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水变酒之恩典(三)约2:1-12

日期:2016-10-27作者:归原

约2:1-12

新郎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上帝的恩典,可见恩典的赐予并不是出于人的因素,而是上帝的主权。

一、对恩典两种错误的认识

1、认为恩典是耶稣的责任与义务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得知此事后,立刻来到耶稣的面前说:“他们没有酒了。”马利亚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此时的耶稣还没有行过神迹,马利亚也不知耶稣有这方面的能力。他们没有酒了----并不是要求耶稣行一件神迹来解决酒的问题。他们没有酒了----是马利亚行使母亲的权利。圣经学者猜疑,约瑟早逝,耶稣作为长子,很早就承担家庭的重任。因此家里无论发生什么事,马利亚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长子耶稣。耶稣!没有米了,耶稣!没有油了,耶稣,犹大生病了……。我们说耶稣是一位孝子,从来没有让母亲忧虑过,马利亚所有的困难只要在耶稣的面前就会得到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耶稣为长子身份来说,耶稣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的责任。

酒用尽了,马利亚第一个想到的人自然就是耶稣,他们没有酒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马利亚在行使母亲的权利。‘他们没有酒了’并不是请求,也不是邀请,而是责任、是义务。马利亚认为耶稣有责任、有义务来承担此事。

耶稣回答说:妇人(和合本译: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称他的母亲为妇人,看上去很不礼貌,是不是耶稣不孝敬母亲呢?不是,耶稣在这里纠正马利亚的错误,在救赎的事工上我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来听从你的吩咐。救赎的恩典是出于神的主权,神并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来拯救人。说得简单一点神没有欠人类的债,因此神根本不需要付人类的债。人类的灭亡并不是神没有将恩典赐下,人类的灭亡是因为人类的罪。亚当被神驱出伊甸园,并不是神没有将恩典赐给亚当,而是亚当犯罪的结果。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向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还自嘲说是铁板烧。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有义务、有责任一定要帮助这位女孩呢?帮助她是出于恩典,不帮助她谁也没有责任和义务

今天教会存在一种对恩典认识的危机,认为神有义务、有责任将恩典赐给基督徒。恩典就像仓库里的积压货、是潮流的淘汰品,是教会给予恩典一次大展销:一律二折起售,买一送二。只要你要,我就赠送。这就是基督徒将福音廉价传给人,只要你信耶稣,你想要什么,上帝都可以满足你。你知道?这样的上帝好可怜,上帝在求人相信他,上帝还给了人保证。其实这样的信仰并不是恩典,是东方闪电。只要你信东方闪电,你需要什么这位闪电就给你什么。想钱吗?可以。想老婆吗?也可以。想属灵的感觉,更可以。想讲方言的恩赐?没问题。只要你信,这位闪电神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但是,恩典并非如此。耶稣讲了一个浪子的比喻,在这个比喻里不是一个浪子,而是两个浪子。一个是在外面放荡浪费的浪子;另一个是在家彬彬有礼、小心翼翼、严守家规的浪子。可能我们在固有的文化意识之下对浪子的形像有一个定型,浪子就是离家出走、不听长辈之言、任意放荡、玩世不恭的人。其实我们发现在今天教会里就存在信仰上的浪子,这种浪子有着良好的道德行为、严守教规及律法、每周例行聚会,从来没有空缺过。但是他们在心灵上却远离上帝,不明白神的恩典,将基督信仰变成人本的宗教,变成了律法。但他遇见小浪子回家时,这种真实的面貌就显露出来。

两个儿子在家,从来没有认识到这是恩典,父亲给予的一切都是父亲的义务和责任。小儿子并不满足这一切,他内心的欲望使他失去了理智,他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路15:12根据犹太人传统,只有父亲死了之后,兄弟才可以分家业。其实小儿子咒骂自己父亲早点死,好让自己得到我的家业。小儿子在家,他有没有认识这一切都是父亲的呢?没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的。小儿子何时才认识恩典呢?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赀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小儿子想吃猪的食物,但是主人也没有给他时。他才认识我原来在家所享受的一切并不是我的,他才认识到自己得罪了父亲。他才认识到原来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恩典,这个恩典并不是我配得的。所以他说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小儿子认识什么是恩典时,在家的这个儿子仍然不明白什么是恩典。

2、大儿子心中的恩典就是靠自己努力换取的,他在家里面努力的工作,目的是很清楚的。他想靠自己的行为换取父亲的恩典。结果父亲接纳了一个道德败坏、浪费家业的小儿子,为他载歌载舞时,他发现父亲的恩典尽然临到小儿子的身上。这种恩典的获取和他的恩典观完全的不同。其实世人的恩典观就是如此,只要你努力学习,考试一百分,我就给你卖什么?带你去什么地方吃?收获是因为我的努力。宗教也是如此,我靠自己的修炼、积功善行获取永生(进入极乐世界)。我们称这种恩典观是行为主义、功德主义,律法主义,是靠人的行为获取恩典。因此恩典是只一个人好行为的工价。然而小儿子获得了恩典,大儿子却发现自己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恩典时,他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所以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大儿子在家没有明白什么是恩典,小儿子在家也没有明白什么是恩典。其实今天许多基督徒(特别是遗传信的基督徒),我们在教会里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恩典。

二、对恩典两种不同的回应

对恩典的不明白、对恩典错误的认识,必然造成对恩典的回应也不同。

1、错误的回应:

A、没有回应的回应:新郎经历了水变酒的恩典,但是他根本不知恩典的发生。管宴席的人看见了恩典,却不知恩典从何而来。客人享受水变酒的恩典,却不知是恩典。这三种人都经历了恩典,他们都体验了恩典,但是他们都不知恩典。所以不知恩典其实就是对恩典的一种回应,这种回应就是没有回应。在路加福音17章记载了耶稣医治十个长大麻风的病人,但回应恩典的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那九个犹太人为什么不回应恩典呢?这九个犹太人认为我是正统的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大卫的子孙,神差派的先知有义务、有责任来医治我。我今天得到医治,这是我应该得的,这是我的权利,我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可能这位回来感恩的撒玛利亚人曾邀请九位犹太人一起回来感恩。这九位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回去感恩吗?要感恩,你要向我们感恩才对。‘你这个撒玛利亚人,在神的恩约上是无分的,是被咒诅的子民。今天你和我在一起得到了医治,你得医治是因为你和我在一起,是我的优越条件让你也有分了,是我的恩典临到了你的身上。然而我是上帝的子民,我的祖先如何如何,因此我得先知的医治是应该的。今天你同享这医治,你应该要向我们感恩才对。’说完,扬长而去,只留下这位撒玛利亚人在思考恩典。圣经没有记载新郎、没有记载客人、没有记载管宴的人如何回应恩典,因为他们没有回应。圣经也没有记载这九位犹太人如何回应恩典,只留下耶稣的叹息:路17:17-18 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吗?

B、埋怨:不知恩典造成另一种结果就是以埋怨神来回应神的恩典。你是否曾听过有人说:早知如此,我就不信耶稣了。读出埃及记时,我发现以色列人最多的就是埋怨,没有吃埋怨、没有喝埋怨、有危险埋怨,只要经历一点点事,他们就埋怨摩西、埋怨神。其实我很不理解以色列人,他们活在神的神迹里面,活在神拯救里面。他们处处看到神的大能,但是他们处处埋怨神。为什么?这是我读出埃及记时一直围绕我的问题,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他们在埃及是必死的人、受压制的人、是为奴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在埃及还很好,所以每次埋怨的时候,他们都会把现在的处境和在埃及时处境比较,他们发现还是在埃及好。我们来阅读几处这样的经文:出14:11-12 他们对摩西说,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容我们服事埃及人吗?因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出16:2-3 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亚伦发怨言,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我在埃及很好,你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拯救。你所说的拯救就是让我们死在红海边吗?你所说的拯救就是让我们饿死在旷野吗?你所说的拯救就是让我信耶稣病死吗?你所说的拯救就是让我信耶稣失业吗?你所说的拯救就是让我信耶稣被世人羞耻吗?埋怨源起不认识恩典、不知恩典。

C、指责:不知恩典所产生另一种错误的回应就是指责。指责上帝不公平、指责上帝不仁慈。大儿子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为什么指责父亲呢?其实他认为父亲不公平,偏爱小儿子。耶稣另有一个比喻:葡萄园作工的比喻: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为什么这些早晨来的人会指责园主呢?因为他们不明白恩典的真理。在这个比喻里要教导我们恩典并不是靠人的行为获取的,若说靠行为应该得恩典的人是早晨来的工人,他们整天劳苦受热,应该得更多的恩典。但是上帝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说这样不公平,其实按照上帝的公平没有一个人可以得恩典,因为上帝的公平是每个人都要下地狱。但是上帝让那些只作一个小时的人得到恩典和那些作一天工作的人得到的恩典是一样的,是因为恩典模式是赐予,而不是赚取。神没有欠我们,神没有义务要拯救我们,因此恩典赐予不是根据人的行为,而是神的主权。

错误的恩典观造成错误的回应,只有正确的认识恩典才能正确的回应恩典。

2、正确的回应:恩典是昂贵的,是无价可计的。

酒用尽了,是这个家庭在当时环境及条件下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水变酒之所以是恩典,是因为超越了人的极限。因此恩典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代价的,他的价值是无法用人类的物质来计算。‘酒用尽了’—其实人的生命处境也像酒用尽了一样,加尔文主义五要点的第一点论述人的生命处境说:人全然的败坏或人的无能。这里的全然败坏、无能就是描述人在亚当里堕落后全面的败坏了,没有一点是良善的,就像这个家庭所经历的一样,酒用尽了。等待我们的就是羞耻、审判。然而耶稣悄悄来到,他悄悄的赐下恩典,改变了悲惨的局面,让人可以在喜庆的宴席上欢乐。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还没有出生时,耶稣已经悄悄的将恩典赐予了我们,他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的罪被钉在S字J上,代替你我而死。这个恩典就是耶稣的代死。耶稣是神,一位神为了拯救自己所创造的人类,他为这些人类死在S字J上。这就是恩典,这个恩典是神的死作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获取恩典,在恩典里活着,你想这恩典是积压货、淘汰货、处理货?不!这恩典是极其昂贵的,若要人付代价购买这恩典,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有这资本。若要用金钱、物质购买恩典得救,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要灭亡。因为恩典是无价可计的,就算全世界的金钱集中起来购买恩典,也不能购恩典的亿分之一。

在恩典面前我们只有认识自己是必灭亡的人,我们如以赛亚先知呼喊: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恩典就悄悄注入我们的生命里,他就成了我的恩典。你会很惊奇,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如此圣洁的恩典呢?我们都不敢相信,耶稣尽然为我死,耶稣尽然在新郎的家里行了水变酒的神迹。我们说这个家庭有什么配得的恩典?我们说我这样的人配得恩典吗?大家回应说:不配!不配!但圣灵在我的内心印证说:我接受你这个罪人成为我的孩子。因此我就相信圣灵对我所说的,这就是约翰所经验的恩典,也是约翰正确的回应这恩典。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那一个回来感恩的撒玛利亚人,是他认识自己是必死的人,并不是九个犹太人使他得医治,而是耶稣,因此他回来了。所以耶稣说:路17:19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信是正确的回应恩典。你相信吗?你相信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耶稣为你死吗?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