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传道人的修养 经文:《腓立比书》4:8--9

日期:2016-10-27作者:

经文:《腓立比书》4:8--9

腓立比书4:8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4:9 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

传道人是否需要重视修养,首先是灵性道德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方面,包括待人处事方面是否也存在着一个修养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人有一定的自然性(堕性),走向犯罪,甚至堕落较为容易;面向神,成为圣洁,较为困难。传道人也是血肉之躯,也应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神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灵、德、智、体、群,以灵为首要,内在的品质提高了,就能做神、人所喜悦的事。现从四方面略论传道人素质的全面增长。

一、灵性修养

灵性修养是指一个人的灵性素质通过读经、祷告、唱诗,以及教会生活的实践逐步达到属神的标准。一个属灵的人,在他重生得救以后,应该在圣灵里更新,并且内在的灵命在天天成长,能结出圣灵的果子,学像耶稣,活出耶稣的形象来。

传道人的灵性修养应该和他的侍奉结合起来。首先,他是一个身、心、灵完全奉献给神的人。按《罗马书》一章一节保罗的自称,传道人应有三种身份或使命。

(一)他是神的仆人。耶稣来到世上,为门徒洗脚,全心服务于人;同时他也完全听从神的吩咐,按神的旨意牺牲自己,甘心情愿为众人做了赎罪祭。“仆人”一切要听从主人,传道人的灵性好,要顺从主的旨意而行。

(二)他是奉甘为使徒。做传道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使命。每一位传道人均应有蒙召奉献的经历,在这多变的时代,也许要有多次蒙召、多次奉献的经历。旧约中的摩西及众先知,新约中的耶稣众门徒及使徒保罗,均有跟随主蒙召做主工的经历。蒙召是回应神的呼召,是一种灵里的反应,也是身心的奉献。保罗多次提到他自己的蒙恩经历,单在《使徒行传》就有三次,还有在书信中不时提到。保罗甚至明确神呼召他是要做“外邦人的使徒”。“使徒”也就是有使命的门徒。今天虽然没有“使徒”的职分,但传道人都应该是有使命的基督门徒。

(三)特派传神的福音。福音是基督教信息的中心。福音的具体内容就是耶稣的生、死、复活,以及耶稣现在在天上为我们祷告,将来还要再来审判万民的信息,传福音要使万民得救。如果我们没有神的爱,没有经历神的拯救,我们自己没有得着福音,我们就传不好福音。传道人的美好灵性要在信仰和事奉上显露出来。

一个有灵性修养的传道人就应达到上述三种要求。传道人要完全听神的话,按神的旨意办事。人应该在固定时间的读经生活中明白神的话。有的传道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事务繁多,往往轮到礼拜天讲道就不得不花较多的时间去翻阅圣经。即使这样,讲道虽然是为台下的人,同时也当为台上的人。传道人的灵性修养不但要满足我对圣经的需要,也要满足圣经对我的需要。在查经生活中明白神对我的要求。灵性修养应该在读经中听到神的声音,在祷告中看见神的异象,灵性修养虽然方式可以多样,但从圣经时代到历代教会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圣徒不重视灵性修养的。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基督徒要学像耶稣,这一点永不改变。

早期基督教往往用苦修、禁欲等形式来培养人对上帝的热爱和渴慕,后来逐渐发展成中世纪的修道主义。首先倡导者是奥古斯丁,他于公元387年(即33岁时)受洗加入教会,藉着谦卑和信靠做了忏悔,又于388年回家隐修了三年,于393年才正式受神父职分,到396--401年间才写成《忏悔录》。奥古斯丁正如保罗,保罗在悔改以后去阿拉伯旷野三年,亲自退隐到神的面前,为他后半生做传道工作,在灵性和知识上做了充足的准备。这对我们今天傲传道工作的同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修道主义者认为,要真正进入世界服侍人群,必须先退出世界,远离人烟,在长期的苦修之后,再度进入人群,目的也是为了在无声中听见圣灵的微声,只有听见圣灵的声音,才能真正面对神的呼召进入社会服侍神。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每个基督徒既是义人,又是罪人,有人认为基督徒应该称为蒙恩的罪人。基督徒虽被称为是神的儿女,在神的国度中有份,但其肉身免不了要受世俗的诱惑。为此基督徒的灵命应该在不断修养中成长,直到他见主的日子。

当年的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生命成长的步骤应为“称义--成圣——得荣”。一个人称义以后,才可能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基督徒在成圣的过程中,要一直向前奔跑,直到见了主面,才可以真正得荣耀。

近代基督徒普遍重视灵性操练,操练的目的不仅要重视和神之间的垂直关系,而且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行关系,要把神话语的真理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但对神要有信心,更应重视对神有生命的委身。基督徒不但应爱可爱的人,更应爱未信的人,关切犯错误和被遗弃的人。

圣灵的工作要求人行为圣洁,正如约翰·卫斯理称,称义和成圣是基督徒的两条平行线。我们既因信称义,也应凭信成圣。人们对圣灵的恩赐虽有各种追求,但恩赐的获得并不表示人的灵性成熟。哥林多教会虽有诸般的恩赐,如说方言、行异能、做先知讲道之能,但该教会充满嫉妒纷争,彼此相咬相吞,不追求圣洁,又缺乏爱心,所以保罗责备他们是属肉体的。

同样我们之间虽有牧师、长老、执事的职分之分,但有职分、有地位,并不代表他已经完全属灵;甚至会祷告、会查经、会唱诗、会讲道,是否他就是一个属灵的人呢?我们不应否定,传道人和信徒都应有个人祷告读经的生活,来获得属灵的长进。人们常会从表面看问题,但耶和华是看人的内心。真正的属灵生活应该是圣洁,为神而活,有上帝的爱彰显在他身上,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将神的仁爱公义、温柔良善,在教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有见证能荣耀主的名,这才是真正属灵的人!

二、道德修养

现在整个社会道德下滑,教会之中应有高尚道德的光芒,但事实并不尽然。对“大教会”进行攻击固然不该,但大教会也确实存在着缺点。严格来说,地上的教会不等于天上的神国,地上的牧师和信徒都在学主圣范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们除了必须重视灵性修养以外,尚需重视道德修养,况且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耶稣和保罗所讲的道德教训。要全面理解和遵守圣经的教训,必须重视道德修养。过去有人强调灵性高超了,道德自然会好,但在“属灵”圈子中,被称为属灵的人,也有不道德的事,无论国内国外均有实例。教会中有人会冒用属灵的名义,实际上做出不道德的事来,因此,在重视灵性修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道德修养,这与圣经的教训并不违背。道德是人内在灵性的外在表现。

旧约时代上帝通过摩西传达了十条诫命(参出20:1--17),这是地上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十诫的前四条是对神的守约,后六条是人们相互关系必须遵守的伦理准则。应该说,基督教从旧约时代就重视人和神的关系,同时也非常重视人和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到了新约时代,耶稣提出律法和先知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这两条(参太22:37--40)。到了保罗时代,保罗将十条诫命和耶稣的教训总结的两条总纲归结成一条,就是“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就完全了律法”(参罗13:8、10)。

耶稣出来传道,按马太所记的登山宝训(参太5:--7),曾被学者认为具有永垂不朽的伦理价值,其中心点乃在马太七章十二节,被誉为金科玉律。它和我们中国被誉为银律的儒教文化表达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遥相呼应。因为从正面来讲,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也应该怎样待人;而从反面讲,两个“不”字的精意是一致的。我们的伦理标准不是单从自己出发,并且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

有人称耶稣的教训要求太高,我们是否能做到呢,例如,“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人是否能完全像天父一样呢?不少学者认为,我们要理解和遵守耶稣的道德教训必须要和天国的临在,上帝旨意的遵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重生得救,成为神的儿女,在神的国度中有份,那么耶稣的伦理是可以实现的伦理;如果肉体的情欲占据我们的首位,耶稣的伦理虽是中肯,也不可能实现。天国的义和文士、法利赛人的义的不同点乃在于一则遵守律法的条文,一则重视人的内心。耶稣说:“善人从他的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路6:45)外在的行为是内在品格的彰显。人的内心,人的思想意念是否圣洁是决定一切的。

如何能得着天国的义?耶稣认为,内在的更新能帮助人履行天国的教训,同时要“舍己”背起自己的S字J来跟从主(参太16:24),而这“舍己”的内容不但指自我中心的计划要否定,个人的野心要死亡,甚至家中的亲属(参太10:34--39;路14:26--27、33),富有的一切(参可10:21--22;路18:29--30),只要拦阻人进天国的一切都要舍弃。为了不再为自己活,乃为神的国而活,必定要使“老我”完全死去。保罗的灵性生命中常有两个律的矛盾斗争(参罗7:21--25),这既是灵性修养,也是道德生话的成长。

耶稣在《马太福音》中所讲的伦理道德可用“天国的义”来概括。可是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诫命集中在一个“爱”字。“爱”的诫命本身并不新鲜,但它用在耶稣死在S字J上所显明神的大爱,这就是“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在希腊文中用一个“阿嘎配”(音译)来说明神的爱是超乎世俗的喜爱,是有原则、有牺牲、有道义的神圣之爱。基督徒应该将这个神圣的爱用于人世,用于生活,这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实际行为说明,基督徒讲的“爱”是无私的服侍。我们生活中能谦卑到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甚至为仇敌、为反对过我们,身上有罪的人服务,这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讲“四维八德”。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基本的八德。这几个字在圣经中完全可以找到根据。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与基督教伦理在多方面完全吻合。例如诚实可信就是上帝的属性--信实。《申命记》上说:“他是神,是信实的抻,向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申7:9)大卫王又称:“耶和华的信实达到穹苍。”(参诗36:5)今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教会,在人际关系中难道不应该诚实可信吗?

对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教训,最近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的书,它是由我国基督教界人士编写,其中既论到新、旧约圣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从圣经中举出许多忧国忧民人物的典范,该书从历代教会的史实中举出无数事例,包括近代中国基督教中爱国人士的事绩,说明基督教在爱国主义道德生活中具有优良的传统。基督教教义和教会历史,以及今天中国教会的现实,都说明忠于国家人民是我们教会生活中绝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圣经在提出正面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提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罪恶。如耶稣提出过十三种(参可7:21—22),保罗提出过二十六种(参罗1:26--32),还有其他章节,说明人要道德完善,不犯罪恶是很困难的。但圣经中至少还有三张道德遵行表,希望我们基督徒,当然包括我们传道人,应该努力去遵行的。如耶稣提出的八福篇(参太5:3--11),保罗提出过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参加5:22—23),彼得提出过八德(参彼后1:5--7)。说明人类虽有犯罪的事实,但能够去邪归正,改恶从善。我们的教会和社会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文明的道德。基督徒不能提倡道德虚无主义,保罗说:“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1)。

我们传道人在全教会中处于领导地位,保罗说:“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摘”(提前3:2)。如果传道人“在品质上不能服众”,就不能为人师表,也不能带领整个教会荣耀神。传道人要传上帝的道,如果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没有高尚的品质,哪里来的人格魅力?虽然有的传道人有口才、会讲道,但信众会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讲台上讲道的传道人。我们必须按耶稣的道德教训,身体力行,才能把上帝的道传得全备,配称为神的仆人。

三、文化修养

现在我国教会规章规定,做牧师的必须神学院校毕业,而进入神学院必须高中或大学毕业才有报考资格。过去教会中有些人不单提倡道德废弃论,还认为做传道的只需两个膝盖祷告,一本圣经阅读即可。如果要讲文化知识,那是世俗的事。即便到了80年代初期,中国教会中还有反对进神学院深造的,认为进了神学院,会读掉信仰。但是通观教会历史,包括新、旧约圣经的作者,都是在那个年代里具有较高文化的人。

彼得曾被贬为“无学问的小民”(参徒4:13),但是彼得的讲章中多处引用旧约(参徒2:25、34--36、40),使当年的犹太人信服S字J上的耶稣就是他们盼望的弥赛亚。他引经据典的讲道,见证主的复活,使当年的听众“扎心”,并有三千人信主受洗。彼得在耶路撒冷会议上的见证,以及他的书信,都能结合当时听众的需要表达神的救恩。如果没有文化,能将彼得书信放在圣经之中吗?

再看保罗精通犹太的律法,并具备希腊哲学的素养,更具罗马国籍,因此才能使他在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把福音传到欧、亚大陆一大片地区。

更重要的是,基督教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宗教,因此历代名人,包括近代的科技、文化、政治界,均有不少高端人物能成为善良的基督徒。传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要和社会上各界人士接触,不能否定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讲到文化修养,首先要语句通顺,说话讲道要有层次,要有中心,过去丁主教还主张神学生要读一点逻辑学。讲台是神圣的,讲道要深入人心,没有语文的基础,既写不出讲章,也不能把神的信息表达自如。

但是教会中也有人反对写讲章,说圣灵感动人,不需要写讲章;如果传道人在讲道时去读讲章,那效果不会太好,但哪个人能否定传道人在讲道前不需要读经祷告、不需要按照讲道题目阅读有关资料?传道人应该有一个书架,传道人是否应该是知识分子,还是像文革时期被人称为迷信职业者?

传道人应该具有圣经的各方面知识,怎样认识圣经是一个大问题。圣经固然是神所默示的,但上帝的默示是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启示他的真理。人不是机器人,个人的文笔,个人的历史背景不一样,上帝在历史中的启示也是不断进深、不断发展的,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去认识圣经,必然会谬解上帝的道。圣经固然有一条红线,那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救赎计划的安排和实现,是不会改变的,但圣经还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人,对神的不同认识,因此圣经不是本没有发展的书。

从整本圣经来看,人对上帝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最初人认为耶和华是居住在山上(参出19:20),而且也是一位战争的神(参出15:3),耶和华专为以色列争战(参书18:4;出17:16),把耶和华神看成是一位狭义的民族主义思想者。

到了新约时代,人对上帝的观念提高了一大步,上帝是不分国籍的,也不限于地点。“凡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5);“上帝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耶稣对于上帝的观念主要是根据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他与上帝有亲密的来往,因此上帝的本性在他身上完全彰显出来。正如保罗说:“基督本是上帝的像。”(林后4:4)

由此可知,上帝的启示是一步一步发展的。我们读圣经要有一个正确的圣经观。正确的圣经观有两点:一是圣经的整体性,二是圣经中上帝启示的渐进性。

18世纪以来。圣经考证学或称圣经鉴别学(Bibllcal Criticism)的产生,使圣经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新约教学中更加重视前三福音问题,同时将《约翰福音》和约翰着作另作专题研究,这就很自然地促进了新约神学的产生和研究,使我们对新约圣经的信息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中国的传道人,应当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学习引起更大重视,但对圣经的认识和学习乃是我们的基础;同时,众多的属灵书刊学习也不容忽视。

据说,19世纪末世界布道家司布真在牧养万人的大教会同时,写了不少的讲章和文章,给现今的教会带来了广泛的帮助,而其得力的秘诀之一,乃在于他有一万多册的藏书。而现在东南亚华人地区教会有名的牧师唐崇荣,据说他的藏书也有九千多本。他们不但精通多种译本的圣经,还懂得希腊文、希伯来文原文。今天的传道人能够懂英文也很重要,懂英文也是有文化的一种表现。传道人的心胸要广,知识学问要深,在学习圣经之外,更应广泛阅读各种书刊。不学习、不查考各种书刊,他的文化素质是不能提高的。

现在国内有各种社会科学的书刊、自然科学的书刊,还有政治文化的书刊,我们应有选择地读一些与我们传道工作有关的书刊,以了解中国社科界对基督教的评价,同时也可回答一些有文化知识信徒的提问。传道人应尽可能地吸收一些新知识,这和信仰并无矛盾。因为上帝除了通过圣经和耶稣基督有特殊启示外,还有通过人类文化成果给予的普遍启示,通过文化更有利于我们传福音。

传道人当有自己的工具书,如百科全书、各种词典、字典,各种观点的解经书。过去有的教会人员称,陈忠道的解经书比较实用,而巴克莱的圣经注释就没有陈忠道的好,我劝这些人要全面理解,因为巴克莱的注释很重视圣经的当时背景,例如怎样看待保罗书信中对妇女有些不合时尚的言论,包括“我不许女人讲道”(提前2:12)的提法,如果了解当年的社会背景,就知道保罗是保护妇女的,而且在总体上保罗很重视发挥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

对于各种属灵书刊,我们也要分析,其中有的文章是否定世界的现实生活,否定人的价值,不够全面的理解耶稣再来的问题等等。因此,书籍是宝贵的,但是否适用于中国教会,是否有出现异端或极端的倾向,书中是否还有毒草,我们作为传道人要分辨。“无所不能的神”发行带有毒草的书刊有30多种,有的人看了就中毒了!所以知识要丰富,但人的思想观念更重要。

四、人际关系修养

有人称教会特别复杂,也有人称教会内人事关系比教会外还差。教牧人员的人际关系除家庭中夫妻、父母、子女等三方面的关系在《以弗所书》保罗有详细教导外,另有三方面是传道人必然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即:一、教会内同工的关系;二、与信徒群众或教会堂委会之间的关系;三、与政府各级干部之间的关系。现详论如下:

第一点,教会内同工的关系。圣经中有过保罗与巴拿巴曾经为了在第二次外出传道时是否带领马可而引起争论,结果彼此分开。同工之间在工作问题上观点不同,互有分歧,这是正常现象,后来保罗他们三人(包括马可在内)的关系仍然很好(详见《使徒行传研究》第145--146页)。人们之间对工作各有主见,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应以敌对的态度去理解。今日教会同工之间,可能由于宗派背景不同,信仰观点有差异,但最好有互相尊重的心态,彼此要看到对方信仰中的某些优点,千万不要互相攻击,产生拉羊现象。

省市之间某些同工为了房产的经济利益,或在地位上有差异,有的是主席、会长;有的是正的、副的,为此,也会产生心态上的不平衡。其实,这些都是血肉之气,千万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揭短,毁坏了教会或两会的形象。从教会制度来讲,今天教会自身的权威不够,应该从信仰上看,绝对地服从,问题就少了,当然一把手的作风是关键。

第二点,传道人和信徒的关系。其矛盾的主要面应是传道人,因为我们是众教会的带头人,羊群中有需要、有软弱,传道人只能去体贴、关怀,传道人不能去责怪信徒,因为羊群需要吃草、喝水,也可能软弱、有病、谜路,这都是教牧人员的责任。耶稣讲过一百只羊失掉一只,牧人千辛万苦也要把他找回来。今天中国教会有登记的与未登记之分,我们应有加倍的爱心击关心那些未登记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迷路的羊群,并且要注意到他们之中有大量的爱教肢体。

牧师和堂委会成员之间,往往也是为了工作上的看法不一致,甚至认为牧师的牧养工作不到家而产生分歧。牧师是领导人,总要俯就羊群,尽量听取信徒合理的意见。

牧师比较忽视的,是教会中的老、弱、病、残,我们应多关怀弱势群体。社会上是这样,我们教会更应多关心真正有需要的人,包括临终的病人。

第三点,与政府各级干部之间的关系。关于政府中有权的,或社区里的非教会人士,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在上有权的更应服从”,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我们应发出爱心做社会服务工作和慈善事业,使教会成为有需要之人的朋友,对社会爱心起积极作用。

重要的是,传道人看人看事要有二点论,往往人都有缺点、不完善之处,我们要看到人的优点比自己强,对人的缺点要以爱的态度提出批评。圣经讲“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我们在条件合宜时,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交心,指出他的缺点,肯定他的优点,这样才能在爱中成为一体。

各地教牧人员中都有一些优秀人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发扬他们的优点。《天风》上常有些纪念老人去世的文章,我们应该发扬这些人的优点。如蔡文洁牧师是一位有忠心、有远象、有谋略的好传道人,他去世20多年了,他写的诗歌“耶稣好牧人,爱羊愿舍生,众羊合群归一牧,与主声应声”(《赞美诗(新编)》170首),永远激励我们中国教牧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谦卑学做好牧人。

二、道德修养

现在整个社会道德下滑,教会之中应有高尚道德的光芒,但事实并不尽然。对“大教会”进行攻击固然不该,但大教会也确实存在着缺点。严格来说,地上的教会不等于天上的神国,地上的牧师和信徒都在学主圣范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们除了必须重视灵性修养以外,尚需重视道德修养,况且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耶稣和保罗所讲的道德教训。要全面理解和遵守圣经的教训,必须重视道德修养。过去有人强调灵性高超了,道德自然会好,但在“属灵”圈子中,被称为属灵的人,也有不道德的事,无论国内国外均有实例。教会中有人会冒用属灵的名义,实际上做出不道德的事来,因此,在重视灵性修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道德修养,这与圣经的教训并不违背。道德是人内在灵性的外在表现。

旧约时代上帝通过摩西传达了十条诫命(参出20:1--17),这是地上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十诫的前四条是对神的守约,后六条是人们相互关系必须遵守的伦理准则。应该说,基督教从旧约时代就重视人和神的关系,同时也非常重视人和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到了新约时代,耶稣提出律法和先知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这两条(参太22:37--40)。到了保罗时代,保罗将十条诫命和耶稣的教训总结的两条总纲归结成一条,就是“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就完全了律法”(参罗13:8、10)。

耶稣出来传道,按马太所记的登山宝训(参太5:--7),曾被学者认为具有永垂不朽的伦理价值,其中心点乃在马太七章十二节,被誉为金科玉律。它和我们中国被誉为银律的儒教文化表达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遥相呼应。因为从正面来讲,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也应该怎样待人;而从反面讲,两个“不”字的精意是一致的。我们的伦理标准不是单从自己出发,并且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

有人称耶稣的教训要求太高,我们是否能做到呢,例如,“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人是否能完全像天父一样呢?不少学者认为,我们要理解和遵守耶稣的道德教训必须要和天国的临在,上帝旨意的遵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重生得救,成为神的儿女,在神的国度中有份,那么耶稣的伦理是可以实现的伦理;如果肉体的情欲占据我们的首位,耶稣的伦理虽是中肯,也不可能实现。天国的义和文士、法利赛人的义的不同点乃在于一则遵守律法的条文,一则重视人的内心。耶稣说:“善人从他的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路6:45)外在的行为是内在品格的彰显。人的内心,人的思想意念是否圣洁是决定一切的。

如何能得着天国的义?耶稣认为,内在的更新能帮助人履行天国的教训,同时要“舍己”背起自己的S字J来跟从主(参太16:24),而这“舍己”的内容不但指自我中心的计划要否定,个人的野心要死亡,甚至家中的亲属(参太10:34--39;路14:26--27、33),富有的一切(参可10:21--22;路18:29--30),只要拦阻人进天国的一切都要舍弃。为了不再为自己活,乃为神的国而活,必定要使“老我”完全死去。保罗的灵性生命中常有两个律的矛盾斗争(参罗7:21--25),这既是灵性修养,也是道德生话的成长。

耶稣在《马太福音》中所讲的伦理道德可用“天国的义”来概括。可是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诫命集中在一个“爱”字。“爱”的诫命本身并不新鲜,但它用在耶稣死在S字J上所显明神的大爱,这就是“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在希腊文中用一个“阿嘎配”(音译)来说明神的爱是超乎世俗的喜爱,是有原则、有牺牲、有道义的神圣之爱。基督徒应该将这个神圣的爱用于人世,用于生活,这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实际行为说明,基督徒讲的“爱”是无私的服侍。我们生活中能谦卑到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甚至为仇敌、为反对过我们,身上有罪的人服务,这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讲“四维八德”。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基本的八德。这几个字在圣经中完全可以找到根据。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与基督教伦理在多方面完全吻合。例如诚实可信就是上帝的属性--信实。《申命记》上说:“他是神,是信实的抻,向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申7:9)大卫王又称:“耶和华的信实达到穹苍。”(参诗36:5)今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教会,在人际关系中难道不应该诚实可信吗?

对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教训,最近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的书,它是由我国基督教界人士编写,其中既论到新、旧约圣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从圣经中举出许多忧国忧民人物的典范,该书从历代教会的史实中举出无数事例,包括近代中国基督教中爱国人士的事绩,说明基督教在爱国主义道德生活中具有优良的传统。基督教教义和教会历史,以及今天中国教会的现实,都说明忠于国家人民是我们教会生活中绝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圣经在提出正面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提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罪恶。如耶稣提出过十三种(参可7:21—22),保罗提出过二十六种(参罗1:26--32),还有其他章节,说明人要道德完善,不犯罪恶是很困难的。但圣经中至少还有三张道德遵行表,希望我们基督徒,当然包括我们传道人,应该努力去遵行的。如耶稣提出的八福篇(参太5:3--11),保罗提出过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参加5:22—23),彼得提出过八德(参彼后1:5--7)。说明人类虽有犯罪的事实,但能够去邪归正,改恶从善。我们的教会和社会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文明的道德。基督徒不能提倡道德虚无主义,保罗说:“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1)。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