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只见耶稣 经文:太17:1-8

日期:2016-10-27作者:李世峥

经文:太17:1-8

《马太福音》16章记载,耶稣有意质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坦诚地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彼得的这一认识,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飞越,他终于认识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不仅仅是“拉比”。因此,他的回答得到了耶稣的嘉许。然而,彼得的这一认识,距离耶稣的要求依然相差甚远,耶稣希望门徒对他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深刻。于是,六天之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在这里,耶稣要藉着改变形像的神迹,促使门徒更加深入地理解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这一真理。事实上,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藉着这个神迹,门徒的信仰有了极大的升华,对他们之后的信仰、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神迹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很有启发,当阅读这段经文时,一幅幅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每个细节都是那么引人入胜,都是那么发人深思。以下的分享中,我想把这些画面当作一个个的镜头,透过这些镜头,去发现一些属灵的教训。

镜头一:“(耶稣)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耶稣才一上山,就“在他们面前改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这个形像与门徒平日所见到的形像截然不同。门徒天天与耶稣在一起,所以无比熟悉他的形像。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的形像就是木匠的形像,拉比的形像,或者先知的形像。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显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耶稣的认识,所以耶稣才有意识地“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此刻,门徒们看到的耶稣,是“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的神子形像,而不再是“他的面貌比别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52:14)的人子形像,这样的看见才与“永生上帝的儿子”的认识相符。

我们对耶稣的认识常常会肤浅、偏激、片面,而耶稣却要求我们深刻、客观、全面,所以他常常会有意识地在我们面前“变了形像”。他会藉着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一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与平日不一样的耶稣,经历与平日不一样的心境。有时,我们会突然觉得,耶稣怎么与以前是那样的不同,这正是因为他为我们而“变了形像”,以纠正我们的错误,并促进我们的信心。

镜头二:“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耶稣变了形像之后,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摩西是旧约律法的代表,以利亚是旧约先知的代表,这两位伟大的上帝之仆,在犹太历史上及百姓心目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出现在门徒的面前,绝对是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事情。不过,他们的出现,不是要吸引门徒的眼球,而是要引导他们的信仰。摩西和以利亚显现,主要是“谈论耶稣去世的事”(路9:31),这是律法和先知的终极指向,所以他们专程前来作见证,证明耶稣正在成全律法和先知(太5:17;路24:44)。他们的目的,是从旧约预言的角度出发,引导门徒更深地认识耶稣。可以说,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是要成为门徒在信仰上的领路人。

在我们的信仰历程中,上帝也会在不同的时期,为我们预备一些类似摩西、以利亚的重要领路人(包括现实中的,也包括书本中的),比如布道家、神学家、牧师、长老、属灵长辈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言语、行为、人格等各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属灵生命,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耶稣。

镜头三:“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

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让门徒欣喜若狂,心直口快的彼得无法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激动地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门徒天天与耶稣在一起,但他们没有觉得这种机会究竟多好。现在,因为有了摩西和以利亚,他就说:“我们在这里真好!”他似乎在说,与摩西和以利亚在一起,比与耶稣在一起更好。摩西和以利亚都很伟大,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地位,但他们不能与耶稣同日而语。他们本来是耶稣的使者,门徒却把他们看得比耶稣还重,他们犯了一个类似于“买椟还珠”的错误。

我们也时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对于信仰上的领路人,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对他们的态度。由于他们往往能在属灵的道路上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一定会尊敬、钦佩他们,但我们又常常会因此将眼光聚焦在他们身上,而忽略了耶稣。比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保罗、爱任纽、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葛培理、宋尚节等先贤的地位,常常比耶稣还高。

镜头四:“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

彼得的眼球被摩西和以利亚吸引,以致信仰处于短暂的迷失状态。不过还好,仅仅是短暂的迷失!很快,上帝就用奇妙的作为使他的信仰回归。“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上帝不喜悦门徒将眼光注视于摩西和以利亚,以致忽略了耶稣,所以用“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云彩飘来,彼得等人再也看不到摩西和以利亚了。

当我们被许多外在的事物(甚至是一些本来有益于信仰的事物)迷惑,而不能将眼睛单单注视于耶稣之时,上帝也会将这些事物用“一朵云彩遮盖”,使我们永远不得再见。在教会中,我常常听到弟兄姊妹在感叹,教会让他失望了,原因是一些曾经让他尊敬的人,或者一些曾经令他向往的事,好像已经失去了从前的魅力,无法继续给他带来快感。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太过看重这些人或事,因而疏忽、淡忘了耶稣,所以上帝将之用“一朵云彩遮盖”了。

镜头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云彩遮盖之后,又“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这是来自上帝的声音,是对耶稣的见证,亦是对门徒的警告。上帝说,“这是我的爱子”,这一点与彼得之前“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的认信是一致的。然而,上帝所要强调的是后面的部分——“你们要听他”。上帝的意思是,对于耶稣的认识,不能只知道他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更重要的是要“听他”。彼得的认信肯定没问题,但在“听他”方面,还差得远。彼得拦阻耶稣上S字J,又要搭棚住在山上,这些举动都是让耶稣听他的,而不是他听耶稣的。

在我们的信仰中,缺少的往往不是理性上的认知和宣信,也不是礼仪上的火热与激情,我们所缺少的正是生活中的谦卑与顺从。经上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上帝的话依然是长鸣的警钟:“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镜头六:“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上帝的声音还在继续,“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上帝是无比威严的,见到上帝,或者听到上帝的声音,总是一件无比严肃的事情。“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这是人们面对上帝时最常见的态度。这样的行动往往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上帝之威严的敬畏,二是表明对自己之罪恶的忏悔。因此,当门徒因听到上帝的声音而“俯伏在地”,并“极其害怕”时,表示了他们对上帝的尊敬,也表示了他们的忏悔。他们愿意接受上帝的警告,从此听从耶稣。

面对上帝,我们也应该有敬畏意识。教会的讲台上,总是强调“上帝是爱”,大讲特讲上帝的慈爱,这当然没错。可是,上帝的爱不是毫无原则的,他的爱不是宠爱,更不是溺爱。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强调上帝的公义和威严,以便能在上帝面前保持应有的敬畏意识。

镜头七:“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正当他们深感害怕之时,耶稣出现在他们面前,“摸他们”,并且安慰他们:“起来,不要害怕。”在他们感到害怕之时,内心中其实已经经历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他们为过去的肤浅认识而像约伯一样“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42:6),因此信仰已经在潜意识中发生了改变,生命也随之得着了进深。此时,耶稣吩咐他们起来,是向他们宣告赦罪的平安,让他们不要为过去肤浅的认识而“害怕”,乃要为今后生命的长进而“起来”,因为“当走的路甚远”(王上19:7)。

对于我们而言,上帝的公义不是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威慑,而是一种叫人倍感温暖的安慰。当我们真正拥有敬畏意识之时,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严厉的鞭打,而是温和的安慰,只要我们敬畏他,亲近他,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对我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镜头八:“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门徒的这一次经历活像一部精彩的电影,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人应接不暇。耶稣拍打他们之后,门徒缓缓地站起身来,“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摩西,也看到了以利亚,但他俩很快就离去,除了给他们以信仰的指导外,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当门徒处于惧怕之中时,摩西不能安慰他们,以利亚也不能安慰他们,能安慰他们的,只有耶稣。因此,“不见一人,只见耶稣”,不仅成为他们眼睛所看到的场景,也成为他们心灵所感受到的经验。这一次经历,在彼得等使徒的心里,有刻骨铭心的地位,之后的信仰、生活、侍奉中,他们始终奉行这个原则,任何时候,他们都在坚持着“不见一人,只见耶稣”,也在经历着“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不见一人,只见耶稣”,这是每个基督徒都应有的生命状态,因为耶稣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给我们真正的信仰。一位旧约时代的诗人写道:“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5-26)我想,这是“只见耶稣”的一种极好的诠释。

耶稣在门徒面前改变形像,促使门徒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经历,使他们将眼光单单注视于耶稣,达到了“只见耶稣”的信仰状态。愿主怜悯我们,使我们在信仰中,在生活中,在侍奉中,“不见一人,只见耶稣”,使主的名在我们身上得着荣耀!

2010年6月2日在陕西圣经学校学生举办的祷告赞美会上的证道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