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必胜的争战

日期:2018-05-18作者:保罗.华许

鉴于世界如此的敌对,我们或许要问,基督徒有何确据会得胜和不至于动摇?答案很简单:我们的盼望不是自己道德的坚韧、宗教上的尽忠或个人的敬虔,而是我们救主的大能和救恩的本质——我们在他里面。使徒保罗如此说:“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
 
  在约翰一书5:4-5中,基督徒必胜的争战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现实依据。他能得胜是因着重生、对基督的位格及其救赎之工的信靠,以及住在他里面的圣灵的大能。换句话说,我们必然能得胜是他的胜利,是出于他的能力,是为了他的喜悦和荣耀而作成的。基督徒的争战是真实的。他被呼召带着最大的殷勤和热情去努力、去持守、去争战;然而,当尘埃落定,仇敌一一被打败时,基督徒必须承认,争战和胜利是属主的。如果我们得胜,是因着他给我们的信心。如果我们没有因试探而跌倒,是因为他救我们脱离凶恶。如果我们在怀疑和失望的黑暗迷宫中不断前行,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向导。如果我们在争战中显出至大的勇气,那是因着他在我们里面所建造的。如果我们站立,是因为他使我们站立。如果我们本着最大的殷勤和牺牲去作工,也是唯独他的恩典。只要基督徒尝过主恩的滋味,都不会对此辩驳,也不认为神在此居功过高,或邀功过满。反之,他们会像大卫王和使徒保罗一样高声赞扬说:
  
  耶和华啊,荣耀不要归与我们,不要归与我们,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诗115:1)

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1:31)

约翰认为,重生是基督徒必胜的第一个真实确据,“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约一5:4)。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已多次领会了这一教义。重生的教义是神奇妙的工作,一个彻底败坏、敌视神和不顺从他旨意的人因此而得到翻转,成为爱他的新造之人,喜悦他的旨意,寻求他的荣耀。这解释了为什么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向着神能活过来,也回答了如下的永恒问题:“这些骸骨能复活吗?”(结37:3)。
  
  可以说,重生的教义在当代福音布道中已经失丧了。对此错误的理解和传讲也导致了一些严峻的后果。归信的荣耀被简化为仅是一个跟随基督的个人决定,而不再提及该行为所需的奇妙神迹,基督徒不过做了个决志祷告,他是否成长、结果子或继续前行则有赖于他进一步的决定。所以,他因着为基督做的正确决定而获取永生。如果决定放弃,他可回头去过放纵情欲、与世为友和道德败坏的生活。此观点是对归信本质的忽视,将救恩的整个过程建在那些信心很少或从未归信的个人的意志力上。
  
  然而,有关重生和归信的正确理解是:由于神翻转人性情、喜好和意志的大能,他会因着悔改而相信,他是爱神的新造之人,渴望取悦他,渴求顺从他成为他的形像,他如今能做出正确决定是因为他有着正确的喜好——他的性情得到更新,在真理的公义和圣洁中竭力成为他的形像。所以,他能得胜,是藉着神使他如此得胜的神圣奇妙大能。
  
  第二,约翰一书5:4将基督徒争战的得胜归于对基督的位格和他的救赎之工的信心。神因着人的信算人为义、给人在他面前公义的地位是基督信仰的基石。除了信徒生命中的这一真理的事实外,没有其他更稳固的基石了,也没有其他平安或力量来抵挡身心内外的攻击。如果没有因信称义的教义,得胜是不可能的。
  
  为了悔改归信,一个人至少要认识到神公义标准的严肃性和他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现实。随着他对圣经的逐渐了解,他会更加坚信他的品行和神之间的巨大差距,他所能达到的和神的标准要求的相距甚远。而如果他不确定因着对基督的信那确定、完备和永不改变的义已经归算在他的身上,就会走向绝望和放弃的边缘。他能够战胜每个试探,仅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因信称义”,他已经穿戴了基督公义的外衣。他在神面前的正确位置不是基于他自己的德行和功劳,而是建立在毫无瑕疵、完全公义的那一位的至善美德之上。就算有诸多软弱和失败,他仍能得胜站立,因为他相信福音那确定无疑的话语: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5: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1)

叫信徒跌倒的有源自他内心的失败、怀疑和绝望。他也面临着撒但的严厉指责和控告。它是伊甸园里的蛇,又叫魔鬼,欺骗着整个世界。它内心满是愤怒,因为它清楚自己的时间已不长。它又如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它是残忍而无情的敌人,对神的子民有难以想象的憎恨。它的目的就是使用地狱之火来摧毁基督徒。
  
  虽然魔鬼有着强大的军火库,但牠最高超的手腕便是指出信徒的失败,给他灌输他不在神的恩典中这一思想。它挥着刀剑,一边砍伤信徒,一边斩除他对治愈的盼望。它的手段是,在不断夸大信徒失败的同时,不断贬损神对他子女那无条件的爱。
  
  如果基督教是一种行为宗教,传播的教义涉及哪怕一丁点人的自义,那么我们会被逼至绝境,也将在刑罚中离开基督信仰,将基督教导看作一种神圣却是人类永不能实现的陈词滥调。它甚至比希腊神话中那些终生玩弄人类命运并乐享其中的神灵们还要残酷。而这正是魔鬼希望我们相信的!
  
  但基督教是离靠行为得救距离最远的宗教。事实上,基督教的核心是永不缺损和永不混杂的恩典。个人称义不是信仰和行为的结合,而是唯独信心。信徒的行为不会、也不能补充基督完美的工作,它只是后者的自然果效。那些因信称义的人同时也经历过和正经历着圣灵的更新。他们是新造之人,有着全然定睛在神旨意上的性情。纯正的基督教坚信,得救是信心的果子,而行为是救赎的自然体现和确据。
  
  魔鬼太希望让我们把行为加在信心上,来扭曲此完美教义的优先次序,使我们相信行为是得救的途径而非神救赎工作的果效。如此混淆严重背离了圣经的教导,因为在得救的原因方面,圣经在论到救恩时恩典和行为是毫不相容的。正如保罗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中所说的,“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罗11:6)。再次强调下,这并非否认雅各的“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教导。我们称义乃本乎恩,也因着信,而行为只是称义和更新的证据。
  
  信心是信徒战胜世界、不屈服于世界诱人试探或猛烈攻击的途径。在身心内外的无数争战中,在仇敌和失败面前,基督徒所依赖的只有基督永不动摇的根基。他们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腓3:3)。当疑虑升起,遭受仇敌放肆地击打时,信徒不试图从里面寻找个人长处或力量,而是在基督里把眼目转向神,斥责仇敌的猛烈控告,大声地宣告:“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8:33-34)
  
  藉着信心,信徒战胜来自内心和仇敌的控告,甚至个人失败的现实也不能让他被恐惧所奴役,或被绝望所捆绑。他始终相信自己在神面前被看为义,因为他的信仰是扎根于救主基督的位格和救赎之工里的。正如赞美诗作者史皮福(Horatio Spafford)在歌词中如此美妙地诉说着:
  
“撒但虽相侵,诸多试炼来临,
但有主美证在我心,
基督早看清,我乏助之困境,
甘流血救赎我,赐安宁。
回看我众罪,全钉在十架上,
每想念时心极欢畅。
主担我重担,何奇妙大恩情,
赞美主!我心灵得安宁。”
  
  最后,基督徒必胜过争战是因为住在他里面的那位。约翰写道:“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一4:4)我们要知道的最伟大的真理是,神不仅与我们同在,他还藉着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即便是我们中间最敬虔的信徒都无法完全测度此真理所传达的与神的亲密相交。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子,神已把他儿子的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不禁要喊道“阿爸,父”!他是印记和明证,我们不再是奴隶,而是神的儿子,他的继承人。他让那体贴我们的灵来确保我们是神领养的儿女。他是我们将来被赎基业的凭据。
  
  按着我们的需求,内住的圣灵照应我们,使神在我们身上的伟大计划能够实现。他使我们能理解一些神为我们所做的、在基督里面赐给我们的。他帮助我们持守交托给我们的福音教义,使我们不偏离福音真理,也不会用“别的福音”误导他人。他与我们的肉体情欲争战,帮助我们抵挡各样的猛烈攻击。他借着他的灵叫我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我们明白基督的爱,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我们。他保护我们免于诡诈,在生命中结出他的果子,引导我们,成全各样的事工。当“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8:26)。在基督里有着这样一位保惠师白白地赐给我们,我们怎能不战胜这个世界、肉体的情欲、甚至整个地狱呢?
  
  从此节经文中,我们要知晓的另一个伟大真理是,住在我们里面的神比我们所有仇敌加起来都要大无数倍。宇宙间的整个人类和魔鬼要是一起来攻击神的宝座,其影响也不过是蠓虫用头去撞花岗石。在他面前,万国不过是沧海一粟。在他看来,它们所有的力量加在一起不过是九牛一毛。他铺张苍穹如幔子,使君王归于虚无,使地上的审判官成为虚空。“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或问他说:‘你作什么呢?’”(但4:35)。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和谋略抵挡耶和华。
  
  这就是住在基督徒里面的神。他不是位信实而无能的神,也不是位有能而不信实的神;反之,他是信守他承诺的神,他所承诺的他必会行。在我们里面开始善工的他必成就这工。他能保护我们不失脚,叫我们无瑕疵,欢欢喜喜站在他荣耀之前。所以,我们当中最小和最软弱的也可以和使徒保罗一样喊出:“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7-39)
  
选自作者讲章《重拾福音》系列之《福音的确据和警戒》——战胜世界

上一篇: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下一篇:错失良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