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十五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十五章  保罗的旅程

使徒行传15:36至21:16
  耶路撒冷会议结束后,保罗与巴拿巴回到安提阿,用了些时间教训人和传主的道(十五35)。那时割礼方面的争辩可能已在教会内形成理智上的混乱,需要很小心的教导始能调解。然而,传福音的热诚并未被遗忘,而且有久又能新的发展了。
  若将徒十五36与十三1,2比较,就可看出这次新的传福音计划是保罗的建议,而以前到居比路传福音则是整个教会提议的。在第一次旅程的中途,保罗已经处在领导地位(十三13),这次旅程他的领导更是奠定了的事实。再者,保罗这个新建议,揭开了他传福音政策上重要的一页:
  「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随布道之后,应引导和组织新信主的,藉以加强他们的信心。
  很可惜巴拿巴和保罗起了争论,使他们暂时拆伙。因为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传道,马可从前的表现非常不佳,但巴拿巴本人无疑是希望马可有第二次机会;然而基于计划中工作的严重性,保罗认为带着马可同去过于冒险,因此反对与他同工。其实两人的决定都相当正确。马可是个可贵的助手,因一时的错误而被弃置,实在可惜;同时,幼弱的教会的生命也不能因一个大意而不可靠的人而受亏损。他们所达成的协议,相信是当时唯一最理想的结论。后来巴拿巴带着马可往自己的故乡居比咱,即使马可未能尽职,亦无大碍,而且,对马可来说,总比到亚细亚作开荒工作,减少了点紧张和压力。保罗则拣选曾经出席安提阿会议的西拉,向北经过叙利亚、基利家,直达小亚细亚边境。
  从此,马拿巴自使徒行传的叙述中消失了。当然,保罗并没有完全与他断绝来往,因为保罗后来提到马拿巴(林前九6)仍然继续事奉承主,而且他写哥林多前书时,巴拿巴也与他圈子内的人有来往。他们的纷争,证明朋友在重要事情上可以各持己见,且两者都可能正确。马可后来灵性大有长进,证明巴拿巴的拣选是对的。保罗对开拓的热诚,提拔了许多新的工人。因而可能避免类似马可退出别加(Perga)的情形,免受第二次失望的打击。

第二次到小亚细亚宣教
  在安提阿教训人后,第二次宣教旅行就开始了。时间是主后四十九年。他们从陆路「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十五41),这样他们两队分别再次探访从前建立的教会,因为在保罗被召到安提阿以先,曾经长期在这些地方工作。他们继续向北行,自大数经基利家海峡,再向西沿着加拉太南部的通商道路前进。当他们离开平原,穿过山野,向内路推进时,大概正是春暮夏初的季节。最后,他们来到特庇和路司得——第一次旅程的终站。在那里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保罗发现了年青的提摩太,他的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相信是保罗第一次来此地时信主的,由于提摩太的外祖母和母亲的训练,他对旧约圣经非常熟识(提后一5,三14一15),备受当地基督徒的赞赏。保罗认为提摩太是有潜力的领导者,在当地可助一臂之力,终于决定与他同工。
  提摩太的地位带给保罗新的问题。作为外邦人的儿子,加以未受割礼,提摩太可能被犹太人拒绝。这是他们对保罗和他的信息的态度。在另一方面,要是提摩太接受割礼,保罗岂不是向搅动加拉太的犹太派让步?而保罗又会在自己的书信中攻击这些人!保罗的第二次旅程,一直是宣传着耶路撒冷会议的决案(徒十六4),若提摩太接受割礼,似乎与保罗所主张的互相矛盾。不过保罗终于要提摩太接受了割礼。他虽只有一半犹太血统,却接受了全部的犹太训练。此学并非与外邦人不用遵守律法的原则相冲突,因为提摩太并不属外邦人,他接受割礼只属个人的信念,不违反原则,反而除去将来在犹太人当中事奉的拦阻。至于外邦的基督徒,也不会大受影响,因为他们根本看提摩太为犹太人,而自己亦没有被接受割礼。
  保罗的书信和亲自的探访,将平安带给了加拉太的教会,使徒行传对于此行并无详细记载,只说「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十六5)。加拉太探访完毕后,保罗寻找新的工场。在他迈向亚细亚的路上(十六6),他沿着加拉太的西部边境传道,那些人国籍原属弗吕家(即弗吕家、加拉太地区Phrygio-Galatic  region)。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向北往每西亚和庇推尼,但圣灵仍然不许。在困惑中,他们向亚细亚极西部的特罗亚前行,期待着下一步的带领。

往马其顿宣教
  在特罗亚发生了两件重要事件:第一,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十六9)保罗立刻接受了这异象,认为是自己期待着的答案,又相信是从神来的呼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要是保罗转向东行,那么现今的西方世界,可能反要从东方人接受福音了。欧洲的接受福音及福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完全是因为保罗接受了马其顿的呼声。
  再者,在特罗亚,保罗与路加汇合,他是写宣教日记的人,也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使徒行传十六章第十节,有突然的改变,表明作者在此成为传道的一员。「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十六10),虽然在描述当中,作者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然而由于他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所以很容易表露身份,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和当时所发生之事件的关系。

腓立比
  约在八月,保罗和他的同伴离开了特罗亚,横过爱琴海,抵达腓立比的海港——马其顿的尼亚波利(Neapolis)。腓立比位于干注提河(Gangites  River)旁离海岸十至十二哩,因亚历山大大帝之父亲而立名,他使腓立比附近成为金银矿的中心,尼亚波利和西部亚德里亚(Adriatic  Sea)海港地拉鸠门的贸易都沿着倪尼天林大道经过腓立比。
  腓立比是该区的重要城市,也是罗马殖民地(十六12),据殖民地条例,居民皆属罗马公民,有权在罗马竞选中投票和拥有罗马式的政府。这些城市通常严紧地守卫自己的政府权益,尽量避免与罗马政府冲突以致失宠。在这种气氛下,保罗写信给腓立比的人说:「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或如摩法特(Moffatt)的翻译:「你们是天国的侨民。」(腓三20)好像指出灵意上来说,是它们属于那永恒的城邑,正如在政治上属于罗马一样。
  腓立比的犹太集团不大,也没有会堂,因此保罗没有地方讲道。城外河边的一个祈祷处是唯一的中心地,他决定从那里开始。推雅推喇(Thyatira)的吕底亚(Lydia),是贩卖染料和纺织品的商人,也是加入犹太教的外邦人,她将自己的家开放让保罗作为总处。
  他在这城传道时,曾从一个使女身上赶出污鬼,这个使女是她主人得利的途径。他们因为生意受亏损,便迁怒保罗、西拉,说他们的教训是「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徒十六21)这政治性的指控使保罗、西拉被下在监戛,遭受棍打,后来因地大震动而被释放。因他们是罗马公民,故免受更重的处分,然而腓立比的传道事工必需结束,往别处去。自此「我们」的字眼再没有出现了,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仍留在腓立比。由于他对这城市的兴趣,引以自豪,了解详细,而且后来保罗重回腓立比时,「我们」的字眼再次出现等事情,可证实他仍留在新的教会中作牧者,或是在马其顿传道。

帖撒罗尼迦
  自腓立比经倪尼天林大道后,保罗和他的同伴来到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Apollonia),最后来到帖撒罗尼迦,即现今的萨罗尼迦(Salonika)。这城市建于主前三一五年,革山大(Cassander)因他的妻子——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姐妹而命名。这是一个自由港,海港和贸易中心,有官员称为「地方官」(politarchs)(十七6)。
  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拥有会堂,保罗在那里讲道三星期。保罗对这些拥有犹太背景的人的讲道,路加有简明而仔细的说明。大前题是圣经中的弥赛亚必需死亡而后复活——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个全新的思想,他们只认为弥赛亚是王;小前题则是拿撒勒人耶稣与预言的描述吻合,应以弥赛亚待之(十七3);保罗并无说明结论,但是内容非常明显:如果拿撒勒人耶稣就是预言的弥赛亚,每个真正的犹太人必需立刻接受他。
  听众的意见差别极大,部分的犹太人接受耶稣基督是弥赛亚,转教的希腊人反应特别良好。因此,保罗在写给这教会的第一封信内说这些领受福音的人「不可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帖前二13),以及「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一9)。在帖撒罗尼迦书信中,保罗屡次提到信主者与反对福音的犹太人之间的紧张状态,对充满嫉恨又阻碍他向外邦人传基督福音的,他表示愤怒(二15,16)。后来反对的人变得非常激烈,以致于这些传道人再不能留在城市里。于是在夜间逃到庇哩亚(Beroea),在会堂里继续传道。

庇哩亚
  在庇哩亚的探访比帖撒罗足迦来得平静。那里的犹太人接受保罗的信息,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他说的是与不是。或许在接受真道方面,他们并不胜于帖撒罗尼迦信仰相同的教徒(徒十七11),但在态度方面,他们却比较率直。正当信徒日增的时候,帖撒罗尼迦的人就往那里去开始攻击保罗。在爱莫能助之下,信徒打发保罗往海边去以便乘船,但保罗并非向海港前进,他向南转往雅典,因为此地不受犹太人的控制。
  虽然帖撒罗尼迦教会在压迫之下,但正如保罗书信所显示的,它大大兴旺起来。保罗离开庇哩亚后,西拉和提摩太仍然留下完成保罗所开始的工作。后来提摩太在雅典与保罗会晤,提到马其顿的混乱情形,教会遭受到的痛苦和试探。保罗立刻打发提摩太回去坚固教会,好回来报告他们如何渡过试探(帖前三1一5)。西拉则可能回到马其顿,或许是腓立比。无论如何,保罗必定是独自一人留在雅典,直到他抵哥林多再与助手们相遇(徒十八5)。
 
帖撒罗尼迦书信  帖撒罗尼迦前书

内  容
  按年代来说,此信应为保罗留在哥林多时所写的,约于主后五十一年末,但是因为与帖撒罗尼迦教会有关,所以在此处讨论。这两本书信成书于保罗在亚该亚传道之时,前后相隔仅仅几个月而已。前书写于提摩太将有关报告带返哥林多之后,所以附有提摩太和西拉的问安。内容分两方面:赞许帖撒罗尼迦人在犹太人压迫下的信心,又纠正他们当中的错处和误会。其中最重要的教义是基督再来的信息。在加拉太书,除了保罗暗示要等候所盼望的义之外,简直没有提及这教义(加五5)。不过在使徒的信息中,它倒不是新奇的教训,因为彼得曾宣称耶稣基督已被接升天,直等到先知所讲的万物复兴的日子(徒三21)。保罗自己对雅典人的谈话亦提及基督是世界的审判官(十七31)。雅各也提到主的再来(雅五7一8)。虽然如此,帖撒罗尼迦书信还是最先而详尽地讨论这真理的基督教文字。

大纲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个新教会的成长
1.  问安 一1
2.  教会状况 一2一10
  教会的性质  一3
  教会蒙拣选  一4一7
  教会的声誉  一8一10
3.  使徒与教会的关系  二1一三13
  保罗对待教会的行动  二1一12
  帖撒罗尼迦人对保罗的接待  二13一16
  保罗对教会的关怀  二17一三10
  保罗为教会的祷告  三11~13
4.  教会的困难  四1一五11
  论性道德 四1一8
  论社会行为 四9一12
  论死后的情况 四13一18
  论时候与日期 五1一11
5.  结束劝勉与问安 五12一28

评估
  本书信中的问题,与加拉太书大不相同。概括来说,它们反映出外邦归依者一一一而非犹太信徒一一的种种难题。通奸及闲散的问题,在犹太圈子中较罕见。从小就灌输在犹太小孩心灵里的律法,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外邦人却没有这种背景。他们的性关系主要视兴趣及环境利便与否而定;虽然他们的道德家已立下了一一些界限对付放纵,却没有如「耶和华如是说」的权威口吻。犹太人通过家庭关系及对以色列联邦效忠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但初信的外邦人却因信奉基督而被拒于外邦人的社会连系之外。为了发动一种兄弟关系及互相协助的责任感,保罗督促帖撒罗尼迦人努力作工并「向外人」(帖前四12)行事谨慎。
  主再来的教训并非全是新的,因为保罗稍后说他还在他们那里的时候,曾把这些事告诉他们(帖后二5)。他可能知道一些耶稣在这方面的教训,因他说:「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帖前四15),他用夜盗的比喻(五4),耶稣也曾用过(太廿四43:路十二39,40)。前部份的讨论,关乎生存者的转变及死者的复活(帖前四13一18),显然是由于帖撒罗尼迦人对那些死了的人,极表关切而引起。他们相信主会再来,但他再来以前已死去了的人怎么办?讨论的第二部分(五1一11),是因渴望知道主来的日子而触发的。保罗说,答案就在属灵觉悟上,而不是在纯理论的计算中。若他们觉醒,积极作工,热切地期待主的再临,神的怒气不会临到他们,而且,他们也不用惊怕。

帖撒罗尼迦后书

内容
  致帖撒罗足迦人的第二封信,目的在摒除「主的日子现在就到了」(帖后二2)的误解。大概保罗传讲这教义时激烈的态度,引起人们对他的信息或第一封信中的暗示有所误会。也有可能是他们从一种不可靠的来源得到一些道理,故保罗敦促他们不要因「有灵,有言语,有冒我名的书信」(二2),而「轻易动心」,这节圣经可能是表示他在否认别人冒充他的名字传讲的道。无论如何,他告诉他们辨认「主的日子」临近的准则。
  可惜得很,这些准则对保罗和帖撒罗尼迦人很易理解,但在今日则不然。「那拦阻他的」(二6,7)此含混语句,很是费解。显然地,主再来的预兆主要有三件事:(1)离道反教的事突然要变本加厉(二3)。(2)一些阻力的移去(二6一7)。(3)撒但的化身原形毕露,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二4一9)。
  在保罗其他的书信中,有关末日论这方面的独特教导,未见提及。不过,这种教训却是保罗当时教训不可少的,也是他在教会中传讲的。这段经文指出:不法者的奥秘与基督的奥秘,在世并立而生,而且最终一定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基督将会而且必然得胜。胜利的本身,将是它亲自重临世上,消灭敌基督,奖励他的圣民。
  第三章的规劝,是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嘱咐的引伸,劝他们「……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帖前四11)。部份的帖撒罗尼迦人,已沉迷于主再来的观念,以为他的再来,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世上的罪恶和压力,以致放弃工作,等待拯救主的活现。他们与教会其他的份子脱了节,而依赖他人供养(帖后三6一11)。于是保罗督促他们自食其力,办自己的事。

大纲
帖撒罗尼迦后书:教会的盼望
  1.  问安语 一1一2

  2. 在BP中的盼望 一3一12
  为成长而感恩 一3一4
  说明写信目的  一5
  所期待的后果  一6一10
  祷告  一11一12
  3. 事件的解释  二1~17 
  平息惊恐  二1一2
  预料离道反教的事  二3一7
  敌基督的显露 二8一12
  鼓励持守信仰  二13一17
4. 奉劝作好准备  三1一15
  祷告 三1一5
  勤勉 三6一15
5. 祝福和问安 三16一18

评估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是在保罗最早写成的书信之列,它证实保罗传讲的信息,并非虚构的话,而是确定已久的信仰。保罗指出他口传的教训(帖后二15),与信上写的一样,证实他的信仰具有完整系统,他所用「教训」(二15,三6)一词可充分表明这点。对保罗来说,「教训」并非来历不明,耳濡目染的传说,虽然可能是口传的,但是经过小心的保存和仔细整理的。他用同一字眼的动词「传给」来表达福音的内容,基督生平事迹的传递(林前十五3:「传给」);路加也用同样的动词,形容见证人所讲的基督生平事迹(路一2)。这「传统」一定包括了伦理的训言,因为他的含意是说,弟兄们可遵守的是一种行为的准则(帖后三6)。
  再者,这教训不单只可信,而且具有权威。在加拉太书,保罗说他的福音是唯一的真理,不能以他物取代。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三14他说:
  「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
  要是他单纯在乎个人的权威,当然逃不脱宗教自大者和专制者的称号。不过,若是他真的从神得到这讯息,以致他所说的,是透过圣灵而来神的话语(帖前二13),他就有绝对的权威。
  几乎每个信仰教义,都记载在这两封短短的书信中。虽然它们并非教义论文,主要亦不是申述作者的神学观点,但却包含了一套完整的神学教训。
  保罗和所有读他书信的人,都相信一位活的神(帖前一9),即圣父(帖后一2)。他爱人类,又拣选了人类享受他的救恩(帖后二16,帖前一4)。他藉儿子耶稣基督(帖前一10),把人从忿怒中拯救出来,又籍着福音的信息表明这拯救(帖前一5,二9,帖后二14)。这讯息也籍圣灵的能力得以确定和实现(帖前一5,四8)。福音是谈到主耶稣基督,他为犹太人所杀(帖前二15),死后复活(帖前一10,四14,五lO),现今在天上(帖前一10),将会再来(帖前二19,四15,五23,帖后二1)。他有神性,因为他被称为主(帖前一6)。被称为神的儿子(帖前一10)和主耶稣基督(帖前一1,3,五28,帖后一1)。相信的人:(1)接受神的话语(帖前一6)。(2)离弃偶像,事奉神,等候基督再来(帖前一9一10),他们正常的生长在乎圣洁(帖前四3,7,帖后二13)。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们需要圣洁(帖前四4一6),殷勤(帖前四11一12),不住的祷告(帖前五17)和常常喜乐(帖前五16)。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包含了基要的基督教真理。

往亚该亚宣教
雅典
雅典城是古代的名胜之一。主前五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雅典所拥有的文学奇才、哲学贤达和宏伟的建筑物,比别的古代城市还要多。保罗的时候,雅典的政治和商业重要性已大为削减,不过仍保留了知识和文化的遗容。雅典人常以他们的传统自豪,为以往感觉骄傲,很多雅典盛年最宏伟的建筑物如雅典镇守神庙(Erectheum)和巴特农神殿(Parthenon)仍然保存着。城市的知识气氛保留了哲学的传统,到此处门廊和街道留连的老师们,或许缺乏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创造性的天才,不过最低限度还会赏识别处绝无仅有的古代思想家。
保罗在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时,照样传讲福音,那里他有两处工作的地方:一是犹太人和转教者通常聚会的会堂:其次是异教思想家群集的市场,那里他遇到新的劲敌,就是一班受过教育而又好嘲笑的异教徒,他们只抱有聆听而不愿意接受的态度。路加用了不少篇幅记载保罗,一个犹太基督徒与他们鲜有的冲突,他愤恨偶像的态度,与异教者怀疑容忍之风互相抵触,他们对待自己的神态度并不严谨,对保罗的信息亦同样的随便。
保罗的讲道引起他们好奇,于是他们带保罗去到亚略巴古(Areopagus)聆听一番。字面上亚略巴古即火神山(Mars’ Hill),是雅典城一个小小的岩石高地,那里有一块地方刚好容纳公开的聚会。兰赛颇有理由地指出亚略巴古(Areopagus)不仅是个地名,更是指因此地而得名的一个团体,即统治雅典城的议会,这议会控制了教育政策,外籍教师的许可证也是他们批准的。我们没有证据说当时保罗是被人控告而受审问,他不过是官式地陈明他教训的主要教义罢了。
演讲词本身(十七22一31)是一篇杰出的摘要,开始的接触点是城市琳琅满目的建筑物和偶像(大部份是记念居民所敬拜的神),保罗呼吁他们敬拜那创造天地,掌管人类命运的独一真神。他谈及真神的无所不在,针对享乐主义的虚无、空泛而不过问世事的神;保罗强调神的个性和悔改的重要,针对斯多亚主义的泛神论的「道」(Logos),正与斯多亚主义者的宿命论对立。后来群众的讥诮,阻止保罗更详尽地解明基督教的启示,所以演说并未完成,不过信主者仍有几个。
显然雅典的工作使保罗感觉失望,他没有扰动当地的会堂,异教者更是一笑置之。保罗已习惯被赶出城外,却未受过如此冷淡的鄙视。这显然给他留下根深的印象,因为他离开雅典到哥林多时,写信给当地人说:「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二3)可能这个恐惧有其身体上的原因,不过雅典人不寻常的拒绝,可能使他失去勇气,而且重新考虑自己护教的方法。

哥林多
  保罗从雅典到了哥林多,一个全然不同的城市。主前一百四十六年它遭到罗马兵劫掠和焚烧。主前四十六年,由该撒犹流大帝重建,继而成为亚该亚议会辖省公认的政治首府,使徒行传十八章十二节提及地方省长的官邸,即是在哥林多。
  哥林多是贸易中心,因它位于伯罗奔尼沙(Peloponnesus)和大陆间的地峡,西面是利嘉林湾(Gulf  of  Lechaeum),东面是爱琴海,所以很多船主宁愿取道哥林多泊岸,将货物转运至西部的利嘉林,以至意大利亚德里亚的海港,也不取道伯罗奔尼沙南端的马利亚角(Cape  Malea),因为那里航行十分危险。哥林多拥有西部的利嘉林和东部的坚革哩(Cenchrea)两个海港,所以完全独占那地区的贸易,很快就富庶起来。
  在政府方面,它是罗马殖民地,与腓立比一样。人口从世界各地而来。当这城市第一次被毁灭时,当地人遭杀戮和变动,重建之后,又有新的居民聚居。犹太人为了经商而来,罗马人则因官方事务而来,有些可能是该处殖民的后裔,希腊人自乡村被吸引进来,而贸易则带来了各处的海员、商人、银行家和地中海各地的人。
  哥林多迅速的繁盛形成了一个虚浮的文化,它是「新兴城市」,追求欢乐、奢华、淫欲和娱乐。在道德方面,哥林多人比异教的标准更为放纵,出现罗马戏台上的哥林多人皆纵酒之徒,「如哥林多人般过活」是比喻最不羁的生活,该地的亚福罗底德(Aphrodite)神庙曾住过一千个女祭司,这些祭司都是职业娼妓,因往来游历和经商带来大量流动人口,包括地中海最低贱的人,因此哥林多混杂了富裕和极度贫穷、美丽和卑劣,文化和污秽。
  保罗在雅典逗留不久,他抵达哥林多的时候可能就是离开马其顿同年的秋天。迦流当政自主后五十二年七月始,保罗就是在他面前受审。保罗在哥林多逗留了一年半(十八11),不过这段时期有多久是在受审前或受审后就未能核考,路加说迦流判案完毕后,保罗仍在城市「住了多日」(十八18),或许保罗到达哥林多最可靠的时期是主后五十一年秋天,直至主后五十三年初春才离开。
  我们刚说过,保罗因雅典人对福音的藐视,带着怅惘的心情来到哥林多,同伴们仍未从马其顿赶到,而经费亦已耗尽了。保罗到了哥林多,与百基拉和亚居拉以织帐棚为生,后二人因革老丢的敕令被逐出罗马,至于他们是否抵哥林多前就归主信基督,还是与保罗接触之后才信,就无从查考了。总之,保罗在那里找到居处,职业和弟兄姐妹们的交通。
  西拉和提摩太很快就从马其顿赶到,带来当地教会长进的消息,可能也同时带来保罗的经费,因为他在腓立比书说:
  「……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四15,16)
  这消息指出在保罗离开后,马其顿人的奉献更为慷慨。保罗因这好消息大为鼓舞,又因从马其顿来的支持,他传道更为热烈,更加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徒十八5)。
  在会堂内所得的反应使保罗决定任由他们不信,自己转向外邦人传道。于是他离开会堂,迁到邻近转教者提多犹士都(Titus  Justus)处作为根据地,管会堂的信了基督,又有其他哥林多人信主和受浸。
  保罗在哥林多的事工,似乎相当吃力。他重新整理宣教的方法,所以在哥林多前书说:「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宣传神的奥秘。」(林前二1)他记不清给别人施洗的人数。在这腐败而又崇拜偶像的城市,十八个月的开荒工作,在体力和精神上一定是个沉重的负袒。他从亚该亚回到巴勒斯坦,可能是因生病,虽然路加并没有提及。
  保罗与亚居拉和百基拉一同离开哥林多向东行,沿途在以弗所停留,亚居拉和百基拉在那里开创了新的根据地,开始工作。保罗则在会堂内传道。不过,由于他急于前往巴勒斯坦,他工作的时间不长。
  有关他的旅程并无详细记述,只略提他抵达了目的地。他在该撒利亚登岸,又向「教会」问安(徒十八22),这里的「教会」是指该撒利亚还是耶路撒冷则不清楚一一一最后向安提阿进发。这是他最后一次的访问最初差派他的教会。保罗在东部的旅程,可能占了夏天大部分的时间,所以主后五十三年秋天,他才再次向西进发(十八22一23)。
  夏末秋初的时候,保罗可能在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加拉太教会自从耶路撒冷会议时期(主后四十八或四十九年)所引起的动乱,至今可能仍未完全平息,所以保罗要「坚固」众门徒。秋末的时候,保罗又回到以弗所,开始在亚细亚传道,这段事工是保罗一生最漫长和最惊险的经历。
 
往亚西亚宣教

以弗所
  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西岸,是该地最古旧的城市之一,也是罗马在亚西亚的主要城市。它的渊源虽然古旧,不过在主前八世纪时已经着名,而且很早便被希腊人占领。以弗所距奇斯旦河(Cayster  River)河口约三哩,这河流当时即可航行,所以以弗所也是一个海港。奇斯旦谷伸展至内陆,形成东行的经商路线。以弗所的道路通达省内其他各大城市,又与东部和北部的通商路线衔接。由于以弗所的工人能与整个亚细亚内陆地带联络,所以它成为传福音的战略据点。
  以弗所的特式有亚底米(Artemis)神庙,亚底米是当地之女神,后来与希腊的亚底米神和罗马的戴安娜(Diana)神同被称为一位。她形像有女子之脸面,多胸,脚部没有腿而是一块大石。第一座庙宇自主前六世纪开始建造,直至主前四百年才完成。但在主前三五六年遭焚烧,后因来自亚细亚各地的资助,得重建一更新更大的建筑,共四百二十五尺长,二百二十尺宽,成为世界的奇观之一,对那些来这庙宇敬拜的朝圣者是一个出色的中心。
  以弗所的庙宇不只是宗教的崇拜中心,建筑物的本身和地域都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也成为被欺压者的避难所和资金保管处。
  以弗所银币上,粗略地雕刻了亚底米神庙的样式,图中有尼奥高罗(Neokoros)这名字即「看守」大亚底米的庙之意(十九35),使徒行传便是用这名字称呼以弗所。亚西亚人,特别是以弗所人民,对亚底米的崇拜,与古代一般国教不一样,他们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群众在戏园内,高呼「大哉以弗所的亚底米」达两小时之久(十九34),便反映出这种热诚。
  以弗所是自由城市,有自己的政府,最高权威在于群众的常例议会(十九39),城中的领袖或议会则是中央立法机构。秘书或「城里的书记」负责记录以及向群众宣布讨论事宜(十九35)。当地工人的势力颇大,因为制造亚底米神龛的银匠,曾抗议保罗的传福音工作,影响他们制造宗教纪念品的生意。
  保罗在当地遭遇几个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施洗约翰的教训仍然存在,他的门徒在约翰去世后仍十分活跃。亚波罗(Apollas)——一个有学问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已在以弗所讲论耶稣的事,但「单晓得约翰的洗礼」(十八24,25)。当然他明白弥赛亚会来临,是受膏事奉神的,而且为他工作所作准备必需包括悔改和信心。亚波罗的这种认识,并非错误而是片面,他还不够彻底。他在会堂传道,显然也颇有果效。
  在百基拉和亚居拉引导之下,亚波罗的认识加深了。有一句对比的话很有意思:路加说他「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十八25),但「百基拉和亚居拉……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十八26)。带着以弗所信徒的介绍,亚波罗离开了以弗所,注亚该亚去,成为基督教有力的护教者——特别是对犹太人(十八28)。后来更成了保罗所信任的朋友和同工(林前十六12,多三13)。
  保罗抵以弗所时,亚波罗已经离开,不过仍有其他类似的人还在以弗所,这些人都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们缺乏个人属灵的经历。所以保罗跟他们接触后,自然就问及他们信主时有否接受圣灵。他们的答覆显出对圣灵来临的问题一窍不通。由于约翰也会预言耶稣以圣灵施洗,他们却全然不仅,实难以置信;不过他们可能从未听过五旬节时应许的实现。因此,保罗的答覆证实了约翰的施洗不能产生全面性基督徒的经历,因为基督徒不止需认罪悔改,更需要圣灵充满。所以保罗在以弗所第一个问题,便要帮助那些诚恳但未成熟的信徒,进入完全的真理。
  亚西亚传道旅程中第二个重要的问题是鬼魔术,犹太的驱魔师,以士基瓦(Sceva)的七个儿子为代表,以及数以百计焚烧邪术书籍的无名氏,都证明当时迷信和鬼魔学之大行其道。这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法。在积极方面,基督的权柄胜过驱魔者和鬼魔邪教,患病的得医治,被捆绑的得释放,平素行邪术的人都承认自己的罪恶,自动焚烧一向依赖惯的邪术书籍(徒十九19)。在消极方面,福音的排他性在此证明了出来,基督徒不是在其他宗教之外加上基督教,而是废弃其他宗教。基督教基本上是不能容许其他宗教立足的,以弗所是最好的例子。
  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效果极大。在两年多时间(十九8,10),他传道未受到拦阻,先在会堂,后往推喇奴的学房(十九9)。他行了些非常的奇事(十九11)。比起其他地方,他更彻底地接触以弗所和该省的百姓。路加记述「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十九10),而且信的人数多到使偶像敬拜受到经济损失(十九26一27),以弗所教会变成一个宣教中心,也是以后几世纪基督教在小亚细亚的一个要塞。
 
哥林多书信

  背景
  保罗在以弗所居留期间,仍然与第二次旅程所创立的亚该亚教会保持联络。哥林多的教会并不坚固,这是保罗一大烦恼。那里大部份都是外邦信徒,对旧约圣经缺乏认识,他们以前的宗教和道德背景又与基督教原则相反,所以需要多方教导始能带领他们进到属灵成熟的地步(林前三1一3)。
  亚波罗在他们中间的工作于多方面都生效,他的学识和文雅的真理表达方式,吸引了不少哥林多人;又因他熟识旧约圣经,又能公开有力的辩论(徒十八27一28),所以向犹太人传道特别有效,因此保罗欣赏他的工作,而且嘉许他(林前十六12)。
  彼得可能也曾访问过哥林多,虽然对他的工作并无详细的记录。保罗提到哥林多人也认识彼得(一12),暗示他也是巡回式的传道者(九5),若非当时与彼得有个人接触,哥林多教会结党的人不大可能会尊他为领袖。

  遗失了的书信
  当亚波罗,甚至可能矶法,在哥林多传道的时候,保罗正朝着巴勒斯坦东返,经过了以弗所。在这段短期间内,可能是保罗抵以弗所后,他写了一封信,哥林多前书五章九节提到此信说:「我先前写信给你们说,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依当时哥林多的道德状况,教会实在需要与罪恶完全隔绝,始能生存。上述的教训可能导致一点误会,因为在哥林多前书,他再解释并非要信徒脱离世界,而是要信徙离开那些自称为基督徒,但又浸在罪恶中的人。
  由于这书信已遗失了,全部内容未能核考。有人巧妙的假设,认为部份的内容仍保留在哥林多的文献中,他们主张哥林多前书六12~20和哥林多后书六14至七1原属此书信,后来才被插入现有书信中。这假设纯粹是根据主观的意见,不论它外表看来多么可能,都缺乏有力的外证支持。
  不过道德上的圣洁确是哥林多的大难题,也是整个外邦社会的问题。亦为保罗首先要处理的困难。
 
哥林多前书

日  期
  哥林多人对第一封书信的反应并不令人满意。当时亚波罗和矶法已另往他处,教会失去了领导者,便呈混乱状态。有哥林多基督徒家中的奴隶到以弗所经商,他们将这动荡的消息带到以弗所,最后,有三个信徒——司提反(Stephanas)、福徒拿都和亚该古(Achaicus)将奉献带给保罗他们,同时带了一封信,信中提及哥林多人要澄清的几个问题。于是保罗写了哥林多前书回覆他们。他执笔之时即将离开以弗所,因为他已拟定计划,要离开亚细亚,探访,马其顿和亚该亚等地(林前十六5一7)。这封书信写成时,一定是当年冬天或秋天的时候;因为保罗提及以弗所的传道工作非常成功,所以,要留在那里直等到五旬节(十六8)。
  当时保罗正在为周济耶路撒冷贫苦人而努力,在这最后行程中,他是带着捐项到以弗所的(徒廿四17),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回巴勒斯坦。所以哥林多前书大概是在主后五十五年冬天写成的。那时正是以弗所的工作达到高潮的时候。

内  容
  哥林多前书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比其他保罗书信还多,所讨论的题目自门派以至经济,自教会仪式以至复活,各种文学笔法都被应用于字里行间:如逻辑、讽刺、恳求、责骂、诗歌、描述、解释等——总之,其风格一如保罗与哥林多长老们当面谈话一般,手法极其轻松,别于一般神学论文的格式。
  不过,本书有其中心思想,梵里(Findlay)称它为「应用于社会方面的十架真理」。它反映出基督徒的经历和理想的行为与异教社会的原则和习惯之冲突,所讨论的问题绝非不适合现今的时代;它们也是现今基督徒在异教文化中,随时遭遇到的问题。

大纲
  哥林多前书:哥林多的问题
l. 问安  一1一9
2. 答覆「革来氏家」的报告  一10一六20
结党纷争  一10一三23
为保罗的传道事工辩护  四1一21
批评淫乱  五1一13
批评打官司  六1一11
答覆放纵主义  六12一20
3.答覆来信的问题 七1一十六9
婚姻  七l一24
守童身  七25一40
祭偶像之物  八1 一十一1
根据偶像而评估  八1 一13
根据自由评估  九1 一27
根据与神的关系评估  十1 一22
根据与别人的关系评估  十23一十一1
崇拜的问题  十一2一34
蒙头  十一2~16
圣餐  十一17一34
属灵的恩赐  十二1一十四40
身体复活  十五1一58
捐项  十六1一9
4.结束问安 十六10一24

  哥林多前书的结构是根据问题的先后,这些问题是由探望或写信给保罗的哥林多人带来的。信中没有提到亚波罗和带奉献来的三个教友提供了多少消息。然而保罗却直接提到「革来氏(Chloe)家里的人」(一11),他们说到哥林多教会结党的情形和影响安宁的不道德及诉讼之事。以上问题保罗用前几章详细讨论。自第七章始,是另一新段落:「论到你们信上所题的事……」(七1),这类重覆的句子(七25,八 1,十一2,十二1 ,十五1 ,十六1 ),将他的回信再分成小段。

评估
  对于新成立之教会所遭遇的问题,哥林多前书比其他新约书卷使我们看得更清楚。每个困难皆以属灵的原则应付,不是权宜处理了事。对付纷争的药方是属灵的成熟(三1一 9);对付淫乱,教会需惩戒犯罪者,直至这些人悔改得赎(五1 一5);对付诉讼的事,教会需要有人仲裁(六1 一6);至于信与不信结婚后的问题,已信者应关怀未信者的得救,不应将他或她孤立(七16);未出嫁的女子,应约束己身或合法结婚(七36一37);至于祭物和崇拜等疑难,应根据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决定(十31,十一13,  32);同样各种恩赐也是神在教会中设立的(十二28)。
  哥林多前书有一些教会生活和习惯的问题,使现今的基督徒感到困惑。第七章提到「童女」的身份,所用「女儿」本非原文所有;在教会纪律方面,有「交给撒但」(五5)和为死人受洗(十五29)的字眼,这些都没有加以解释,虽然保罗和读者们都清楚知道它的意思。保罗提到这些事,并非表示当时已是普遍之风俗;为死人受洗可能是哥林多教会当地的习俗,不需征求许可,保罗只是借用它作为支持复活的证据。
  哥林多前书是由提摩太带到哥林多(十六10),其实保罗会怂恿亚波罗前往,藉他解决教会的疑难,但是亚波罗拒绝了,或许他认为自己的出现只会增加信徒分党的倾向。保罗似乎有点担心提摩太的努力得不到果效,所以吩咐哥林多人不可恐吓他或藐视他(十六10)。
  提摩太任务的结果,后来没有记载,但他似乎是失败了。在哥林多后书,保罗两次提到自己的计划,说:「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林后十二14,十三1)。保罗第一次到哥林多是建立教会,而他写这封信时已离开以弗所在马其顿,准备到哥林多,所以在提摩太抵哥林多和保罗离开亚细亚之间,一定有一次未记载的访问,由于以弗所与哥林多之间来往便利,这次访问并不须要费很长的时间。虽然路加在使徒行传并没有记载这一次旅程,但是许多同样重要或有趣的事件他也不加描述。综览哥林多后书,我们可看到保罗确实到过哥林多,要完成提摩太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过他却遭受侮辱,他的建议也被拒绝。有些与保罗敌对而且自称为「使徒」的人,得到教会的支持。他们以自己的犹太血统及基督的使者身份和所作的工作而夸口,侵入了哥林多,又在教会面前贬责保罗(林后十,十一章)。再加上教会犯罪的人决意不肯悔改(十二21),情势更形紧张。
  最后保罗决定不再前往哥林多,直至教会改变态度为止(一23)。他原希望在亚该亚筹募部分捐欧给耶路撒冷,为了照原定计划到马其顿和亚该亚作最后一次访问,保罗先差提多去处理哥林多教会。他自己则结束了以弗所的工作,向西行往特罗亚去。
  或许保罗就在那时候再写信给哥林多,所以有人怀疑哥林多后书可能是两封信。在哥林多后书二4,保罗提到先前「多多的流泪」写信,乃要叫哥林多人知道他如何疼爱他们。哥林多前书似乎与以上的叙述并不吻合,而后书又确是后来才写成。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哥林多后书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可能是第三封书信,在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一至九章之间所写,用来替自己辩护,由提多带给教会(林后七8一13)。另有人认为中间这封比较严厉的书信已经遗失,正如第一封书信的情形一样。我们没有外证足以满意的证明哥林多后书是两封书信,所有保罗书信的抄本都与现有的情形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抄本的不同来否认它的确实性。如果第十至十三章是第三封书信,而第一至第九章又是第四封书信,原文抄本并没有分开的迹象。
  保罗离开以弗所到了特罗亚以后,他热切的等候提多,但提多却没有出现(二12一13),保罗担心他在哥林多发生意外,所以往马其顿去,但是他的烦恼却有增无减(七5)。正当他在马其顿教会忙碌并与马其顿教会安排处理给耶路撒冷的捐款时,提多突然抵达,带来哥林多教会复兴的好消息,报告他们已经一改以往顽梗无理的作风,立志悔改。于是保罗很高兴地写哥林多后书,准备作第三次探访,希望获得更美好的成绩。如果整本后书都在此时完成,他写了一大段为他的事工辩护(二14一七4),也要求哥林多和亚该亚的同工,像马其顿一样为耶路撒冷捐献(八、九章)

哥林多后书

内容
  哥林多后书的内容已约略讨论过,它着重个人问题,不像前书论到教义的事和教会规则。保罗的性情在这书信中完全显露出来:他的感觉、欲望、厌恶、野心和责任,都在读者面前表露无遗。后书比前书多记载个人的感受,少有系统化的教导,结构亦比不上前书分明。

大  纲
  哥林多后书:保罗传道的书信
1.  问安  一1一2
2.  解释个人行动  一3一二13
3. 为传道事工辩护 二14一七4
  事工的性质 二14一三18
  事工中的真诚 四1一6
  事工中的恒忍 四7一15
  事工的展望 四16一五10
  事工的认可 五11一19
  事工的实例 五20一六10
  事工所发的呼吁 六11一七4
  4.关于书信果效的意见  七5一16
  5.  乐捐的厚恩  八1一九15
  6. 个人的辩护 十1一十二13
  7. 准备探访 十二14一十三10
  8.  结束问安  十三11一14

评  估
  哥林多后书比其他书信更能帮助我们了解保罗的事迹。这封书信不单是针对某些哥林多教会的攻击而辩护,更是答覆了敌人在他传道的各地所提出的毁谤与攻击。始于加拉太的争端已形成了一群强大的犹太派反对者,这些人不择手段,要使保罗信誉扫地。保罗不仅要对抗属灵的惰性及异教传统上的罪恶,也要面临教会领袖积极性的敌意:这些人心中满了嫉妒与偏见,是挂名的基督徒。
  那些敌对者的指控极多。有人指责他「凭着血气行事」(十2),又有人称他是懦失,因为他写信时声如雷呜,见面时胆小如鼠(十10)。他们又指责保罗没有倚赖教会的支持来维持尊严,反而从事劳动以致贬低自己的身份(十一7)。敌对者又声称保罗不是耶稣的使徒之一,所以没有资格教训人(十一5,十二11一12),也没有办法提出身份证明(三1);他们又从事人身攻击,说他属血气(十2),自夸(十8,15)、诡诈(十二16),又侵吞捐款(八20一23)。
  这些敌对者显然是犹太人(十一22),是「基督的仆人」(十一23)。他们巧妙地利用别的教会的推荐信(三1),进入了保罗的教会。对于哥林多出现党派一事,他们显然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高傲跋扈(十一19,20),又不愿作开荒工作或为主受苦(十一23以下),换言之,他们是「假兄弟」。从保罗笔下这一幅图画,可以看到使徒时代的教会有它的挣扎和罪恶。值得惊奇的不是教会有缺陷,而是它竟然能继续存在。只有属天的能力始能不断地把生命的活力供应这么一个软弱而属血气的哥林多教会。
  书信中正面谈及的教训,也使本书信成为新约最有价值的书信之一;特出的教训有传道事工的性质,死后的盼望(五章)和关乎施予的教训(八、九章)。
 
最后一次探访哥林多

  提多从马其顿带来哥林多教会改变态度的消息(林后七6一16),使保罗毫无畏惧地进发。路加只略述他在亚该亚逗留了三个月,而没有详细记述。在主后五十六年春天,他听到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便计划将捐项带到耶路撒冷(徒廿3)。他知道在船上很容易遇害,所以便差他的同伴先往特罗亚,自己则与路加从陆路往北行到腓立比,过了逾越节后的除酵节,再乘船往特罗亚。
  由于使徒行传这一段又用「我们」的方式叙述(徒廿5一6),我们知道路加与保罗一同在亚该亚旅行。罗拔逊(Robertson)根据传统的说法推论,认为路加就是那「一位兄弟……这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这捐赀送到……」(林后八18,19)。由于保罗并没有提到那人的名字,这个无名氏可以是使徒行传第廿章第四节保罗所提到的任何一位同伴;在另一方面,希腊文可用冠词代替所有代名词,表示所指的是家中的一份子,如果提多和路加是兄弟的话,我们便很容易解释为何早期传说认为他们都出自安提阿,以及使徒行传鲜有提及这二人的原因。无论如何,路加是保罗在马其顿至亚该亚这一段路程中最活跃的助手,也是保罗后来被监禁时最亲密的副手。
 
宣教计划

  保罗回到耶路撒冷之举,只是一个大规模宣教计划的插曲。其实他的眼睛已经转向一个比以前传道所去过的更宏大的目标一一罗马。因为他自己是罗马公民。要是能到罗马传福音,福言就可以散布到帝国各地,因为罗马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城市。
  保罗有真正的宣道才能,他设计了一个行动的计划。路加说:「这些事(在以弗所传道)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徒十九21)

罗马书

背景
  为着下一步宣道计划铺路,保罗写了给罗马人的书信,传统的意见都认为这信是从哥林多寄出,也有人认为是在乘船往特罗亚之前从腓立比寄出。因为保罗在最后几章提到传福音至以利哩古(罗十五19),又带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教会捐给耶路撒冷贫穷人的款项(十五 26),而且写信时间是在出发把捐款送耶路撒冷之前夕(十五25)。他预计在犹太地,某些人不会欢迎他,但计划在短期内离开到罗马去,甚至到西班牙(十五24,  28,  32)。假如罗马书第十六章也是本书信的一部份,那么送信人便是非比(Phoebe),她是坚革理教会的女执事,正要向罗马出发(十六1)。
  保罗在罗马有根多朋友。他曾多次想探访他们,但每次都受到拦阻(十五22,一13)。当地的教会不会是大教会,可能大部份是外邦人,因为保罗称呼他们作外邦人(一13),而且后来使徒行传讲述保罗探访罗马时,也提到那里的犹太人不仅基督教真理,他们曾听到这运动,不过并没有查究,别人也没有给他们解释(徒廿八21)。罗马教会只有小部份犹太人:那些在革老丢赶逐后迁来的犹太人,并没有与教会中的犹太人来往。
  罗马教会的来源不详。五旬节那天在耶路撒冷有「从罗马来的客旅」(二10),可能他们带着基督的福音回去。百基拉和亚居拉原是从罗马来的,根据罗马书十六3,他们当时也回去了。新约圣经中完全没有暗示彼得与罗马教会的建立有关:事实上,教会的产生似乎是信徒采集的一个自然结果,其中大部份信徒可能是由世界各地移居罗马的。
  保罗对罗马教会感兴趣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方面他希望看看这个帝国的首都,另一方面当地的信徒也需要教导,他更希望预先在这一个有潜力的团体阻挡犹太派的活动,也希望他们支持他往西班牙的旅程(罗十五24),以上皆是保罗愿意到罗马的理由。
  罗马书乃是用来代替当时的个人接触,并且用来预备使罗马教会将来成为宣教中心,就像保罗工作过的城市安提阿、以弗所、腓立比一样。因此罗马书与哥林多前后书不同,前者着重真理的教导,后者则着重纠正错误。虽然它并不包含基督思想的各方面——明显地它缺乏的是末世论一一一然而除了以弗所书外,罗马书比其他书信具有更完满和更有系统的基督教道理的核心。保罗书信的性质,大部分是争论式或纠正式的,罗马人书却是教导式的。

内容
  罗马书的中心思想,是说到神向人类启示了他的公义,并针对人类属灵的需要讨论这启示的应用。它的主题是所有基督徒经历的基础,因为惟有建立一个正确的入门方法,人才能与神来往。这书信是特别写给外邦人的。保罗自称为外邦人的使徒(一5),他认为外邦人的宗教历史是神启示的前奏(一18一32),神的救恩也是「为外邦人的」(三29),同时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信心的路上并「无分别」,罗马书主张救恩的范围是世界性的。
  从以下的大纲我们可看到神的公义这中心思想的发展。

大纲
罗马书:神公义的福音
  1.引言  一1~17
  问安  一1 一7
  作者  一1 一5
  目的地  一 6一7a
  问安  一一7b
  缘由  一8一15
  主题  一16一17
  2.神公义的需要  一18一三20
  外邦社会的衰落  一18一32
  论断者的收场  二1 一16
  犹太人的矛盾  二17一三8
  全世界的人受定罪  三9一20
  3.神公义的彰显  三21一八39
  公义的媒介:信心  三21一31
  公义的根基:应许  四1一25
  公义的获得  五1一21
  实行公义的各方面  六1 一七25
  公义的结果:圣灵里的生命  八1一39
  4.公义与犹太人的关系  九1一十一36
  以色列人蒙拣选  九1 一33
  以色列人蒙拯救  十1 一21
  以色列人的失败  十一1 一36
  应用公义于教会生活  十二1一十五13
  献身的呼召  十二1一2
  恩赐的运用  十二3一8
  个人关系  十二9一21
  政治关系  十三1 一7
  公共关系  十二8一14
  弟兄的关系  十四1一十五13
  5.结论  十五14一33
  个人的计划  十五14一29
  要求代祷  十五30一33
  6. 后记 十六1一27
  问安  十六1 一24
  祝福  十六25一27

评估
  罗马书是历代基督教神学的主干,大部份的专用名词如称义(justification)、归与(imputation)、后嗣(adoption)和成圣(sanctification)多取自本书,同时它辩论的结构也成为基督教思想的骨干。它用逻辑的方法,首先说明中心思想:「……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一16),因着社会的堕落,所以「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三1O),无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需要这大能。倘若人人都不能自救,人人都有罪,他们便需要外来的拯救,给予法律上和个人性的公义,这种公义在基督里可找到,「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三25),由于罪人不能赚取拯救,这公义一定要用信心接受,不论是个人或种族。人类都是藉着耶稣基督的恩典得以恢复在神面前的地位。
  第六章至第八章论及这新的属灵关系所引起的个人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么?」(六1)「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么?」(六15)(律法是罪么?」(七7)「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七24)在第八章描述有关个人在圣灵里生活的情形时,保罗解答了以上的问题。
  第九章至十一章论及比较广阔的问题。神设立的救恩,因信而临到所有的人,这究竟有否使神与以色列在律法以下所定的约失效呢?保罗指出神之拣选雅各而非以扫的原意与拣选外邦人原则上是一致的。神拣选外邦人,使他们得救,与他拣选以色列人作启示的工具,都无不当之处,他的旨意就是最终的旨意,无人能挽回。同时,以色列人不信,已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外邦人在神面前有一个机会。有一天外邦人的机会也可能终结(十一25),以色列中相信的人就可以享受他们的基业。现今神对待外邦人的举动,并非毫不讲理,更非意外,而是与他的计划完全一致。
  罗马书有关实践的部分,尽量将前十一章的救恩论应用在伦理上。得赎的人应过公义的生活:「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做死人并活人的主。」(十四8一9)结尾的时候,保罗表达自己对基督负了传福音的债,「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十五20),他对这公义福音当尽的责任,是以宣教工作表达了出来。
  罗马书是教义与宣教协调的好例子,倘若保罗不相信人的失丧和神为人预备的义,他不会作宣教师;若保罗不是活跃的宣教师,他也不能整理如罗马书如此系统化的真理。这书信说明了他如何「坚固」教会中的信徒。
 
结束宣教工作

  往巴勒斯坦时,保罗在两个地方略作逗留,路加在使徒行传第廿章记叙颇详细。第一次保罗在特罗亚传道,它也是现存有关基督徒崇拜的最早记载之一。聚会日期在那星期第一天的晚上,门徒聚集擘饼,可能是爱筵(Agape)。以哥林多前书十一17一26主的晚餐为结束。讲道或演讲是当时紧会的一部份,保罗因为第二天便要离去,可能不再回来,所以整夜讲道和教训人。
  第二次是在米利都(Miletus)逗留,这是亚洲西岸颇大的港口。保罗是乘了一只快船,不在以弗所停留,希望五旬节时可抵耶路撒冷。船到米利都时,保罗召集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临别赠言。路加以这演词作为保罗的宣道策略和当时工作成就的摘要。这讲章是一个伟人的话,他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基督,他的工作全在圣灵指引之下。他透露了他知道在耶路撒冷有困难等着他(徒廿22一23),同时他在亚细亚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廿25),因为他预备下一次是往西行。或许他也知道自己年纪开始老迈,时间也不容许他像以往一样沿途的坚固信徒。于是亲切一番之后他们分了手(廿36一38)。
  以后的旅程,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只有人不断的劝保罗勿往耶路撒冷(廿一4,10一11),虽然朋友们诸般劝告,保罗坚持原有的计划,其他人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廿一14)。
  这次耶路撒冷的访问,结束了保罗最活跃的宣教事业,不到十年之内,保罗为外邦信徙赢得了自由,使他们脱离律法的枷锁:自叙利亚的安提阿、基利家的大数直至小亚细亚南部、以弗所和特罗亚,再到马其顿、亚该亚和以利哩古,保罗建立了一连串坚固的教会。他挑选又训练了好几个同伴,如路加、提摩太、西拉、亚里达古、提多等,不论保罗同在与否,他们都足以继续以往的工作。他创始的书信文学,已被视为信心和行为的标准。他的讲道又为将来的基督教神学和护教学奠下基石。按着他的计划,他以政治家般的风度从事福音工作。他到罗马和西斑牙的计划,表示他要使那至尊的信仰像帝国一样遍及全地。虽然周围都是活跃而恶毒的敌人,他将外邦教会建立于坚固的基础上,更在圣灵启示之下写下了基督教神学的要素。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