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博士――一群寻找真理的人 太1:1-12

日期:2016-10-27作者:陈鼎亮

 博士――一群寻找真理的人

  陈鼎亮

 

太1:1-12

马太给我们介绍耶稣有君王的高贵血统、王者的权柄风范,他的降生有天使的宣告,有博士的朝拜。在旧约的历史中单是有天使宣告就是一件惊人的大事,可耶稣的降生不但有天使宣告,还有一群博学之士来寻找、问道。这一群寻找真理的博士成为后世对真道追寻的典范,他们美好的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群寻找的人

圣经记载:“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太2:2)博士,这一群东方的智慧人,也许是埃及人,也许是巴比伦人或者波斯人,总之他们是当时社会最有知识的一群人。他们中也许有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梦想。对历史意义的探究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人们总希望在其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哲学家们就是这一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命运与本质,也希望了解到人生的归宿。他们之所以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是因为,他们在寻找,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群博士或许因为,在他们的环境中仍有甚多犹太侨民,那里有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对弥赛亚王来临的先兆他们必早有涉猎(如民24:17;赛42:1-4;49:22-23;51:11等),这些博士对犹太人的盼望不只已有所闻,更分享他们的信念,遂不辞劳苦前来查察究竟。

寻找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寻找到归宿感与人生的价值感,人就会迷惘,连博士也不例外。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16日上午,从人大品园4号楼8层窗户跳下,当场死亡。2007年11月,香港科大化学博士在宿舍内上吊自杀。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北大、清华等重点知名高校都有自杀的报道。这些高校几乎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颠峰,而博士更是中国教育颠峰上的颠峰。为什么这些已经站在中国教育颠峰上的博士生被有些媒体批评那样“弱不禁风”呢?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领袖》这本杂志估计,全世界每年大概有五十万人寻死,其中有一成死掉。1981年,死于自杀的人数之多超过遭凶杀的人。这么多人的自杀说明了对人生意义的寻找充满了虚空与无助。

究竟有什么可以让人不在虚空之中呢?其实,世界上的东西并不填补人内心的虚空。今天的中学生所学到的物理上有关宇宙的,比亚里斯多德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还丰富。可惜,我们的头脑里面虽然塞满了知识,我们的内心却是空虚一片。生活水准提高,我们就可以进入一个更美好、更快乐的世界。可实际上新汽车、新冰箱、新的自动洗衣机和电视机,还有又精美又营养的各种罐装食品,可人们的心里还是会空荡荡的。人们不免会问:“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我们的头脑虽然塞满了知识,我们的身体穿戴了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玉石,可我们内心的深处仍会是一片真空。正因为博士们也许在此中都曾寻找过,但仍然寻找不到,但我们知道他们一直在寻找,直到找到“那星”——耶稣基督的救恩为止。

人一生下地,便开始寻找。寻找食物、寻找亲情、寻找安全感、寻找爱。《红楼梦》中讲到贾宝玉抓周,家人希望他抓住元宝,以便将来寻找到财富、地位。今天也是如此。有的人希望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寻找到满足,有的人在名利场中寻找意气风发。但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还在人生的小径上彷徨,在这条灰暗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找不到出路。” 人人都想明白,人生为什么如此空虚,世事为什么如此纷乱,道德何以会如此沦丧。全人类都热切盼望有人可以为他们解答,得到安慰,得到内心的平安。却找不着!

今天你我在寻找什么?但愿我们不在人类曾经的迷惘踪迹中寻找。

 

二、一群寻找真理的人

 

他们看见了在天上所显出来的一颗奇特的星,他们认定了那是神给人的一个信号,他们就寻求这星出现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寻求的时候,神就给他们启示,让他们知道基督在犹大降生,正如天使在伯利恒的野地里报信的情形一样。他们知道了,就不辞劳苦和长途跋涉,从远方来到耶路撒冷要敬拜这一位王。博士见到了主以后,他们明白了耶稣是全地的君王,他就是真理。耶稣也曾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耶稣在当时讲话时,他充满威严与确信,他还说:“这些话都要应验时”,没有其他人说的话比他的话更可信。当我们回溯历史时,我们发现这一切都应验了。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律法,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信条;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智者之言;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安慰人心的力量;他的话却从来不因流传太久而消失。世间哪一位教师敢宣称自己的话连一点一撇都不被废去的?”

历史证明耶稣确实是真理,无数的人为耶稣做见证。两千年来,耶稣的个性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留下深刻不可抹灭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世上每天仍有人接受耶稣,生命中经历着革命性的改变。着名史学家来德里(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美国史评》(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杂志上着文论道:“基督徒对历史的认识并不代表他们反对历史的演进……一代又一代地过去,由我们所收集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他实在是地球上所活过最重要的。一名叫沙夫(Philip Schaff)的历史学家曾说:“人的智慧与学说有来去的时候,人手所建的帝国也有兴盛与败亡的时候,唯有耶稣基督不论时空如何运转,他永远是‘道路、真理与生命’。”

20世纪初时的爱尔兰哲学家李克(William Lecky)在其所着之《自奥克斯都至查理曼大帝期间的欧洲道德史》中写道:“柏拉图学家们劝勉人学习上帝,苦修派斯多喀学者(Stoic)鼓励人追求理性,但基督徒教人学习基督的爱。后期的斯多喀派信徒经常将人类最佳典型集于一人身上,哲人艾比克帝特。(Epictetus)鼓励他的门徒在脑中自立一位品德凌驾众人之上的圣贤,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并经常幻想此人正活在他们左右,然而这些斯多喀派学者所能想出的圣贤不过是一个仅供人模仿的塑像,人能对他生出敬慕之心,却无爱慕之情。唯有基督教能为世间提供一位完人,十八个世纪以来世界变迁无常,然而此一完人仍以不变的爱改变千万人的生命。这也证明基督教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一种性情,也适于任何一种场合;基督教不但具有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最能激励人有实际的行动。其影响之大,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生命在短短三年当中所造成的影响,实在远超过一切哲学家的论述与道德学家们之劝诫所能造成的影响。基督徒若想在生活中活出最真、最善的生命,耶稣的生命就正是他们所需的源泉。”

拿破仑说:“唯有耶稣能成功地高抬人类心灵,使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得见未见之境。”他跨越一千八百年的鸿沟,向这个世代说话,他要求人们将人最难满足的一个东西交给他,这件东西是哲学家不敢求于他的朋友、父亲不敢求于他的儿女、做妻子的不敢求于丈夫的。耶稣要的是人的心灵,他要人将心交给他,且是无条件地交出来,他的要求也能立刻得到应允。当人把他的心交出来时,他心中的力量与能力就成了基督王国的附属品,凡诚心信他的人也能因此经历到对他无比的爱意。这个现象实在很难说得明白,因为他实在超出人的想象。即使是最厉害的破坏者──时间,都不能使此枯竭,也不能给它加上任何的限制。”

自从亚伯为该隐所杀,自从那一具失去生命的尸体在亚当和夏娃内心引起伤痛的时刻开始,那种沉重的忧伤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人人都有的难堪的负担,谁都不能逃避。人人都会有忧伤的时刻。约伯忧伤时来安慰他的人中,有一位甚至认为忧伤就是人生的目的,因为他说:“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6)。死亡仍然在世上,没有离开我们。我们努力想改变死亡的外貌,我们把“棺材”叫做“寿木”,把“坟场”叫做“纪念公园”,把“殓尸房”叫做“殡仪馆”,想把可怕的死亡感冲谈。不过,无论我们怎样称呼死亡,用高明的化妆术,让死去的人看来如生,但死亡之为死亡,其冷酷的存在丝毫未减。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来9:27)。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无可挽救的命运。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思想,还有各种宗教,希望超越神的这句话。现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仍旧努力让人相信,还有别的方法可以代替基督的道路。可是这些方法我们都一一试过,一点用处也没有。耶稣来是为了解决这三个自古以来就困扰人类的问题:罪、忧伤和死亡。因为耶稣基督,也只有他,是永远不变的。“他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圣诗作者享利·华特说得好:“在不断的变迁和败坏中,主啊,你永远与我同在,因你永不改变。”是的,在多苦难的人海中,有基督在船上可以平静风和浪。他欢迎一切愿意转向他的人,赐给他们平安与保障。因为现在是救恩的时代;上帝应许,凡是愿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得着他的生命。

 

三、一群对真理回应的人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大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祂的星,特来拜祂他”(2:l-2)。何等希奇的一件事,犹太人明白《旧约》中早已预言弥赛亚诞生的地方,他们不寻找,也不接待,在外邦却来了几个智慧人,也可以说他们是博览群书的人。他们“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献给他”(太2:11)。圣经把犹太人对主的冷漠,和东方博士来朝拜这两件事联在一起,那要藉这事启示给人的意思应当是明确的。当博士还没有来到以前,西面就宣告说,“主啊,如今可以照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在万民面前所豫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2:29~32)。旧约律法中一些处理外邦人的条例如逾越节的条例,先知们的预言,诗篇上的启示,上帝的国度不能只有以色列,国度也必须有外邦人。这些从外邦来的博士正显明了外邦人寻找主,也说明了神藉外邦人来成全他永远的计划,显明祂的国度。几位博土对主的朝拜,正可以说是国度的小影,也说出主是要作万民的君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博学的智慧人,他们也读了些犹太人的律法和先知书,所以对神在以色列中作的事有了领会,加上神给他们启示,他们就来了。因为没有人会远道来朝拜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孩子,那怕这孩子以后要作王。先前看见星时是有启示,以后在伯利恒再看见星时就更明显是有启示。所以他们找到主的时候,就听从神的指示,不再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太2:12)。都说明他们一直遵从上帝的引领,顺服在上帝的面前。

不幸的是,21世纪初的中国,2006年12月21日,中国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布抵制圣诞节,引起国人轰动。文中提出:“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文中还说:“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如果是反对将圣诞节的商业化炒作,我想这是每一个有基督宗教情节的人都会支持的。但文中立论相当明确,反对的理由是这是一场“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之争。同时观点鲜明反对“耶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他们口口声声“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 其实他们既不宽容也不博学。

《星岛日报》评论说:“2006年圣诞平安夜的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人们24日晚上投入了狂欢的海洋之中,在其它地方,许多人也在平安夜晚上结伴出行,参加各种公众活动。从深圳世界之窗的狂欢广场上空快乐的烟花,到北京教堂里静穆的钟声,再到重庆街头喧闹的人群,中国人以实际行动宣告了此前“十博士”抵制圣诞节努力的失败。”

还一位网友发表评论说,我从不迷信任何宗教,对《圣经》还是反复阅读不下四五次,还不是基督徒。但他认为:中国十大名校博士生倡导抵制“圣诞节”,从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培养出的这些博士生们一是人格缺陷,二是认识事务浅薄,三是讲话不负责任,四是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五是思维弱智。为什么说他们有人格缺陷呢?那个“博士”学位就是从西方引进的,他们的博士服也是西方的,他们使用的计算机也是西方的……他们自己使用西方文化而口头上却叫喊反对,这是赤裸裸的口实不一。为什么说其浅薄呢?他们说圣诞节这个西方文化会抑制中国传统文化,那请问什么是传统中国文化?女人裹脚是传统,中国皇帝的唯我独尊是传统,你们是不是要脱掉皮鞋裹脚呢?你们是不是天生贱骨想向皇帝老儿跪拜请安呢?是不是现在也需要设立一个新皇帝?民主、平等、博爱、和谐是现在社会的主流,也是人类进步的方向,过圣诞节也是对耶稣这个人的怀念,因为耶稣最早就提出了这种思想,我们追求这样的目标,纪念提出这种思想的人有什么不好?难道你是宣扬仇杀、独裁吗?青霉素是外国人发明的,我们不是照样用吗?传统只是个中性词,你不要认为是褒义词,也不要人为加上贬义词……

 

但愿当年一群博学之士对真理的寻求精神,让我们都谦卑下来,为真理引导,同时见证真理的人,更成为侍奉真理的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