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做得人的渔夫

日期:2020-10-11作者:艾洁恪

经文:太4:18~20;可1:16~18,5:1~11

以上读的三处经文都是有关彼得在加利利海边蒙召经过的记载。虽然前三福音关于彼得蒙召经过的记载在细节的描述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就是主对彼得的呼召目的是相同的——得人如得鱼。我们都是同蒙恩召的人,也许主给我们各人的恩赐有所不同,也许主对我们各人的托付也有所不同,也许我们各人的能力、才干也有所不同,但是主给了我们同一个呼召,就是要我们做得人的渔夫。那么,我们当怎样才能做得人的渔夫呢?让我们一同从圣经的话语来思考。

第一点:跟从主,对使命有清楚地认识

记得1991年,当我们刚来到这所院子上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一位老教师非常严肃地对我们大家说:“你们一定要有清楚蒙召的经历,一定要有亲耳听到神呼唤的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的话,请慎重考虑你的选择。”他把《士师记》十八章三节所提的三个问题“谁领你到这里来?你在这里作什么?你在这里得什么?”摆在了我们面前,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仔细思考,并且认真作答。他说:“一个没有清楚明白自己使命的人,就像是一个奔跑没有定向、斗拳打空气的人;一个没有清楚明白自己使命的人,即便是走在这条侍奉道路上了,充其量不过是个挂名的渔夫,不能按主的心意去得人。”从圣经中我们看到彼得一听到主的呼唤,马上就弃掉船别了亲人跟从了主。彼得的这一举动也许会得到许多人的赞赏,因为他是毫不犹豫地撇下所有,跟从了主。可是他当时跟随主时,是否真的已经清楚明白自己使命了呢?应该是没有。因为从圣经上的记载来看他蒙召后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最初弃掉船别了亲人跟随主,只是一种简单的跟从。当主叫他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时,他虽然把船开过去了,却并非出于甘心情愿,这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他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请大家注意“但依从”这三个字,这时的彼得仍旧心存疑惑,他是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勉为其难地依从神的话。我想也许这时候的他在想,主耶稣不过是个会讲道、会医病赶鬼的人,对于打鱼,主耶稣是外行。而他呢,他才是真正的行家。现在外行要指挥内行,这多少让他有点难以接受,所以他勉强放下一个网,哪知却网住了许多鱼,并且网都险些要裂开。彼得看见这个神迹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他俯伏下来说:“主啊,我是个罪人。离开我吧。”我想这时的他应该说:“主啊,你真行,果然被你料中了”之类话,可他却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并要主离开他。这是彼得生命的一次飞跃。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主。他对自己的使命始终有非常清楚地认识,他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到这世间的。《路加福音》二章记载马利亚和约瑟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发现耶稣不在身边,就回头找耶稣。当他们找到他 ,玛利亚问耶稣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主耶稣的回答出人意料,“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这样的回答出自一个十二岁HT的口,足可见他对自己的使命有多么深的认识。《马太福音》十六章记载主耶稣对门徒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如何受难被杀及复活这件事。彼得一听到就动了慈心,用肉体的良善拉着主说万不可如此。按人的角度来说,彼得的这一举动是出于情意,出于对主深深的爱,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主却不接受他的这番美意,并且立即责备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这话听起来过于严厉,有点不近人情,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主对自己的使命认识之深。主耶稣之所以这样不体谅彼得的心情,是因为他十分清楚被钉S字J是父神在创世之前的计划,他必须流血,罪才能得以赦免。因此他不能让人的善意来阻挡神的工作,破坏神的计划。主耶稣对自己的使命因为有清楚地认识,所以他可以做到凡事以父的事为念。我们每一个蒙召奉献的人,也当有这样清楚地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放弃一己的私利和得失,真正爱教会如同爱自己的家。有了这样清楚的认识,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光阴,珍惜神赐给我们的健康和平安,甘心乐意地服侍他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随随便便地改行弃业,轻易放弃自己当初立志奉献的选择。否则,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可能就会像旧约的先知约拿那样,忘记了自己作先知的本分,因为不喜悦尼尼微人得救而逃避耶和华神的面;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也可能就像底马那样因贪恋世界而离开所蒙的恩召,甚至像犹大那样卖主卖友。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也同样把这三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谁领你到这里来?你在这里作什么?你在这里得什么?”愿我们在神的面光之中,好好省察自己。

第二点:效法主,有一颗宽广的心。

一个得人的渔夫,他必须要效法主,有一颗宽广的心。《约翰一书》三章二十节说:“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可见神的心是何等的宽广。他甚至宽广到可以把全世界人的罪都赦免,都饶恕,都包容在内。他不偏待人,也不以外表断是非,他是公义的神,同时又是满有慈悲怜悯的神。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他叫清晨的日光照好人,也照歹人。他的心是那样的宽广,以至于当他在S字J上受刑,忍受屈辱、嘲笑时,他想到的不是别人对他的恶,不是审判,不是嫉恨,不是咒诅,而是代求,“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彼得、安得烈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些无知的小民,没有多少文化的渔夫,可是主却不挑剔他们,不轻看他们,并且呼召了他们来作他的门徒,而且大大使用他们,甚至藉着彼得的讲道可以让三千人来归主。主耶稣不用一兵一卒,却征服了千万人的心,是因为他那颗极其宽广的心可以容纳一切。圣经中多处把人比喻作器皿,如“使我成为空虚的器皿”(耶51:34);“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徒9:15);“作成贵重的器皿”(罗9:21),这种比喻不无道理。我们都知道,一个器皿越大,它就越能装盛许多的东西。我们的器皿越大,那么也就越能盛神丰盛的恩典,我们也就越有东西可以拿出来与他人分享。我们的心胸越狭窄,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器皿越狭小,那么神丰盛的恩典就无法注入得多,慢慢地我们的生命就会枯萎,也就更别谈从我们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来滋润我们身边的人。以前我读《路加福音》十八章记载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时,我常觉得好笑,甚至觉得有点夸张,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对比度也实在太强了,我有点不大相信法利赛人会这么傻,作这样的祷告。可是当我冷静下来再来仔细思量这段经文时,我发现其实这种自以为义的心态时常在我们心里作怪。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是有两个人相处,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各个方面作比较,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我们会真的以为只有我是最忠心的,只有我是恒守主道的,只有我是常在主里面的,只有我是配得神称赞的。《路加福音》十七章三十四节说:“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相信更多的人想到的是自己一定是被取去的那个,而不是被撇下的那个。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像马大那样挑剔妹妹,标榜自己,向主诉苦说:“主啊,我妹子留下我一个人来服侍你。”似乎神的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是真正在劳苦操心,在尽心尽职。更多的时候,我们就像软弱时的以利亚那样,在神面前邀功说:“神啊,你的先知都被害死了,只剩我一人了。”似乎只有我一个人是真正为神的道坚守到最后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吹毛求疵,早已习惯了冷眼看世界,所以我们一味地埋怨我们身边的环境太差,一味地埋怨我们周围的人素质太低,一味地责怪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一味地责怪没有伯乐来识我们这千里马。我们越是埋怨,越是挑剔,我们就越觉得生活没有动力,生命没有色彩,慢慢地我们就失去了见证。今天,神既已呼召我们做得人的渔夫,那么我们的心就必须像主那样宽广,学会饶恕,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否则,按我们的老标准,能够让我们看中的,或者说我们愿意得的人是寥寥无几的。有一段话曾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段话是这样的:当你的生命孑然独行于荒野,可否经受得住孤独和痛苦的煎熬?甚至,在你蹒跚的身影之后,还有无数的诽谤和嘲讽,你是否仍能默然坚守?沙滩能让汹涌澎湃而来的海浪心平气和地退去,并且留下些珍珠和贝壳,是因为其胸襟的坦然与博大。痛苦和孤独检验着你生命的弹性。要知道,黎明不是因为鸡叫而到来,鲜花也不是因为赞美而芬芳。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想到的是一个传道者的形象,在这条侍奉的道路上,有同工的攻击,嫉妒者的诽谤,朋友的嘲笑,这些时常会让你觉得孤独和痛苦。但如果你的心胸像沙滩一样坦然而博大,像沙滩一样经得起风浪的冲击,那么我相信,经过冲击涤荡后留下的一定是闪光的珍珠和贝壳,一定是生命的精华。

第三点:听从主,进到生命的深处。

两年前在一位弟兄的婚礼上,一位老教师对我和身边的一位弟兄说,这次他生病住院期间,真的是大有收获,他得以有机会更好地去思考神的话语,他更深地体会到了神话语的含义了。他住院期间,给他周围的病人传福音,把基督介绍给那些从未听过福音的人。让他大得安慰的是,有人接受了福音。他说他突然间明白了主耶稣说的把船开到水深之处是什么意思了。他认为“水深之处”就是要进到人群中去,在那里才有你要得的人。如果你天天脱离人群,那又从何处得人呢?就是从他的那次谈话之后,我才开始留意这节经文。神的话真的是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咀嚼。在咀嚼中,你可以听到神的声音。这位老教师的话提醒我去琢磨这“水深之处”究竟还意味着什么。我想“水深之处”也意味着主耶稣要我们的生命进到深处。我们知道一棵树上的果子愈多,树叶愈茂盛,根总是扎得愈深。在《耶利米书》十七章八节说:“他必像树栽于水旁,在河边扎根,炎热来到,并不惧怕,叶子仍必青翠,在干旱之年毫无挂虑,而且结果不止。”为什么在大地干旱之年还能结果不止呢?是因为它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了地底下。有人说,一个聪明老练的渔夫,总是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影子投在水面上,以免惊散了鱼群。那我想,一个得人如得鱼的渔夫也应当尽力使自己隐藏起来,隐藏在基督里,并且在基督这块磐石上生根建造,这样一来,即便风吹、雨淋、水冲都不能让我们所建造的倒塌,这就是进到了主所说的灵性生命的深处。孔子曾经到洛阳向老子请教过礼,老子告诉孔子说:“一个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空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老子主张无我、无欲、清虚、自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我们当追求的生命的深度。对于一个得人的渔夫来说,深度的灵修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主耶稣在出来传讲天国的福音之前,曾有18年之久的潜修和默想;约翰在为主预备道路之前,也曾在旷野灵修默想,预备自己;使徒保罗之所以大有能力,也与他在阿拉伯旷野的三年预备不无关系。深度的灵修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预备自己的过程,深度的灵修生活就是一种与神同在的生活。在灵修中,我们不但可以寻求神的旨意,明白神的旨意,而且能藉着神话语的光照,校正自己的生活方向,支取从上头来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时常感到我们的侍奉疲乏无力呢?为什么我们讲道没有力量,作工没有果效呢?是因为我们过于忙碌,过于浮躁,活在肤浅的表面,我们的灵修生活流于形式,我们的读经常走马观花,我们的祷告常有口无心,我们喜欢追求一种表面的繁荣,而不愿退到灵的深处去仔细思想揣摩神的话语。我们就像彼得一样把船停在水浅的地方,所以虽整夜劳力,并无所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觉得自己并不懒惰,但并无多大收获的原因。当彼得听从主的吩咐,把船开到水深之处时,一下网就打着了很多的鱼。今天主耶稣也同样吩咐我们把船开到水深之处,藉着深度的灵修,离开浮躁的生活,在基督里平稳安静;藉着深度的灵修,使我们的内心忙而不乱;藉着生命的进深,使我们的劳力大有收获。

有一首诗叫《炼我愈精》,这样唱到:“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出油;你若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能变成酒;你若不炼哪哒香膏,它就不会流出芬芳。”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生命要进深,也必须经过锤炼。所以,如果今天主给我们什么担子挑,不要害怕,勇敢地接受它,因为这是生命进深必要经过的一步。

上一篇:一粒麦子

下一篇:生命追求的典范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