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天国宴席的比喻

日期:2016-10-27作者:文革

经文:路14:1--24

安息日医治驼背的女人

路加福音14:1 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他们就窥探他。 14:2 在他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 14:3 耶稣对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14:4 他们却不言语。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14:5 便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他上来呢?” 14:6 他们不能对答这话。

对客人和主人的教导

14:7 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 14:8 “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 14:9 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的退到末位上去了。 14:10 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坐。’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了光彩了。 14:11 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14:12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 14:13 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 14:14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大筵席的比喻

14:15 同席的友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 14:16 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 14:17 到了坐席的时后,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 14:18 众人一口同音的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 14:19 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 14:20 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14:21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 14:22 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 14:23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14:24 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尝我的筵席。’”

在犹太传统中常用宴席来表达对弥赛亚来临的欢庆,在新约圣经里耶稣也常用宴席来形容天国里圣徒的相通和团契。但在《路加福音》14章这一段较长的经文中,路加却把耶稣的三个宴席比喻放到了一起,并且通过一种交叉对比的形式,让我们看到天国的价值观对今世价值观的逆转——从骄傲到谦卑;从排斥到接纳;从圈内到圈外。本文就想周绕这三个逆转来重新认识耶稣所讲的天国宴席的比喻。

一、从骄傲到谦卑

第一个宴席比喻发生于这样一个背景下:在安息日,一个法利赛人的领袖请耶稣吃饭,其实耶稣和法利赛人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耶稣也很清楚法利赛人可能有不良用心,但耶稣还是去了。耶稣所做的让我们明白,无论得时不得时,总给人一个听福音的机会,总给人一个悔改的机会。

在安息日请客对犹太人来说并不是很方便的,因为安息日不能开火做饭,因此所有的饭菜必须在周五准备好。如果饭菜做好了之后要到周六还保持温热的话就比较麻烦,因为法利赛人对安息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着严格的律法要求。

这规定包括:做好的食物不能放在“油的渣滓、肥料、盐、石灰或沙之中,无论是干的或湿的都不可行,也不可置于湿润的稻草、葡萄皮、羊毛或是菜蔬当中。至于这些是干燥的,却在许可之列。至于放置于衣服、生果、鸽羽毛和亚麻布中,亦为律法所容。”

其实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所言所行早有耳闻,知道耶稣常常打破犹太传统。而今法利赛人的领袖亲自在安息日请耶稣吃饭,目的很可能是通过自己完美的遵行犹太传统的繁文缛节,在耶稣面前表现自己内心何等敬虔,信伸何等正统,地位何等尊贵。

与此同时,圣经说法利赛人故意窥探耶稣,试探耶稣,在耶稣面前设了一个局。他们特意安排一个患水臌的人,看耶稣怎么对待他。水臌就是一种肚腹肿胀的病,跟肝脏腹水表现差不多。

见到这个病人后,耶稣就问法利赛人: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法利赛人故意保持沉默,专等着耶稣跳入陷阱。等到耶稣治好了那个人,法利赛人就开始自鸣得意起来,终于找到耶稣的把柄,终于看出耶稣信仰的问题:这个人竟然不遵守律法,怎么能是弥赛亚呢,这个人竟然不知道犹太人的传统,在信仰上能有什么造诣呢?

法利赛人的领袖和他的那些有宗教地位的宾客们,穿着威仪的袍子,带着经文盒子,坐在尊贵的客人位置上,仔细观察着这个木匠儿子的所言所行。然后他们就轻看耶稣,藐视耶稣,甚至在内心嗤笑耶稣。这宴席最卑微的座位当然只能留给耶稣。

与此相对的是,耶稣的回应很短,却很尖锐。耶稣问他们,如果他们的驴或牛掉在井里,不需要马上拉上来吗?耶稣在批评法利赛人缺乏同情心;耶稣在批评法利赛人把信仰和实际生活区分开了。只有信仰中的敬虔,却脱离了人性的生活;只有会堂里的敬虔,却忽略了人性的需要;只用纯正律法来审判他人,却不体贴人性的软弱,这是他们最大的假冒伪善。

虚伪的法利赛人自己可以坐在高位上享受美食,却故意把一个患水臌的病人,一个有病痛无法享受美食的人带到宴席中来,这是一种多大的冷漠和残酷。

耶稣的第二个回应也非常犀利。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人来赴宴席的时候,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直接就坐在贵客的位子上了。直到后来有更尊贵的客人来到的时候,这个自以为是的人就羞愧地退到末位上了。那谦卑的人最后被邀请上座的时候,才体现出真正的荣耀。耶稣最后总结一句话:“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耶稣在说什么呢?

耶稣在暗示他的身份。他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宴席中的美食都来自他的创造。不仅如此,他又以大能医治人的疾病,解除人的痛苦,所以耶稣才应该是宴席真正的贵客,应该坐在尊贵的位子上。但法利赛人选择在安息日请耶稣吃饭,并且特意安排一个患水臌的人,却只为试探耶稣,羞辱耶稣,于是耶稣对法利赛人做出了批评。这些按照犹太律法精神自高自大的法利赛人,将来都要坐到末位上。在天国里,只有谦卑的人才会升高。

人尤其不可以为自己的宗教地位夸口,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性。因为耶稣告诉我们,只有肯谦卑服事别人的人,才能作众人之首,天国里的尊位取决于人所做出的服事。这是第一个天国价值观带来的逆转,从骄傲到谦卑。

二、从排斥到接纳

第二个逆转说的是从排斥到接纳。讲完了第一个宴席比喻后,耶稣并没有就此停住。他接着讲了第二个比喻,对法利赛人的内心做了进一步的剖析。

这个比喻说,人请客,不应该只请对自己好的人,不应该只请能够回报自己的人。倒应该请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这样我们就会在复活的时候得到上帝的奖赏。

宴席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仅可以让人身体得饱足,也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愉悦。法利赛人为什么要请耶稣吃饭呢?他们的动机不是出于友谊,而是要显出自己在信仰上高人一等;他们的动机不是友爱,而是为试探耶稣,巩固自己的宗教地位。这样邀请人赴宴的动机不是出于爱,而是一种“理性化的自私”。

但耶稣用这个比喻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他不仅是宴席的贵客,更是宴席真正的主人,一切受造之物都来自他的创造。不但如此,上帝也借助尘世间的宴席、更借助基督教的圣餐来表明将来天国弥赛亚的婚宴。

宴席同时是上帝祝福人的方式,因为物质自身也能传递上帝的恩典,让饥饿缺乏的人得到饱足。可是法利赛人却只顾自己的好处,忽视患水臌病人的需要。有人吃饱,有人挨饿,这样的宴席不是上帝喜悦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邀请客人赴宴席,不仅不应该只为突显自己的富足和荣耀,更不应该有一种求回报的心态。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互惠性,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这次我请你,下次你就会请我。而且人愿意请的客人都是下次能够请得起你的人,耶稣说,这不是真正天国的宴席。

天国的宴席要求我们超越人性的互惠原则,要有超越的爱——不求人的回报,只求上帝的赏赐。天国的宴席要显出耶稣基督作为真正主人绝对的好客来。这绝对的好客就是去邀请那些现在没有能力回报你的人,那些社会的边缘人,那些残疾人来赴天国的宴席。

很多弟兄姊妹都很熟悉基督教中的大使命,耶稣在《马太福音》28章那里要我们往普天下传福音,为主做见证。有的弟兄姊妹也许会知道,上帝在圣经中还给了基督徒文化使命,就是《创世记》1:28节那里所说的:上帝要我们生养众多,遍满全地,替上帝管理、看守好这个世界。

前一阵,我读到了关于基督徒残障事工方面的书,这书指出圣经里还有宝贵的第三使命——就是《路加福音》第14章里耶稣的命令——去关爱残疾人,去关怀弱势群体。

当“二战”时期纳粹把残疾人当作劣等生命要消灭掉的时候;当今天的世界把残疾人当作无用的人而把他们隐藏起来的时候;当教会有时也因为怕麻烦,把残疾人都省略掉的时候,耶稣的命令却是去邀请残疾人到上帝的家里来,来赴天国的宴席。耶稣要把在这个世界被排斥的人接纳到上帝的家里来。

无论是大使命,还是文化使命,还是耶稣在天国宴席中发出的使命,都是上帝对我们发出的整全使命的一部分,不可以割裂开来。这世界存在着大约6.5亿残疾人,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常常不被承认,他们常被这个世界隐藏起来。因此今天的基督徒和教会也不能忽视《路加福音》14章的第三使命。

前几天,我有机会观看了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和其他机构联合举办的残疾人慈善义演活动。大部分的演员都是残疾人。虽然在常人看来,他们的演出可能简单了些,也没有什么特别高难度的技艺,但我看了却很感动。我不知在台下他们为了那天的演出曾付出了多步超出常人的艰辛和泪水。

其中一个残障小女孩的独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她总觉得自己有残障,因此小心翼翼地走进这个世界,尽力向我们这些“正常人”学习“正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其实我们所谓这些健全的人也是残障的,也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健全。她说我们残障人笑起来可能不那么好看,然而却是发自内心的;你们的微笑虽然很美,有时候却可能很虚伪。

但他们感谢有爱心的托养机构,包括基督教的一些托养机构,用爱撑起了他们的天空,使他们活着有意义、有希望。哪里有爱,那里就有希望。那天他们还唱了一首歌《让爱传出去》,歌词充满感染力:

爱是看不见的语言,爱是摸不到的感觉,爱是我们小小的心愿,希望你平安快乐永远,爱是仰着头的喜悦,爱是说不出的感谢,爱是每天多付出一点点,双手合十不在乎考验,让爱传出去,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遥远,总有到的那一天,让爱传出去,那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没有过不去的苦,让爱传出去,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遥远,总有到的那一天,让爱传出去,那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没有过不去的苦,有你的祝福,没有过不去的苦,让爱传出去.(作词、作曲:洪予彤)

耶稣在第二个天国比喻中提醒我们,不要效法法利赛人的内心,虽举办宴席,却只为自己的利益和好处。耶稣在这里给我们的命令却是去邀请社会上的边缘人,邀请残障人来赴天国的宴席。耶稣给教会的命令是要把他们带入上帝的家里来。

帮助残障人和他们的家庭,哪怕一点关心,一句问候,替他们照顾残障人一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在履行耶稣给我们的大使命。

总要心存爱心,勉力行善,这是基督徒追求成圣道路的必经之路。

英国基督教复兴家约翰•卫斯理这样劝勉我们:

尽你所能,勉力行善;尽你所有,勉力行善;无论何时,勉力行善;无论何地,勉力行善;无论何人,勉力行善;无论何法,勉力行善;尽你一生,笃行诸善。(笔者意译)

关怀贫穷人和残障人,这是教会的重要使命,因为上帝是通过弱势群体来打破社会关系中各种等级的墙垣,来实现一个公义与和平的世界。

三、从圈内到圈外

接下来耶稣讲了第三个天国宴席比喻,带来的第三个逆转就是从圈内到圈外。

耶稣讲完前两个宴席比喻后,一个同席的人做了回应。他说:“在上帝国里吃饭的人有福了。”也许在耶稣的批评下,这个人还在维护法利赛人、宗教领袖最后一个优越性:当时的以色列人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将来在天国的宴席中,只有他们信上帝的民族,只有像法利赛人遵守律法的人。与此同时,这个人可能也没有真正理解耶稣的话——要有份参加将来永恒的宴席,首先必须要先回应耶稣的呼召,去关怀贫穷的、瞎眼的、瘸腿的。

针对犹太人这样一种骄傲和盲目的自信,针对人无视耶稣的命令,耶稣讲了第三个比喻。一个主人要摆宴席请客,但先前答应的客人们,有的忙土地,有的忙生意,有的忙家庭,结果谁也没有来参加。

犹太传统中人请客要邀请两次,客人如果第一次答应了,第二次如果没有合理理由而推辞的话,这对主人来说是有失面子的,是一种羞辱。于是主人就让仆人到大街上,把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请来赴宴。就是这样还没有坐满,于是就让仆人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但这里的重点却是那些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主人的宴席。

透过这个比喻,耶稣告诉我们:骄傲自义的人,自以为是上帝圈子里的人,往往是圈外人。就像浪子的哥哥一样,自以为是常在家与父亲同在的人,然而在举行欢迎浪子的家宴里,却不肯进去,把自己关在门外。相反,在自以为义的犹太人和法利赛人眼中,那些最不配的,也就是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那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那些在法利赛人眼中是受了审判和罪的诅咒的人,却有机会比他们先进神的国。

今天我们在哪里?我们也常感觉只有自己才是上帝国里的人吗?如果基督徒常常带有这样自义的心态,我们也许就会重复这段经文中法利赛人的错误。自以为是圈内人,实际上却在圈外。这样的逆转是对法利赛人是一种反讽,也是对我们的警诫。

与此相反,我们倒应该像第三个比喻中忠心的仆人那样,替主人邀请人来赴天国的宴席。要到大街小巷,要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去邀请人来赴宴。邀请人的心态不是高人一等,突显自己信主的优越感。被邀请的人不是只包括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一个圈子的人。要去邀请那些在今世不能回报你的,那些被社会隐藏起来的边缘人,那些贫穷和残障人来赴宴席。

耶稣说要勉强他们来,这里的勉强不是指用外力来胁迫人,也不是用末世来恐吓别人,而是用爱,用多于常人的、额外的爱来勉励这些人,感化这些人,让他们在上帝的家中找到归属感,让他们成为上帝圈内的人。如果在主的祭坛那里,麻雀能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也能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上帝岂不更愿意接纳被这世界遗弃的人吗?

本文通过三个逆转分享了天国宴席的比喻,提醒我们要从骄傲转向谦卑,从排斥转向接纳,不要从圈内沦落到圈外。不但如此,上帝要帮助我们成为他忠心的仆人,不断以爱来服事人群,邀请人赴天国的宴席,这样我们自己将来才能真正有份于弥赛亚的婚宴。




上一篇:十字架上的耶稣

下一篇:胜者归来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