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团契生活与教会牧养

日期:2016-10-27作者:张效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教会逐渐成为教牧事工发展的重心。繁重的牧养任务,迫使同工们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牧养品质呢?

一、讲台的转型:逐步从教导转向启发

中国教会的传统牧养模式是以主日讲台的教导为中心,主日讲道也以“浇灌”式为主,周间的青年聚会和查经聚会也是以信徒领受为主,从形式上讲是增加了不同的聚会形式,但从实际的内容来说,不过是加添了一次讲道而已。当下城市教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希望讲台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信息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告诉大家是什么,也要让大家明白怎么做。即“属天的信息”也要“接地气”。信徒需要的牧师、传道不是灵性上的审判官,而是乐于倾听和回应他们需要心声的知心朋友和指导老师。

当前各地教会正在试行的团契、小组互动模式正顺应了这一需求,它打破了一味聆听的传统模式,使谈道的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向互动启发。

另外,随着教会多方面事工的拓展和需要,各种各样的课程也应运而生,信徒参与不同培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如圣经教导事工课程、如何侍奉教会课程、音乐事工课程、小组方式课程、一针见血的福音课程等,都以提问、互动、回应等比较活泼的形式进行启发教导,突破了传统教导的模式,知识性也越来越强;原来一人讲众人听的模式被多人分享的形式所替代,原来太过沉闷的聚会形式被提问回应式的轻松氛围所替代,取得了很好的真理教导的果效。

二、聚会的转型:逐步从固定转向流动

随着宗教政策的开放,近30年来城市教会的堂点越来越多(包括一些私设点也在增长),信徒的聚会去处有了更多选择。花两三元钱利用公共交通就可以到达城市的任何一间教会,信徒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讲员,甚至以“追星”的热忱表示自己是某某牧师的“粉丝”,不再固定某一教会。由于中国教会目前还没有实行信徒会员制,信徒一旦不满足一间教会的聚会,一周内便可以在多个地方参加聚会,形成了一种“旅游式信徒”或“蝴蝶式信徒”,于是也随之产生了“评论家式信徒”。信徒的不稳定性给教牧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但信徒对本堂教会缺乏委身与投入,造成侍奉队伍的动荡性,同时也给教会的讲台事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接近他们生活的信仰表达方式。传统的主日礼拜在时间上比较早,许多年轻人不愿那么早起床,就转而选择参加青年聚会和团契小组;他们认为四平八稳的聚会形式比较沉闷,喜欢激情四射的敬拜赞美;他们不满足于一味听道的领受模式,更喜欢互动式的小组团契。城市的包容性比较强,城市教会的信徒也有许多自由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团契、小组式的教会牧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牧养的转型:逐步从单一转向多样

传统教会的牧养模式较单一,除了主日聚会外,也就只有青年聚会、查经聚会等周间聚会:现代的教会信徒需求多样化,催促教会必须有更多样化的牧养和聚会形式(如现在农村教会也设立敬拜赞美电声乐队),开展和设立不同质的活动或团契:如单身营、夫妻营、ZR学夏令营、ZR学家长团契、中青年失婚团契、工商团契、妇女团契、孤寡空巢老人团契、常青团契等。

城市的生活虽是丰富多彩,人群拥挤,但城市人的心灵却常感空虚与孤单。因此,各种各样的讲座与营会、丰富多彩的培灵会和培训班,既满足了信徒的属灵需要,又丰富了信徒对真理信仰的认识,还提高了信徒的信仰素质与生活品格。

有的信徒还利用网络的方便,通过网上听道和一些有益的讲座,丰富自己的属灵生命;还有些有条件的信徒,运用自备车外出参加他们认为较好的教会搞的一些活动,对其热衷的程度并不亚于参加主日崇拜。

四、结构的转型:逐步向小组、团契模式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到城市,造成经济形态及社会结构的变革,在人口集中的同时也进行着社会结构的重组。在城市,人们常常喜欢因兴趣爱好相同而走到一起。企业、文教等各个领域都有共同信仰的人按各自的爱好、习惯和活动时间组成不同的群体,并且过着各自的团契生活。

小组、团契的牧养模式,是以健康、正面、积极的真理教导和思想观念,来影响教会的众信徒,并使之在家中与职场里得到实践。教会的小组形式是信徒建立关系和培养灵命成长的最好摇篮。主耶稣正是通过小组的牧养方式,使他的门徒的灵命迅速成长。小组、团契的牧养模式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从中发现、培养教会的人才。使徒保罗的福音事工之所以推进得如此快速,正是采用了小组团队侍奉的形式进行爱的服侍,其团队包括了提摩太、提多、以巴弗和路加等,这样的一个小组的侍奉形态,形成了一个坚实的侍奉团队。

二十一世纪后现代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时代的急剧转变。教会所持守的真理永恒不变,但为了适合人群和信徒的需要,真理的应用和实践应随社会情况而改变。团契生活丰富了教会牧养的内容,城市教会的牧养给团契生活带来新机遇,而团契生活又给城市教会牧养带来新挑战,在当今的城市教会牧养中,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时代处境,努力让信徒过好团契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牧养好主所托付的群羊。

结语

在旧约时期,摩西面对从埃及出来趋向迦南地的200万以色列民,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分身乏术,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他像一位主任牧师,事事亲力亲为,没有发动义工平信徒领袖,以至于快到崩溃的边缘。其岳父叶忒罗指点他设立小组化的牧养模式,成立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如同今日教会的主任牧师、堂委、团契长、小组长的“人人是信徒、人人是门徒”、“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牧养模式,既稳定,又发展。教堂大、信徒多的教会,牧养要细,即走教会小组化、团契化的侍奉之路也许是有益的尝试。而团契生活之目的,为的是增进信徒之间的交通与合一。“彼此相爱”、“彼此担代”、“互为肢体”、“彼此相顾”、“彼此相待”和“彼此接纳”,不仅改变了教会牧者与信徒的关系,更使教会信徒彼此之间照圣经的教导而产生了多向互动关系。

中国教会在落实宗教政策后,牧养模式基本上采取传统的“以台为主,探望为辅”,但实际在众多信徒中仅靠三五位教牧同工的牧养,犹如“蜻蜒点水”,使信徒无法真正有“家”的感受,如此教会绝无爱的凝聚力,常有信徒离开是必然的结果,且有被异端邪说引诱之虞;而以基督之爱建立团契和小组模式牧养是当今教会发展的必需。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