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十二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十二章  教会的建立

使徒行传1:1至8:3
  自主耶稣基督传道开始,一直至教会在历史上确立它的地位为止,其间相距一段漫长的时间。那些跟随耶稣的门徒,原来只不过是一些卑微的加利利或犹太人,为何竟能变成世上显赫的人物?他们本是软弱胆小的人,当耶稣被钉S字J的时候,甚至不认他而远走高飞;究竟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们,使他们成为刚强的人,且能勇敢的为他们的信仰辩护?为什么这一群被视为「没有学问的小民」(徒四]3),竟能大大的影响整个世界?他们所创新的文化,几乎使整个西方的文化全部改观。
  新约圣经及早期使徒行传的神学真理究竟是怎样来的?圣经中书信的教训究竟和福音书的教训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个始于犹太人,而又以犹太的弥赛亚为中心,以犹太经卷为基础的宗教运动,今天竟然会成为大部份非犹太人信奉的宗教?这一切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使徒行传找到答案;因为这是唯一现存的资料,能将耶稣的工作和教训及在保罗或其他新约作者的书信中所提及的基督教连贯起来。
 
有关早期教会的记录: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本身并不是一本独立的作品。很明显的,它是路加福音的续集。作者所说的前书(徒一1)及他提到的收信人提阿非罗,都证明了使徒行传和对象相同的路加福音有很密切的关系。再者,使徒行传卷首总述「前书」所说的(一1~2),完全与路加福音的内容相符;而作者继续讲述的故事也是紧接着路加福音的末段。所以我们很难否认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是同一部书的上下集。作者撰写这书的目的,是要坚定个人的信心,并且提供一个简明的历史记载,说明神怎样藉着耶稣基督个人的工作和他的教会,向世人显示他自己。无论是从历史,或是属灵的角度来看,使徒行传都能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大纲
  使徒行传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段落:
  1.引言 一1~11
  2. 教会的起源:耶路撒冷 一12~八3
  3. 过度时期:撒玛利亚 八4~十一18
  4. 向外邦扩展
保罗的差使:安提阿及罗马帝国 十一19~廿一16
  5. 保罗的被囚及他的辩护:
  该撒利亚及罗马  廿一17~廿八31

  使徒行传,是很有条理地顺着徒一8所列出的地理形式而写的。「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引言后的一段是叙述耶路撒冷教会的开始。第二段概括的叙述在撒玛利亚,沿海平原及该撒利亚等地的工作。最后的两段则是叙述福音怎样传到地中海一带的城市,达到首都罗马。所以,就地理方面来看,教会的发展就像波浪一般,一波比一波来得高,一波比一波更靠近岸边。
  此外,使徒行传亦可以根据教会发展的记载来分段。二47;五14;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中都有记载得救的人数增加,及属灵的素质提高;由此可见,使徒行传所关心的,是那群基督徒的进展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从十九20至末了,重点则是以实例记载,过于普遍性的叙述。它强调保罗个人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有组织的教会的事实。
  使徒行传亦可依书中的人物来分段。第一章至第五章的中心人物是彼得;第六章和第七章则是司提反;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介绍几个人物:主要的是巴拿巴,腓力和大数的扫罗;而自十三章至末了,保罗是最突出的人物。作者屡次将彼得和保罗比较。他们都是领袖,彼得是犹太人的领袖,保罗则是外邦人的领袖。彼得主要是在耶路撒冷工作,而保罗则是在外邦人的地方工作。二人至少各有一段很长的讲道,而使徒行传均有摘要的记载:彼得是在五旬节那一日(二14一40),而保罗则是在彼西底(Pisidia)的安提阿(十三16一42)。他们都行神迹:彼得医治了一个瘸腿的人(三1一10),保罗也曾医治这样的病人(十四8一10)。彼得迅速刑罚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五1一11),而保罗亦惩罚以吕马使其失明(Elymas)(十三6一11)。彼得从耶路撒冷的监牢中被释放(五19一21;十二1一11);而保罗也因神的干预而从腓立比的监狱被释放(十六19一30)。他们皆强调圣灵的工作(二38;十九2一6)。同时,他们均以耶稣的复活为重要的信息内容(彼得:徒二24一36;三15,26;四2;五30;十40,41;保罗:十三30一37:十七3,18,31  ;廿四15,21;廿五19:廿六8,23)。彼得是耶路撒冷早期教会的领袖,而保罗是第一所外邦教会的创办人。然而,书中并没有暗示他们彼此之间存有敌意,而他们工作的对象也并非局限于某一阶层的听众。举例说,彼得曾经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哥尼流(Cornellus)的一家,而保罗亦抓紧每一个机会向犹太人传福音。
  经常有人怀疑使徒行传的可靠性,但却从未能成功地驳倒它。假如我们要将使徒行传的年代与书信的年代对照,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的。而且,因为许多事件都缺乏了所需的旁证,我们也不能证实所有使徒行传有关历史的记载。然而,根据现存而又真确的考古或文献的资料看来,使徒行传的真确性是不足置疑的。虽然约翰诺克斯(John  Knox)以为在使徒行传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一些细则」,他也承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最后几章的历史性。」

内容
  路加自从写完了路加福音后,便渴望撰写另一卷书,来解释基督教的发展和它的使命。这显示他对于整个基督教发展的意义,极有见地。他不是一个写编年史的人,仅求呆板的把一些枯燥的史实写在纸上。相反的,他极具历史家的天赋,能照着他喜欢的主题,编排历史的事实。这主题就是教会的增长,特别是犹太教转变为外邦基督教的过程。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他自己曾亲自参与过(因为他用过「我们」这一个代名词来叙述),所以,他具有足够的条件,以从事编写有关这主题的故事。
  使徒行传并没有说他把早期教会发展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完全记录下来。事实上,虽然在叙利亚和埃及必定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使徒行传却支字不提,教会在巴勒斯坦以南或以东发展的情况,保罗未归主之前,大马色已有基督徒,但那里教会的进展,也没有记载。使徒行传主要是叙述福音怎样由安提阿传至北方的小亚细亚,再由小亚细亚传到马其顿亚该亚及罗马。
  使徒行传主题受这种限制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作者本是熟悉基督教在这一方面的拓展情况,故此他能够流畅的运用这些事实说明他的主题。其次它的主要目的是指引读者明白福音的真确性。他必须表明福音是怎样由耶稣开始,藉着他的门徒,一直不断的传到他写书的那一刻。既然保罗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领袖,他理当获得最多的注意力。再者,当作者要解释福音是怎样由犹太人转移至外邦人,由律法而至恩典,由巴勒斯坦至整个罗马帝国时,他无需将当日基督教会的宣教发展,一览无遗的完全托述下来。路加只需讲述这一面的发展,便达到目的了。
  使徒行传所叙述的年代,开始点是基督被钉,约主后廿九年,结束点是保罗被囚于罗马狱中,即主后六十年。关于使徒行传中,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学者们意见不尽相同,下面所提供的,是一个平均数字。古代的作家不是采用日历的算法来表明时间,而是以官员的上任日期或任期来计算;所以,我们有时不可能确定事情发生的日期。在使徒行传中,有几个十分确定的年代值得注意:

  一、希律亚帕基一世的逝世  徒十二20一23
  二、革老丢年间的饥荒  十一28
  三、士求保罗(Sergius  Paulus)任省长 十三7
  四、在革老丢时犹太人被逐出罗马  十八2
  五、迦流任省长  十八12
  六、腓力斯任省长  廿三26,廿四27
  七、腓力斯的继承人非斯都上任  廿四27

  使徒行传是根据上述粗略的骨架编成的。而这些事件又都是无意之间提及的,作者好像认为读者都熟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所以没有加以详述。以下便是上述事件发生的年代:

  希律之死  主后四十四年(春天)
  革老丢年间的饥荒  四十四至四十八年
  士求保罗任省长  五十一年之前
  犹太人被逐出罗马  可能是四十九年
  迦流任省长  可能是五十二至五十三年
  腓力斯任省长  五十二至五十六年
  非斯都上任  五十七至六十年

  上述年代中,最可疑的便是非斯都任职的时间,优西比乌认为它是在尼禄统治时期,其他现存的资料,也大部份支持这说法。理由如下:腓力斯曾因他的恶行在罗马受审,而这事不可能发生在尼禄登基以前;因此,非都斯必定在尼禄统治开始后,才被委任,而他可能是在主后五十七年夏天抵达巴勒斯坦,然后审讯保罗。若将保罗在旅途中所费的时间计算在内,他大约是在主后五十八年夏天抵达罗马,而使徒行传的记载则于主后六十年结束。
  上述的其他事迹都能够帮助我们指出使徒行传中几个重要时期。希律之死与外邦教会之兴起同时;因为使徒行传在叙述安提阿工作的开端之后,便在十二章一节说:「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此后不久,希律王就去逝了。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约主后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革老丢任下的饥荒也发生了。
  倘若士求保罗是在主后五十一年当居比路的省长,巴拿巴和扫罗的福音工作可能始于主后五十年之前,必定不会在主后五十年之后。
  从迦流任职省长的记载看来,我们可以蛮准确地指出保罗在哥林多传道的时间。使徒行传十八章十二节不但说明保罗被捕及在省长面前受审的日期,似乎更暗示犹太人希望藉迦流新上任的机会,要求获取一些利益。若是如此,保罗可能在迦流未抵达这城市之前,已开始传道了。他并没有立即离开哥林多(十八18),他在那裹住了一年半(十八11),此后在以弗所传道两年又三个月(十九8一10)。若再把他在旅途上所花的时间计算在内,保罗抵达耶路撒冷的时候,应该是主后五十五年或五十六年的夏天了。然后在非斯都任内,他结束了两年在该撒利亚监禁的生涯。
  虽然在新约圣经的作者中,路加是比较注重年代的叙述,但是他主要的兴趣绝非在此,而是在叙述犹太教会的渐衰,和基督教在外邦之兴起。
  门徒向复活之主询问他的计划,第一个问题是:「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吗?」(一6)。五旬节的听众都是犹太人(二5),而门徒传福音给他们时,亦称他们为「以色列人」(二22),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中主要的也是犹太人,但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另一种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他们传道时,采用的是犹太人的用语,内容是介绍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他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使徒传福音的第一段时期,教会在耶路撒冷被建立起来。起初,他们所信的被称为「这道」(九2),或是拿撒勒教党(廿四5),可能与爱色尼派一样,被人当作犹太教的一支。当司提反起来传道的时候,引起了犹太教领袖激烈的反对,结果,使徒被迫分散,而教会的领袖亦被逼另寻工场发展。后来,福音便传到撒玛利亚、安提阿、并外邦的世界。
  路加并没有详述这段教会过渡时期(八4~十一18)。他只透露几个受BP而逃难之信徒的工作。但这些已足够表明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趋势已经开始,而且果效相当大。衣索比亚(Ethiopia)的太监和哥尼流的归依,以及腓力在撒玛利亚传道所引起的反应,都指出一种新的趋势——一个无形教会的兴起,取代了弥赛亚国度的创立。
  安提阿教会的设立,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开端(十一19一廿八31)。在那里,信徒被称为基督徒,并且在世界上占了新的地位。他们不再被视为犹太教的党派之一,而是一个持有不同信仰的独立团体(十一26)。安提阿教会成为当时教导的中心,并且在此差派一批向外邦人传道的宣教士。安提阿教会更为外邦人争取自由,在耶路撒冷的会议中达成协议,准许外邦信徒不必遵守律法的仪节。
  从使徒行传十五35至廿一14所述保罗的旅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发展的情况,虽然保罗传福音的对象,常常「先是犹太人」(罗一16),最热烈的反应却是来自外邦的转教者及异教徒,因此,在他宣教初期兴起的教会中,信徒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不过,保罗曾多次很清楚的表示把目标渐渐转移到外邦人身上(徒十三46;十八6;十九9,10;廿一19;廿六20,23;廿八28)。犹太人普遍拒绝接受福音的态度,不但使保罗更深信自己是被派作外邦使徒(廿六16一18),也促使教会脱离会堂而自立,而且迅速的发展,最后,基督教便完全与犹太教分开了。
  从上述基督教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教会生活的样式,它的能力、目的、方法、基本组织、纪律及宣教工作的扩展。使徒行传不是单叙述在那时期的教会历史,更是基督徒的一本手册。它说明了一个教会以圣灵建立的原则为基础时,处置事情的方法及效果。
  在另一方面,使徒行传也有护教的作用。有关基督教和罗马政府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基督教的开端,一直追溯到保罗在罗马受审的时候。由于作者是保罗的朋友,而且又是保罗最后往罗马旅途中的同伴,我们难免会问:路加是否企图向读者证明基督教并不是政治危机的导火线,而只是一种属灵运动?埃仁斯(J. Ironside  Still)在圣保罗受审(St. Paul on  Trial)一书中,主张使徒行传是路加为保罗在该撒面前辩护而写的纲要。虽然他的理论并没有普遍的被接纳,他认为使徒行传有护教性质这种看法,却是值得注意的。
  倘若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接信人提阿非罗,对基督教信仰全无疑问,他就不需要别人提供确据了。可能由于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不欢迎这福音,他也起了怀疑。但无论如何,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都清楚的表明一种簇新的超自然的启示已经踏进了人类历史。这启示并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某一群人,也不属于当时存在的任何信仰。它孕育于犹太教,持守其真理,但却也超越了犹太教;因为它宣告说弥赛亚已经来了。既然它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就应当准予存在,至少它应与罗马帝国的其他宗教并列。不过,对提阿非罗来说,使徒行传的信息当然更为直接,我们可以用使徒行传四章十二节的话来表明: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教会的基础:使徒行传1:1至8:3

  在早期教会历史中,第一个时期的特征便是它的建立。起初,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信徒要脱离犹太教。五旬节未成为基督教的周年纪念时,本是犹太人的一个节日。而且使徒的传道着重于解释旧约圣经,强调耶稣弥赛亚的职份;并且承认整个犹太国若都悔改,弥赛亚耶稣将会再来(三19一20)。彼得的讲道和司提反伟大的呼吁,更都是针对犹太听众的。使徒往圣殿敬拜神(三1),司提反亦是在会堂中(六9一10),与寄居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辩论。
  然而,教会并不单是犹太教的自然产物,它是一种新的先知性的运动,以加利利人耶稣为中心。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清楚的表明:耶稣的一生,由他的出生直至死亡,都是非常神奇的;他是以神儿子的身份降临世上(路一35)。使徒行传的开始亦这样说:「……他……将自己活活的显现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的事。」在整卷使徒行传中,耶稣的复活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切教义的根基。所以,依路加看来,教会是人类的一件新事物。
  自基督之死至司提反被迫害之间大约五年内,教会变成了一个很突出的群体,有自己特别的组织、信仰和目的。

五旬节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那十一位门徒,与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他的兄弟,一群曾跟随过他的妇女和一大群不知姓名的信徒,共有一百二十人,聚集在一起,并依从基督的吩咐,恳切祷告。犹大已经死了,职份由马提亚(Matthias)取代。在五旬节的那一天,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圣灵有声而又有形有像的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说起别国的话来,以致那些听众听到自己的乡谈,明白神在基督里所作的大事(二5一13)。
  圣灵的降临应验了约翰的预言(路三15,  16)和耶稣的应许(廿四49)。彼得宣告说这是应验了先知约珥(Joel)的预言(徒二16一21),并且证明基督已经复活了(二32一36)。圣灵把所有信徒溶贯在一起,使彼此同心联结一一一这是他们以前所没有的一一一而且更激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和忍受一切的迫害(二4,四8,  31  :六8一15)。

早期所传的道
  初期教会传道的中心是耶稣的生平和位格。这与今天的传道不同,因为今天大多是有条理的引伸某一个专题,或是阐释和发挥某一段经文。但使徒的信息,则是着重述说耶稣的生平和工作,辩证他的复活,随后便呼召人悔改,信靠他的名。彼得和司提反的信息都记载在使徒行传里,它们都有护教的性质,为要答覆那些好奇而又敌对的听众的疑难。
  使徒所传的,内容极合乎圣经。那时,新约圣经还没有写成,但他们的信息却满是旧约圣经的引证和预言。彼得在五旬节传道时,引用约珥书的一大段;他又引用诗篇一大段来表明弥赛亚复活的应许。司提反所传的则是陈述他们国家不信的历史,以他们弃绝耶稣为历来不信的顶点。因此,圣经的教训和前例便成了使徒信息的基础。
  这种信息的重点,是要说明人必需相信复活的弥赛亚,个人以及整个国家都要悔改,并要接受圣灵(二38)。此外,讲道之外还辅以教导,所以当信主的人数日增之时,他们都能维系在同一教训及行动之中(二42)。

组织和领袖
  耶路撒冷的第一间教会,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也没有财产和能力维持一个健全的教会组织。使徒们因为负起传福音和教导的工作,自然的便成为当时的领袖,但基本上教会的行政是民主制度。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埋怨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的时候,使徒们便提议委派些合适的人,管理这一部份的教会活动。这些人选是由「大众」决定的,而新的职员也顺利地被委任。
  有不少人论及早期的教会的所谓「共产制度」,因为他们为了贫穷的弟兄姐妹,愿意捐出他们的财物,然后再平均分配(二45,四34,35)。众人的确是「凡物公用」,但这是出于自愿,而非被迫的;而且很明显的,当时只是为了应付耶路撒冷的急需,因为在圣徒中有不少穷人(罗十五26)。在其他的教会,虽然亦有捐赠穷人的实施,但却找下到类似制度的记录。
  他们的聚会,有时在圣殿里,也有时在私人住宅里(徒二46)。聚会中有教导,也有擘饼和祷告(二42)。
  早期的领袖是彼得、约翰和司提反。三人之中约翰最不显着,路加仅提及他与彼得在一起。彼得是当时最突出的传道人。在五旬节那天,他站起来讲道。当他与约翰被控的时候,也在公会面前卫护基督徒的立场(四5一8)。彼得的勇敢和属灵的力量,与他以前否认耶稣那种优柔寡断的态度,成了一个很奇妙的对比。
  司提反不是十二门徒的一位,他是被委任负责救济工作七位中的一位,后来成为了早期教会一位突出的护教者。他的名字与他的背景有关,因他是一位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可能他是一个来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他信主之后,便逗留在教会内。他在外地会堂辩论真道,没有人能驳倒他(六9一10)。他并不把自己局限在社会工作上,他更是一位护教者、布道家,也是教会中的第一位殉道者。

教会第一次分散
  因为司提反之死,并因犹太领袖们为了摧毁这个新运动而采取的强硬的压制行动,大部分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便分散至犹大及撒玛利亚等地。自此以后,一直至使徒行传末,便很少提及耶路撒冷的教会。然而,它仍是犹太化的教会,并且还遵守若干律法,这可以从后来的争辩中看出(十五1,廿一17一26)。但那些分散了的使徒,却能展开许多福音工作;其中有些在下一段过渡时期中将有所叙述(八4~十一18)。

上一篇:腓立比书概论

下一篇:雅各书概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