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学做生命的引渡者

日期:2020-12-14作者:孟艳玲

经文:约15:12~13;加6:1~2、10章;徒9:26~27

一、同工之间在爱心上的亏欠

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实行出来却是非常困难,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对周围的人比较容易实行爱,但是对于自己的同工就困难得多,好似教会中也应了社会上的那句话“同行是冤家”。一个在教会中工作的同工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同工关系何其难处!当你在教会中工作的时候,各方面有点欠缺吧,别人说你无能;如果你比较能干吧,又会有人害怕你成为他们的威胁,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把一个刚到教会的神学生搞得晕头转向。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固然一方面是因为教会的规章制度很不完善,人治远远大于法制,教会的自身建设也迫切需要加强。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上帝让我们持守的爱心,就像上帝在《启示录》中对以弗所教会的警告,“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启2:4~5)。当我们还没有机会读神学的时候,我们想如果进入神学院我们一定努力追求灵性上的长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毕业以后做一个爱神爱人的好牧者。但是,当我们经历过这些后我们发现好像我们不比别人强,别人走的路我们照样在走,别人做的事我们照样在做。许多时候,我们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会的工作上,而是放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侍奉开始功利化、世俗化,主耶稣的登山宝训告诉我们“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常常自省,自己是否在清心的侍奉主?还是被许多别的思虑烦恼把我们缠累住了。

上次有同学讲道时说到教会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传道人先是经历“童工”的阶段,因为你是后来的;接下来才是“同工”的关系,但工作不久就会变成另一种“同攻”关系。这种从“童工”成为“同工”最后转变为“同攻”的过程,不得不说明我们在彼此之间的相处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在一本名为《牧者情怀》的小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首小诗“我没有弟兄,我只有同业相仇的敌手,争功、邀宠、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我没有为我成而乐,为我败而忧的弟兄。”其实今天的教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我们自身。主耶稣在《马可福音》三章二十四警告我们“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当今世界,宗教种族之间和宗教内部,战争与恐怖事件频频发生,正如萧伯纳所言:“威胁我们社会的,不是不信而是信仰。”同样的道理,如今,威胁我们教会的,不是外面的人,而是我们自身。上帝希望我们做一个使人和睦的人,八福中的一福就是“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 )。上帝痛恨那种“在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箴6:19),同样主耶稣也深知人类的本性,所以在离开门徒时最不放心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一再的叮嘱门徒:“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3~34)。别人凭什么认出我们是上帝的门徒,不是凭我们的讲论与口号,而是凭我们爱心的行动。“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15:12~14)。我们对上帝的爱首先体现在对同工的爱上。

教会中这种“童工、同工、同攻”的关系有时会恶性循环,一个教会中工作多年的老同工就像封建社会中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他自己往往有这样的心态,当我刚来时别人怎样对我,我也怎样对后来人,忘记了主耶稣让我们将心比心的道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康拉德在他的一部作品之中戏剧性的叙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教他不要相信生活,教他轻蔑地对待一切事情,最后,生活把他抛到一个他不能适应的悲惨境地,他的生命在悲剧中结束,他在离开人世间的时候,对他的一位青年朋友说到:“多么不幸啊!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心灵没有学会希望和爱,没有学会相信生活。”然而,我们却常常犯大卫一样的错误,他对那强夺别人唯一的羊羔的富户义愤填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这样(参撒下12:1-7)。《箴言》说:“两样的砝码、两样的升斗,都为耶和华所憎恶”(箴20:10)。然而人却常常陷入一个怪圈,指责别人的时候又常常随波逐流,回避自己的良心与道义,真理的标准与尺度如果只供我们去衡量别人,那我们仍然是站在真理门外的流浪汉,我们比那些未认识真理的人更可怜,主耶稣之所以在S字J上被举起来后就吸引众人跟随他,不仅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也是因为他是一位身体力行者,是一位真理的行动者。他对别人的需要身同感受,他那深厚的爱、博大的胸怀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使每一个经历过主爱的人不得不俯伏在主的脚下。

二、凭爱心积极参与别人生命

我们要作别人生命的引渡者就要首先做一个积极参与别人生命的人,希腊人对美丽的水仙花传说着一则动人的故事:奈西塞斯原是一位翩翩美少年的名字,他的美貌,使他看不见天下少女,一方面固然伤尽了她们的心,但他自己也变得无人可爱,孤单寂寞,后来当他俯身澄清的水塘喝水之时,他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便立刻爱上了它,只是他喊着说:“水中可爱的人儿啊!我不能亲近你,却又不能离开你!”最后只能留着不动,直到憔悴而死,在他死的地方却长出了水仙花,奈西塞斯一词在心理学上,成了自恋狂的病名。林治平和张晓风在他们合着的《如果你有一首歌》一书曾这样说:“奈西塞斯的悲剧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美丽如果只让我们孤芳自赏,它不啻为伤人的凶器,美丽如果只让我们自怜自爱,它无非是自决的蠢物,俊美超凡的奈西塞斯一味顾影自怜,它绝无可能与他人分享生命,而其他的生命对他也无能为力。”我们基督教是充满活力与爱心的宗教,也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宗教,上帝希望我们有一个火热的心去面对生活和周围的人,当我们锁住自己的心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与互通之时,当我们漠视别人的需要与帮助之时,奈西塞斯的结局也就是我们的结局。

读《使徒行传》第九章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保罗,而忽略巴拿巴,事实上巴拿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角色。巴拿巴在对待自己的同工上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当BP基督徒的保罗悔改后,那时没有人愿意接纳他,唯独巴拿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胸怀接纳了保罗,在保罗投靠无门的情况下,是巴拿巴这样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色做成了一件伟大的工作,于是才有了一个大有能力且被上帝重用的保罗,所以,保罗的这一个经历也使他常常顾念软弱中的弟兄:“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1~2)。是的!教会中需要像保罗这样大有能力的领袖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像巴拿巴一样愿意作别人生命引渡者的普通人,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日的巴拿巴就很难有日后的保罗。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保罗,但是如果我们努力照着上帝的旨意去做,我们却都有可能成为巴拿巴,如果教会中多一些像巴拿巴一样的人,那么在服侍中也就会多一些像保罗一样被上帝重用的仆人。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波浪起伏的曲线,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顺利也有挫折。神不会让我们的生命一直处在高潮,免得我们自高自大在恩典中堕落;神也不会总是让我们处在低谷之中.免得我们失去信心与盼望,神让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生命历程,也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环境中不同人的需要,我们要作一个与别人分享生命的人。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在生命高潮之时得意忘形,在生命低谷之时自暴自弃。使“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只有经历各种不同的境遇,我们才能与各种不同境遇中的人互通,基督徒的生命应是一种互相参与、互相分担的生活。圣经告诉我们:“总要肢体彼此相顾。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5-26)。圣经又告诉我们,“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我们看多了锦上添花的世故,却很少见到雪中送炭的情怀。《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文革”时期有一位江小燕姊妹,当她看到傅雷夫妇自杀的消息之后,这样一个弱女子自愿冒充是要犯的亲属为傅雷夫妇收藏骨灰,在那样一个人人都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的年代,她让我们看到一盏良心的明灯,这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行动。作者说:“我不信宗教,但我从心底里尊重、钦佩宗教对正义、对作善事,那执着的信仰所产生的大无畏的力量。”这样人格的魅力在无声地传播着基督的福音,见证着上帝是爱的真理。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像江小燕这样的基督徒将基督的馨香之气层层传递出去,所以,我们才看到上帝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我们的教会。

基督徒的生活应是一种互相参与的生活,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与别人一同分享喜乐,那么喜乐变成了双份,与别人分担重担,那么重担就减轻了一半,所以保罗劝勉我们,“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实行主耶稣对我们“你们要彼此相爱”的教导,也只有在参与中我们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发生作用,人生的路上有顺利、平坦,也难免会有坎坷与挫折,我们需要有一颗彼此分担的心,在与别人共同分享喜乐,分担痛苦之时,其实得帮助的不只是别人,更是自己。正如一个盲人,在夜间行路时也提着一盏灯,路人笑他,他却说:“给别人照亮了路,别人就不会撞我,我岂不就有了路吗?”给人一盏灯,照亮的是两个人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在上帝的恩典和爱里,我们愿意献上像圣法兰西斯一样的祷告:“主啊!求你使我成为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播种爱心;在有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心;在有失望的地方,播种希望……求你使我不是去寻求安慰,乃是去安慰人;不是去寻求了解,乃是去了解人;不是去寻求被爱,乃是去爱人。因为在施予中,我们才能得着。”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