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耶稣的教育艺术

日期:2016-10-27作者:

耶稣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救主,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为我们留下很多教育的原理和原则,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说,他是人类所有教育的典范。

一、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耶稣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经历,他十二岁就跟随父母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体会神圣节日的意义。节期完毕后,父母离开圣殿回到家乡,而耶稣却仍然留在圣殿里查考圣经,他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在成长的过程中,耶稣的智能,身量及神和人对他的喜爱,都不断在增长着。其实,每一位神的儿女都需要这种学习和成长。在智力方面,我们要持续地阅读与深入地研究;在身体方面,我们要注意饮食,运动健身;在生活方面,我们要善于财务规划和时间管理;在社交方面,我们当有良好的友谊关系;在灵性方面,我们当追求更加认识神,亲近神,效法神,效法基督,荣神益人。

二、包容学生的失败

有一次,耶稣在山上祷告,在祷告的时候变了形象,那时,门徒们正在山下,为一个犯癫痫病的孩子忙得焦头烂额,无论他们如何尽心努力,也不能使正在发病的孩子平静下来。门徒们的“无能”引起在场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不满,也使那位孩子的父亲的信心大打折扣。在这关键的时刻,耶稣下了山,他赶出了孩子身上的污鬼,医好了他们的病,此事让门徒们有了很深的挫折感,他们暗暗地问耶稣,“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他去呢?”耶稣鼓励他们:“非用祷告(禁食),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可9:2-29)面对门徒们的软弱甚至失败,耶稣没有加以斥责,而是温柔地包容,耐心地启发。

我们再来看彼得,当耶稣被众兵丁押往大祭司处受审时,“彼得远远地跟着”,不敢靠近耶稣一步;在大祭司的院里,当耶稣被人戏耍、侮辱和鞭打时,彼得却以发誓的口吻向人否认他与耶稣之间的师徒关系(路22:54-60)。虽如此无情无义,耶稣却仍然为彼得祷告,并希望他回头(悔改)后能坚固其他软弱的弟兄。因为曾经失败过,所以彼得后来能够体会罪人的感受,体会别人的过错,进而成为初期教会的柱石与栋梁。失败是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总有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时候。可以说,人只有在失败中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

三、投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不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实践的要求。他经常在讲完道后如此强调:“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太7:24-25)耶稣拣选门徒,让他们跟从自己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差派他们出去,让他们经历与人谈道的困难,经历赶鬼医病的受阻,以便返回后能更加认真地学习。渐渐地,门徒们逐步深入地认识了天上父神,并且有了赶鬼的权柄,遇到求助的病人,能心生怜悯并伸手帮忙。他们的能力,爱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着,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是最成功的教育方法。

四、由浅入深,按部就班

耶稣对门徒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他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他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2-13)耶稣在差派门徒出去工作的时候,曾吩咐他们不要带钱囊,因为他们不会有什么缺乏。可是,后来耶稣自己将要受死,门徒将要受BP时,就吩咐门徒要带着钱囊,没有刀的也可以卖衣服买刀了。前后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原因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处理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了。这正如保罗所说的:“到了什么地步,就照着什么地步行。”

五、对学生提出挑战

因为耶稣经常用比喻讲道,有些门徒对耶稣所讲的不甚明了,或者根本就无法接受耶稣的言论,因此他们逐渐离开了耶稣。这时候,耶稣向十二使徒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你们也要去吗?”彼得回答:“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约6:66-69)。

有一次,有少年财主来问耶稣:“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接着,耶稣为他列举了众诫命的内容,少年财主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这时候,耶稣向这位少年得志的财主提出一个尖锐的挑战,他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耶稣的话音刚落,这位年轻的富人即刻变了脸色,最后他忧忧愁愁地离开了,他实在丢不下丰厚的家产(参太19:16-22)。

挑战的结果不一定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学生,他必须面对挑战,因为只有面对挑战,他才能激发内在的潜能和斗志,或是看出自己的软弱与不足,从而对未来树立起更为远大的目标。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