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为什么上帝的世界里还会有恶存在?

日期:2018-11-18作者:文革

为什么上帝的世界里还会有恶存在?--谈谈上帝的创造与神义论问题

一、引言

基督教信仰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出发来说明上帝、人和世界之间应有的合宜关系。具体来说,基督徒们常要考虑如何回应下列的问题: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之后,上帝是否任由这个世界独立发展?在上帝创造的这个美好世界里,为什么还会出现自然灾害和人的道德恶行,以致给环境带来破坏、给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呢?本文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谈一谈上帝的创造和神义论问题。

二、上帝的创造

1、圣经中的创造观

根据圣经旧、新约启示,基督徒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圣经》开篇庄严宣告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旧约首卷《创世记》第一、二章向我们展示了上帝的创造工作。在第一章的宏观描述中,作为大能君王的上帝把天、地、海洋等各个领域分开,又为各个领域创造了合宜的存在物:天空中有光体照亮世界,地上有各样的动、植物,水中有各种鱼类。在第二章关于创造的细节聚焦中,上帝的创造集中在人身上,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上帝--人--世界应有的和谐关系:人生活在伊甸乐园中不能滥用自由违背上帝,吃上帝所禁止的、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同时人又受上帝委托,要作上帝的管家,替上帝管理看守好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旧约中的《诗篇》、智慧书以及先知书中也有体现上帝的创造思想。

例如《诗篇》104篇描述上帝为荣耀的君王,他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天上地下、陆地海洋里的一切生物。在智慧书中,尤其是在《约伯记》38--39章中提到了那以创造大能向约伯显现的上帝,经文向我们展现了造物主的威容。又如《箴言》8章里提到那拟人化的智慧如何从起初参与了天父的创造大功。

体现创造思想比较明显的先知书之一就是《以赛亚书》,尤其是从该卷书的40章开始,我们看到那位将要帮助、救赎以色列的上帝将如何运用自己创造宇宙和历史的能力来安慰、救赎百姓,来创造“新天新地”(65:17,66:22)。

总之,旧约圣经在涉及创造主题时注重的是上帝创造的自由、大能和智慧以及上帝对受造万物拥有的绝对主权。

在新约中,创造的主题依然重要,但创造的核心内容却主要和耶稣基督有关。

首先人们延续旧约中的基本认信--上帝和基督同为大能的创造主。在《启示录》4:11里,人们向基督献上称谢,因为基督“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他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其次,基督在新约里不仅是救赎主,在上帝创造的工作中,基督还有一个特别的中介功用。《约翰福音》开篇把道和基督等同起来,并强调万有都是借着道创造的,道成为上帝和受造万物之间的媒介;不但如此,在《歌罗西书》1章中,道不仅在万有之先存在,“万有也靠他而立”(17节)。

最后,新约圣经也强调,一切受造物存在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基督得到展现。一切受造物都会变化、衰退,唯有造物主基督是存到永远的,基督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参来1:11);万有最终要归附基督(参林前15:27--28),万有最终要藉着基督与天父上帝和好(参西1:20),进入三位一体爱的团契。

2、三一上帝的共同创造

圣经关于创造的记载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创造是三位一体上帝共同的工作。根据圣经启示,我们把圣父看作是万有的泉源和万有存在的基础。保罗说:“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林前8:6上)万有也都是凭着上帝的旨意受造(启4:11),圣父决定了受造万物的存在根本目的。于是万物藉以受造的道和生命原则。《约翰福音》一章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借着道受造的。

不但如此,在旧约中就参与创造的道通过道成肉身,成为完全的人,把我们应该与造物主之间的合宜关系活化出来,所以道就是万有应该遵循的生命原则。

最后,根据《尼西亚信经》,圣灵被称为生命的赐予者。如《约伯记》33:4所言:“神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诗篇》104:30也同样说明灵的创造之工:“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是地面更换为新。”

已故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汪维藩牧师则把圣灵称为“孕育生命之灵。”在新约里,我们看到有位格的圣灵就是那位使人借着基督得以与上帝和好的生命力,圣灵随时彰显基督的存在。

尽管我们在此分别描述了创造中父、子、灵的不同工作,但三位一体信条的普及说(appropriation)告诉我们,三位一体的上帝其同参与了每一个位格的工作,三个位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对外的工作是一致的。

3、上帝为何创造

上帝创造世界的理由在于“上帝是爱”。爱是需要有具体对象的,否则爱就是空洞和抽象的。可以说,爱具有一种关系性内涵。我们知道爱不是封闭的自爱,爱总是指向与和自己不同的他者之间的美好关系。爱的具体表现就是分享,只有在具体分享关系中爱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上帝就是爱,在三位一体上帝的内部,三个位格相互内住却保持着各自的位格特点,子区别于父却又与父有相互的关系,灵与子也是这样。这种相互区分却又紧密联合的关系中就存在分享的爱,这在上帝的救恩安排中更清楚地展现出来:子爱父,谦卑虚已做成一切为要荣耀父的名;父爱子,将万有交在于的手中;圣灵虚己,只通过基督彰显自己的工作却不显露自己的形象。

这样一种不止息的分享之爱需要不断向外拓展关系,这可以说明上帝为什么选择创造万有。用神学家Colin Gunton的话来说:“宇宙是上帝爱情的结晶品。”

简言之,爱是具有生产性的,爱总能带来爱的结晶;爱总是需要分享的,分享才会带来更多爱;爱也是有创造力的,鲜活的爱的关系时刻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表达。上帝之爱更是如此。他创造万物不是出于勉强,不是出于必然,而是出于他自由的、爱的表达,让天地万物都来颂赞、荣耀他的圣名。

4、上帝如何创造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位独一的上帝所创造。《使徒信经》的第一条就说:“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物质的存在不是永恒的。善恶二元论常把受造的世界当作诸神的战场,万物的存在经历了从混乱到秩序的过程。

除此之外,《信经》的第一条也否定了受造万物与上帝自身的同质和同一,这会把上帝与万物同等视为神明,结果就有泛神论的倾向。所谓泛神论就是指神是一切,一切都是神。

基督教创造观也与希腊哲学的创造观不同:基督徒不认为物质与非被造的上帝是同时存在的,也不赞同万物是由“太一”完满的本质流溢出来的。

其次,在强调上帝独一创造主的身份和主权时,上帝从无到有的创造观(creation out of nothing)也同样需要被肯定。在强调上帝不是从自身的本质创造万物、也不是运用先存的物质进行创造之时,上帝从无到有创造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上帝不是一位工匠式的创造者,只是把先存的物质进行修整、组合;相反,《罗马书》4:17告诉我们上帝是那位“使无变为有的上帝”,这位上帝以全能的话语进行创造,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古教父爱任纽(Irenaeus,约130--200)在反对诺斯底异端的时候决定性的表述了上帝从无到有的创造。这一创造观不仅可以帮助教会回应希腊哲学的挑战,更有助于基督徒理解上帝的主权以及上帝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来回应一下现代科学对基督教创造论的挑战。自从自然科学慢慢从神学中脱离出来,关于宇宙的生成和运行规律,自然科学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理论,其中最为人知的包括16世纪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以及现代以来的进化论、大爆炸理论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展开逐个评述,只想在一般意义上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来认识一下创造说和各种科学学说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圣经并不是一本专门讲科学的书,圣经也没有用科学的语言和名词(如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等)来向我们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相反,从文学体裁来看,《创世记》第一章运用的是一种颂赞性的礼文向世人宣告上帝是创造万有的主,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因此,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圣经,又把经文盲目运用到科学证明的论据上,就会导致可笑的错误,就如路德曾引用约书亚让日头停在基便的祷告(参书10:12)来为地心说辩护一样。

其次,自然科学是人们从经验的角度来认识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因为人们相信这个自然的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就如发明了避雷针之后,人们就不会再简单地把遭受雷击的教堂当作是受到上帝愤怒的审判样。然而科学的真理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也是具有历史相对性的,发展中的各种学说都需要人们花时间不断去检验和修正。因此人们不可以简单认为科学认识都是客观的,进而把科学真理绝对化,犯了科学主义的错误。

神学和科学这两个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混淆起来就容易导致科学和宗教的冲突。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关于认识大自然的,是人们努力追求上帝的创造真理;神学是关于人以及万物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是人们努力追求上帝的救恩真理。如果所有的真理都来自独一的上帝,那么科学和宗教的真理就应该是相互补充的,这需要宗教和科学相互对话而不是相互冲突。

三、上帝创造的继续

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他是否彻底地休息而不再干预大自然的运行和发展呢?如果上帝如同一个钟表匠一样造好了钟又上好了弦,之后任由这个钟表自己运行,这样的上帝就是自然神论者的上帝观。

他们认为上帝造好天地之后就隐身于世界之外,这样的上帝被戏称为“一位请假的上帝”。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5:17)这表明上帝在起初创造万有之后的安息并不是停止工作,那么天父在创造之后一直在做什么工呢?

伊甸乐园堕落事件发生之后,人与上帝和大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亚当夏娃无法直面上帝,连大自然也起了凉风。受到人之罪的影响,这个世界为什么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呢?

从信仰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上帝仍然在眷顾这个世界。眷顾(providere)字面意思是指预见某事,也指以谨慎的行为为将来做好预备。上帝的眷顾(providence)是指上帝在创造之后继续以普遍的恩典看护一切受造之物,并以自己的旨意引导万物走向完善,最终实现上帝创造的目的。

改革宗的神学回应自然神论者的挑战,提出上帝眷顾教义经典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保存(preservation)是指万物受造之后不是独立能存在的,依然要依靠上帝的供给和维系。如《诗篇》104篇中提到万物依然依靠上帝供给食物才得存活。(参诗104:27--28)

第二个层面是一致合作(concurrence),是指受造物的行动也受到上帝作为第一因的干预和引导,如果没有上帝的许可,人的特定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后一个层面是治理(governance),是指上帝在创造之后依然掌管这个世界,要把一切受造物的发展引向自己创造的最终目的。

当代种学常把上帝的眷顾看作是上帝的持续创造行为。换言之,上帝创造和眷顾的关系密不可分,眷顾是上帝持续创造的重要体现。持续性创造不仅包括上帝的原创性作为,也包括上帝后来的间接性工作促使万物继续发展。

上文已经说过,上帝在创造之后并没有停止他的工作,他是一直在创造的主;他过去是创造主,现在和将来仍然是创造主。

在旧约圣经里,上帝对以色列的救赎被先知以赛亚解释为新创造:“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纪念,也不再追想。”(赛65:17)

在新约中,保罗告诉我们一切受造之物都在劳苦叹息,此即一切受造之物还没有达到最终上帝创造万物的完善,它们仍然在等候上帝的新创造。不但如此,上帝的持续创造更通过耶稣基督得到进一步推动。耶稣基督由圣灵感孕,借着马利亚道成肉身就暗示着圣灵新创造的工作。借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上帝眷顾受造之物的最大恩典向我们显明出来。那从前犯罪之人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变为“新造之人”(林后5:17),人类自此有了新的希望。

上帝持续创造的信仰意义在于一切受造之物都在等候上帝的新造恩典以实现最终的完善,因此基督徒不仅应该关注个人生命的得救,更应该关注上帝的一切创造物,更不要说关心那些落在自然灾害和道德罪恶权势之下的人。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谈谈神义论的问题。

四、神义论问题

神义论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所创,该词(Theodicy)是由两个希腊文单阐Lheos和dike,字面意思就是为上帝辩护,具体地来说就是人在面对自然灾害和人的道德罪恶之时如何来理解上帝既全能又全善,这样一位创造和眷顾万有的上帝为什么容许苦难发生?

在基督教神学历史当中,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神义论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苦难之所以会发生,不是上帝不眷顾我们,而是人滥用自由意志导致犯罪,所以遭到了上帝的惩罚和管教。

在圣经中的确有一些事例是支持这种说法的,比如旧约中当以色列民敬拜偶像之时,上帝就向他们发怒,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参士2:12--14);在新约中圣经提到希律亚基帕自我神化,就被主的使者惩罚,被虫咬后就死了。

然而在耶稣基督的教训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把人的苦难和罪简单地联系起来,住《约翰福音》9章那里,耶稣说那个人生来失明,和他自己以及他父母的罪都没有关系,而是要显明上帝的荣耀来(13节)。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把困难和罪直接联系起来,要慎思明辨,免得给受苦的弟兄姊妹带来更大的心灵重担。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受苦是上帝为造就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身心灵在困难中得到炼净,就可以承受上帝的国。

圣经中有多处这样的经文支持这一观点。

如《诗篇》119:71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

在《箴言》20:30那里也说:“鞭伤能除净人的邪恶,责打能洗净人的肺腑。”

在新约中,保罗劝勉在苦难中基督徒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的益处。”(罗8:28)而且“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尽管如此,我们决不可简单地夸大苦难的益处,因为有一些惨痛的苦难给人带来的伤痛是人无法承受的,就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惨剧,这些有时不仅不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造就,反而会把人带入绝望中,同时也让人对上帝爱的本质产生怀疑。因此遇到别人在经历极大的苦难时,不可轻易夸大苦难的益处。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今世恶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恶的存在才能凸显出善的美好,天使博士阿奎那常被认为是坚持这一观点的人。

从上帝的主权来看,人们一般相信上帝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因,如果上帝不许可,我们的一根头发都不落地。既然恶的出现有上帝的许可,那么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表明善才是人们应该去盼望和追求的。同样,我们在运用这一解释的时候要注意,用来凸显善的恶的代价可能太大,是人承担不起的;而且把上帝当作万事万物发生的根本原因也容易导致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一切恶都来自上帝的命定,从而淡化了有时人在困难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想要提到的是当代神学比较强调的受苦的上帝观念。二十世纪的殉道士潘霍华在《狱中书简》中说,只有一位受苦的上帝才能安慰和同情我们。

从圣经启示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帝选择创造我们的时候,上帝就选择了虚己,因为无限的上帝愿意和受造的、有限的人和万物建立亲密的团契。他愿意人自由地、以感恩的心回应他的创造大爱,不料却迎来了人的骄傲、背叛和堕落。为了拯救世人,上帝的爱子又虚己道成肉身,最终为人类的罪被钉死在S字J上。此时天父也忍受了与子分离、隔绝的痛苦。最后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带给我们胜过罪恶、苦难和死亡的胜利希望。

在这样一个创造和救赎的过程中,上帝的虚己意味着上帝愿意和人一同承担堕落犯罪的后果,他不是以凯旋主义的大能来面对苦难,而是选择和人一起受苦,经历人所经历的一切,这样上帝才能真正同情、帮助、拯救受苦的人,改变、更新人的生命,把人带入新天新地。

总而言之,苦难的发生是一个奥秘。如同上帝最终没有给出一个让约伯信服的、自己受苦的理由,但约伯却因上帝在宇宙创造的大能作为而心生敬畏,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当上帝亲自为义人约伯辩护的时候,约伯三个朋友对约伯苦难的肤浅认识和轻易指责就显得毫无意义,以致约伯还要为他们在上帝面前代求。因此,面对正在经历自然之害和道德之恶的人来说,我们的言语要谨慎,不可轻易开口判断人的罪,以致曲解上帝的大爱和美好旨意。

五、创造的意义

最后本文要介绍一下上帝创造的意义。如果科学是帮助人认识上帝的创造真理,那么神学的目的就是以信仰的角度来帮助我们认识上帝创造万物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是一切受造物的唯一源头,他是独一的创造主,他对一切受造物拥有绝对的上权。

我们对这位独一的造物主的恰当回应是敬拜和感恩。上帝与一切受造物有着本体意义上的不同:上帝就是上帝,世界就是世界,这意味着人只可以敬拜独一真神,任何人不可把其他受造物当作上帝来尊崇,否则这就变成偶像崇拜。受造物是有限的,造物主是无限的、超越的,这决定受造物仍然需要依靠上帝的眷顾而继续存在。如果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努力想要摆脱对上帝的依靠、否认自己的有限性以及妄图实现生命的绝对自治时,人就落在了自我神化的偶像崇拜中。

第二,上帝看自己创造的一切甚是美好。这告诉我们上帝所创造的人以及大自然都是被上帝所肯定的,都是有价值的。希腊哲学和诺斯底异端轻看物质甚至把物质看作是恶的,这与上帝的创造观不相符。

在圣经中,上帝不仅关注人的灵性发展,也顾念人身体的需要。在创造之时,上帝把树上的果子赐给人做食物。

不但如此,上帝也愿意人在世上享受地里所出产的,让人在这个世界满足于物质丰富、幸福快乐的生活。耶稣基督自己并不是一个否认物质价值的人,他亲自参加迦拿的婚宴,通过以水变酒的神迹祝福了人的婚姻,满足了人的身体快乐。不但如此,他还用物质的饼和葡萄汁为我们设立了宝贵的圣餐礼。

这样看来,追求提升人的灵性并不是要以否认物质和人身体的正常需求为代价,圣经所反对的是由于世上的物质好处所引发的贪婪、嫉妒以及骄傲的罪。

第三,虽然这个世界自始祖堕落以来受到罪因素的影响,但这个世界没有被上帝放弃,而是靠着上帝爱的维系继续存在着。这个受到罪恶影响的世界并没有成为魔鬼的地盘,已依然在上帝的主权之下。就如《天父世界歌》中所唱的,“虽然罪恶好像得胜,天父却仍掌管”。上帝依然在引导他的受造物迈向自己原初创造的终极目的,在新天新地中实现上帝与人爱的同契。

创造了人之后,上帝让人作自己的同工,为上帝管理看守好这个世界。可是当人否认了上帝的主权、只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任意剥削、破坏大自然的时候,今天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就出现了。忽略了人和大自然的相互依靠,人的自身生存已经受到了极大影响。不管是全球变暖还是自然资源的污染都对人类构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在上帝面前悔改,需要以上帝而不是人自己为中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需要重新以“敬畏生命”的态度来对待上帝其他的受造物。

六、结语

上帝就是爱,他在爱中自由地创造了万有来彰显他的荣耀。他“说有就有”,彰显了自己的大能和对一切受造物的主权。尽管堕落影响了上帝--人--世界之间的关系,尽管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受自然灾害和道德之恶的苦痛,但慈爱的上帝依然眷顾和维系万有,依然继续他的创造之工,并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把万有引向他创造一切的最终目的,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今天,作为上帝同工和管家的我们,有责任在世上管理、看守好天父的世界。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