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得救的经验

日期:2016-10-27作者:王敬之

得救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一、称义就是得救:

简单地来说,称义就是得救。但是我们发现,得救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一个过程。既然得救不是一个点,它就不是一个时刻。

因此,我们就不可以向人发出这样的提问:“你什么时候得救的?”因为这话是错误的,圣经不承认这样的说法。

主耶稣在与尼哥底母论重生的道理时也曾说:“风随着意思吹……”说明圣灵感化人心的时候,人的心究竟何时被打动,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及至等他明白过来,这个过程早已经发生了。

事实上,正如重生是圣灵的工作。得救的工作也不是人做的,是圣灵的感动。正如主耶稣在约3:8节所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目前,基督教界经常谈的一个话题——“你得救了吗?”可是,他们却忽视了耶稣明明的教训。尽管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作出决定的时刻,比如,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1994年1月6日那天,上帝的圣灵感动我。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时间就是我已经在接受圣灵感动的那个时刻呢?不一定!同样,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重生准确发生的时间!

《喜乐的泉源》(英227页)上说道:“每一个善行,每一个心意的跳动,每一个善意的举动,每一个小的悔改,都是圣灵引导的结果。”

比如:某个人本来是抽烟的,但是突然在某一天,他开始决心戒烟。这就是接受圣灵感动的结果!如果他接受了这份感动,并且付诸行动,就在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

事实上,重生并不是“脱胎换骨”, 因为我们不可能“脱胎换骨”!而是心意的日益更新!尽管有时重生的人会表现出“脱胎换骨”,给人的感觉好象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但这并不表明重生的概念,而是重生的结果。重生就是指有了新的心思、意念、动机、情感、目的。心意的日益更新就是指属灵生命在不断地增长。

二、成圣:

成圣是一条线。它的起点是称义,那么终点在哪里?启22:11说:“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

这里提到的“圣洁”就是“成圣”!

事实上,成圣是没有终点的!成圣的生活,就是过一种新生命所要度的圣洁的生活。其实,将来得荣耀的生命所要度的还是一种成圣的生活!只是将来不跟罪恶打交道罢了。

三、荣耀:

圣经中除了成圣的概念之外,还有得荣耀的说法。上有一句话“荣上加荣”。不断的变,变得像耶稣的样式,荣上加荣。

如果我们把得荣耀作为基督徒在世上成圣的终点,那么将来就是从荣耀到荣耀的过程。正如圣经林后3:18所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反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与之相应的经文是罗1:17节——“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怀师母对此解释说:“本于信,以致于信”,就是从荣耀到荣耀,从一个品格到另一个品格。

事实上,成圣的过程就是追求品格完全的过程。

保罗在罗8:28-30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保罗在这里谈到了称义是从义到荣耀,中间并没有谈成圣的过程。很明显,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把称义和成圣视为同一个过程。

如前所述,一个点、一个时刻是没有办法加以定义的,除非在这个时刻发生某一个事件。同样,在称义的事上,当我们在某个时刻被上帝称义时,乃是表明以前的记录暂时被赦免,这就是称义的开始。同时又是成圣的开始!

那么,称义、成圣、得荣耀和受洗之间有什以关系呢?

四、受洗与得救:

主耶稣曾在圣经马可16:16说道:“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因此,很多人认为,受洗的人就是得救的人。事实是否如此?

1、受洗:

1)受洗的概念:

按耶稣的话来说,就是从水和灵生的。(约3:5)

从灵生的,是指内在的洗礼。而外在的洗礼是藉着象征性地浸入水中,然后再从水里上来。

2)受洗的意义:

象征着与主同死、同埋、同复活。(罗6:3-5)

受洗还是公开的一个见证——公开表明自己愿意加入教会,服侍基督,作基督福音的执事。

3)接受圣灵的恩赐:

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不同的才干。受洗的时候,也是第一次接受圣灵的恩赐。

我们知道,圣灵的恩赐是用来造就教会。当我们受洗的时候,就是加入教会的标志。按照怀师母的说法,受洗的时候,就是被按立做福音的使者。

事实上,每一个受洗加入教会,每一个重生进入上帝之国的人都是传道人!所以,当我们受洗时,圣灵就已经膏我们做上帝的传道人了。

因此,一个人有没有得救,并不是在受洗的那一刻发生的。受洗和得救是有关系的,正如主在经上所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事实上,一个得救的人,一个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的人,一个因信耶稣而成圣的人,必要经历一个受洗的过程!因为这是耶稣的要求!他曾立下受洗的榜样。因此,我们必须这样做!

4)受洗也是一种象喻:

受洗是一种象征和喻义。一个受洗的人,表明他是得救的人。当然,他不是因为受洗而得救,而是因为得救而受洗。

我们知道,旧约时代的人和上帝立约时需要接受割礼。那么,他是因先受割礼而后称义,还是因先称义而后受割礼呢?

保罗在罗4:11引证了亚伯拉罕的事迹,清楚地阐明了割礼与称义的关系。“并且他(亚伯拉罕)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

同样的道理,受洗也是一个记号,印证我们因信而得救。

事实上,当我们说某人得救的时候,我们是说他已经踏上了得救的道路,而不是完成了得救的过程,因为得救不是一个终点。

2、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1)两种神学观:

在科学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就是所谓的“日心说”。

原来罗马大公教会宣讲的是“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倡导“地心说”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我为中心”!

可是后来哥白尼发明了所谓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这样就彻底动摇了“以我为中心”的神学观点。

其实,哥白尼发明的“日心说”不是神学观点,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事实上,整个自然界都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可是罗马教皇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结果哥白尼被处以火刑。

当然,我们不能把哥白尼称为有道义感的基督徒,只能说他是一位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家。罗马教会对他恨之入骨,乃是因为他动摇了教会“以我为中心”的神学基础。

同样,在得救的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

我们所提倡的神学究竟以谁为中心?我们关心得救问题固然是好,但是这种只关心得救问题所反应的潜意识,乃是以“我”为中心的神学问题!所关心的就是“我”!

而“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所关心的则是“上帝”!

从“我”的中心出发,在神学上可以推出这样的表现:与我相关的第一步就是——“我是否已经得救了?”如果我得救了,就可以进入永生了。这就是“我”所要关心的!

如果我们以“上帝”为核心,那么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是否荣耀了上帝?”相反,如果是“以我为中心”,接下来就会关心赏赐的问题——“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有什么赏赐?”……

似乎上帝的恩典也是可以用代价来计算和衡量的。

但如果我们是提倡“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那么我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荣耀上帝,而不再关心赏赐的问题!并且紧接着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赞美”上帝。启示录中向我们所呈现的就是这种状况!——“羔羊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并且“昼夜不停地赞美上帝和羔羊。”

所以,正确的圣经神学观点是两者平行的观点。我们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外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站在人和上帝两方面,始终以上帝为第一位,人为第二位。

2)上帝与人互动的关系:

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看上帝和人两者之间互动的关系。

在人什么都没有预备的时候,上帝为人创造各样的可能性,预备了得救所有的条件。所以,得救的过程所完成的事情都是由上帝来完成的。而人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人在互动的关系中所能做的就是接受,用耶稣的话说就是“信”!“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所以,人所能做的第一个互动关系就是要“信”。而上帝所要做的就是牺牲!上帝藉着牺牲他自己,让人得救。

其次,人要舍己。人若想荣耀上帝,必须像上帝一样牺牲自己。

事实上,人必须舍己——藉着牺牲自己,才能荣耀上帝。正如耶稣所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

耶稣为要救人,也是采用舍己的办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同样,罪人若要荣耀上帝,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舍己!难怪保罗也劝勉我们说:“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启15:4“主啊,谁敢不敬畏你,不将荣耀归与你的名呢?因为独有你是圣的。”

“谁敢不敬畏你,不将荣耀归与你的名?”如果我们以上帝的荣耀为我们关注的中心,那么赞美、敬畏、敬拜上帝,就是我们所最关心的问题,而不再是关心我们个人怎么样!

所以,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我们看到,它们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牺牲自己!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果谈到牺牲自己,会不会有人以此为关心的核心呢?其实,不会的!相反地,他会像耶稣一样,只要能达成上帝的旨意,就算永远牺牲了,也无所谓;因他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荣耀上帝!至于自己的问题,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

事实上,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一连三次的祷告,为我们留下了最好的榜样。他把个人得救的问题放在其次,却把荣耀上帝,就是“照你的旨意行”放在第一位。

落实到神学上,“荣耀上帝”意味着守上帝的律法,按上帝说的话办事,因为上帝的律法就是表现他自己;而他自己的荣耀又是透过他的律法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只有遵守上帝的律法,才能荣耀他。

3)因信提救:

如果把我的得救看成是耶稣在S字J上单方面成就的历史事实,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的信心是建立在一个历史的事实之上。正如《铁证待判》一书上所说:“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一个历史的事实之上。”

其实,这话只对了一部分!因为基督教的信仰不仅仅建立在一个历史的事实之上,还有相当的部分建立在将来耶稣基督要再来的事件之上!如果耶稣不再来,没有将来的事实,那么我们的信心就没有基础!正如保罗在林前15:所说的,如果没有将来复活的事情,我们的信也是枉然的。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类似《铁证待判》一书中所说的“信心是建立在历史事实上”的说法。因为如果我们把得救看为历史的事实——“我已经得救了”,那么我现在如何,已经不再影响我的过去。我现在如何,只能影响我的将来!因为我的过去已经成为我的历史了,而这个历史的事实是谁也不可以改变的。因此,我现在可以随心所欲了!我守法也可以,不守法也可以!毕竟我的得救已成了历史的事实。这就是极具欺骗性的所谓“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说法!

尽管有很多人表面上不承认“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说法,但他们依然把“得救”看为过去历史的事实,且是静态的。

然而,我们刚刚考察过,时间总是和某个事件连在一起的;而时间又是连续发生的。可是,得救是在时刻中发生的。得救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因此,可能有过去得救的时刻,有过去我们的罪被上帝赦免的时刻(经验)。但无论如何,得救是有先决条件和后继条件的,否则就不会保存。先决条件是信,后面的条件还是信。正如罗1:17 所说:“本乎信,以至于信。”即从信到信!

如果我们从前是信耶稣得救,那么后来还得因为信耶稣而生存。所以,义人必因信得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呢?

保罗在加6:15说:“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在加5:6又说:“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意即受割礼与不受割礼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作一个有信心的人。 

另外,保罗在林前7:19又说“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守上帝的诫命就是了。”

按照上述保罗的逻辑:一个有信心的人,就是一个新造的人;而一个新造的人,就是一个守上帝诫命的人。因此,信心就表现在守上帝的诫命上。换句话说,如果你不遵守上帝的诫命,就表明你没有信心。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对于一个罪人来说,他所能提出的最大最好的问题就是——“我当如何行,才能得救?”

而对于一个义人来说,他所能提出的最好的问题是——“我当如何行,才能荣耀上帝?”正如保罗在林前10:31劝勉我们说:“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

可见,在这中间出现了两个阶段。当一个人处在罪人的光景时,他应当关心的是如何解决罪的问题,如何使他的罪得到赦免,被上帝称为义。

其实,从罪中得救和被上帝称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及至一个人的罪被赦之后,接下来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好地度一种荣耀上帝的生活。

3、完全:

前面我们提到,重生并不是指身体的“脱胎换骨”(佛教语),而是心意上的更新。

在得救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完全”的问题。教会为此争论不休!

怀师母在《基督比喻实训》(英文67面)一书中曾提到:耶稣什么时候能回来?就是当他地上的子民,能够完全重现上帝品格的时候,耶稣就回来了。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论述。

那么,究竟什么是“完全”?

1)完全的概念:

所谓的“完全”就是尽善尽美、毫无瑕疵。这是从绝对的层面上来说的。

还有一种是相对层面的说法。比如:一个三岁的小孩能画一张象样的画,对于他这个年龄段来说,画得已经算是很完美了。这是相对的完全。

那么,相对的完全和绝对的完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很明显,这两者是一种相似却不相等的关系,甚至是无限地接近。

怀师母曾以一句精辟的话论到什么叫“天国”!她说:“天国就是在基督里无限地接近上帝。”(参《历代愿望》34章)

事实上,绝对的完全只能存在于上帝的身上。而人的完全总是相对的!

因此,耶稣在太5:48曾教导我们说:“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就是指在品格上要和天父完全相似。

太5:43-48说到:“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BP你们的祷告。……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么?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路6:35-36也有相似的记载:“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太5:48提到,上帝是完全的,所以你们要完全。而路6:36却说,上帝是慈悲的,所以你们要慈悲。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做呢?路6:36所说的“慈悲”是不是对太5:48“完全”的解释呢?

事实上,这二者是在同一个语境下说的。

太5:39-41“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路6:30-31,34-36“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诗19:7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

这里说到,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说明上帝的律法是完全的。上帝的律法是完全的,说明上帝是完全的。因为上帝的律法是上帝亲自制定的,是他完全品格的写照!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遵守上帝的诫命?靠一种慈悲的心怀和态度来遵守!

其实,正如圣经所说:“上帝就是爱”;同样,上帝的律法也表现上帝的爱!正如耶稣曾在太22:37-40中所归纳并指出的:“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可见,“爱上帝、爱人如己”乃为律法的两大总纲。

上帝的律法既是完全的,我们就要按照完全的标准和要求来遵行。否则,就不能达到完全!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上帝的律法就如同一块“模子”,我们只有把自己完全地放到这个“模子”里,才能变得完全。

所以,我们要存着慈悲的心怀去饶恕人,正如上帝存着慈悲的心意,一再地饶恕了我们一样。

上帝的慈悲表明了什么呢?其实,就是上帝的爱!正如罗5:8指出:“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罗5:10说:“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由此看来,慈悲所显明的就是爱!这种爱的显现是让我们得救。

所以,当一个人追求完全的时候,就是本着一种爱心来照着上帝律法上的要求行事为人。这就是所谓地作一个完全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述。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上帝不可能接受相对的完全而救人,上帝只能接受绝对的完全。如果一个完美的上帝能接受不完美的人,就表明他不完美。因此,他不可能接受这种相对的完全!

可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只可能是相对的完全。因此,无论我们做得多么完美,都不可能被上帝接受。因为上帝只能接受一种完全——基督的完全。

2)如何获得完全:

我们怎样才可以获得基督的完全呢?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可以获得基督的义呢?

只有通过“信”!而这种“信”,又表现在遵守上帝的律法,照耶稣为我们所留下的脚踪行。

有人或许提出疑问:信耶稣与信他的义在本质上有区别吗?表面上似乎有区别,其实并没有区别!

在我们刚开始接受信仰时,我们可能只知道“信耶稣”。信耶稣的这个“信”,使我们来到上帝面前,并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可是后来,我们也是因着信耶稣的这个“信”,使我们能照着耶稣的样式去行事为人。

如果说,前面这种信耶稣的“信”是一颗种子,那么后面因信遵守上帝律法的这种“信”,就是前面种子所发的芽。这是一种必然!其实是这颗种子生长的不同阶段而已!

因此,当我们说,只要信耶稣就行了,这句话本身是对的!但是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信耶稣意味着要守他的律法,照耶稣的榜样去行。

事实上,信耶稣和守他的律法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的表述。信耶稣是总的表述,而遵守上帝的律法是实际的表现。

其实,信耶稣的“信”是因爱耶稣所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守诫命,是因为爱律法。唯有爱,才能遵守律法!这和爱耶稣是同一回事!

主耶稣在约14:15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在约15:14 主耶稣又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耶稣的意思是说,你若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就要照我说的去办。你只有遵守我的律法,才能表现你爱我;你不遵我的诫命,就表明你根本不爱我、不信我。

因此,信耶稣和爱耶稣最终都落实在遵守上帝的诫命上。

事实上,我们因为爱耶稣,所以称耶稣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我们知道,耶稣不在律法之内,因为诫命是耶稣所赐的。但是我们要表现对他的爱,还是要通过遵守律法来表现的。爱耶稣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这样看来,我们在谈论有关得救和完全的问题时,虽有圣经的根据,但落实到实处的最核心的两句话——守上帝诫命和对耶稣的信心。两者缺一不可!

犹24“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他荣耀之前的,我们的救主独一的上帝。”英文的意思是说,耶稣将所有的人都一个一个隆重地推荐给上帝。但这些人必须是无瑕无疵的。

所谓的“无瑕无疵”,并非表明我们的品格已经达到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的地步。而是耶稣用他自己的义来把我们介绍给上帝。

正是因为我们是耶稣推荐的人,所以上帝不看我们的义,却看在耶稣的义、耶稣的面子,接纳我们。

因此,将来耶稣要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推荐到上帝面前,而上帝不看我们,因我们只有相对的完全,没有绝对的完全。所以,这种所谓的“无瑕无疵”是基督的完全。正因这样的缘故,教会里时常有这样的争议——“你完全了吗?”

3)完全与得救:

当别人问施洗约翰:“你是以利亚吗?”他回答说,“我不是”。但耶稣却说:他是!

同样,现在有人问我们,你完全吗?我们都说,不是!因我们只是相对的完全,只有耶稣才是绝对的完全!然而,在上帝看来,只要你是按照基督的“模子”塑造出来的,尽管你只有相对的完全,但他依然看你是完全的,因为你是照着完全的“模子”模造出来的。

所以,尽管连你自己也不承认,但耶稣承认!正如施洗约翰不敢承认自己是以利亚,但耶稣却承认他。

事实上,到末世也有一批不敢承认自己是完全的人,但是在上帝眼中却被承认。最后,还有一批十四万四千人,也是靠着基督,获得完全的。尽管他们自己不敢承认,但上帝却认定,这班人是完全的。

所以,追求完全和成圣是得救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追求成圣,不愿度一种圣洁的生活,不按上帝的要求,不遵守他的律法。其结果一定是不得救的。

4)使徒时代与末后时代教会的不同:

或问:为什么在当时犹太人悔改的时候,新约圣经没有谈遵守律法的问题呢?

因为在那时不存在守不守律法的问题,犹太人当时把上帝的律法抬得无限高!

所以,对于当时来到教会的人,就不需要谈守律法的问题了。这就如同今天我们加入教会后,不需要再问信不信耶稣的问题一样。但在当时摆在众人面前唯一的问题就是——“你信不信耶稣”?

因此,在使徒时代,他们只强调一样,那就是信耶稣;因为耶稣在当时不被众人接受!

遗憾的是,当时保罗向哥林多教会所讲的一句话,却在今天经常被人误解。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S字J。”(林前2:2)

请注意,保罗在此所说的是“耶稣基督并他钉S字J”。但现在有许多人传福音,只谈S字J,不谈基督的榜样。

我们知道,透过S字J,人只能看到牺牲的基督。如果我们只传讲S字J,就看不到复活,看不到希望。因S字J上只有绝望,毕竟耶稣是在绝望中死去的。但是基督如今仍旧活着!

如果我们所传的象保罗所说的——“基督并他钉S字J”,就让我们看到了基督的神性、降生、受难、复活、在天上的工作,以及他的一切……

因此,我们始终需要强调的是,圣经的真理总是平衡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只言其一,不及其余!当我们本着圣经的教训,传讲“基督并他钉S字J”时,透过S字J,我们既能看到基督作为罪人的替身,被上帝的律法定为有罪;同时,我们透过S字J,也能看到上帝对罪人不变的爱和上帝诫命的永恒性、不变性。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