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十三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十三章  过渡时期

使徒行传8:4至11:18
  突来的BP,从司提反殉道开始,如暴风雨般临到教会,这是教会史上一个锐变的开始。在此以前,信徒还为一般人容忍,即使有人被逮捕、盘问或监禁,也是零星的事件。这时候使徒确实行过神迹(四15~16),信徒也受一般人拥戴(二47),因此阻止了当权的祭司对教会过渡的逼害。然因司提反控告百姓拒绝基督的信息,使他们勃然大怒,以至不遵循法律程序,便就地用石头将他打死(七54一60)。要不是神亲自介入,这位领袖的丧亡及犹太官员的敌意,将会导致教会的解散。

撒玛利亚的宣教
  那七位被任派看顾耶路撒冷教会之寡妇的信徒,显然不以管理饭食而自满自足。司提反后来成了护教者,腓利则成为传道者。被逼离开耶路撒冷后,腓利迈向撒玛利亚,展开传福音的运动。
  撒玛利亚是人种混杂之地。主前七二一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败于亚述。大批以色列人被迁到亚述地,而外族则迁入代替他们,产生了人种的混杂,也因此影响到犹太人的血统和宗教。撒玛利亚人有一半外邦血统,他们虽然依靠耶和华(王下十七24一33),却保守了外邦人偶像崇拜的某些特征。在以斯拉和尼希米复国时期,他们自成一国(尼四1,2,7,9),是犹太地人民的仇敌。他们保留着基利心山上的圣殿,犹太人则视之为分裂宗教的象征(约四20,22)。这两族人敌恨甚深,以致来往犹太地和加利利地的犹太人,通常避开撒玛利亚,渡过约但河,沿河东的道路而行。
  因此腓利在撒玛利亚传福音,是一种令犹太人诧异的行动。可见他有一个异象,相信除本族人外,他的信息对外邦人也有果效。他们的反应出乎意料之外,撒玛利亚人竟然摒弃迷信,归信基督。
  彼得和约翰的访问,加强了腓利传道事工的实力。二人到撒玛利亚为的是调查成果,并使那里的人确实接受圣灵。使徒行传有四处记载圣灵以特别的方式降临在人身上:五旬节门徒(二1一4)、撒玛利亚人(八17)、哥尼流家里的外邦人(十44一46)、和施洗约翰在以弗所的门徒(十九6)。这些事实个别地说明圣灵曾向不同阶层的人显现:整体上则表明在教会的纪元,圣灵开始在个别信徒生命中工作。圣灵这个恩赐,是归依的明证(罗八9),也是神悦纳使徒的工作之印证。
 
衣索比亚的太监
  这太监是衣索比亚宫廷的官员,可能是一个转教者,刚从耶路撒冷朝圣回乡。腓利与他的接触,说明了初期教会增长的几个原则。它与撒玛利亚人的悔改一样,显示了种族的背景与歧视被消除,而且在神眼中,个人布道与群众复兴是同样重要;再者,这件事也是根据旧约传扬耶稣这种传道方法的实例。使徒行传没有提及腓利与太监会面后的结果,更无暗示福音在衣索比亚的果效。它却指出基督教从耶路撒冷这个中心,转移到外邦国家中的过渡时期,其间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也指出福音向各方面传播了出去。
 
保罗的归依
  腓利的传道说明教会向新地区和新团体发展;而大数人扫罗的归依则产生了一个新的领袖。除了耶稣基督在世的工作以外,保罗信主,可算为基督教会史中最重要的事实了。因为它不单消除了一个福音的劲敌,更改变他成为最伟大的传道者之一。
  大数的扫罗起初以青年人的身份出现在使徒行传,替那些用石头打司提反的人看管衣裳,更为司提反的被害而高兴(七60)。关于扫罗的归依,使徒行传有三处不同的记载:一处是路加的记载,在第九章,作为历史背景中重要的一段,另两段是保罗的自述(廿二1一21,廿六2一23)。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重心。第一段比较历史化,属教会动态的一部份;后两段比较个人化,是保罗在敌对与怀疑的听众前,为自己的生命和信仰辩护。再加上保罗书信的某些段落,我们就有了关乎保罗生平这件重要转机一切所得到的资料了。
  扫罗或称保罗(后者比较普遍使用),约于主后第一世纪初出生于一个严谨的希伯来家庭。他的故乡大数,是基利家的繁华市镇,位于地中海的东北岸。自大数有陆路通过基利家的山峡,直通北部与西部,城中的船坞是船业中心。大数大学以哲学和医学着名,希腊药神(Aesculapius)的庙堂成了医科学生的医院与诊所。我们不能证实保确有否接受大学教育,然而他难免受这城市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影响。
  他接受的教育纯粹是标准的犹太式教育,通晓希伯来文和圣经,以及制造帐棚的生意(十八3)。他熟悉亚兰文和希腊文,前者可能是他在家中用的语言,后者则是大数通用的;他可能也稍懂拉丁文,不过没有明证。
  十二岁时,他就被送往耶路撒冷,跟迦玛列(Gamaliel)学习(廿二3),根据保罗自己的见证,他的学习甚有进步(加一14)。按信仰他是法利赛人,而且他逼害教会的程度(徒廿六9一11),也反应出他的热心。在他成年时,已成为犹太教的领袖了。从事面看来,使徒行传廿六章十节一句「……我也投票反对他们」(译者按:英文直译〕,暗示了保罗也是公会的会员。因此他在司提反被害时大约三十岁,因为成年男子始能被接纳作会员。
  保罗信主以前的道德情况,可见于罗马书第七章保罗内心生活的自由。律法使他对罪非常敏惑,以至他发觉他愿意作的善他并不作,他所恨恶的,他倒去作(罗七19)。罗马书七章所指的是已信主者还是未信主者的情况,成为神学家长久辩论的题目。不过它一定是指保罗这一类在法律之下的人。当然,在福音以外,律法仍然可以使人产生罪感。保罗当时对逼害信徒的热忱,可能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可以藉此事奉神,弥补他心灵中的罪恶感。
  司提反的死在他脑海中犹如一根刺。按保罗起初的想法,司提反是亵渎者,为律法所咒诅。然而司提反的论点理由充份,无瑕可击。况且,司提反提及复活的主曾向他显现,以及在他临死时呈现脸上喜乐的荣光,都指出他生命的真实性,是主张遵守律法的保罗所不能动摇的。他在安东尼亚堡的见证(徒廿二19,20)也会提到这难忘的经历。这经历不一定是他信主的原因,却是此后大马色路上之改变一部份的基础。
  改变的本身,主要是一种超自然的启示,是复活的主向这满怀仇恨之逼害者的显现。保罗认为这是耶稣复活后最后一次的显现(林前十五8)。它不能说是疾病或幻觉的结果。路加认为此事发生于大马色附近的某地(徒九3);同时还有大光(九3),保罗说比正午的太阳还亮(廿六13);有声音向保罗说话,同行的人也听到声音(九7),虽然他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廿二9)。保罗在身体上也受到影响(九8),这是同行者也观察到的。保罗归主的客观性是毫无疑问的。
  主观的因素也需要稍微注意。当他听到那陌生的声音,从天上荣耀的光辉发出来时,保罗很自然的问:「你是谁?」(九5)要是保罗不是因司提反事件预备好了,「我是基督」这个答案,对他来说会是全不可信的。在一刹那间,他明白司提反是对的,而所有针对司提反和门徒的犹太教理论都是错的。在他面前展开了启示的新页。正当他的神学思想有所转变时,他被呼召去向外邦人传道,他接受这呼召,被圣灵充满,面对新的工作(九10一19)。
  保罗的传道工作,立刻从大马色开始。加拉太书还提及他曾往阿拉伯(加一17),此事可能发生于他首次在会堂作见证(徒九22)及最后离开大马色那段时间之内(九23一25)。因为他在思想上遭遇了大冲击,所以需要暂时隐退,使他固有的信仰与从基督而来的新亮光有所协调。保罗在立场上的突变,是他自己及他的朋友都觉得困惑的。
  保罗承认耶稣为弥赛亚的新信心,直接与他在大马色的犹太朋友发生冲突(九23)。为了安全,被逼逃离该城。在耶路撒冷,门徒又以冷眼相待,自然地视他为披了羊皮的狼,要吞噬群羊。在巴拿巴的保证下,他被接纳在使徒的圈子内(九27)。他有一个充实的传道计划。特别对希腊化的犹太人,他继续类似司提反的工作。由于他特别的成功,引起反对者对他的强烈的反感,以至教会要差他回到大数(九30),以避免反对者所带来的危机。
  据圣经所记(九15,廿二21,廿六17;罗十五16;加一16,二7,8:弗三1一7),保罗是神所拣选向外邦人传道的使徒。他信主的经历,是从耶路撒冷以犹太为中心的教会,转向罗马帝国的外邦教会的过程中之一部分。
 
彼得的传道
  保罗的信主,带给教会一个新人物,他成了被召特派向外邦人传道的使徒。但是神的灵,同时感动教会内其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彼得。在这过渡时期的初期,他开始扩大传道范围,在沙仑平原一带工作,特别集中于吕大(Lvdda)和约帕(徒九32一43)。
  这时期所发生的要事是哥尼流悔改归主,他是罗马百夫长,管理在该撒利亚的支队。明显地他对犹太教早已感兴趣,因为「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十2)。大概他是犹太教的依附者,虽然并未正式转教,却相信耶和华是独一的神,他也经常参加会堂的聚会。他可作为当时许多外邦人的典型,厌恶异教不合理和纵欲之风,决意另寻真理。从犹太教中,他找到一套高超的神学及纯真的伦理思想。是前所未遇的,所以他热烈的接受。
  神引导彼得到哥尼流的家,是使徒行传重要的史实。原因如下:第一,它指出神所预备的救恩,并不局限于某种族或人民,虽然哥尼流是罗马外邦人,却与巴勒斯坦会堂内的犹太人一样,有听基督福音的权利。
  第二,哥尼流信主开了外邦人进入教会之门,起初彼得对这个神圣的命令加以拒绝,表示不愿意沾染不洁之物(十14,十一7一12)。然而,在神的命令下,他终于去到外邦人的家,向他们传道,更在那里住了几天(十48),这些外邦人的悔改非常真诚,彼得提议为他们施洗,接纳他们(十44一48)。
  由于接纳了这些外邦人,教会产生了一个争辩的问题:犹太基督徒应否与这些未受割礼,不守律法的外邦人同席呢?要是外邦人成为信徒,应遵守律法到什么地步?遵守律法应否成为决定一个人称义或与神恢复正常关系的标准?这些问题,当然并非在哥尼流信主后便立刻出现,然而从外邦人加入后,律法和恩典便成为教会讨论上两大相对的原则。后期的传道工作使这个问题更为显着。
  彼得当时的答案,说明使徒行传的历史所要教导的要点。从律法至恩典的过渡时期并非自然进化的潮流,也不是权宜之计,更非少数领导者一时舆致的产品;它从圣灵感动而生(十19),藉圣灵带领所讲的道说明出来(十43),更有圣灵降临在外邦信徒为确证(十44,十一15一18),「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的信息,是使徒时期布道性讲道最好的例子。它实在是基督生平的简史,特别强调他的死、他的复活,和他再来审判世人。一般地说,它就是福音故事的大纲。它特别的因素是它的普世性:「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十43)在此以前,彼得传道的对象一向是「以色列人」(二22),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后裔(三13,25),「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四9)。但从那时开始,他要使自己的信息,适应一般没有与神立约,也没有接受过律法的人,他说福音是针对每个相信的人而讲的。这信息的含义,后来保罗更详细地解释,但恩典之法则及因信称义之道理,却确实隐含在彼得的讲章内。
  因此,过渡时期的特征,便是地理环境上的转变,工作地区从耶路撒冷扩展至整个巴勒斯坦,包括撒玛利亚,进而伸至叙利亚和大马色。其次,也有一个成员的改变,因为信徒包括了撒玛利亚人、衣索比亚人,甚至外邦罗马人。神对外邦人的旨意越发明显后,福音的信息也越发扩大。它的中心思想,从天国复兴转移为罪的赦免。教会开始要面对律法的问题——究竟外邦人需要遵守律法吗?由于信徒被逼害的结果,神为宣教事工预备了新的领袖,这宣教事工也因当时对福音信息的反应加速进展。教会增长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而过渡时期便是为此阶段铺路。

上一篇:歌罗西书概论

下一篇:彼得前书概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