,却盛怒时说话行事,很易事后懊悔,故当记住“先调整心情再处理事情!”圣经说:“当止住怒气,离弃愤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诗篇37:8)斯言诚哉!

有经验的同工提议,当我们情绪沸腾,心情快要被奴隶时,祷告是一帖相当好的良方。因为你与神面晤,能校正你的情绪,宁静你的心灵,也能从根本上使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化!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