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杜启鹰传道:你去照样行吧

日期:2016-10-27作者:

经文:路10:25-37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是路加福音所独有的,作者插入此比喻不是毫无意义的。在这里律法师向耶稣提出的问题是:人该做什么才有资格承受永生。而耶稣却以律法指示来者,他反向来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律法的总纲、精髓和目的是什么?这位律法师的回答与耶稣在可12:29-31所说的话是相同的,无疑,律法师的应答是正确的,至于这点我们用不着惊讶,因为作为律法主义的犹太人来说,能回答这点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耶稣那巧妙的回应:即28节的“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明白了这道理,那就去行出来吧!在对话的过程中,这位律法师觉得耶稣如此回答他,有失他的面子,于是他便再采取攻势,追问耶稣“邻舍”的定义。然而,耶稣回答所用的比喻却更加的出色。在律法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耶稣竟设了一个救死扶伤的好撒玛利亚人比敬虔却没有爱心的犹太人更近天国的比喻。这给当时心灵昏暗的律法师以及整个以色列民族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巨大的挑战。

最后,耶稣把对话的焦点又一次的集中在了一个“行”字上面。他以“你去照样行吧!”(37节)这句意味深长的教导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历世历代的教会与基督徒清楚地指明了信仰的实质。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在福音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地方记载耶稣说话反对利未人和祭司,但在这里路加却特地提到了耶稣反对利未人和祭司的事。路加的这一个别出心裁的安排正反映出了当时律法师和法利赛人的属灵光景,从而劝勉了那些跟随主耶稣的人不应只热衷于教条而吝啬于实际的行动。

在旧约时代,利未这一族人是分别出来专门保护帐幕的,在出行的时候携带圣物,并登记供品的圣职人员。当圣殿建立在耶路撒冷时,他们就成了祭司的帮助者和仆人了。到了后期,祭司和利未人渐渐地变成了只徒有敬虔的外表而没有内在实质的假冒为善的宗教人士。

故事中的祭司,在见到那个伤者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匆忙的从旁边过去了。在旧约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祭司若触摸了死人,他就有七天不得洁净(参民19:11)。显然地,那个祭司并没有忘记旧约律法中的这个条例。虽然他不能确定,躺在路边的人究竟死了没有,但他如果摸这个人,而恰巧这人实际上已经死了,那么他就得招致礼仪上的不洁净,同时也丧失了在圣殿中执事的机会。由于这个祭司把礼节仪文看得比救人还重要,于是在这摸与不摸的两难之间,他选择了不冒这风险,便从一旁绕过了。对于故事中的利未人,他的第一个反应同样也是匆匆地从旁边过去了。利未人同样也有祭司那样的担心,害怕无辜地惹来不洁净的事。因此,他义无反顾地直奔目的地。

当耶稣把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给律法师带来了一些思考: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他们一丝不苟地遵守律法所要求的道德洁净,究竟是否真的遵行了律法呢?在耶稣以及现在的人看来,答案毫无疑义是否定的。耶稣用一个好撒玛利亚人比敬虔却没有爱心的利未人更蒙悦纳的例子来证实了他以前所说的“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可见,实际行动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是何等地重要,这将作为基督门徒更近天国的又一大标准,这也将决定基督门徒是否荣耀在天上的父。“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有人说保罗的爱的诗歌感人肺腑,那是因为在保罗的爱中没有锣的鸣和钹的响,只有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行动的爱。在我们的主耶稣身上,我们更能够清晰地看到爱神与爱人是如此之简单,就存在于那伸手抚摸大麻风、医治瘫子与瞎子、束腰给门徒洗脚等等的一举一动之间。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是一种有福的确据,是主耶稣那容易的轭与轻省的担子,所要求于我们的,就仅仅是遵行天父的旨意,行出好行为。所以,“你这样行”是一种爱的内在的流露与外在的表达,你去行出来更是一种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的爱与如同爱自己的爱的具体实践。

“你去照样行吧”

当耶稣在说完故事之后,继而,他又道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去照样行吧”。然而,这句话真正耐人寻味的是意在言外,耶稣的言下之意就是:一个真正爱神又爱人的神的子民应当学像那个撒玛利亚人一样去把爱行出来。

在路加福音中作者曾多次地提到有关撒玛利亚人的事(参路9:51-56、10:30-37、17:11-19)。因此传统根据这理由,认为作者是写给外邦教会的一本福音书,为的是点出福音的普世性,让初期教会明白天国并没有拒外邦人于千里之外。在福音书中,惟独路加把良善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记述下,以此来表明耶稣对那些拒绝他的外邦人的一种接纳。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路加福音不单是写给外邦基督徒的,同时也是写给犹太基督徒的,他们的理由是根据耶稣的门徒在是否接纳外邦人的问题看到初期教会的一种多元性与复杂性的境况(参路9:51-56)。

有些解经家根据这段经文分析当时教会的背景,发现那是一个既有犹太基督徒,又有外邦基督徒的教会,然而在教会中这两派的基督徒彼此间肯定发生了一些冲突与矛盾。所以,作者便用耶稣所讲的这个故事来阐明了一个爱的教训,作者极有可能的给初期教会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当自认为是敬虔者的犹太人不能接纳身边的人时,撒玛利亚人却能接纳了,那么同样的,在你们中间为什么就不能彼此接纳呢?为什么基督的门徒就不能接纳周围的人呢?

历史中的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彼此间有着数百年的长期的仇视,甚至于不共戴天(参约4:9)。在正统犹太人的心目中,撒玛利亚人一向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不洁净的,要受到从天上降下来的火的烧灭(参路9:54)。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当律法师向耶稣提出爱神爱人以及谁是我的邻舍的时候,耶稣在回答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用犹太人一向所敬仰的古代先贤诸圣来作比喻,而是用撒玛利亚这样一个被视为不洁净的外邦人来作比喻呢?  耶稣的回答是出乎律法师意料之外的,原本律法师还认为耶稣可能会设比喻说一个犹太人如何爱所有的人,可是事实上,耶稣却指出把爱心行出来的撒玛利亚人要比敬虔却无爱心的有名无实的犹太人更近天国。犹太人不能接纳撒玛利亚人,但是这个撒玛利亚人却动了慈心帮助了别人,犹太人甚至祭司和利未人也做不到的善事,在撒玛利亚人身上却行了出来。显然,耶稣的用意就是要让犹太人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撒玛利亚人都是败坏的,该灭亡的。相反地,也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是好的,可以承受永生的。就如比喻中的那祭司和利未人便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耶稣却给当时那些志气高大的犹太人带来了一个当头棒喝——你去照样行吧!耶稣对律法师提出的向撒玛利亚人学习的“你去照样行吧”,这也就给了当时的律法师以及所有的犹太人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照着一个撒玛利亚人的样式行。同时,耶稣也让所有的犹太人产生一个信仰的反思:一向被视为不圣洁的撒玛利亚人尚且有接纳,有仁慈之心,而犹太人天天听上帝的律例,为什么倒没有仁爱之心呢?  耶稣当年带给犹太人的这种反思,那么是不是也给今天的基督徒带来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反思呢?

耶稣在“谁是我的邻舍”的问题中表示了他在与撒玛利亚人的关系中有着一种与普通犹太人不同的观念和精神,他借用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带出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人子的他愿意接纳所有的人,因为在耶稣的心目中,邻舍的关系并非是地域的关系,而是一种爱的关系;也并非是真正邻俚的关系,而是一种联合、包容与接纳的关系。然而,在解决这一层关系的过程中,行出来则成为最重要的条件与因素。但是,如何行出来呢?于是接着,耶稣又语重心长的道出了“你去照样行吧”。

 “你去照样行吧”对于今天的教会和基督徒来说,也将带来了重大的属灵教训:有着丰富内涵的爱其实是很简单的,它不需要像律法师那样的高谈阔论,只需要像撒玛利亚人一样去行出来就是了。耶稣的一生是言行一致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脚踪,也让我们去照着他的样式行。正如彼得所说的那样:“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这种意味深长的爱,是一种用理解和包容的心去接纳身边的人的单纯的举动。

正如神学家艾利克森所说的那样:“人类手足之情的教义告诉我们,全人类都是我们的亲属,我们不能视他们是敌人,而是同伴。基本上,我们与他们是合一的,我们来自同一源头。因此,我们应该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哀伤的人同哀伤,即使他们还不是基督徒”。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信仰层面上的反思,它将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把一些人圈起来看作是另类的,不要轻易地离开主的教导擅自把人划分为绵羊和山羊,麦子和稗子,犹太人和外邦人。基督用宽广的心包容了所有的人,其实已经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榜样,作为基督的门徒,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存着一颗良善、仁爱、宽广的心来接纳我们身边的所有人,无论是教内的还是教外的邻舍呢?  

透过对好撒玛利亚人故事的分析与思考,我们是否更深地理解了信仰的实质?耶稣在与律法师的对话中,把信仰的实质都定位在了一个“行”字上。一个很好的理解信仰本质的人就是将具有丰富内涵的爱神爱人的道给简单化、实践化的人,他没有像律法师那样将邻舍分门别类的狭隘的心胸,而有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包容、接纳人的宽广的慈心。一个很好的体现信仰内容的人,他不仅有“主啊,主啊!”的虔诚的敬拜,更有遵行天父旨意的好行为——让爱行动。基督用给门徒洗脚的举动给我们留下了爱与谦让的榜样,使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像基督把爱行出来——用简易且单纯的行动对爱的表达。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一个人的信仰与侍奉长进与否,不在乎他说了多少与学了多少,而更多的在于他行了多少。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