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诗篇第21篇浅析

日期:2017-04-06作者:李世峥

按着诗歌标题的记述,《诗篇》第21篇也是大卫的作品。从诗歌的格式和内容来看,本诗与《诗篇》第20篇有极多的相似之处,并且似乎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比如,第20篇中记有“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4节)的祈祷,而第21篇中又记有“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2节)的叙述。

为此,很多学者认为,这两篇诗歌可以称为“姊妹篇”,它们是以同一次战争为背景的,前一篇写于出征之前,后一篇写于凯旋之后。

张国定指出:“近代学者几乎一致公认本篇与第20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前一篇是出征前向上帝献祭祈祷,为旗开得胜而祈祷。而本篇则在战争完结之后,在高奏凯歌之时,向上帝献上称谢感恩。两者皆属皇室赞美诗。”(《天道圣经注释——诗篇》)

两篇诗歌互相呼应,见证了上帝之应许的真实,道出了信徒之感恩的重要。

面对强敌的挑战,大卫和以色列百姓一同向上帝祈祷,他们盼望着上帝的帮助,使他们获得胜利。此次战争中,上帝垂听了他们的祈祷,兑现了自己的应许,所以大卫的军队大获全胜。军队凯旋而归之时,受到了以色列百姓的夹道欢迎。

看着欢呼雀跃的百姓,听着发自肺腑的歌唱,大卫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诗歌。“王倚靠耶和华,因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这是诗人做诗时最真实的心灵体验,所以可以将此句视作本诗的诗眼。

本诗共有13节,可分为三段:

1至7节为第一段,诗人转述了百姓的感恩,让我们看到了百姓对过去之胜利的欢呼及对上帝之拯救的感恩;

8至12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了自己的展望,让我们看到君王对将来之胜利的憧憬及对上帝之拯救的祈盼;

13节为第三段,诗人叙述了百姓和君王共同的赞美,让我们看到他们对未来之胜利的信心及对上帝之拯救的认知。

一、百姓的感恩(1-7)

诗篇21:1 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 21:2 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细拉) 21:3 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 21:4 他向你求寿,你便赐给他,就是日子长久,直到永远。 21:5 他因你的救恩大有荣耀,你又将尊荣威严加在他身上。 21:6 你使他有洪福,直到永远,又使他在你面前欢喜快乐。 21:7 王依靠耶和华,因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

大卫班师回朝之时,那些曾经在战前为他祈祷的百姓不约而同地聚集一处,同心合意地为战争的胜利而欢呼。其实,他们的欢呼,不只为战争的胜利,更是为上帝的拯救。以色列百姓再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上帝的确垂听了他们的祷告,向他们的君王和国家施行了拯救。因此,这个欢呼的场面,不是以胜利为主体的狂欢,而是以上帝为主体的感恩。与写前一篇诗歌的情形一样,看着这个充满喜乐的场面,大卫将百姓的祈祷词做了艺术加工,形成了这一段精彩绝伦的诗句。

第1节,概述了上帝的拯救之恩:“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这一节用了希伯来诗歌惯用的同义平行体,用词虽有不同,意思基本相近。

这节经文描述的,是大卫得胜时的喜悦之情。击溃敌军之后,大卫当然是“欢喜”的,也是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百姓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胜利之喜,并非来自大卫的英明,而是源于上帝的拯救。他的“欢喜”,来自上帝的“能力”;他的“快乐”,来自上帝的“救恩”。百姓都有这样的认识,大卫当然更会如此,他决不会因这次的胜利而忘乎所以,他赞同百姓的看法,所以将这个句子写入自己的诗歌。

出征之前,大卫曾信心十足地说:“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诗20:6)。

现在,大卫的信心看到了效果,上帝的确与他同在,帮助他击退敌军,将胜利的“欢喜”和“快乐”赐给了他。

第2至6节,详述了上帝的拯救之恩,诗歌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上帝的拯救之恩,这是以色列百姓通过此次胜利而获得的信仰感悟和心灵体验:

(1)应允之恩:“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

(2节)这一节运用的也是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此处的“心里所愿的”和“嘴唇所求的”意思相仿,都是指大卫的祈祷;“你已经赐给他”和“你未尝不应允”意思相仿,都是指上帝的应允。这一节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诗人的所有祷告,无论是从嘴唇发出的呼求,还是从心里发出的默祷,上帝都没有拒绝,都予以成全。“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诗2:8),大卫始终相信上帝给他的这个应许,所以从来不忘记祈祷,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上帝的应允之恩。

(2)尊贵之恩:“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上。”(3节)“冠冕”是古代君王之王权的象征,而“精金的冠冕”是古代君王之尊贵的象征。

这一节的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想来便倍受振奋。当众百姓迎接凯旋而归的大卫之时,上帝也参与其中,他“以美福迎接他”,并“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百姓的迎接,最多只有欢呼,但上帝的迎接却有“美福”(《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无穷的幸福”)相伴;百姓的迎接,最多只有歌唱,但上帝的迎接却有“精金的冠冕”。对于一位凯旋而归的元帅,没有什么比“精金的冠冕”更能代表他的尊贵。

威尔斯比说:“对大卫而言,上帝所赐的这次胜利,仿佛是第二次的加冕,让他确定自己真是上帝所膏立的。”(《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

(3)长寿之恩:“他向你求寿,你便赐给他,就是日子长久,直到永远。”(4节)这节经文显然不能按字面理解,因为大卫其实并不长寿,按《圣经》的记载,他只活了70岁(撒下5:4),谈不上“日子长久”,更谈不上“直到永远”。

因此,这里的“日子长久”可以有两种解释:

①“日子长久”是指诗人的永生。《思高圣经》将此节译为:“他虽只向你乞求确保性命,你却赐他万世无疆的永生。”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②“日子长久”,是指基督的永恒。柯德纳说:“这个恩赐对旧约人物而言,或是一种夸张的修辞,像《但以理书》2章4节等,或是暗指《撒母耳记下》7章16节所赐给大卫那永远的国。新约却以那位终极的王,弥赛亚,肯定地填入这幅图画;对他而言,这整段完全真实,毫无夸大之处。”(《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

(4)荣耀之恩:“他因你的救恩大有荣耀,你又将尊荣威严加在他身上。”(5节)“荣耀”、“尊荣”、“威严”在《旧约圣经》中经常出现,而每次的出现都是用于描述上帝的形象,因为这几样都是上帝的属性。然而,这个诗句告诉我们,因着上帝的“救恩”,“荣耀”、“尊荣”、“威严”等各样属性,都要加给一切属他的人。

上帝的拯救,使大卫经历了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敌人对耶和华的军队闻风丧胆,让大卫远离了各样的羞辱和烦恼。上帝的“救恩”,使这位君王与他一同分享了“荣耀”、“尊荣”、“威严”,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

(5)永恒之恩:“你使他有洪福,直到永远,又使他在你面前欢喜快乐。”(6节)“洪福”,是指极大的福分,这里所强调的“洪福”是一种“直到永远”的永恒之福。上帝的慈爱是永恒的,所以他的拯救也是永恒的。

众百姓知道,耶和华的拯救并非只有这一次,他不但在过去的日子拯救他们,也会在将来的日子拯救他们。相信永恒的上帝,必要得着永远的祝福,这等有福的应许,岂不是莫大的恩典吗?

第7节,总结了上帝的拯救之恩:“王倚靠耶和华,因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大卫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恩典,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其原因有二:

其一,“王倚靠耶和华”。大卫之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原因是他一直专心依靠上帝,前一篇所叙述的祷告,即是他专心依靠上帝的明证。一个真正依靠上帝的人,必然会得着上帝的拯救和帮助。

“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所以《箴言》的作者劝勉我们:“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其二,“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大卫依靠上帝,前提是上帝是可靠的,如果上帝根本就不可靠,他的依靠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所以,这节经文强调,“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这里的“不摇动”即永不改变,是指上帝的慈爱是永不改变的。的确,上帝的可靠是以他的慈爱为前提的,只要他的慈爱不会改变,他的拯救就永远是可靠的。经上说:“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恤你的耶和华说的。”(赛54:10)有了这样的应许,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二、诗人的展望(8—12)

战争的胜利和百姓的感恩,激起了大卫的信心,所以他在接下来的这一段中展望了未来的胜利。大卫清醒地知道,这一次的胜利,并不能保证国家的永久太平。之后的日子,敌人还可能侵犯。然而,确信“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的应许之后,大卫就告诉自己,也要告诉百姓,这次拯救他们的上帝,必然在以后的日子继续拯救他们,不会有任何的疑问。大卫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了上帝在敌人身上所要做的四件事,让他对将来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首先,上帝要找到敌人的居所:“你的手要搜出你的一切仇敌,你的右手要搜出那些恨你的人”(8节)。此句用的也是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和合本》中两次出现的“搜出”,在原文不是同一个词,所以这个翻译与原文不太相符。《现代中文译本》将前者译为“搜捕”,后者译为“俘虏”;《吕振中译本》将前者译为“搜出”,后者译为“痛击”。

大卫想象中的敌人可能极为隐蔽,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势,面对这种藏于暗中的敌人,往往防不胜防。然而,大卫相信,上帝必能找到他们,要把他们全部搜出,并逐个俘虏,因为再狡猾的敌人,也无法逃避上帝的眼睛。

其次,上帝要击溃敌人的势力:“你发怒的时候,要使他们如在炎热的火炉中。耶和华要在他的震怒中吞灭他们,那火要把他们烧尽了。你必从世上灭绝他们的子孙,从人间灭绝他们的后裔”(9—10节)。“搜出”并“俘虏”敌人之后,上帝的惩罚将要临到他们,原因是敌人的行径引发了上帝的怒气。经上说:“因他发怒,地就摇撼战抖;山的根基也震动摇撼。”(诗18:7)上帝发怒之时,是没有人可以承受得起的,也是没有人可以改变得了的。

因此,诗人说,当上帝发怒的时候,要将敌人灭绝净尽,如同被扔进“炎热的火炉”,绝无生还的可能,只能化为灰烬。与上帝的选民为敌,不会有好的下场,不仅敌人要受到惩罚,就是他们的后裔也要遭到同样的惩罚。

如此严厉的惩罚,或许会引来一些弟兄姊妹的疑惑,让我们一起来看张国定的解释,或许能得着满意的答案:“单按此处经文来看,这项刑罚过于严厉。可是,上帝追讨人的罪过,只是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而已。而向遵守诫命的人,向他们施慈爱却直到千代(出20:5—6),上帝的恩典,真是比天更高,比地更厚,比海更深”(《天道圣经注释——诗篇》)。

再次,上帝要挫败敌人的计谋:“因为他们有意加害于你,他们想出计谋,却不能作成”(11节)。大卫的仇敌,均非等闲之辈,没有一定实力的敌军,是不敢轻易与强大的以色列军队抗衡的。他们“有意加害”大卫,表明他们的侵略行动不是一时糊涂的冲动,而是处心积虑的结果。

然而,敌军再强,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他们挖空心思想出的战术,到了战场却毫无用处。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用于大卫之敌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他们何以失败,是因为大卫的军队其实是耶和华的军队,与大卫抗衡就是与上帝抗衡。如此,他们怎么可能有好的结局?

最后,上帝要消灭敌人的士气:“你必使他们转背逃跑,向他们的脸搭箭在弦”(12节)。敌人的军队无比强势,杀气腾腾的氛围会让所有对手胆战心惊。然而,面对上帝“炎热的火炉”,他们顿时丧失士气,斗志既已失去,只有落荒而逃。然而,他们的逃跑,并不能使自己脱离死亡的命运。逃跑,能躲得过刀枪的杀戮,但躲不过弓箭的远射。当敌人逃跑之时,最容易被弓箭射倒,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判断箭头飞来的方向。士兵一旦失去战斗的士气,军队只有全军覆没。

三、共同的赞美(13)

因着这次战争的胜利,大卫对上帝之拯救的信心被重新点燃,这种思绪将他带到未来的战场,看见了上帝赐予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想到如此之大的恩典时,大卫不由得与百姓一同唱和:“耶和华啊,愿你因自己的能力显为至高。这样,我们就唱诗歌颂你的大能”(13节)。

这节经文出现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汇——“能力”与“大能”。大卫清醒地知道,他们正在欢庆的胜利,以及他们正在盼望的胜利,均来自上帝的“能力”,所以他不敢因胜利居功自傲,更不敢为自己歌功颂德。他这种谦卑的态度,正是他蒙福的管道。

这一节经文,主要的目的是赞美上帝的“大能”,因为上帝的“大能”可以带出很多属灵的效果。

第一,上帝的“能力”,能带出上帝的荣耀——“愿你因自己的能力显为至高”。《和合本》里译为“显为至高”的词汇,《新译本》将之译为“被尊崇”,这个翻译更接近原文的含义,也就是说,当上帝的能力彰显之时,上帝的名字就要“被尊崇”。

第二,上帝的能力,能带出百姓的赞美——“这样,我们就唱诗歌颂你的大能”。真正追随上帝之人,看到上帝的能力与荣耀之时,没有理由不心服口服地歌颂上帝。上帝的“能力”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所以上帝一定会彰显他的“能力”。

这一节,是君王与百姓发自内心的赞美,亦是他们充满信心的祈祷。马考在论到这一节时如此说:“他们求上帝继续彰显他的权能和荣耀,即像在最近的胜利一样,好叫他们可以继续他们无限的赞美。”(《圣经新释——诗篇注释》)

《诗篇》第21篇系大卫在凯旋而归时写的诗歌,诗歌先转述了百姓的感恩,再描述了自己的展望,最后记述了君民共同的赞美。全诗一致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耶和华对以色列民的引导和帮助。“王倚靠耶和华,因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这是诗人自己的感悟,亦是全体百姓的共识。

与《诗篇》第20篇一样,本诗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为大卫的得胜感恩,其实也包含对弥赛亚之得胜的颂赞。

周郁唏指出:“现在基督徒采用本篇,纪念主耶稣基督的胜利——他的复活升天,与天父在一起。他完成了道成肉身,交托他的使命,现在等待上帝把所有的敌人,放在脚下的日子来到。第五及第六两节说到百姓的话,现在也应验在主耶稣的身上。”(《中文圣经注释——诗篇》)

这个应验在大卫身上的预言,也应验在耶稣的身上,并且也必应验在一切真心追随基督的弟兄姊妹身上,愿我们都能“倚靠耶和华,因至高者的慈爱必不摇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