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忏悔的约拿 经文: 拿1:2-3 3:3-4 4:10-11 

日期:2016-10-27作者:左培友

经文: 拿1:2-3 3:3-4 4:10-11

《约拿书》顾名思义是由先知约拿所写的一卷书。这卷书主要记载,神差遣先知约拿到尼尼微大城去传福音的一些经过;通过这卷书我们可以明显的感悟到结果是非常完美的,“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3:5),但过程却充满了曲折,主要是因为约拿屡次与神的命令相对抗而导致的;《约拿书》又可说是约拿自己所写的一本忏悔录,他把把美好的结果、曲折的过程记载下来,目的即是要忏悔自己同时也是希望警示我们后来的人。

忏悔之一,自我意识膨胀,从而不以神旨为中心。 1:2-3

本书的开头就记载了神差遣约拿要做的事情“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的面前。”(1:1),神的命令很明确,要他“起来”,要去的目的地是“尼尼微大城”,要去的原因是“他们的恶已经达到我的面前”,到达那里要做的事情是“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当然是呼喊悔改的信息。约拿是如何反应呢?“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1:3),他施在正西方,正好与处在正东方的尼尼微大城相反,说明约拿要去的方向恰好与神的吩咐相反。

神的先知为何与神对着干呢?解经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可以有四个原因:第一,缺乏自信,尼尼微人即高大有恶毒,去了只有死路一条;第二,想赚钱,他施是产贵重物品的地方,而尼尼微即遥远又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第三,明白神的心意,知道神最终会拯救尼尼微人“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4:2),既是这样去了也是白去那么还不如不去;第四,以色列与亚述是潜在的敌人,尼尼微正准备扩张地界,而以色列正是他们准备要吞吃的国家。不管是何种原因或是多种原因接替,但总归来说还是约拿认为神的安排不够合理,“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2),不然神的先知怎会反对神?

约拿的选择,正反应了神给予人的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做事,但人要承担最终的结果。由于约拿过分的高抬了自己的自由意识,他在前往他施的路途中遭遇强劲的海浪,甚至要灭与鲨鱼的肚腹;还好这只是神的教训,目的只是要更正约拿的这种蛮横的认知与鲁莽的行动。历史是面镜子,我想约拿也是要借此机会告诉我们大家,人不能一味的高台自我的意识,这样的结果看似在为神大发热心,其实是把神仍到一边去了。

忏悔之二,民族意识强烈,从而忽略了神普世的爱。 3:3-4

约拿经过造就后,神的旨意二次临到约拿,这次的命令与前一次的相同;当然这次约拿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顺服,“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拿3:3),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们看见约拿只是传讲了很简短且带有咒诅性的信息“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拿3:4)。这几节经文介绍了尼尼微城的规模和约拿进城的时间及传讲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几个强烈的对比:“尼尼微是极大城市,有三日的路程”,而约拿只是“进城走一日,”;极大的城肯定会有很多的人“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4:11),而约拿只在极大的城中说了一句话“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3:4);本是“向其中的居民呼喊”而约拿传讲的似乎却是咒诅性的信息,“尼尼微必倾覆了”。试想约拿会如此的对待本民族的人吗?

约拿的这种表现不免让人怀疑,约拿的顺服到底是心甘乐意,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后面的经文给了我们答案“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拿4:1)。“这事”指的是“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拿3:10),约拿的顺服显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还去尼尼微大城呢?一方面是神的旨意难以抗拒,“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 (拿2:9)另一方面是约拿要亲眼看看尼尼微人悲惨的结局,“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拿4:5)。在约拿看来残暴的尼尼微人遭到倾覆是必然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样既满足了神的公义又为以色列国消除了潜在的敌人,何乐而不为?但约拿严重的忽略了一件事情,即神是满有慈爱的神,他不但爱以色列人,也爱所有信服他的人,即便是个罪中的罪魁。

忏悔之三,喜怒哀乐无常,从而丢失了人性中的平和之气。4:10-11

《约拿书》中的主角自然是约拿本人,可以说约拿已把这个主角的角色表演的淋淋尽致,令人过目不忘;他在鱼腹中的经历充满奇幻色彩,就连ZR学的小孩也是耳熟能详;他一句话使全城人悔改的事迹,至今被人传诵没人能出其左右;当然他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也是表演的淋淋尽致,给世人留下了一大看点。

约拿的喜怒哀乐无常之情,贯穿着全书。约拿在大海中遭遇狂风巨浪,别人“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而约拿却是“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1:5),表现了约拿临危不乱的淡定之情;别人都极其珍惜性命“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而约拿却是“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1:12 14),表现了约拿视死如归的气概;神看着尼尼微人上下都信服神,离开所行的恶道,于是“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而约拿却因此事“大大不悦,且甚发怒。”甚至于“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3:10 4:1 3),表现了约拿毫无同情之心;神为约拿安排一颗蓖麻,约拿就“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而神使蓖麻枯槁后,约拿就为自己求死“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4:6 8),表现了约拿爱物胜于爱人之心,甚至可用因玩物而丧志来形容。

我们要知道约拿的这些反复无常的情绪,是不成熟之人的标志,是不符合先知应有之本性的,这都是在与神美好的创造作对。约拿在遭遇狂风巨浪时的淡定,看似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实则却是在排斥神的造就;约拿在尼尼微人悔改与蓖麻生与死上的喜乐与求死的表现,更是反映了他情绪极不稳定以至于是非不清,性格急躁以至于掩盖了性情中的心平气和之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无常,是作神儿女的大忌,“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拿4:9);心平气和等,才是神儿女的重要标记。

神的先知约拿虽然圆满的完成了神的旨意,按照的神的吩咐使几十万众的尼尼微彻底的悔改,但完成使命的同时他自己也是被折腾的遍体鳞伤;从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他很多的缺陷,甚至是过错足以掩盖其功劳。但是要我们换位思考的是,圣经中有几位神的仆人自己亲自撰写了自己的忏悔录?很明显的可能只有约拿一人。约拿的忏悔也是一项功劳,甚至超过了使尼尼微人悔改的功劳,因为他把自己本是可以隐藏,不需要见光的事情公诸于众,本身就是件难能可贵之事。我们后人在读他的忏悔时,不应是嘲笑,而应是萧然起敬和引以为鉴。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