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两种不同的人生

日期:2016-10-27作者:夏新穗

经文:创世记13:1—13

创世记13:1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 13:2 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 13:3 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 13:4 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13:5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13:6 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 13:7 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

13:8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13: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13:10 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 13:11 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 13:12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 13:13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尽相同,即或是同为神的儿女,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追求,最终的人生结果也完全不同。亚伯拉罕和他的侄子罗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两个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形成了极为鲜明的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也给我们后世神的儿女留下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教训。

一、让神作主与自我作主

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这两个名字的意思是不同的,亚伯兰的意思是尊贵之父,而亚伯拉罕的意思则是多国之父。神的计划就是要从亚伯拉罕一个人身上兴起他的救赎,因此呼召他离开吾珥,引领他往自己给他预备的理想之地,神要藉着亚伯兰个人的蒙福,最终实现他让多国人蒙福的美意。正因为如此,神要在亚伯兰身上,进行不断的对付和精心的雕琢,使他真正成为合乎自己心意的人,让自己的计划藉着这个“蒙拣选的人”顺利地得以实施。

亚伯拉罕作为一个人,在起初的时候,对神的这个计划是不太明白的,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失败(参创12:10--20,16:1—16,20:1—18),但他非常重视与神的关系,努力地寻求神的旨意,经营与神的属灵交往。

那时候,亚伯拉罕还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儿女,他只身一人带着自己的妻子四处流离、飘荡,不断地迁移自己的帐篷,然而他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坛献祭,理顺与神的关系(参创12:6—8)。

纵观亚伯拉罕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亮点,就是他非常重视与神的交通,亚伯拉罕的人生,就是与神交通的人生。在亚伯拉罕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他都让神作主,完全顺服神、听命于神,神呼召他离开吾珥,尽管他还不知道神要他去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不知那个地方的地理状况风土人情,那个地方的人是善还是恶,但他仍然克服了人性的软弱,毅然前往;他受尽了各种对付,最终蒙神赐福。

在人生的暮年喜得贵子,可是神却呼唤他,要叫他把这个儿子摆在祭坛上,尽管他十分爱这个儿子,但他还是遵照神的旨意,把以撒带到了摩利亚山,摆在了祭坛上,他也因此被神称为“朋友”(雅各书2:23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

而他的侄儿罗得和他的人生态度完全不同,罗得并不甘心自己消失于他叔父家庭中,他一直想发展自己的家族事业,企图与他叔父亚伯拉罕分庭抗礼,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尽管他叔父亚伯拉罕的“金、银、牲畜极多”,罗得却“也有牛群、羊群、帐棚”(参创1 3:2、5)。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罗得绝对有自己的野心,他没有谦卑地服在他叔父亚伯拉罕的手下,而是自作主张,以至于“那地容不下他们”,导致他们的牧人彼此相争(参创13:6—7)。

一个神的儿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注重与神的关系,竭尽全力地亲近神,让神在自己的生命里作主掌管,就会蒙受从神而来的福分;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是自己作主,利用各种机会发展自我的力量,忽略与神的关系,就会既得罪神又得罪人,最终走向失败。

二、等候神言与急促选择

神对亚伯拉罕一生评价最高的一句话就是: “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罗4:3;参创15:6)亚伯拉罕从他自己一生的经历中,感悟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真理,就是神的话是信实的(参约壹1:9),因此在他的人生中,他十分注重神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注意等候神的话,靠神的话而行。

《创世记》22章记录神要亚伯拉罕献以撒,而在《创世记》21章12节神指着以撒对亚伯拉罕说了一句话:“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亚伯拉罕牢牢地抓住了神说的这句话,并相信神说的这句话绝不会落空,他深信耶和华神在摩利亚山上预备有献祭的羊羔,即或是没有他也敢于把他儿子摆上,因为他相信神的能力会叫他的儿子从死里复活(参来11:9)。

罗得的人生态度和亚伯拉罕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当他的叔父亚伯拉罕不愿伤害叔侄关系,指出:“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创l3:9)

罗得作为晚辈,没有一点谦让之心,毫不客气、迫不及待地进行选择,“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创13:10)

亚伯拉罕是耐心等候神的话语临到,让神的话语引导自己前行的道路,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蒙福;罗得却是急促选择,只追求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好处,因而“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都是滋润的”,然而他忽略了那地的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13),所以“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2)。

在罗得自己看来,他的选择是最好的,他所选择的这块土地,非常适宜于他自己立家创业,壮大自己的力量,不至于让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淹没在他叔父亚伯拉罕强大的光环之下,但他忽略了神的同在,并没有重视神对这块土地罪恶风俗的憎恶,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没有体贴神的心意,这正是他最终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诗人说:“耶和华啊,恨恶你的,我岂不恨恶他们吗?攻击你的,我岂不憎嫌他们吗?我切切地恨恶他们,以他们为仇敌。”(诗139:2l--22)

使徒保罗也在他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谆谆告诫我们:“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

恨神所恨,憎神所憎,把神的好恶放在自己人生的首位,是每一个基督徒在神面前蒙福的最重要前提。

罗得和他叔父亚伯拉罕分离后,自己选中了约旦河全平原的地区,圣经说:“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创13:10)就是说那个地方非常富饶,就像乐园一样美好。

而亚伯拉罕却留在迦南地,最终蒙神应许将这块土地赐给自己及其自己的子孙为业(参创15:13—16),和约旦河琐珥的平原地区相比,迦南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申11:11),也就是说迦南地是“山地”,是坎坷不平的。

然而,罗得追求的是属肉体的享受贪图安逸,一直走的是下坡路,灵性上不断地堕落,最终有一天陷进所多玛。在所多玛这个罪恶的大城,罗得对周围这种邪恶的环境,没有保持必要的属灵警觉,没有因此加强与神之间的关系,增强自身抵制罪恶的力量。

大城中的罪恶他熟视无睹,他个心眼地追求物质效益,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经营,罗得在所多玛城积攒了一份不薄的家业,罗得或许很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辛勤劳累取得的成就感到心满意足。

但我们却看到了罗得灵性上的失败是何等的惨重,他的两个未过门的女婿,公然不听他的劝告,将他的话当作“戏言”(参创19:14);他的妻子在离开所多玛城的时候,留恋自己在城中的家业,将天使的告诫置若罔闻,硬着自己的颈项, “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创19:26);他的两个女儿生长在所多玛这个邪恶的大城,耳闻目睹从小受到大城淫风邪俗的影响,丧失了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在琐珥的山洞里,竟然分别用酒灌醉她们的父亲,和她们的父亲同寝,生下了亚扪人和摩押人两个乱伦的后代(参创19:30—38)。

而亚伯拉罕虽然在迦南经历的是“山地”,却始终与神保持密切的关系,尽管他侍奉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像迦南地一样“有山、有谷”高高低低,但一直在感受着神的同在,过着与神立约的生活,他特别看重与神的交往,小心翼翼地侍奉神,经营着与神良朋益友的属灵关系,自己的灵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圣经真理一直在向神的儿女们传递着一个千古不变的属灵原则,只要有神的同在,再不顺利的环境,也会感到平安、祥和、幸福;而一个人过于贪图享受,追求安逸的生活,他的灵性就是一直下沉的。

由此可知,神的儿女多多经历灵性上的“山地”,是与自身的生命长进有益的, “山地”的坎坷,会锻炼我们的脚步,从而使我们的脚步在奔走天路的时候更加稳健: “山地”的崎岖,可以促使我们灵性上的警醒,让我们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敏感。

神的仆人摩西用那一双饱经世故洞察秋毫的眼睛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因此他在诗歌里感叹: “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4,9—10)

人生如此短暂,如何使这短暂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让有限的人生闪烁着无限的生命的辉煌?

我们就要学习亚伯拉罕,让神掌管我们的人生,仰望神的话语,依靠神的话语行事,即使经历“山地”的坎坷和崎岖,但我们神的“杖”和“竿”,必然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幽谷”,使我们的人生成为神恩待我们的见证。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