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马其顿——合神心意的教会 林后8:1-- 15

日期:2016-10-27作者:谢宏忠

林后8:1-- 15 马其顿——合神心意的教会 

 

当人问我在那间教会聚会,我会得意的说「和平东聚会点」,我与和平东聚会点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是因着教堂如何豪华、设备新;自我1997年夏天信主至今,我一直在这里聚会,这里是我灵命成长的地方,我为她笑过,也为她哭过。我亲眼看见了教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经历了教会的五次搬迁,亲眼看到了诗班的组建及成长过程,诗班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经历了教务组、勉励组、义工小组等的建立,亲身参与了教会的许多事情……当然并不是说教会没有问题:象我们聚会点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工人走不出去,外面的活水又难进来,肢体生命还有待提高,教会还不奋兴等……。但她是一个有爱心、有信心、有盼望、合一、奋兴、追求、长进、发展中的教会,许多工人也说我们的聚会点是个奋兴的教会。我们要问,我们在神的眼中是一间怎样的教会?合神心意的教会不在乎教堂是否豪华,人数是多是少,堂内硬件是否高档,也不在乎会众的知识、恩赐、地位、种族、肤色等外在的东西;根据创12:2、申7:7和4:6-8三处经文,我们看到神心目中合神心意的教会必须包含三个特质:一是行出神的话语。二是活出神的同在。三是给出神的祝福。

马其顿教会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在在欧洲建立的教会,徒16:9-10。当天晚上,保罗得到一个异象,在异象中他看见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恳求他说∶“请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一有了这个异象,我们立刻准备往马其顿去,因为我们知道上帝呼召我们去传福音给当地的人。有人说,这个马其顿人就是路加。保罗先后在此地建立了腓立比教会、贴撒罗尼迦教会,这两个教会都是在BP中建立起来的,也是让保罗得大得安慰的教会。腓立比教会从听到福音的头一一天起就,心合意地兴旺福音、一直支持保罗的布道事工,腓1:5;4:15-16腓立比人,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了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立比距帖撒罗尼迦10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之时,他们能一次两次地多次打发人去供给保罗,实在不易。马其顿教会人数不多,背景差异大,有上层人物吕底亚——出售紫色布匹的女商人,也有中层人物——狱卒;还有下层被鬼附着的使女。场地不大,设备不新,但他们是一个给的教会,能够使别人得福,因此他们是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保罗不轻易夸奖一个教会,但他对哥林多教会夸奖马其顿教会,因为马其顿教会是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今天我们就是要从三方面来效法马其顿教会,成为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今天我们从三个大方面与肢体交通《马其顿——合神心意的教会》

一、「给」的动机

社会上给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为人,有的为名,有的是为利,有甘心乐意的,也有不情愿的被迫的。即使教会里,给的动机也不相同,有的为神,有的为人,也有为名为利的,因此有的神悦纳、纪念,有的神不纪念。创4:3-5神不喜欢该隐和他的祭物,喜欢亚伯与他的祭物。赛1章记载神因以色列人背逆,而厌烦了他们献祭;林前13:3写到如果给的动机不纯,不是为爱即使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人,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被人焚烧,仍然没有益处。而寡妇的两个小钱却得主的称赞。神看重的不是量,而是动机。我们从2小点看马其顿教会给的动机。

1.不是功德,乃是恩典。「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v.1)当马其顿众教会得到神的恩典之后,有两种特别的表现:(1)「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2)「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v.2)马其顿众教会的信徒虽然受到BP,生活穷困,财产被抢夺,但仍能慷慨的给予,这样的信徒是伟大的信徒。“只有穷人才帮助穷人”,因为他们知道贫穷的滋味。他们能够给,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而不是功德。今天我们正处在丰年,神的恩典丰丰富富,政府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到处是大教堂、小聚会点,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廉价地买到各种版本的圣经,各个层次的传道人应有尽有,多少信徒不再听道,而是品道,那里有好传道路人就往那里去。既没有大试炼,也比马其顿众教会的信徒富足得多,我们应该比他们更乐于给予,在这方面我们教会许多肢体作的很好,甚至超过了什一奉献:感恩会常有四五十名肢体报名,给5.12地震灾区捐款7000元,每年11月份给培训中心第一个主日捐也在2000元……。希望肢体以后能作的更好。

然而,我们看到在社会上那些愿意给的人以及其它宗教比较是属于功德型的人。佛教讲究功德,舍衣放饭、修桥铺路、济贫……,为来世积功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文艺、体育、商界明星上百万捐款,当然许多是“逼”出来的,这么大笔的金额在基督教圈子很少见。从人的角度看,「功德」是为自己,是一种交换,给是为了得,得从人来的荣耀,大肆宣扬,光想叫全球人都知道,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恩典」是一种回报,是为了神也为了人,是白白的得来,白白的舍去。表面上看来,功德的力量好像比较大。但是从神的角度来看,恩典的力量更大。因为人能够给,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更是神的恩典在人心中的工作。因此当一个人对神恩典的体验愈多,他就愈愿意给出去,也会给得愈多。提前1:15保罗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 正因为保罗有这样对神恩典的体验,他知道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所以他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他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 明知前面有患难与捆锁在等待他,他为福音视死如归。他给出的是他所有,他的生命,他的全人。

基督徒不能够给,问题在于对神恩典的体验不够深。伯大尼的马利亚能打破玉瓶,把极贵重的真哪哒香膏倒在耶稣的头上,那瓶香膏值3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马利亚为什么舍得?因为她经历了主耶稣极大的恩典,看见听见了主所行的神迹,她专心听道,知道耶稣就是神所差到世上来拯救世人的弥亚赛,主使她的弟弟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因此,一瓶香膏算不了什么。保罗用两个词语来描写马其顿人对神恩典的反应,一是「仍有满足」,二是「格外显出」,这两个字都表明了当一个人被神的恩典充满之后,他的给予好像活水涌流出来,而不是装出来或挤出来。

教会虽然不讲功德,但有时候仍隐约会显露出功德的心态。有一则漫画:画上有一位指挥交通,接待停车的人,向一位信徒说,抱歉,停车场车位已满,因为您来得较晚,麻烦您停远一点,再走回来聚会。那开车的信徒说,难道你不知道这个停车场是我奉献的吗?这就是功德的心态。求神帮助我们效法马其顿教会,真正明白给的动机不是功德,乃是恩典。

2.不是比较,乃是爱心。「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借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v.8)这里是圣经中唯一合法,可以跟别人比较的经文。表面上看起来,保罗好像拿哥林多教会跟马其顿教会比较,其实他是希望哥林多教会给出去,是出于爱心的动机。这里的比较是为试验我们的爱心是否实在;是省察自己的爱心,而不是与别人的对比。人的本性爱比较,攀比,所以有句话说:“死有面子活受罪”。在给汶川灾区提款时,出现个新词“逼捐”,那些名星、大款们并不甘心情愿捐,因此新闻媒体就把他们捐款数额公布于众,使他们碍于面子不得不捐。

基督徒的服事如果也落入这光景,就会造成教会的亏损。邯郸有三大会幕,小聚会点众多,教会之间如果互相比较,看到别的教会作,我们也要作,我们就要小心。因为比较往往带来竞争,而竞争会把原本很美的事变得不美。比方北堂要建堂、罗城头聚会点要买聚会场所……,有的聚会点能成千上万给,有的只能给几千,各地根据自己情况而给,不要攀比,更不能盲目比较。因此,我们一起来学习用爱服事,惟有爱才能带出最大的给予,就好像我们的神,因爱世人的缘故,甚至把祂的独生爱子赐给我们。

二、「给」的榜样

1.不在乎自己的困境,乃在乎别人的需要。「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v.3)马其顿教会虽然贫穷,但他们不只看到自己的困境,乃是看到耶路撒冷教会的需要。当时耶路撒冷有大饥荒,马其顿教会虽然贫穷,仍慷慨大方的给予,他们看耶路撒冷教会信徒的需要,如同自己家里的需要。他们看到保罗的需要,因而一次又一次地打发人去供给保罗的需要,使保罗的心因他们大得安慰。

韩国教会约有五万间,其中四万七千多间的人数在30到300人之间,而这些中小型教会有很多都座落在乡下偏远地方。一间大地教会的奉献支持了几百位偏远乡下地区的教会领袖去参加他们的特会,他们不只看到自己教会的增长,也看到别人的需要。

我想到在台湾的偏远地区,也有一些传道人默默的坚守岗位,为主打美好的仗。我们是否可以为他们奉献,主动邀请他们,提供旅费住宿,让他们也能在此享受神给我们的恩典,并真实的从我们教会感受到神的爱。

2.不是被动要求,及是主动请求。「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v.4)马其顿教会的信徒的给予不是被动要求,不得不给,而是主动请求。不但有感动,且有行动。而哥林多教会的表现则刚好相反。耶路撒冷的教会遇到大饥荒时,哥林多教会就起意要开办慈惠捐,然而过了一年,募款仍尚未筹到。有感动,却没有行动,因此保罗写信提醒他们既然作了,就要作成。

三、「给」的原则

1.先把自己献给主。「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v.5)更贴切的译法应该是「他们没有照着我们所期望的给出去,而是先把自己献给主,寻求主的旨意之后,再把自己献给我们。」马其顿教会给的原则,并不是受到保罗的影响,他们乃是先把自己献给主,然后再把自己献给众教会。「先把自己献给主」的意思是,在奉献的事上不要给自己设底线。有些弟兄姊妹非常理性,作年度计划时,预算奉献给神的额度确定之后,即使教会有迫切的需要,讲员在台上大声疾呼,声泪俱下,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不是圣经的原则。

圣经「给」的原则是先把自己献给主,因此,祷告应该是「主啊,你要我给出多少?」我们很怕这种祷告,因为怕听到神说:「将你所有的一切变卖,分给穷人」。然而这是多虑了,因为保罗在林后8:12节说:「人若有愿作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太19:21-22记载一个少年财主寻求永生之道时,主要他去卖掉你所有的产业,把钱捐给穷人,你就会有财富积存在天上;然后来跟从我。那青年一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开了,因为他非常富有。而路19:8记载税吏长撒该悔改后,主动地对主说:“主啊,我要把我财产的一半分给穷人;如果我欺诈过谁,就还他四倍。”当我们愿意先把自己献给主的时候,表示我们愿意让神在我们所拥有的事情上作主。有时候我们很想给的更多,但没有能力给,神知道。有时候我们能给的更多,却没给到那个程度,神也知道。寡妇的两个小钱同样得主的称赞。在天国的帐簿上,神登记我们奉献的金额额度和我们愿意的心息息相关的。

保罗被解送罗马时,有贴撒罗尼迦信徒亚里达古陪同,而他若要跟保罗去罗马,只能用保罗的奴隶身份,亚里达古就甘心做了保罗的奴隶,而之前他已先把自己献给主。我们若跟神计较,吃亏的还是我们。信心之父亚伯拉罕把独生爱子以撒献给神,然而终究没有杀了他的孩子,耶和华以勒的神在山上必有预备,神赐下了亚伯拉罕之约。有时候神试验我们的信心,是要我们经历祂的丰富。

2.再以有余补不足。如经上所记「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v.15)这是吗哪原则。旧约时代以色列人行走旷野,神从天上降下吗哪供应他们食物,神给他们一个原则,要各按所需,拾取吗哪,贪心的多收,客气的少取,神都知道。神用俄梅珥量器一量,终究按着你所需的给你,这是神的均平原则。神在教会里也作同样的调整工作,教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在教会生活,是以有余补不足的互动生命关系,保罗说:「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你们受累,乃是要均平。」(v.13)

教会里我们随时可以实践「以有余补不足」的原则,譬如每次主日崇拜,都有同工忙着看车子,让肢体安心聚会,另外还有打扫卫生的义工等,感恩会还有做饭工作,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让我们能在此享受敬拜,我们是否也有感动说,下次崇拜我来服事,让这些同工们也能好好敬拜,心里得安息。

今天我打的这条领带是我去大地教会时特别买的。大地教会的地下室有一个房间,是弟兄姊妹家里有八成新的衣物拿来教会,用很低的价格标售给教会其它有需要的人。我这条领带原价两万两千五百块韩币,教会标售价一千韩币,折合台币卅元,买这条领带是要提醒自己,以有余补不足的原则。

教会究竟是公司?还是神的家?有人视为公司,我来教会就想要「得」,要有好的讲道、敬拜、空调、座椅……要享受、要消费。所以我去最好的教堂,享受那里优越的条件,听牧师讲道。若我们心态是如此,求神调整,教会固然需要企业的管理,但也要有家的味道。家的味道就是给予。哥林多教会虽然在信心、口才、知识上都是卓越的,可是他们还缺少一件事,就是把他们从神而来的祝福给出去,因此在神眼中,他们不是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主耶稣则不是如此,「祂本来富足,却为我们成了贫穷,叫我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v.9)耶稣原在尊荣的高天上,拥有万有,却为我们的缘故,从荣耀的宝座降卑生在马槽里,成为木匠的儿子。祂到人间一无所有,甚至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但因着祂成为贫穷,叫我们可以成为富足。

我们都当效法耶稣的这种伟大,不断的给出去;使我们教会能成为服事众教会的教会。我愿与众肢体互勉,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乃是从地上长出来,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教会之所以合神心意,不在乎人数多少,乃在乎给出多少。愿神帮助我们,让我们这个小小的聚会点成为神心目中的合神心意教会。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
 

据谢宏忠院长讲道信息改写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