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从初代教会看领导模式的转移

日期:2018-06-18作者:李贤

论及教会领导的事工,总觉得自己像是个早产儿,不是出于自然的过渡,而是没有人了,必须得你上的感觉。为了避免这样的危机也发生在接下来的一代,我们必须思考圣经中关于传承的话题。在这方面,初代的教会有非常好的典范。

总结初代教会领袖领导模式的转移,对于现在的中国家庭教会而言,有非常实质的帮助。初代教会给我们的领袖模式,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成长性的。就如教会群体的本质一般,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对话,也有相应的处境化。初代教会的领袖转移有以下几个特质:

1·从犹太人到外邦人

基督教虽然不是某个民族的信仰,但是却有犹太神学的背景。对于基督教神学而言,犹太神学中的一些习俗和观念就会成为教会宣教事工的制约。例如早期的基督徒大多都是犹太人,他们也只向犹太人传福音,即便和外邦人传,也要要求对方恪守犹太律例。保罗的神学贡献,不仅仅是向犹太人诠释了基督教其实不是旧约圣经的异端,而是旧约律法的正解,基督就是旧约所指向的那一位。

其次,他更重要的贡献,是用希腊的语言和哲学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这对于基督教传入外邦世界,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从使徒行传看初代教会神学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使徒行传15章中教会的大公会议,才正式在教会神学的层面上宣告外邦人作为救恩群体无须遵守以色列人的习俗。相对于其他使徒,如彼得,他们的传道事工始终受制于自己作为犹太人的身份和习俗。但是出生在大数并身为罗马公民的保罗,显然会对基督教西传产生了质的转变。

神学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紧接其后的便是教会领导群体的转变。教会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群体,除了一般社会群体所没有的纵向关系,横向关系大多都是类似的。而社会群体就是由不同的小群体所构成的,相对于教会这一个大群体,教会中还有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初代教会领导层最早都是以犹太人为主,但是等第一代使徒离去以后,犹太人的教父就非常之少。这种的转变,有政治性的原因,也有教会性的原因。政治性的原因是指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倾覆,犹太人不得不流离失所。教会性的原因是指,教会主要群体开始发生转变,教会里面的外邦人更多了。

2·从外地人到本地人

不少的冲突是因为地域文化上的问题。外地人和本地人其实是一个地理的概念,相应的也有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例如外地人大多是因为经商去往所在地,但是不会将其当作生养之地,最终达到目的就会离开,所以他们对经商地其实是有所保留的。但是相对本地人而言,根本没有这个问题,他们对本地的爱和关注都会更持久,也会更有针对性。

在这方面,其实保罗就非常的有前瞻性,他在各地建立教会后,都是要在各地设立本地的长老。对于保罗而言,对于教会不是管控,也不是个人威望的积累,而是要成全教会。保罗知道自己要继续奔走,如果继续的管理所建立的教会,必然是无暇顾及。宣教历史上也有不少宣教士有这种意识,以在中国云南傈僳族中宣教的柏格理为代表,他便坚决的认为扶植本地牧者是自己成功的宣教事工的要项。

初代教会的转变,对于国内各地的温州教会而言,尤为重要。温州教会在各地所建立的教会有其共同的特色,就是排外,甚至不少非温州的传道人,自知自己并非温州人,永远也无法成为核心同工,以至于离开所属温州教会。这其实不能独怪温州人喜欢抱团,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是如此。温州教会这种领导模式,其实是一种非常狭隘,缺少福音胸怀的治理模式。因为他们即便自己是在外地建立教会,也不以扶持本地同工为主,就很难实实在在的将教会扎根在本地。

以至于随着温州同工和信徒的离开,教会便不复存在了。对于在外的温州教会而言,初代教会如何非犹太人化,现代温州教会就必须如何考虑非温州化。当然在我们论述这概念的同时,其实不少温州教会已经开始有些改变,不过不是因为主动的意识到问题,而是因为不得不的被动原因。连同温州本地的教会,似乎也是青黄不接。大有摩西已逝,却迟迟不见约书亚的到来的尴尬处境。温州教会应该要以扶植本地同工为责任,在自己离开以后,才不会让教会也随着自己而去。

3·从第一代到第二代

青黄不接大概就是现在教会最使人担忧的事情,大有摩西和约书亚离去,却不见有接棒人起来。初代的教会并没有在使徒以后就断层了,就像基督升天以后门徒也照样推展事工。在正典并未确立,使徒也已经纷纷离世,初代教会的传承就更显得重要,因为使徒的接替人同时也是真理的传达者和判别者。在主后的第二世纪,基督教大致成为了外邦人的宗教,犹太籍群体即或存在,影响力也大不如前。此时的基督教,不再是被视为附庸与犹太教中的某个学派,更不是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而是一个普世性的教会。

第一代使徒以后,其实也有后继者,使徒在传道的生涯中所设立的主教,就是教会第二代的生力军。其中大名鼎鼎的有坡旅甲、爱任纽、革利免等。可见,初代教会的传承并没有随着第一代使徒离开就断层了,而是有更深入的更有力的传承。有效的领袖模式,其实不仅仅是同辈之间的平移,更是隔代之间的传承。初代教会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其实使徒们是有意识的将门训的概念,融入到教会的领袖事工。巴拿巴其实就是非常有前瞻性视野的人,他花费一生的时间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的同工,前有保罗,后有马可。他总是敢于相信,愿意付出,并且给下一代提供改错的机会。

初代教会有力的传承,并不见于现在的中国教会。国内的教会,关于下一代的培养,之所以会后继无人,从时间的次序来说,早期第一代可能不肯授权,以至于排挤和打压。但是等到自己已经真的无能为力的时候,想要找人的时候,却发现教会已经没有人可以接替了。所以,其实这还是观念的缺乏。论到门徒训练,其实有三个阶段:我做你看,边做边看,你做我看。是有意识的培养教会的后代。并且真正成功的领导传承,就是要培养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出来。教会领袖在心胸和观念上,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我们必须学习初代教会的经验,但是要避免将初代教会的领导模式绝对化,因为初代教会也有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制约。地上的教会最终要效法的,是那永恒的无形的教会。最后,我们必须强调,传承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是有意识的培养。传承一直是新旧约圣经中都非常看重的,但是却也会因为领袖们短浅的目光最终导致失去了最佳时机。作为领袖,应该更多给予下一代机会,包括失败的机会,过错的机会。感谢主,愿我们这一代可以承继上一代,也能够传承给下一代。使基督的国,在我们中间被实现、被拓展。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