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十八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十八章  受苦的教会

彼得前书
 
  背景
  至此为止,新约圣经中甚少提及基督教与罗马政府的关系。四福音中论到政治的几处经文,几乎全是指希律王地方性的统治,而不是谈到帝国的政体,其中只有一处例外,即耶稣的名言:「……这样,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太二十二21)使徒行传始终表示基督教与罗马官长们有很好的谅解,但由书中看来。他们彼此问的接触并不多。保罗书信并无讨论政治理论,只是嘱咐信徒们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因那是神所命令的(罗十三1一6)。
  在极权政府的统治下,政治关系是不可能不重要的,因此,这一种相形下的缄默,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解释。首先,基督教基本上是属灵的,而非政冶性的。「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这是耶稣对彼拉多说的:「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约十八36)。耶稣的教训若付诸实行,必定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但他自己和他的门徒既非革命家、亦非揽乱天下者。
  其次,我们曾经提过,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环境中长大的,而犹太教本身则是个合法的宗教,是国家所允许并保护的宗教。只要宗教活动与国家的权利无冲突,罗马政府便采取容忍政策。只要基督徒不制造混乱,他们也就不被重视。
  在第一世纪的早期,那些与罗马接触过的基督徒,都给罗马的当权人物留下良好的印象。保罗至少有两次表明自己是罗马人的身份,并要求别人承认其权益(徒十六36一39,廿二24一29),但他亦说明白己并未曾与人辩论,亦未有耸动众人的行为(廿四12)。教会的政策是,将基督的信息以和平的方法渗入社会内。
  当第六十年代将结束时,情势开始改变了。基督徒脱离了犹太教,且被看为另外的一群。他们对不能眼见的神,以及复活的基督,那种坚定的信仰,引致大家的怀疑和卑视;同时,他们所谈将来的审判和现存世界的废除,亦造成误会和恼恨。这种群众的不满,在尼禄恶毒控诉的煽动下,便造成他们在罗马被攻击的事实,教牧书信的结尾显明,保罗的死亡标示了政府政策的转变,已由宽容转为敌视的批评。
  当教会开始认明这个态度上的转变时,他们也知道将有什么事会发生。他们不能够组织反抗的力量,因为这样做会破坏了他们的和平服从政府的原则,而且只会带来更多不利的控诉。他们是否会面临被灭绝的危险呢?将来将如何呢?尼禄的暴行是否会在各省中变本加厉呢?于是,他们请求他们的领袖来解答这些问题。
  彼得前书就是对这种情势的一个回答,这种情势影响到北小亚细亚的教会,就是在本都、加位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和庇推尼各省的教会。使徒行传中所提到保罗传过福音的省份,并未包括本都和加帕多家。至于庇推尼,他曾欲前往,但被禁止了(徒十六7)。他确曾传福音至加拉太和亚西亚,但从彼得排列收信者的次序来看,似乎彼得只是写给这两省北部的基督徒。
  这些教会的起源和组织成份子,我们不大清楚。五旬节时,有来自加帕多家和本都的人(徒二9),他们可能带着弥赛亚要再来和圣灵降临的信息,返回家乡。也可能彼得曾在这些地区传道,因为他曾在安提阿教会作工(加二11)。当保罗在欧洲一带传道时(林前九5),彼得亦曾在地中海一带旅行。虽然并无任何记录写明这些教会是彼得建立的,甚至也被记载他曾探访过这些教会,但我们无任何证据可以抹煞这个可能性。可能保罗不愿在这些省份传道,是因他知道已有别人去过了。
  这卷书信是写给被拣选、分散在各地、寄居的……(彼前一1,2)。这样的称呼,以及另外几处提到外邦人的经文(二12,四3),所给人的印象是:「被拣选的」就是那散居在各地的信徒,而且这等人主要是犹太人。我们要问,到底这些名词只有字面意义,或有隐寓。「外邦人」一词不单只有非犹太人这种种族上的含意,同时亦有属灵方面之意义。对一个犹太人来说,外邦人就是不认识真神的人。当基督徒接收了犹太人的用语时,「外邦人」也就等于现今所谓的「异教徒」了。彼得前书中有一两处经文可以证明这种用法。彼前一14吩咐听者将盼望寄于基督,「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些在犹太人环境中长大,受圣经教育的人,实在不可能说是「蒙昧无知」。彼得又提到「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一18),也说他们已经被「召……出黑暗」(二9),而且第二次提到外邦人时,他告诉他们说:「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四3)这些教会,正如保罗所建立的教会一样,很可能拥有数目众多散居在各地的犹太人及转教者,但似乎毫无疑问的,也包括了外邦人。彼得所用的语句,大部分都可适用于两者,「但可恶拜偶像的事」这句话,却暗示了外邦人的背景。
  这卷书是在不祥的BP阴影下所写成的。「受苦」是这书信的要点之一,出现不下十六次之多。教会「在百般的试炼中忧愁」(一6);其中有些人「忍受冤屈的苦楚」(二19);他们可能是「为义受苦(三14),甚至是「因行善受苫」(三17)。但是,更黑暗的日子还要来临,因为「火炼的试验」就要临到他们身上了;他们将与杀人者、偷窃犯、作恶的,同列在一起。彼得鼓励他们,若是「为作基督徒受苦」,则不要羞耻(四12一16)。然而,不幸受苦的不仅仅是他们而已,全世界的基督徒也要经历同样的苦难(五9)。所以每个人都得勇勇敢败的忍受这些试炼。这卷书信可以说是为着应付将来临的紧急事件而发出的警告及劝勉。
 
  作者
  西门彼得是这卷书的作者,他是基督使徒中最着名的。他与多数的同伴一样,也是加利利人,原靠捕鱼为生,当耶稣开始出来传道时,他就被领到耶稣跟前(约一41,42)。西门是他本来的名字;彼得(磐石)是耶稣为他取的别名,用以预言他冲动、优柔寡断的性格,将会变成磐石般的稳定可靠。当耶稣出来传道时,西门就撇下了他的渔船(可一16一20),加入在加利利游行的行列。他有领袖之才(十28),且总是十二门徒中的发言人(八29;约六67,68;太十九27)。耶稣最亲密的几个门徒中有他的份儿(可五37;九2;十四33),有几次耶稣也对他特别注意(路五10:太十六17:路廿二31  ,  32;约十三6一10)。他性情冲动、优柔寡断、自私、动作快、后悔也快。他否认耶稣,并非出于恶谋,而是突然的惊惶所致,以致使他后来为此痛海忧伤不已(太廿六69一75)。无论如何,在他底灵魂的深处,有着一股很深的,忠心的潮流(约十三36一38,十八10,  15)。他极为关心坟墓中耶稣身体不见之事(约廿2一6),及至见了复活的主时,他又欢欣雀跃(廿一7,15一21)。
  五旬节那天,彼得与其他参加祷告会的人,都被圣灵充满。他立刻成为那群人的领袖。他的讲道指出了新工作的重点,而使徒行传的头五章,主要是记载他的传道、医病、和教导。公会开始BP基督徒之后,他便进入巴勒斯坦的沿海平原,也到了撒玛利亚和安提阿。随着年代的变迁,他到处旅行,做巡回传道的工作,与保罗一样。据传统,彼得是在尼禄BP时期中,在罗马被倒钉S字J而死。这不会迟于主后六十八年。
  彼得前书说是写自巴比伦(五13)。关于其位置有三种可能的解释:(一)历史上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有一部分犹太人,直至基督纪元后相当久,还住在那时。很可能彼得在此建立了一处教会;(二)埃及的一座城;或(三)罗马的神秘代号。一提到它,基督徒就会联想到历史上位于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以及它所充满的一切罪恶;基督徒用它来表达他们心中对罗马城的观感,而避免被人发觉。
  彼得是否到过埃及之巴比伦,无稽可考,而该地亦非重要得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自从犹太人被掳至他尔摩(Talmud)时代为止,此地一直是许多犹太人的家乡。然而,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彼得到过这地方。虽然有一部分注释家主张他曾住过巴比伦,但他们所提的理由不够充份。
  有几个事实,似乎支持巴比伦即是罗马的说法。彼得写这书信时,约翰马可与他同在一,起,而保罗坐监时,约翰马可也正在罗马(西四10)。同时,信中所提各省名字的顺序,暗示带信者巡回转送的终点是在西方,而非东方。如果他要转回发信的地点,按逻辑来说,该回到罗马而非巴比伦。此外,教父作品也一致证明彼得死于罗马,综合以上各项理由,似乎最明智之举是说该书信写于罗马。
  即使这个结论正确,亦不表示彼得建立了罗马教会,或是说他曾在那里长期的传道。使徒行传和罗马书均未暗示,彼得曾在主后六十年之前到过确马。假如他真的是在罗马写这封信,也很可能是路过罗马而已,就像早些时候他探访哥林多一样。
  一般说来,彼得前书的风格与保罗书信极为相似,其语法和结构则类似罗马书和以弗所书,保罗对彼得有些影响是不足奇的,因为他们二人相识多年,而且从加二11-21也可看出保罗在思想上对彼得的影响。彼得也很熟悉保罗写的书信(彼后三15一16)。此外,如果彼得的书信记西拉(彼前五l2),与保罗的同工和助手西拉同属一人,则彼得极可能从他学习很多保罗的教训。
  这卷书除了弥漫着受苦的主题外,另一个占相当份量的副主题是「神的真恩」(五l2),每个人都当靠着恩典迎见苦难,而受苫更能叫恩典增多。这名词出现于问安语(一2),是众先知的信息之总归(一10),是将来的盼望(一13),是在受完屈时行为的样式(二19一20,希腊原文),是随祷告蒙答允而来的全备祝福(三7),是属灵事奉的装备(四10),也是谦卑等候神的人所领受的恩惠(五5)。
 
  大纲
彼得前书:从受苦而得的救恩
  1.  引言  一1一2
  2. 救恩的本质:保存 一3一12
  3.救恩的要求:圣洁  一13一二10
  个人方面:「你们的心」  一13一21
  社交方面:「弟兄」  一22一25
  教会方面:「灵宫」  二1一10
  4.得救者的行为 二11一三12
  对世界  二11一12
  对国家  二13一17
  对家属  二18一三7
  总结  三8一12
  5.得救者的信心  三13一四11
  防卫的信心  三12一22
  行为的信心  四1一6
  职事的信心  四7一11
  6.对得救者的忠告
  (面对苦难的方法.) 四12一五11
  忍受苦难  四12一19
  苦难中的事奉  五1一11
  7.结语  五12一14

  内容
  彼得写这卷书信,是给那些为迫近之BP所危害的朋友。书中反映出他个人对基督的体验。当他了解耶稣已逝世时,他曾经历过一种无助感,但耶稣复活后他的盼望便活了起来(一3)。他提到对基督的爱(一8),使我们记起耶稣对他的挑战:「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约廿一15以后),他劝人「牧养神的羊群」(彼前五2),也正是耶稣吩咐他如此去做的一个响应(约廿一15一17)。「要以谦卑束腰」的命令(彼前五5,意即「穿上奴仆的围裙」。使我们想起耶稣自己用手巾来束腰,为门徒洗脚之事(约十三4)。他五次提到基督的受苦(彼前二23,三18,四1,13,五1),好像客西马尼园的一幕和基督的钉S字J,已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卷书信结构上的一个特征,便是使用命令语句。以谢恩为开场白后,从一13开始,便是一连串的命令,直至书信的结束。
  1. 要谨慎自守 一13
  2. 盼望……的恩 一13
  3. 要圣洁 一15
  4. 存敬畏的心度日子 一17
  5. 彼此相爱 一23
  6. 爱慕灵奶 二2
  7. 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 二13
  8.要尊敬众人  二17
  9.亲爱弟兄  二17
  10.敬畏神 二17
  11.尊敬君王 二17
  12. 作仆人的要顺服  二18
  13.作妻子的要顺服  三1
  14. 你们作丈夫的,要和妻子同住…… 三7
  15.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 三8
  l6. 不要怕 三14
  17.也不要惊慌  三14
  18. 要心里尊……为圣 三15
  19. 当将……作为兵器 四1
  20. 要儆醒 四7
  21.要谨慎自守  四7
  22. 不要以为奇怪  四12
  23. 要欢喜  四13
  24. 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受苦  四15
  25.不要羞耻  四16
  26.要归荣耀给神 四16
  27. 要将自己灵魂交与……  四19
  28.要牧养神的羊群  五2
  29. 要顺服年长的  五5
  30. 要以谦卑束腰  五5
  31.要自卑 五6
  32.务要谨守 五8
  33. 儆醒  五8
  34.要抵挡魔鬼  五9

  这许多的命令语句,带给本书一种直接而通俗的气氛,好像讲道一样。彼得是从他心灵深处说出这一番话来,而不是写一篇正式的文章。他本性中所有的刚毅处及优默都从这信中流露出来,那是籍「耶稣基督从死要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一3)所得的结果。这是重生后的彼得的最高表现。
 
评估
  本卷书信最主要的价值是在于告诉基督徒们该如何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把他们蒙救赎的生命表扬出来。救恩可能带来痛苦,但是当神的恩典在个人生命中扩展之时,它也带来盼望。
  三18一21这一段极难解释。这段的意思是说,基督在他死亡与复活的期间,曾向我们不能眼见的灵界传道吗?如果是的话,他是否给予他们「第二次机会」,抑是他只不过向他们宣告他的受难呢?这一段又是否说明,那些「监狱里的灵」,就是洪水灾中死去的人呢?它是否说,洗礼本身能带来救恩?这段经文满了各样的问题,也引出来数不尽的答案。每一个注释家都有他自己的解答。
  其实该段的文句中,并无隐含「第二次机会」的教义。「传道」一词直译为「宣告」,并无传讲福音,邀请人到神前之意。如果基督曾到过肉眼不能见的灵界领域,他只不过是要在那儿宣告他的受难而已。至于洗礼一事,挪亚和他的儿女们并不是「因」(because)着水得救,乃是「籍」(through)着水得救。水本身是他们的大祸害,但他们因着顺服神,得以安然渡过水患。洗礼的水本身并不能救人,信的人乃是经过象征死亡和复活的水,得以进入荣耀的生命。正如彼得在二24所述的,洗礼使我们想到基督的代罪,「他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这段经文与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所描述的互相符合。

上一篇:提多书概论

下一篇:犹大书 概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