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哥林多前书》释义(十一)

日期:2017-04-06作者:音歆

(二)最妙之道:爱(12:31b--13:13)

“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12:31a),“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12:31h)……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14:1)。

从上面的经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12章31节b至13章13节,是插在12章和14章之间的,它回答了12章31节a提及的“更大的恩赐”是什么。保罗教导哥林多信徒应当追求爱,爱是最妙的道。缺乏爱心的属灵恩赐,是没有价值的。爱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存留到永远。

1、爱的价值(13:1--3)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13:1--3)

保罗先从否定方面(若没有爱),阐述爱的价值。保罗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13:1)。

按照希腊文,“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是“万人和天使的语言”。保罗首先提到说方言的恩赐,可能是因为哥林多信徒强调这种恩赐(12:21),但却缺乏爱心。

保罗说,尽管我拥有说万人和天使语言的恩赐,但若没有爱,我仍不过是一个发声的器具,像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没有生命,听起来只是空洞、乏力的声音。如果缺乏爱,一个人即使能通晓人和天使的语言,也不过是在制造噪音,没有什么价值。天地间的任何语言,都无法与爱的行动相比较。

彼此相爱,是耶稣颁赐给他门徒的条新命令。这条新命令源自摩西律法,即全心全意爱上帝,爱邻舍如同自己(利19:18;申6:5)。事实上,爱邻舍不是新命令,但其新意在于,要像耶稣爱门徒那样彼此相爱(参约13:1)。耶稣以自己的舍己之爱诠释了这条命令,并将其深化,提升到另一层次,教导门徒甚至要爱仇敌(参太5:43--47)。

保罗说,“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13:2)。按照希腊文,“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直译是“我若能说预言”。“我就算不得什么”希腊文意为“没有用的人”。保罗说,我若有先知讲道的恩赐,能宣告上帝的事;有知识的恩赐,能辨明全然奥秘的事,甚至有足以移山的信心。若没有爱,我就是一无所有。若没有爱,以上这些属灵恩赐就毫无价值。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这是个人慈善心的最高表现,愿意将所有的财物施舍给别人,甚至到了一个地步,“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即便有这样的善举,若没有爱,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若没有爱,仍然与人无益,没有意义。

2、爱的涵义(13:4-7)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

在13章4--7节,保罗用韵文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爱的涵义。在保罗看来,爱蕴含着14种美德,分为两类。第一类(前7种)描述爱能对那些受爱管理的人产生什么影响;第二类(后7种)描述爱如何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第一组是涉及个人的,第二组是涉及相互关系的。爱要先在个人里面运作,然后才能真正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上。

a、爱是恒久忍耐(13:4)。爱表现在对人的忍耐上。这是爱的惊人品质,不单是“忍耐”,而且是“恒久忍耐”。爱绝对不会说,以忍耐三次为限,乃是完全的饶恕!

b、爱是有恩慈(13:4)。“恩慈”希腊文意为“有用的”,“慈惠的”,“和蔼的”。“恩慈”是爱的特质之一。爱会使人以恩慈待人,使人善待那些恶待自己的人,以德报怨。

c、爱是不嫉妒(13:4)。爱不因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而心生嫉妒,心怀嫉恨。

d、爱是不自夸(13:4)。“不自夸”希腊文意为“说大话的人”。爱是不自我吹嘘,不自吹自擂。

e、爱是不张狂(13:4)。“张狂”希腊文原意为“风箱”。这里指一个人自我胀大,好像风箱鼓满气一样。爱是不自高自大,不狂妄,不炫耀。

f、爱是不作害羞的事(13:5)。“害羞的事”可指粗野的、令人难堪的、卑贱的行为,也可指不体面、不光彩、不合体统的行为。爱是有礼的,不是鲁莽的、粗鄙的。爱是不四处说长道短,或者直言无隐,出口不逊。

g、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13:5)。爱是不求私利,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坚持己见。

以上7种爱的美德,虽然也涉及个人与别人的关系,但主要是针对个人说的。接着,保罗论到下面7种爱的相互关系,即“相互的爱”。

a、爱是不轻易发怒(13:5)。“发怒”希腊文意为“急躁”、“心里不安”。爱是不发怒,不因别人的亏负而激怒。《中文和合译本圣经》的翻译不够准确,其实希腊文中没有“轻易”词,加上这个词容易使人误解,以为爱是可以发怒,只是不“轻易”发怒。

b、爱是不计算人的恶(13:5)。“计算”希腊文意为“记录”,“记在账簿上”。爱是不把别人的恶记在账上,思想如何报复对方,把账算清。爱是不计嫌隙,不图报复,不轻易把人看为恶人,不计算人的恶事,不存心加害人。

c、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6)。“喜欢”希腊文意为“欢欣”;“不义”指别人的错误、过失。“真理”就是合乎真理的行为,也可指善良、公义。爱是不因别人的过失幸灾乐祸,喜爱合乎真理的事。

d、爱是凡事包容(13:7)。“包容”希腊文意为“遮盖”,“覆盖”。爱是对别人包容、包涵与谅解。爱是不揭人之短,不宣扬别人的软弱。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

e、爱是凡事相信(13:7)。爱是对人不失去信心,不轻易用怀疑的眼光看人。

f、爱是凡事盼望(13:7)。爱是对别人不失去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总是看到事情的光明面。

g、爱是凡事忍耐(13:7)。“忍耐”希腊文意为“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爱是在爱人的事上坚定不移,坚韧不拨,坚持到底。“忍耐”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

3、爱的特质(13:8--13)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8--13)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13:8)。保罗说,先知讲道,说方言等属灵恩赐终究都要过去,但爱却永不止息。“止息”希腊文意为“跌倒”。爱如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归于无有”希腊文意为“使荒废”,“使不发生作用”。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13:9--10)。爱是最妙的道(13:1),但保罗承认他现在对此也是知之有限,要待将来才能完全明白。接着,保罗用两个例了,即“孩子的比喻”和“镜子的比喻”,来阐明这个道理。

a、孩子的比喻。

保罗用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来阐述有限与完全的不同。保罗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13:11)。

人在孩提阶段,所讲的话像孩子,所思考的或对事物的理解像孩子,所推论的或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像孩子。成了人之后,一切幼稚的话语、心思和意念都归于无有,“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当然,不是丢弃孩子的单纯,而是丢弃HT的幼稚。“单纯”和“幼稚”二者完全不同。保罗指出,有限的事物将被取代,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的事情将彰显出来。

b、镜子的比喻。

保罗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13:12)。

“模糊不清”希腊文意为“如同猜谜”。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等金属磨光制作成的,不像现在的镜子是用玻璃做的。那种镜子所反射的映像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保罗没有说明“那时”是什么时候,也没有说明将与谁“面对面”。“面对面”可以将它理解为指基督的再来。这个短语有时用于指人亲眼看见上帝(创32:30;出33:11;士6:22)。保罗说,到了我们亲眼看见上帝的时候,那些属灵的事情就可以完全明白了。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保罗在这里首尾呼应,以爱将常存,来呼应开头的最妙的道--爱(12:31h)。“如今”希腊文意即“暂时”;“常存”希腊文是“menei”,也可译作“所剩的”,“所存留的”。

保罗指出,他在上文所提及的那些属灵恩赐都消失之后,所剩下的只有信、望和爱。对于造就教会来说,属灵恩赐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爱。爱也是圣灵所结的果了之一(参加5:22)。

信、望和爱是基督徒的三大属灵品德。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常常论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罗5:1--5;弗4:2--5;西1:4--5)。信,望,爱总是存在的,而且存到永远,历久弥新。信心将常存,因为即使在未来的荣耀中,人有限的信心仍要面对那无限的上帝。盼望也将常存,因为它能激励人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虽然现今人无法完全明白,但将来终能知晓。这三样都常存,但其中最大的是爱。爱是信心的力量。爱是激发盼望的动力。

(三)属灵恩赐(14:1--40)

哥林多教会是一个属灵恩赐很多的教会,保罗曾为此向上帝感恩(1:4--7)。但问题是,哥林多信徒却以此自傲,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恩赐是圣灵所赐的恩典,而且圣灵赐人恩赐是为了造就教会,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哥林多信徒虽然恩赐很多,但缺乏互为肢体的团契观念,自私自利,在爱心和属灵方面没有追求长进。哥林多教会聚会时出现混乱无序,可能也与有些信徒滥用某种(些)属灵恩赐有关。

在12章12--27节,保罗曾以身体为喻,暗示哥林多信徒过分强调某种属灵恩赐,在属灵恩赐的问题上制造分裂。有些信徒似乎过分强调说方言的恩赐,以致那些没有这种恩赐的人觉得自己不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12:16--17)。

在14章1--40节中,保罗指出,有些哥林多信徒过分强调某种属灵恩赐,教导他们既要切慕属灵恩赐,也要正确使用属灵恩赐。

1、要切慕能造就教会的恩赐(14:1—25)

在14章1--25节中,保罗提到哥林多教会中3种属灵恩赐,即作先知讲道的恩赐,说方言的恩赐和翻方言的恩赐。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要追求能造就教会是恩赐,并且教导他们要正确地使用恩赐。

(1)先知讲道能造就教会(14:1--5)

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原文作“是说预言”。下同)。那说万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上帝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但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14:1--5)

在希腊文中,“切慕”(14:1)有“永不停止”之意。虽然有些哥林多信徒滥用属灵恩赐,但保罗并没有要求他们停止使用,而是鼓励他们继续追求,“你们要切慕属灵的恩赐”(14:1)。为了教会的益处,上帝要赐下许多属灵恩赐(12:31)。保罗鼓励哥林多信徒要切慕属灵恩赐,但更要羡慕作先知讲道(14:1),因为作先知讲道更能直接造就教会。接着,保罗从4个方面对比说方言的恩赐和作先知讲道的恩赐。

a、说话的对象不同。说方言的是对上帝说,“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上帝说”(14:2)。说方言的人向上帝祷告。而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14:3)。

b、造就的对象不同。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14:4),对别人没有什么益处。说方言的人不明白自己所说的是什么,但“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14:2)。“在心灵里”希腊文是“pneumatic”,有的解经家认为,它是指那说方言的,乃是在自己心灵里讲说各样的奥秘;有的解经家将它译为“藉着圣灵”,指那说方言的,乃是藉着圣灵讲说各样的奥秘。

“奥秘”是人自己无法察明的事,但也指上帝如今向人解明的意念。而作先知讲道,是上帝向人说话(14:25,30),不仅使讲道者蒙福,也造就、安慰、劝勉别人(14:4)。属灵恩赐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别人得福,得造就,因此保罗说:“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14:5)。

c、目的不同。用方言祷告的人,只是向人呈现奥秘;而先知讲道,是要叫人明白“各样的奥秘”(参4:1,13:2)。

d、果效不同。说方言的人所使用的是自己也不明白的语言,“没有人听出来”(14:2)。这也暗示哥林多教会中的方言是人无法听懂的语言,与《使徒行传》2章1--13节记载门徒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不同。而作先知讲道既清楚明了,又无需翻译,能直接造就教会。

虽然保罗肯定说方言和作先知讲道这两种属灵恩赐的价值,但他更希望哥林多信徒追求作先知讲道的恩赐。

(2)方言若不翻出来,无法造就教会(14:6--19)

弟兄们,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或知识、或预言、或教训,给你们讲解,我于你们有什么益处呢?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所弹的是什么呢?吹无定的号声,谁能预备打仗呢?你们也是如此,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向空说话了。世上的声音或者甚多,却没有一样是无意思的。我若不明白那声音的意思,这说话的人必以我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为化外之人。你们也是如此,既是切幕属是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所以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然,你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话,怎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你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我感谢上帝,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14:6--19)

在14章6--19节,保罗强调,说方言的目的是造就教会,多次以自己为例,指出,若有人说方言而没有人翻方言,那就无法使他人得着造就。

“弟兄们”(14:6),保罗再次以亲切的称呼唤起哥林多信徒的注意,希望他们留意保罗下面要教导的内容。保罗以自己为例说,“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或知识、或预言、或教训,给你们讲解”(14:6),那对哥林多教会没有什么益处。

保罗说,那就像“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14:7),就使人无法欣赏,无法理解乐器所表达的音乐语言。又像一支军号,如果发出的是“无定的号声”,战士不可能“预备打仗”(14:8)。“号声”是军长对远处士兵的号令,军长必须吹士兵能明白的号声。如果军长吹无定的号声(士兵不知“进”或“退”),就全无作用了。

保罗用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强调属灵恩赐的目的是造就他人。在聚会时,如果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方言,等于是向“向空说话”(14:9),也就是“向空气说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保罗说:“世上的声音或者甚多,却没有一样是无意思的。我若不明白那声音的意思,这说话的人必以我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为化外之人”(14:10--11)。

“意思”希腊文是“dynamis”,意为“力量”,“能力”。声音如果不能使人明白它的意思,就没有“能力”可言。保罗指出,世上的语言很多,但每一种都是有意思的。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既是切慕属灵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14:12)。

为了避免哥林多信徒误解保罗否定说方言的价值,禁止人说方言,保罗说,可以追求说方言的恩赐,但“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14:13)。

保罗再次以自己为例说,“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14:14),我所祷告的内容也就不能为别人所理解,不能使别人得益处。“灵”是指使人能明白上帝的事情的能力。“悟性”指人理智方面能力,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人能说方言完全是圣灵在人的心灵里面工作的结果,不是人的悟性所发生的作用,所以说他的悟性没有果效。但保罗并不是要贬低悟性的价值。

“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然,你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话,怎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你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14:15--17)。

基于上述的原因,保罗主张,在教会聚会中,既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既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因为如果只用灵祝谢,祷告,那不通方言的人,由于不明白你说的话,就不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你感谢的内容固然是好,但却不能造就别人,不能使人得益处。

保罗再次以自己为例说,“我感谢上帝,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14:18—19)。“强如说万句方言”是当时流行的夸张说法。

保罗虽然有说方言的恩赐,而且他在上帝面前用方言祷告的数量,比哥林多教会的众信徒说方言都多,但从造就教会出发,他宁可说教导人的话,而不说方言。因为方言若不翻出来,就无法造就人,无法使人真正信靠基督。“五句教导人的话”和“万句方言”,二者形成强烈对比。保罗显然藉此鼓励哥林多信徒要追求作先知讲道。

(3)若无人能翻方言,就不要说方言(14:20--25)

在14章20--25节中,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在聚会时,如果没有人能翻方言,就不要说方言了。否则,那是没有爱心的表现。

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律法上记着:“主说,‘我要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不听从我。’”这样看来,说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作先知讲道不是为不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信的人。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癫狂了吗?若都作先知讲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进来,就被众人劝醒,被众人审明,他心里的隐情显露出来,就必将脸伏地,敬拜上帝,说:“上帝真是在你们中间了。”(14:20--25)

“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14:20)。“弟兄们”,表明保罗将话题转到指示哥林多信徒新的内容上。“大人”希腊文是“teleios”,意为“成熟”,“完全”。保罗说,若是教会中没有人能翻方言,那就不要说了;否则,那是不关心他人需要的表现,是小孩子的行为。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在心志上要做大人,成熟起来。在此之前,保罗也曾这样劝勉他们(3:1--2)。

律法上记着:“主说,‘我要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不听从我’”(14:21)。“律法”不是单指摩西五经,而是包括整本《旧约》。这节经文是保罗引用《以赛亚书》28章11节,那里记载上帝藉着入侵以色列的亚述军队,用以色列人听不懂的外邦语言说出审判他们的话。保罗指出,即使上帝藉着说“别的方言”的人对以色列人说话,他们还是不听从,不信,可见方言只能造就说的人,对于造就别人却是一无用处。

保罗总结说,“这样看来,说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14;22J。“证据”意即“标记”,“记号”。“作证据”可能是指作审判的记号。

对于不信主的人来说,听到没有翻出来的方言就如同受了审判一样,因为他们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但“作先知讲道不是为不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信的人”(14:22),先知讲道能造就信徒,使人得益处,将众人“劝醒”和“审明”(14;24),揭示人心里的隐情(14:25),以及引导人敬拜上帝(14:25)。

“劝醒”希腊文意为“经过试验,使确信”,这里指在充足的证据下,使人确信。“审明”希腊文意为“经验”,“重复的检查”。这些先知讲道的果效,显然是说方言所没有的。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