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二十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二十章  异端造成的危机

彼得后书;约翰壹、贰、叁书
 
  背景
  第一世纪末四十年存留下来的证据,显示当时教会不但「有时内部起纷争」,也「被异端扰乱」。到处都有偏离真道的事情,以致基督徒若要保持纯一的信仰,必须不断警觉。
  乖谬道理的产生,其实并不新鲜,也不希奇。首先在安提阿发难,继而困扰了保罗一生事工的犹太派争辩,开启了此后教会中诸多谬误的先端。哥林多教会有些信徒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林前十五12)。也许这些犯错误的人依然自称为基督徒,而认为否认肉身复活一事,无关紧要。然而,保罗却表示这击中了基督教信仰的要害。当他在米利都与以弗所长老道别时,对他们说,他去了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他们中间,不爱惜羊群;他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廿29一30)。保罗在提摩太及提多书信中,强调道理纯正的重要,他预言日后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魔鬼的道理(提前四1)。他甚至预言,教会将堕落至掩耳不听正道,偏向荒渺的言语之地步(提后四4),虽然这趋向要到这世代的末了方达最高潮,然而,就是第一世纪,这动向已十分明显了。
  彼得后书、犹大书、约翰壹书、贰书、参书,这五卷篇幅简短的书信,是针对教会趋向乖谬道理而写的。争辩并不是这些书信的唯一目的,其主题也非全为攻击异端。从它们的大纲可看出,它们采用的方式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不过,它们都充份的反映出当日的危机,当时异教在思想上巧妙的渗透,与外来正面的BP,同样构成了教会的威胁。
  这些书信所要争辩的错误,是否与早期教父着作中提及的相同,这还是一个问题。例如,有些人看出,约翰着作中,有评论幻影说(Docetism)的迹象,这异端认为基督并非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他只不过是个以人的外貌出现的幻影,然后消逝无踪。或许第二世纪形成的异端,与新约最后几卷书所暗示的,不尽相同;但其趋向是一样的,基本的错误也是一致的。错谬,正如人的本性,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极大的差异。商标虽换,谬见仍存。
  因此,每卷书均需循其个别的背景来研究。它们成书的日期虽然不能确定,但毫无疑问的,它们都是主后六十年以后的作品。
 
彼得后书

背景
  彼得后书有关作者的外证,要比新约其他各卷的来得少。古教父中没有一位曾确切地引用过这卷书信。只有黑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革利免壹书(I Clement)、伪革利免贰书(pseudoll Clemen,)与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中,间亦有与之相似之处。优西比乌引俄利根(约主后二百二十年)的话说:「彼得……留下一卷书信,无人怀疑其作者为彼得。可能第二卷也是他所留下来的,但对这一点,则有待考证之处。」无可怀疑的,俄利根肯定这卷书信的存在,而他的言论,不一定暗示他否认这卷书的真实性。从他的言论可获致一个合理的结论,即彼得后书尚未被所有的教会所接纳。
  然而这种情况,并非彼得后书所独有。在俄利根所写同一文中亦指出,约翰贰书及参书,也未被全部教会所接受,但他以为这问题不值得争辩,因而未加讨论,因这几卷书信均极简短。由于其内容简短,收信地点又不确定,使得这几卷书信最初未能广传。后来当它们公诸于世,有些教会就因而怀疑其确实性。
  彼得后书实在并非一封匿名信,书中有关作者本身的描绘,也与彼得的生平相符。他富有情感的说,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一9);也明显的提及他已接近死亡(一13),正如基督自己所预言的(一14;参约廿一18一19)。书中亦述及改变形像一事,它成了作者及其同伴生命中划时代的事(彼后一16一18)。彼后第三章中明言作者曾写了前信至同一地点。受信的人也收过保罗的书信,彼得说其中有难明的地方,但他认为这些书信是经书(三15一16)。从最后一点看来,彼得后书似乎是较晚写成,因信中提到保罗的书信及其流传。但作者又称「亲爱的弟兄保罗」,他与保罗同时,且以保罗为他所尊敬的同辈,而非已作古的圣人。
  彼得前后书,在用字与风格上,有显着的差异。彼得后书用的是一种较不流畅又欠优美的希腊文。或许写后书时彼得换请另一位抄写者,也有可能是彼得亲自执笔的。
  彼得后书真实性的外证,虽不如新约其他各书的外证来得清楚而令人信服,可是,依内证却可推断出此书的真实性。书信中未含异端之迹;也没有什么记载是彼得不可能写的;文中有关自述的部份,也不像许多伪经那样,多有出于臆测的润饰。由于它属伪作的证据不足,还是让我们接受它的真实性吧!
  若此书信确为彼得所写,内中所提他的事,与他的生平背景亦十分符合。这是他临死前,致送教会的最后一封信;他曾写前信与他们联络过。BP似乎已经过去,因信中丝毫未提到基督徒受苦之事。如果这封信是主后六十五至六十七年间从罗马送出,彼得那时已看出,威胁各省的动乱,已被证明为地域性而已。教会必需注意新问题的产生;其时教会来自内部的危机多于外来的。
  教会中自称为领袖的人,传讲错谬的教训,所引起的怀疑和错误,直接危害了教会。「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二1)他们如何偏离信仰的规范,书中没有完全说明,似乎包括了对基督的救赎与主权的否认(二1),同时,紧随着属灵的无知,他们对一切道德标准全盘放弃,胆大任性(二10一12)。
  虽然那时彼得已经见到存在教会会友思想中,那无知与半信半疑所带来的危机,但那一种嚣张的情形,到彼得以后才会显露。他两次提醒他们要记得他所传给他们的真理(一12;三1一2)。第一,经上所有的预言,不是出于人意,乃是圣灵权威的启示(一19一21):第二,主的来临,虽似乎渺茫而遥不可及,却要「像贼」来到一样(三10)。彼得后书的用意,为要激起忠诚的信心,并鼓励基督徒,不要以为主无由的耽延他的再来,而失去盼望。

内容
  彼得前书的主题是「受苦」,后书则是「知识」。若犯错误的人夸张他们的知识,当作他们比人优超的基础,彼得便要指出,对错误知识的答案是真知识。「知道」与「知识」这两词出现了有十六次之多,其中有六次是论到基督的知识。这个重覆出现的主题,把全书贯串起来,层层发展它的思想。
  如下列大纲所示,全书可分三大段。第一段讨论真知识的本质。真知识是神藉他的大能与应许所赐与人的恩赐(一3一4)。这使信徒得以与神的性情有份,因而生命增长,以备更完全地经历将要来的天国。这知识的基础在于那些认识基督之人个人的见证。以及直接在圣灵传授与控制之下写出之圣经的启示。
  第二段预言教会中将出现犯错误的人,并予以警告。他们一个共通的造成分裂的错误,是否认基督救赎工作及主权,因而引进道德上的松懈。作者引证历史上的事实,以说明神在过去,如何处分这种偏离真道的事。二章十节下半节至十九节以生动的语句,刻划他们的活动及错误的前提。他们最后的结局,正文二21所说:「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这话使人想起主耶稣论到犹大的话说:「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廿六24)
  彼得后书对末世的事,有出众的记载,尤以最后一章最显然。从第一章提到死亡,我们可见彼得有永生的眼光。豫言的引用(彼后一21),也暗示与将来有关。第二部分明白说到错误及偏差将要来临。第三章指明将来唯一的希望,在乎真正认识神的计划,并忍耐等候它的实现。讥讽者将拒绝先知及使徒们——作者亦将自己列入其行列(一1)——所确定的真理,即主的再来。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自然界全然不变性并非不能克服,大灾难式的审判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主的日子会如同夜间的贼一般的来到——保罗也用过同样的措词(帖前五2)——现存制度瓦解后,随之而来的是:「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

大纲
彼得后书:对神真正的认识
1.问安 一1
2.真知识的性质  一2一21
  神的恩赐  一2一4
  在经验中成长  一5一11
  确据的基础  一12~21
3. 离弃知识的危险  二1一22
  异端的渗透  二1一3
  异端的例证  二4一10上
  异端的活动  二10下一19
  异端的危险  二20一22
4.真知识中的盼望  三1一18
  过去的前例  三1一7
  将来的应许  三8一13
  盼望的持续  三14一18

评估
  彼得后书对新约道理的主要贡献,在于那句有关圣经的宣言:「经上所有的豫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豫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一20一21)。这段经文中最主要的词是「私意」、「解释」、「感动」。「私意」(idias)可译为「它自己」,「特属它自己」。「解释」(epiluseos)有说明或照明的意思。这不是说个人不可尝试去解释圣经,但警告,没有一段单独的经文可独立存在,也不能无视于其属灵的上下文,因为圣灵是真正的作者,只有他是至终的解释者。「感动」(pheromenoi)一词意为「带动」,如一只船,随海狼飘荡,它整个的推动力,融合于那更广大的不能抵抗之浪潮的领域中。三章十六节称保罗的书信为「圣经」,显示了新约正典已在酝酿中;彼得对保罗书信的评价,并未高于保罗所自认的(帖前二13)。彼后与提后二15,三16同证,旧约成文的启示,显明了神的心意。在那样一个神学争辩与道德沦落的时代中,这是信仰与生活公认的准则。

犹大书
背景
  犹大书与彼得后书,在字里行间的相关性,是决定其背景的重要因素。无疑的,这是两卷不同的书信,但其写信之因由、思想与措词的相似,又不能说是巧合。只要把犹大书与彼得后书第二章放在一起比较,无论是读英译本或希腊本,都会深信两者间定有一些关连。两者相关的地方在那里呢?
  这问题有四个不同的答案:
  1.彼后与犹大书并不相关,只是写信的对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看法不能完满的说明,两者文句上细微的相似性。
  2.彼后与犹大书都是根据同一来源而加以改写。这一说极为不可能,因两作者都有独立写作的能力,提出第三卷不知名的书信,只有徒增混淆而已。
  3.彼后采用许多犹大书中的资料。犹大书对历史的引述较准确及详尽,组织也较清晰。但一般说来,短的书信被长的引用,这现象要多于将长的浓缩为短的。
  4. 犹大因看了彼得的书信后,而生写作的意念,但他独立的编写自己的书信。
  最后一个看法较合理,也得到查恩(Zahn)有力的支持。书信中清楚的表示,原想写给区内的信徒,论到有关「我们」同得的救恩,但他的目的,突然因一些新的事物而转移了,使他从神学及培灵性的讨论转向护教方面(3节)。其次他说有人已讲过「有些人偷着进来」,又说他们在教会中十分猖獗。而且在十七及十八节逐字的引用彼后三3,并视之为「主耶稣基督之使徒所说的」。由此可推论出,彼后曾落入犹大手中,他于是写给他的读者们,论到彼得所预见而在教会开始出现的叛教情况。
  本书中谈及异端所用的话比彼后直爽,结构上亦较严密,这两种现象即是犹大自身的风格。
  无疑的,作者是雅各的弟兄,雅各是耶路撒冷教会议会的主席,也是可六3所提到的耶稣同母异父的兄弟。犹大一如雅各,必然在耶稣复活后相信他就是那位弥赛亚,也是五旬节那天等候圣灵降临那一群人中的一个。在使徒教会中,他似乎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在风格及措词上,犹大书与雅各书也有些相似。两者在表达上,均简明而刻划深刻。且均喜用户外生活中之事物为喻象。伦理严谨为两者共有的特性。作者并未把自己列入使徒之中(17节)。

地点与日期
  书信中未明言它着于何地、何时。假如犹大的目的是造就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教会,那么,它可能是在耶路撒冷城沦陷前送出的。我们可以猜想,彼得写信时,所预见将要临到教会的危机,已开始在犹大所负责的教会中出现了。如果彼得书信刚开始流传,则犹大成书的日子约为主后六十七至六十八年间。但,从另一方面来想,假如犹大是在唤醒人们的记忆(17节),则表示彼后已流传许久了,如此,则显然犹大书是迟至主后八十年才完成的。倘若这么晚才成书,耶路撒冷必不可能是收信地点。

内容
  犹大声明说,他的目的是鼓励读者们「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争辩」(3节)。他必须有此紧急行动的原因,乃是有人混入基督徒中,这些人是「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主耶稣基督」(4节)。为异端下定义所用的措词,与彼得的相合,但更为具体。这异端似乎是一种反律法主义,以自由为名而任意放纵,并否认基督的主权。它与律法主义截然不同,走的是另一极端,它不接受任何规限,也没有任何道德准则。这是一种愚昧的理智上的推想,以虚幻的雄辩为陪伴,责任感荡然无存。
  犹大书讨论的程序是依循彼后的,但它的描述更为绘影绘形。他引用了历史上三个审判事例:不信的人从埃及出来,却不愿进入迦南地,因此遭了毁灭,「不守本位」的天使;以及所多玛、蛾摩拉的城邑。每次神不能撤消的审判都临到那些无理喧闹,又犯了无可原谅之罪的罪人。这三类大罪人被喻为叛教者,犹大以「这些人」一代名词称之。他们的不敬虔、愚昧、叛逆、虚空无实、以及自我主义,在犹大有力的笔调下,被嘲笑了一番。作者又以摩西五经中三个最大的反叛,来描写他们错误的性质:无血的献祭——该隐的方法;认为神是供人使唤的使者,而非人命运的主宰——巴兰的错误;自创的信仰一一一可拉的自大。
  犹大书中最后一段,代名词由「这些人」转换为「你们」,并向读者阐明如何应付叛教的事。第一,「记念」使徒们所传基督的话。这是彼得之感觉——应「提醒他们想起」他所持守的真理——的回应。第二,犹大嘱咐他们藉着祷告,及建设性的行动,「保守」自己在神的爱中(20,21节)。最后,保守自己不受叛教的影响,包括把人从错误的环境中拯救过来,以免他们的怀疑至终引他们进入灭亡(22一23节)。

大纲
  犹大书:对叛教的警告
  1.问安 1一2
  2.宣布紧急的情况  3一4
  3.引证历史先例 5一7
  4. 对叛逆教师的咨询  8一16
  5. 对信徒的劝告  17一23
  6. 结语、祝福  24一25

评估
  这简短书信中有趣的一点,是它偏好三个思想一组的用法。全书可分六段,而以三对组成:第一对介绍全书思想,第二对讨论叛教的事,最后一对为结论。作者从三方面来自我介绍:他的名字犹大;他的职份,作耶稣基督的仆人:他与基督徒团契的关系一一一雅各的兄弟。他称呼读者为「被召的」、「所爱的」、「神保守的」,问安中愿他们得怜恤,平安及慈爱。作者在其他方面也用了许多的「三」,读者可自己寻找。这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不过由此可看出作者思维的特性。
  书中引用次经文学,使人对此书信产生疑问。十四节中引述以诺与以诺书中的一段符合。信中所引述米迦勒与魔鬼为摩西的尸首争辩的一段,与摩西升天书(The  Assumption  of  Moses)的记载相同,这两卷次经,于第一世纪初期出现,作者皆为犹太人,他们借用旧约领袖为权威,以提高他们党派的教训。这些引用很叫人作难,假如犹大是受圣灵感动而作,他所引用的书本是否也拥有相同的权威?另一方面,若这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并不表示它的权威性,犹大又何必引用呢?这种情况,可与保罗在雅典的讲道相比,他也引用希腊诗人亚拉突(徒十七28)的话,来支持他的论点,因为他知道对听众来说,这可增加他言论的份量,但这并不表示他承认希腊诗人在神学领域中,是受默感或有权威性。同样的,次经文学有时亦为了看重次经的人而用来说明某些原则。早期教会中,一些次经受到相当的重视,并认为阅读有益。犹大的读者必定对这类书籍十分熟悉,犹大除了特别引用外,亦有广泛性的论及。
  根据此书信看来,在成书之时(不会迟于主后八十五年),教会已有一套称之为基督教的信仰存在了。教义的成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一千九百多年的基督教历史,是教义规格与强调点的兴衰史。其中有些论调太偏激、有些犯了错误,但全部都属于那称之为基督思想的洪流中。若非新约已订下一些严谨的教义标准,或许有人会以为这些差异无关紧要。因着人的无知,以及智慧和属灵上的有限,某些限度上的偏差是容许的,因「我们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我们所知道的有限,先知讲的也有限」(林前十三9,12)。但是,这些书信是写于错误丛生、争辩方兴之时,「纯正真道的模范」已被公然提出,犹大亦断言「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是不可违反的准则。
  犹大书中也提到,应如何对待那些偏离这准则的人。新约从未表示,信徒应BP或焚烧对异端的人。这些传异端的人是自己划了界限,犹大说:「这就是那些引人结党……」  (19节)。这书信反倒建议,应以恩慈相待,试着把这些被引入错误受迷惑的人拯救出来;当然对于错误本身,不该有任何的容忍。
  此书的结尾属新约中伟大的祝福之一。它着重基督的主权,以及保守他仆人不致陷入错误的能力,这与犹大书的主题,异常配合。
 
约翰壹、贰、叁书

  背景
  如果按一本书的措词与风格,足以断定它的作者,这三封简短的书信的作者,便一定与第四福音书的作者同为一人。这四部着作大约是同时在同一地点完成的。约翰壹书以一个总归纳为开始,「论到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成为其真理应有的基础。这个总结,无论在内容及措词上,均假定了第四福音书的先存性,而从书信中也处处可看到相似之处。壹书中言明其目的:「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五13)这可说把读者从福音书带进更深的一步,「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廿31)福音书的写作是要唤起信心,壹书的写作是要建立确据。
  顾斯庇认为,贰书、参书是「说明信」,贰书写给「蒙拣选的太太」(1节),实指教会;参书的受信人是牧者该犹(1节)。这两卷皆是劝勉和问候的私人短简,主要教导的内容写在福音书及一书里面。
  写作的确定时间与地点不能确定,但较为人接纳的意见是,这些文件是约翰在第一世纪末三十年间为亚西亚教会所写的。那时,教会与会堂已完全分开了。因信称义或因行为称义的争辩,已大致消逝;外邦人带着他们所承袭的哲学思想加入教会,而开始影响了教义上的教导。他们对基督的位格甚感兴趣。他是谁?若他是神,他怎能死?若他真死了,它又怎能是神?对这左右为难的问题,自有不少的看法。有关基督属性的讨论,占据了教会领袖的思想,直到第五世纪的会议。其实,这个讨论直到今日,尚未完结。
  约翰壹书所欲对付的特别错误,似乎是智慧主义(Gnosticism)的一种雏型。智慧主义是第二世纪前,教会所面临最危险的敌人。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系统,而是一种宗教哲学。它的大前提是--灵为善,物质为恶,两者不可能有永久的关系。救恩在乎,脱离物质的领域,而进入属灵的境界;而逃脱的方法有许多。最主要的一种即为知识,藉此,人便可超越捆绑他的物质,进入对真理属天的领悟。这知识希腊文是「智慧」,音译为「诺西斯」,所以这派称为「诺斯底派」或「智慧派」。根据此派学说,若有人要得着这知识,必须进这团体的隐秘中。智慧派的教训,目的在形成一个无组织但团结一致的派别,藉共同的仪式及思想,而不藉社团或职位,将群体维系起来。
  此派哲学与基督教争辩。最激烈之点为,基督的位格。智慧派的人会问:无限及纯灵的神,怎能与一个物质的身体发生关连?这种完全的结合,按着他们的大前题来看,简直不可想像。他们提出两个解决的方案:基督不是真正的一个人,只不过有人的外表而已;或说,基督的灵在他受洗之时才真正居住在耶稣这个人里面,而在他被钉S字J前,又离开了他。前者称之为幻影说(Docetism)由dokeo一动词而来,意为「看来如此」;后者称为克林妥主义(Cerinthianism),这名词来自第一世纪时,鼓吹这理论的人为克林萨斯(Cerinthus)。
  上述两种理论,其中任何一种,若成为基督教的标准解释,都会成为福音的致命伤。幻影说使耶稣这个人成了一个灵体,在人眼中的幻象,并没有真实的存在。克林妥主义使耶稣的人格产生怪异的矛盾性:我们不晓得到底是人性的耶稣或是神性的属灵基督在说话或行动。按克林妥主义之说,基督这个人好像是一个双重人格者(Dr. Jekyll  &  Mr. Hyde)。很可能,在约翰的时候,此两种看法都未完全成形及阐释:不过,由壹书的语气看来,约翰写书信时,类似智慧主义的一种学说已在流传中。
  约翰坚持说,他所传的基督是听得到,看得见及摸得着的(约壹一1 )。他说,任何不认父及子的都是敌基督的(二22),他又宣称「凡灵不认耶稣(他的道成肉身),就不是出于上帝。」(约壹四2,3)很明显的,他的对立者所持的立场,十分近似幻影派的智慧主义。
  另两卷篇幅较短的书信,处理同一问题,但是从教会的策略和训练来讲,约壹所说的「他们」,是指耶稣那些附和错误道理的人,「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二19)。某些教会中,产生这种分裂,从其中出去,组成他们自己的团体。其中有些成为巡回教师,希图进入一些不成熟而软弱的教会中。约翰贰书对这种人有所警告:
  「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  身来的。」(约贰7)
  约翰警告教会不可接待这些教师,「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约贰10一11)。
  参书提及当日教会生活中,一两项有趣的资料。显然,那时牧会的工作,是由一些巡回的传道人负责,他们周期性的巡回,在每个团体停留一段时间,在私人家中主领「冗长的聚会」。这种情况,当然很容易给一些宗教败类有机可乘,他们会用自己的特权,榨取生活费用。约翰赞许该犹善意的款待牧者,因为他们对所牧养的外邦人一无所取(约参5一8)。
  论及丢特腓(Diotrephes)一事,显示当时已有「教会独裁者」、「教会暴君」、「教会纣杰」出现。他不愿接待任何客人,别人接待,他就把他们从教会中赶出去。约翰对这事加以反对,并应许他来的时候,要试验丢特腓的权力,可见就在第一世纪中,教会已出现了管理上的困难。
  溉言之,约翰书信是写给一个面临新的哲学问题的教会,这种哲学理论想吸收征服基督叙,基督教为保持独特的信息,反抗错误的曲解,不得不进行奋斗
 
约翰壹书

内  容
  约翰独特的笔法,在约翰壹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这书篇幅较短,较易看出它的结构形态。约翰壹书的整个构思,如一曲交响乐,而非逻辑性申论;它的结构,犹如一首乐曲,而不似辩论用的纲要。它不像保罗所写的罗马书,一步循一步地去说明一个主题;约翰是为整本书选择一个贯彻的主题,根据这主要的思想,又发展出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任何一个变化又可自成为另一主题。因此,读者很难寻出福音书及书信中单轨的思想,要整理出其渐次发展的大纲,则更为困难。
  再者壹书是以各人的经历为主。它一再重述,得着永生是可以确知的(五13),并提出几种方法,以验明是否真有了永生。「我们知道」一词,译自两个不同的希腊文(oidamen及ginoskomen)书中共用了十三次,意在表明藉经验可确知,这确知也是属灵悟性的一部分(二3,5,29;三14,16,19,24:四13,16;五15,18,19,20)。
  「光」与「爱」,是约翰特别喜用的两个字眼,在这书信中也十分突出。两者皆用来描述神性(一5,四8),而这两个主题的发展,占据了书信的大部分。这两个出现于福音书中的抽象观念,在此书信中被详加阐释,而成为各人实际上的应用。

大纲
约翰壹书:永生的确知
1.引言:生命在历史上的显现  一1一4
2.藉行在光中而有的确知 一5一二29
  个人属灵的行为  一5一二6
  社会关系  二7一11
  从世界分别出  二12一17
  固守真理  二18一29
3. 籍住在爱中而有的确知  三1一四1
  在伦理上证明爱  三1一12
  在社会关系上证明爱  三13一24
  在神学上证明爱  四1一6
  在感情上证明爱  四7一21
4. 藉信心的运用而有的确知 五1一12
5. 结论:确知永生的结果 五13一21

约翰贰书

背景
  贰书与壹书的背景十分相近。此书信较具亲切感,因它是直接写给「蒙拣选的太太和她的儿女」。这称呼要译出来很不容易,因它可译作「太太以利达」(the  lady  Electa),「蒙拣选的古利亚」(the elect Cyria),或通常所译的「蒙拣选的太太」(the  elect  lady),这在于此称呼,是否被认为是一个专有人名而定。这称呼的解释要比翻译更叫人混淆不清。这封信是写给个人的?或「太太」一词是指教会,而会众是她的「儿女」?若是写给个人的,是否他家中有一群信徒聚集,他们被称为她的「儿女」?犹太人对锡安的感觉可作一比较,保罗称之为「我们的母」(加四26)。魏斯科(Westcott)认为,「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来说,这称呼的问题是无以解决的」。近代的注释学者对这问题,也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料。其重点在于受信的那群人,正受到假教师们的危害,这书信是为着他们的益处而写。约翰期望他们生发警惕之心,免得受了迷惑。

内容及大纲
  其教义内容,与壹书没有差别。作者再次提醒读者,忽视基督人性的危险,而信徒必须住在真理之中。
约翰贰书:基督徒的忠诚
1.问安 1 一3
2.命令 4一11
  要相爱
  要顺服
  要警惕
  要拒绝错误
  3.结论  12一13

约翰叁书

内容及大纲
  主要是写给该犹,一位教会的领袖或牧者,它比前两卷更少论及神学真理问题,而更多涉及行政事项。它讨论到宣教弟兄的款待,当他们为着工作经过各教会时,应受到款待及鼓励,而丢特腓那不友善的态度,应受斥责。
 
  约翰叁书:真理的实行
1.引言  1一4
2. 鼓励为真理工作的工人 5一8
3. 斥责反对真理的人 9一11
4. 赞许真理的见证 12
5. 结论 13一14

评估
  约翰书信,特别是壹书,对个人属灵的长进来说,是宝贵的指南。文中充满宣示及鼓励,阐释或神学上的辩论几乎付诸阙如。福音书中所包含历史的真理,约翰壹书将之应用到每一个信徒身上,得着永生的证明,也逐项清楚的列出,因此,他能确知自己是否已真相信。教导中用语温和,不能与信仰不清或神学真理不定,混为一谈。这三卷书信对真理与错谬、公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爱与恨,界线分明。并呼吁基督徒不是站在绫的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壹五l2)。这几卷书有个先存观念,即在基督里得永生已清楚而完备的启示了出来,这是真理的标准,人必需接受或拒绝。接受的责任及后果刻划清楚,以至信徒能确切的说:「我们已出死入生了。」
  面对异端及错谬的产生,这几卷时代较晚的书信展示了当时整个的状况。它们不只是解惑,也是建设性的把福音的教训教导信徒。其目的是要信徒达至思想上的成熟及生命上的圣洁,而不只是在维护一种传统而已。它们并非为赢得一场争辩而写,乃为帮助基督徒长进,以至他能保守自己,不让恶者害他(约壹五18)。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