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丧事礼拜:挥手在天堂门口!

日期:2016-10-27作者:单渭祥

一般来说,“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是与死亡相随的人生礼仪,与婴孩的诞生礼正好相对。诞生礼是把人接进这个世界,丧葬礼则把人送离这个世界。一个表示接纳与欢迎,一个表示离开与送别。一头连着生,一头接着死。正是这种生与死的对照,来与去的比较,让丧葬礼的特点得以凸显。

中国人历来认为“死者为大”,所以,不少人尽管“薄养”也要“厚葬”,用丧事的大操大办来显示孝心。由于“死亡观”的差异,基督教传统中的丧事礼拜与中国传统尤其一些农村的丧事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人认为丧礼是生与死的分水岭,从此生死两茫茫。为此,哀伤、悲痛、茫然、恐惧、绝望始终是丧礼的主线,勾勒出一幅幅泣血捶膺、悲痛欲绝的画面。

然而,基督教的丧礼却在表达人类情感不舍的同时,力扫世俗丧礼的阴翳(yì),注入基督复活的盼望,让丧礼成为新的景观。如果说“死”对于不少人而言是一道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深渊和门槛,但对基督徒来说,则是可以轻叩的死亡虚掩之门,因着信心、带着盼望悠然地向天堂进发,融入永恒的荣耀。因此,基督教的丧礼如同一座桥,将看见的事和未看见的事联结在一起;又如同一扇窗,让人们从此岸望到了彼岸。

一、基督教的生死观

自古国人至少有两种泾渭分明的生死观。一是流行于民间,也常为人所不齿的所谓“好死不如赖活”之类庸俗的“活命哲学”;二是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的对死亡的理性认识,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也许正是基于这类认识的熏陶,有些先辈勇于面对死亡,敢于慷慨赴死,留下了个个洒脱旷达、荡气回肠的故事。尽管如此,这类死亡观也仍难摆脱其深层次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更积极、更超脱的死亡观,那就是圣经所倡导的。既不看死亡为喜事,也不看死亡为悲事,而是看死亡是一件庄严的事!

1、生从神来,死看归天而去。

神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造人,人死后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圣经启示,人活着因为神吹入人里面的“生气”,人死亡因为灵魂离开身体。生命从神而来,最后归神而去。

2、生死关联,盖棺还有定论。

“接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死亡不是句号,只是一个逗号。人死不是“如灯灭”,生与死是相连的,活人要将死放在心上,死后要接受公义之主的审判,事奉之效果要接受庄

稼之主的检验。

3、向死而生,等候荣耀复活。

圣经指明:死是必然的:帝王将相、凡夫走卒,古今中外没有人能与死亡错过;死是突然的:没人能预测生命将何时离世,灵魂将何时归去。所以,信徒当随时准备,向死而生。死如回家,劳顿灵魂可以安息,等候经历“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的恩典(约11:26)。

二、基督教丧礼的意义

“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此句在《新普及译本》中这样翻译:“上主所爱的人死去,他极为关切!”

虽然,生与死只是从一个境界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但上帝还是十分看重“圣民之死”。这样,基督教传统也非常重视丧礼,丧事礼拜(又称“追思礼拜”)是基督教的传统礼仪,古今中外基督教会几乎都会用不同形式对已逝信徒进行宗教性的追思活动。在“重视”这点上,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相似之处。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强调亡者既已亡,生者当为之举行丧礼,此乃孝道之体现。孔子将“孝”和“礼”结合在一起,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则更强调送终丧礼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者可以当大事。”

按照儒家的理论,丧礼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因此中国人历来认为生死事大。中国传统丧礼是以死者为对象,强调“哀恸中的祭奠!”这点又不同于基督教丧事礼拜的重点是以神为中心,突出“崇拜中的追思!”

从圣经的观点,基督教虽然对死后有极大的盼望,但所强调的是把握今生的现在。人既死了,尽管人们可以将悼词写得很美,但其实真正能对人“盖棺论定”的是神。故此,基督教丧礼主要不是为了死人,而是为着“活着还存留的人”。其意义大概有:

1、满足死者心愿,体现教会关爱。

教会中不少老人都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能“善始善终”,期待有一天自己离世后有一个非常“体面”的丧礼,也算是向世界有一个隆重的“谢幕”。同时,老人如果知道自己在人生的终点时刻有牧者的关爱、肢体的相送,内心一定得到无上的安慰。其次,亲人离世,对家人而言难免感伤。丧礼中的讲道、诗歌,可以让人得到安慰。虽然情感上难免悲伤,却不必过分沉溺于痛苫之中。因为人生于世如同客旅,我们将来可在天家相会。

2、追念故人美德,激励后人效法。

《孝经》提到人有佳行美德,才能光宗耀祖,此乃孝之终也。所以藉追念故人美德,追随佳美脚踪,可将故人的美德发扬光大,这是孝顺的表现。丧礼中每每会追思已故者在地上日子的,嘉言懿德。他们为国家、社会、教会、家庭所付出的心血和所做的贡献,成为后来者效法的榜样,从而激励后辈化悲恸为力量,向着标杆直跑。

3、思想人生结局,藉此更新生命。

也许受到“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影响,太多的人平日里总是忙忙碌碌,也不会去思考类似“生命与死亡”这样人生根本的、也是严肃的大问题。但此时“死亡”就发生在身边,那么近在咫(zhǐ)尺、那么触手可摸、那么的切肤之痛,似是无法回避思考,应当如经上所言:“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要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1)同时也能数算自己的日子,从而得着“智慧的心”,去度过余下的光阴。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