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求主教导我们祷告(七) ——我们在天上的父

日期:2016-10-27作者:约拿单

求主教导我们祷告(七)

——我们在天上的父

 

圣经:马太福音 6:9-13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今天和大家继续分享主祷文带给我们的信息。上次我讲到,我们在祷告的时候应当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就是我们在一起用主祷文祷告的时候,不是我一个人在祷告,乃是整个教会在一起祷告。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我们人和上帝的关系,我们还要注重我们人和人的关系。

上一次主日的时候,我和大家分享了四个方面,彼此相爱、彼此同心、彼此服事、彼此认罪。今天要继续分享。

五、彼此饶恕

歌罗西书3:13“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嫌隙是什么意思呢?按中文的意思,就是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人与人之间有隔阂、有隔膜、有距离了。倘若在主内的弟兄姊妹之间发生了这样不愉快的事,我们当怎么做呢?圣经教导我们,应当有一颗包容的心,有一颗愿意去饶恕对方的心。

其实饶恕人也能够给你自己带来喜乐,你若有愿意饶恕别人的心,这心也能你自己带来欢喜和快乐;若是你不愿意饶恕别人,你心里总是有一颗憎恶人的心,这样的结果就是,你自己也不会快乐。一个不愿意去饶恕的人,他的心里有一座监狱,而那些他不愿意饶恕的人,就被关在这座监狱里,而且还不时的要把那人提出来审判一下。不愿意饶恕的人就是这样,他一碰到某件事情就想起别人的坏来,心里想:这人以前怎么怎么对我,我一想起来心就恨得要死!甚至他化成灰,我也认得他!这样,愤怒、苦毒、恨恶就从心里发出来了,人就越发的不开心。所以,你不愿意饶恕的人越多,你的不快乐就越多,因为你一想起这些人就不开心,一看到这些人就生气,那对你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在一间教会ETZR学上课的时候,老师问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的同伴如果得罪了你一次,你肯原谅他吗?”小朋友一口齐声地说:“我们肯,我们能原谅。”老师又问了:“如果这个同伴又得罪你了,那你肯不肯原谅他呢?”这些小朋友就不做声了,后来有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第二次还是可以原谅的,第三次就不行了,绝对不能原谅。”原来,对小朋友来说,只可原谅两次,第三次就不行了。我想,我们大人总要比小朋友心胸宽广一点吧。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可见,若是人家得罪我们,第一次是可以原谅的,第二次也是可以原谅的,第三次还马马虎虎,到第四次就不行了,事不过三嘛。

那主耶稣怎么说呢?我们先读一处圣经,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二十一节到三十五节,“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彼得问主耶稣,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犹太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在犹太的拉比中,也有关于三次饶恕人的记载。犹太拉比哈尼拿约施说:“求邻舍的饶恕不可超过三次。”拉比耶户大约施说:“若有一个人犯了一次罪,他们饶恕他:他若犯第二次,他们饶恕他:他若犯三次,他们饶恕他;第四次他们就不饶恕。”这是犹太人根据旧约阿摩司书中记载的某些经文(摩1:3、6、9、13,2:1、4、6)推论出的。

现在彼得问耶稣,我饶恕他七次可以吗?你想想看,彼得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显很得意洋洋?彼得可能想,拉比说可以饶恕三次,我饶恕了七次,我比拉比规定的多了一倍,还多一次。他自认为能超越拉比的规定了。可是主耶稣却对彼得说,不是到七次,乃是个七十个七次!七十个七次是多少?四百九十次。难道主耶稣要我们饶恕一个人要四百九十次?亲爱的弟兄姊妹,请你们想想,若是一个人总是在计算饶恕别人的次数的话,这个人会真正饶恕人吗?难道你可以对得罪你的人说,我已经饶恕你四百九十次了,再多一次我就不能再饶恕你了!若是这样的话,这个人心里还是不愿意饶恕人的。一个真正愿意饶恕人的人,是不会记人家得罪你的次数的,你总不能搞一本账本,每天晚上把得罪你的人和事记录下了,张某人得罪我五次,王某人得罪我十次,哦,刘某人已经得罪我四百次了,等过了九十次,我就可以不饶恕了,要报复了!若是这样的话,你这辈子都没有办法释放人了。所以,主耶稣说七十个七次,不是说你只能饶恕得罪你的人四百九十次,而是要你无限的去宽恕人。

接下来,主耶稣开始讲一个比喻。主耶稣说,有一个王要和他的仆人算帐,一个人欠了主人一千万银子。一千万的银子,中文圣经翻译的很巧妙,没有翻译量词,这个翻译很符合原文的意思,就是数量巨大,不可数算。可见,这个仆人欠王的债,实在是无法还清的,就算是把他的妻子、儿女都卖掉,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卖掉,也还不清的。于是,这个人就俯伏在王的面前哀求说:“主啊!你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这其实是嘴巴讲讲的,这人能还的清吗?还不清的!在那个时候,工人一年的工资才三十块钱,一个人不吃不喝工作一年才只有三十块钱,这个人欠的钱真不知道要苦干几辈子才能还清了,其实王也知道他是还不清的,但还是赦免了他,可见王的赦免是白白恩典!当然,这个仆人一定是感恩涕零、兴高采烈的回家了,不巧,在大街上他遇到了他的一个同伴,这同伴也欠了他的债。欠他多少钱呢?欠了十两银子,当然这个同伴欠他的钱,也不算少了,只是若是比起他欠主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人看到这同伴就不得了了,抓住他,掐着他的喉咙,对这同伴说:“你欠了我十两银子,你今天必须得还清楚,把钱还给我。”这同伴对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这话同这人刚才对王说的话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这同伴确实还是有能力可以还清的,毕竟才欠了他十两银子,若是努力工作,自己再节约一点的话,最多一年也就能够还清了。没有想到,这人居然不肯,定意去找官府,于是官府就把这同伴关在监狱里,要等他还清所有的债。其他人看见这事,就心里很忧愁,于是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王,王就把这个仆人喊来,对他说:“你这个恶奴才,你央求了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于是就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完了所有的债。我想,这个人在掌刑的那里恐怕要吃一辈子苦头了。其实我们欠主耶稣的债,也是还不清的,但是主对我们却是不断的施恩,不断的赦免,若是主耶稣不赦免我们的罪,今天就没有一个人能在他的面前站立得住,因为我们都早已灭亡了。但是主对我们总有赦罪的恩典,圣经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罪人只要真心求告主,没有一个是不被赦免的,那么,当我们的弟兄,我们的姊妹,得罪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像主一样去饶恕他们呢?若是我们不愿意去饶恕别人,总把别人对我们的种种不是,记在自己的心里,我们应该想想主耶稣的话。他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求主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饶恕人,是从心里饶恕,不是嘴巴说说的,因为主耶稣知道人的心思和意念,他知道,我们有很多人都是表面上假客气,假饶恕,嘴巴里说,“好了好了,没事了,不记得了”,其实是,“没好没好,还是有事的”,他心里天天记得人家的不好,一有机会又想起来了。从心里面饶恕,就是完全没有了,不再纪念了。上帝赦免我们的罪就是这样,他不再纪念我们的罪,正如圣经所说:“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记念你的罪恶。”(赛43:25)

求主今天拿掉我们存在心里的那个计算别人的恶那本账本,从心里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可能有些弟兄姊妹要好奇了。他们会问,彼得后来学会饶恕人的功课了吗?我想他学会了,并且学得非常之好。在教会历史上曾经发生一件事情,这件事记载在新约加拉太书中(加2:11-14),那是发生在安提阿教会的一件事。安提阿教会是教会历史上第一个外邦人和犹太人一起在做礼拜的教会。我们知道,犹太人和外邦人是有隔阂的,即便在初期教会时代,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也是分开聚会的。但是,当福音传到安提阿之后,那里的弟兄姊妹突破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界限,他们一起聚会,甚至一起吃饭,这是符合福音的教导,也是十分美好的事。可惜,当彼得和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些犹太派的基督徒到了安提阿教会,彼得看到了这些人,为了避免被他们说嫌话,于是就不再和外邦基督徒一起吃饭,退了出去,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退了出去了。那时,保罗看见他们这样的行为,就很不满意,保罗认为彼得这么做是与真理不符合的,因为我们在主耶稣基督里,不分犹太人、外邦人都合而为一了(加3:28)。于是保罗很不客气地当面责备了彼得。加拉太书第二章十一节中的“我就当面抵挡他”这句话,按现代中文译本翻译为“我就公开指责他”,可见这事在当时是件沸沸扬扬、众所周知的事了。那时的彼得是什么身份?是主耶稣的大使徒,被称为使徒之长,而保罗才信主多久啊?居然敢这样顶撞?真是连一点面子也不给,难道不可以私下讨论、商量、交通吗?可能当时彼得的行为,已经使得一些外邦基督徒跌倒了,所以保罗如此责备彼得。感谢主,使徒彼得并没有因此而怨恨保罗,后来彼得在年老的时候曾在书信中,称呼保罗是亲爱的弟兄,这话记载在彼得后书第三章十五节到十六节,彼得写道:“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可见彼得依然认为保罗是他亲爱的弟兄,并且所写的书信具有旧约圣经一样的权威,可见他对保罗的敬重!这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有一次,我看书的时候,看到王明道先生的夫人,刘景文姊妹的见证。我很感动,这位上帝的使女的确是一位愿意从心里面去饶恕人的人。王师母因为信仰稣的缘故被关到监狱里了,监狱的生活是很残酷的,她在里面受到了很多非人的待遇,不仅如此,就是一同被关的人也经常BP她,并且BP她最厉害的人,居然是王明道先生原来教会的一位会友。这人本来也是因为信仰的缘故被关在监狱里了,但是她在坐牢的时候受不了压力,宣布放弃信仰,不信耶稣了,她非但放弃了信仰,并且为了可以早日释放,于是就做“积极分子”,转而迫害王师母,用言语侮辱她,作假见证陷害她,甚至动手打她。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她和王师母先后被释放了,这个人出狱后就住在乡下,生活十分困难。王师母得知这个消息,知道这个人处境艰难、生活困难,于是就给她寄去二十块钱,在那个年代,二十块钱是很值钱的。有别的弟兄姊妹知道了,就对王师母说:“王师母,这个人这么坏,还BP你,反对耶稣,你还给她寄钱吗?”王师母什么都没说,仍用爱心对她。这人收到这钱后非常非常的感动,就写信给王师母,承认自己的罪,得罪了上帝,也得罪了人,她认罪悔改,请求上帝宽恕,也请求王师母能够原谅她。不久,这人就去世了。感谢主,这位姊妹虽然跌倒,但是终究悔改了。当我们愿意去饶恕别人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得着人的心,当我们恨恶别人的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往另外的方向地方去推。求主给我们基督徒有一个很大的肚量去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

当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甚至可能会导致我们情绪失控,那怎么办呢?圣经里有两句很重要的话。

以弗所书4:26“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箴言29:11“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有人可能对第二句话要有意见了,说,总是忍啊,忍啊,都要忍出毛病来,得忧郁症了。其实圣经上的忍耐不是叫你自己去忍,而是交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造房子的经历,我们教会以前造礼拜堂的时候,因为经济困难,请不起很多工人来做工,于是很多劳动只能教会的弟兄姊妹一起干了,其中一件需要很多人做的工就是搬砖头,因为都是年老的长辈,大家不可能挑担子,于是大家就排队,把砖头搬运到工地。搬砖头的时候,人家把砖头递给你了,你要再传出去。忍耐就是这样,你心里有气,不舒服了,你就要祷告,交给耶稣,你若是靠自己忍,就是当砖头来递给你了,你不肯传出去,都是自己扛,结果没有几块砖头就把你压垮了。靠自己忍耐的人,就好象往一个气球里充气,总有一天要爆掉的,求主怜悯!

六、彼此接纳

罗马书15:7“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上帝。”

接纳是什么意思呢?接纳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饶恕人,还要忘记他的过错。我曾听到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可以饶恕,但是不能忘记。”这样的话,等于他还是把对方的过错牢记在心里。真正的接纳是什么呢?就是忘记对方的过错。

使徒保罗曾在圣经里告诉我们,爱是不计算人的恶(林前13:5)。我们既然接纳了一个人成为我们的弟兄姊妹,那他过去以往对我们的亏欠,我们就可以既往不咎。中国人形容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就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次,我听我的老师吴稼夫牧师讲道,他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基督徒肚里要开飞机。可见我们基督徒的胸怀要比位极人臣的宰相更大。

罗马书14:1“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其实,在教会的弟兄姊妹当中,总有人的信心大一点,也有的人信心小一点,那些有大信心的人应当去接纳那些小信心的人。或者说教会中,当弟兄姊妹中,因为有不同的信仰习惯,而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家要学习一个彼此接纳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基督已经接纳我们了,基督接纳我们没有年龄的标准,没有性别的标准,没有学历的标准,没有种族的标准,没有国籍的标准,没有文化的标准,没有语言的标准,没有宗派的标准,唯一要求的,就是我们信靠他,所以这个接纳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范围(启5:9-10)。

但在教会中,有不少人往往没有学习这个接纳的功课,以致,当人以自我为中心时候,就会认为我自己的观点、我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却武断地认为,对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矛盾就出现了。

曾有一间礼拜堂请了一位年轻的牧师来驻堂,这位牧师上任后,第一次主日讲道,讲道的时候,大家很安静,到了讲完了以后,在祷告的时候教会就乱了。祷告的时候怎么会乱呢?因为这个礼拜堂的座位分两排,左边一排,右边一排。祷告的时候,左边的人站起来了,右边的人没有站起来,仍旧坐着。于是,左边的人就纷纷对右边坐着的人说:“快点站起来,祷告的时候要站起来祷告,这样恭敬,这是我们教会的传统。”右边那些坐着的人却说:“祷告的时候要坐着祷告,这才是我们教会的传统,我们教会从开堂到现在都是坐着的祷告的。”结果,左右两边的人就争起来了,年轻的牧师劝了好久也没有用,大家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年轻的牧师就找那位退休的老牧师,他想:老牧师已经九十九岁,这个教会的传统和规矩他应该是最清楚了。于是他就对老牧师说:“老牧师啊,教会里面起了争论,左边的人说,站起来祷告是教会的传统,右边的人却说,坐下来祷告是教会的传统。老牧师,你在这间教会中服事了这么多年,这个教会的传统究竟是什么呢?是站在祷告,还是坐着祷告?”老牧师一听这话,就哈哈大笑起来,拍拍年轻牧师的肩膀,说:“老弟,这个教会的传统就是,做祷告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要争吵了。”

求主来帮助我们,我们教会当中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习惯,我们应当在基督里彼此接纳。其实无论是坐着祷告,或是站着祷告,或是跪下祷告都也可以,还有些人俯伏在地祷告,也有些人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躺在床上祷告,这都是可以的,关键是用心灵和诚实祷告(约4:23)。不能说,祷告一定要虔诚的跪下,跪下祷告上帝就听了,若是不跪,站着或是坐着祷告,上帝就不听。不是的!一位弟兄问我,祷告是不是要跪下来上帝才听?我说,不是的,若是你身体不舒服,就算是躺着祷告,上帝也听的。我们的意思不是叫我们要躺着祷告,而是说,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可以躺着,关键是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所以我们不要互相论断,而要彼此接纳。

七、彼此相劝

希伯来书3:13“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希伯来书10:25“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圣经希伯来书告诉我们,基督徒有两件事情需要彼此劝勉。第一件事就是,大家要互相劝勉对方不要被罪迷惑,这其实就是劝大家不要犯罪,要过圣洁的生活,要过基督化的生活。当我们发现对方犯罪了,我们千万不能想,反正他犯罪和我没关系,我不要多管闲事。这样想法是错的。使徒保罗曾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徒20:26-27)可见,当你劝导以后,对方若是不听,那责任就不在你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家要互相劝勉对方不要停止聚会。所以我们做礼拜的时候,你可以留意你周围的弟兄姊妹,若是你发现有哪位弟兄或是姊妹没有来做礼拜,你回家后要打个电话关心他一下,请他来聚会,一起敬拜上帝。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两件事呢?圣经说了很清楚了,要“要趁着还有今日”,又说,“既知道那日临近”。这都是指主耶稣再来的日子近了,主耶稣快来了,可是那个人还在犯罪,还没有悔改,将来怎么办呢?怎么去见主的面呢?主耶稣快来了,可是那个人还是冷淡,不肯去聚会,将来怎么办呢?怎么去见主的面呢?

现在教会中有不少人说是信耶稣了,却不肯做礼拜。有一家四口都信耶稣了,爸爸信耶稣,妈妈也信耶稣,儿子信耶稣,儿媳妇也信耶稣,但是这家人从来不一起做礼拜,这个礼拜妈妈来了,下个礼拜爸爸来了,再下个礼拜是儿子来了,又下个礼拜是儿媳妇来了,总没有一起来聚会话。为什么每次礼拜总是来一个人呢?牧师很好奇,于是到他们家探访,问他们说:“为什么你们家每次做礼拜就来一个人,而不是全部都来呢?”他们对牧师说:“牧师啊,我们家每个人都很忙,我们就每个礼拜派一个代表去做礼拜。”原来如此。牧师就对他们说:“那么,将来上天堂你们打算派谁去呢?”他们立刻回答说:“那我们都要去的。”

既然彼此相劝,那我们该怎么劝呢?

第一,劝人的人应当有信心。如果你自己对上帝都没有信心,你怎么能劝人呢?圣经里提到乃缦长了大麻风后,他家里的小使女劝他去以色列找先知医治,小使女说:“巴不得我主人去见撒玛利亚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麻风。”(王下5:3)可见这个小使女非常有信心,她相信只要找到上帝的先知,就一定可以医治。她相信上帝的全能。

第二,劝人的人要有爱心。你劝人目的是什么?是因为你心里爱他,才去劝他,不是因为心里恨他,而去指责他。两者是不一样的,虽然外在的表现可能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关键是你有没有爱心,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

第三,劝人的人要有忍耐。有的时候你劝勉对方,对方非但不听,还要向你发火,你还来劝我?你算老几?这时候你更要忍耐了,用忍耐的心为他祷告,求主改变他。

第四,劝人的人要有智慧。箴言第二十五章十一节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话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翻译为,“一句话表达得合宜,就像金苹果放在银盘中。”银盘上按放了金色的苹果,漂亮而贵重,实在是美的无比,智慧的话就是这样。若是说话没有智慧,不分场合,就实在令人反胃了。

有个财主,他生了一个男孩,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大摆满月酒,请大家前去赴宴,当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孩子被抱出来了。大家都恭维这个财主,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做大官。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发大财。又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做大学问。财主听了这些话,得意洋洋。这时,有个秀才也来,看看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好啊,好啊,可惜,总有一天要死的。

其实我们感到就这个秀才说的是实话,谁能知道这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发大财?谁知道这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做大官?谁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做大学问?这些话都是空话、废话,只有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是句实话,但实话是实话,却说的不是时候,所以我们不仅要说实话,还要讲究时候,该说的时候才说,那就更好了。金苹果在银盘里才好看,美食要有美器,才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一起唱诗篇第一百三十三篇作为这次讲道的结束。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1-3)

2009年7月26日讲于美国三藩市中华福音教会,由曾义弟兄按录音整理。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