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厚德载物 经文:腓4:8

日期:2016-10-27作者:陈跃鑫

经文:腓4:8

一、何谓“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这一成语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取法地,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现在常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是以宗教的情怀来看待天地的。

在 我们所读的几段经文中,恰好也论及德行之事,虽然《圣经》注重信心,但其实也是注重基督徒的德行的。作为一名在中国处境中的基督徒,我们必须表现出怎样的 德行观与所信上帝之要求相称呢?这正是今天要分析的主题。这样的一个主题正好也与北京精神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最后一个提法遥相呼应。

二、可载物之德行

1、真实

真实意为真实可靠的。在《诗篇》19篇9节记载:“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其 实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真诚与真理是人与人交往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主耶稣曾经严厉斥责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假冒伪善,他们献上薄荷、茴香、芹菜,献 上十分之一,却不去行公义、怜悯、信实。这也正是耶稣让我们要防备的“法利赛人的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不自欺和面对真理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之中,汉代的荀悦《申鉴·政体》:“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正好与《圣经》的教导不谋而合。

2、公义

公义,意指上帝和人类的公平、正义、正直公义的。公义既是上帝所具备的属性,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圣经》论到:良心正直就是正义,这是一种诚信正直观(腓1:10),即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诚如前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Michael Ramsey所说:“去敬拜上帝而没有社会良心,只是在拜偶像。”

同时,《圣经》也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类社会公正、公义的目标就要“行他的道”(申11:22)。“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平”(箴8:15)。纵观整本《圣经》,当中内容从不间断地一直在呼吁公平与公义(摩5:24;箴 14:34;伯29:14;申16:20;诗89:14,诗9:8)。

在跨文化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孟子也提出“仁义”的道德理论,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当我们将弥迦先知和孟子进行比较就发现:所谓“仁”,就是好怜悯;所谓“义”,就是“行公义”了,他们的观点之中却是有相通之处。

3、怜悯

在旧约中,有三个希伯来字根常译为“怜悯”:首先是“慈爱“,可译为仁慈、慈惠、慈悲。本词含意甚广,有“彼此依赖之爱”的意味,一则刻画出存于耶和华与祂的子民间牢不可解的盟约(参出20:6)。其次是“慈悲”,可译为怜悯、怜恤、抚恤。本词希伯来文的字根是母胎之意:因而在一般的用法中它具有犹如母亲对其子女的爱与怜恤之意(参赛49:15)。最后是“宽仁”,原文可译为:垂爱、慈惠、得宠和同情痛苦者的仁慈。此字原含有令人喜爱之意,即恩惠和宠爱。在一般的用法中,常有“在居高位者前得宠”的意思,譬如:但以理在王宫里大得宠爱(参但1:9),大卫在撒母耳获得宠幸(参撒上16:22)。

新约承袭了旧约的怜悯概念,并有所发展。首先是“见人之不幸而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之意,Bruce称此为“道德界的自然回馈律”,即怜悯人的,必得怜悯(参太5:7)。 其次是意为同情,忧虑,怜悯。此词还有旧约那种父母爱的意味,故称上帝为仁慈的父(参林后1:3)。最后是意为怜悯,动了慈心。符类福音将其动词只用在耶稣(可6:34)或比喻里的主角上,如浪子的父亲(参路15:20),慈善的撒玛利亚人(参路10:33)。

若 要更进一步了解怜悯,我们必须来看一下怜悯与同情的比较:“同情”在中国的文化系统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情之了解,假设人心是相通的,在这样一 个假设的基础上生发出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孟子在与公都子的对话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恻隐就是同情,孟子预设人都是具备这种善根 的,并将恻隐与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仁”联系到一起。这正好与我们所讲的怜悯又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

4、谦卑

“谦 卑”原来意思有:平凡、屈膝、顺从、态度低微、降低身份的意思。“谦卑”也有“虚心”的意思,指的是时时刻刻依靠“灵里贫穷”的心态,拥有这样贫穷心态的 人,往往是领受属灵祝福的对象。它不单只有谦和有礼或虚心求教,更是一种深刻体认自己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有,唯有祂才是我们的全部。谦卑就是一个人尽可能地 依照真理而生活,这个真理包括对自己真实、对别人真实、对周遭的世界真实;一个谦卑的人是一个懂得帮助别人的人,他总是顾念别人,绝不自我中心。谦卑其实 也是一种贫穷心态,不是不正常的贫穷心态,乃是一种时时刻刻倚靠主的贫穷心态。圣经中的谦卑是准确地知道自己在神、在人面前真实的光景与地位,以致可以准 确地领受恩典,也可以不自卑的观看自己。

在《易经》中,“谦卦”所谈及各面皆为吉象,其中更是谈到:“谦 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讲求自省与谦逊,又讲求自养其德,以成君子)。谦则必亨通,君子能长久谦卑,有始有终。身处危难之中使用谦卑之道有利于自己化险为 夷。其实,谦之道并不是软弱的顺从,而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学习态度与处世原则,当谦卑之人因为谦卑而受到欺压的时候,也是有保护自己的方法的。而且谦之道不 只是修养自己的原则,更是领导统御的原则,整个天地之间处处可见“谦”的表现,当然,在人类的世界里,也同样处处可用谦之道来生活。

5、博爱

爱在希腊文中用了四个字来表达:首先是Agápe 表示无私的爱;其次是Éros指强烈感情的爱,欲爱,也是希腊爱神的名字;再次是Philia指朋友之间的友爱、友谊;最后是Storge指对于亲情的爱。

在词汇的使用上,我们更愿意倾向使用圣爱(Agápe ,林前13:13;提前1:5;西3:14)来表达基督教的爱观,即“博爱”。诚如奥吉斯丁说:“爱是我们的重量”。正因为这种无私的爱,让我们更自信地生活着。

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与内涵。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博爱”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上帝对人的超越性的怜悯。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即对上帝的宗教虔诚。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第三方面是人对于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因为人不能见到上帝,于是产生了回报上帝的间接途径,上帝之爱与爱上帝必然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互爱。

三、为德行许诺幸福

其 实德行与幸福的统一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赏善罚恶问题,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成为评价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等优劣的重要尺度或标准。在旧 约的智慧文学中,更以赏善罚恶来做为上帝行做万事的原则之一展开讨论的。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受不到惩罚,却仍然要 求人要无条件地讲道德,把道德的本性看作自我牺牲,就会造成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悖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推广德行与幸福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在《约翰福音》12章26节记载:“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所有服侍主耶稣的人都必得到服侍所应得最高的奖赏——天父的尊重。“尊重”这个词非常地优美,一个人若是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那即是代表着一种人格的升华,一种质的飞越,一种生命的流露,它不再是外在的虚伪,而是体现了内在的真诚。

我们坚信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是在他的爱中启示了他的尊严和圣洁,而不是一种对人类漠不关心的永恒,因此,道成肉身的上帝使我们感到亲切,感到欣慰,感到鼓舞,更是感到盼望。神圣的上帝临到了我们中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福音,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呢?

 (讲员:陈跃鑫 牧师)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