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清明话思念

日期:2016-10-27作者:黄幸平

清明是我国富有人文历史内涵的传统节日,表达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愫。清明也是带着希望与新生的节气, 气温会自这个节气开始升高,雨量增多,乡村开始春耕春种,有道是“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基督徒也当带着丰收的希望开始殷勤播撒福音的种子。在城市里的人 们更多地会去踏青春游、领着孩子放风筝、植树插柳等。此外,在清明节期,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不会忘记还去做一件事情,就是扫墓。借着扫墓,表达对已故的先 人的想念、思念,以至于思念成了清明的重要主题。思念确实是一份深沉美好的情感。在这里,我想以圣经的教导来圣化、深化“思念”这个主题、这份情感。按圣 经教导,我们至少当思念故人、思念故土、思念上面的事、思念神的慈爱。

一、思念故人

清明时节有不少的民间风俗活动,其中以打扫已故祖先坟墓最具典型。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 墓园,将食物供祭在坟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燃放鞭炮,为坟头添些新土并在其上压些纸钱、修整坟墓,折柳树枝插在坟上,然后磕头行礼祭拜。这一系列活动表达 对故人的思念、敬重,也让人知道这些坟墓里的人尚有后人,这些后人很孝敬。这些活动之后,就开始大吃大喝了,这些后人把这些坟前的酒食吃掉,或者去酒店聚 餐饮酒。
对此种种活动,基督徒有所选择,有所分别。我们提倡文明的扫墓活动,有如献花坟前,立坟前哀思默想,修整坟墓,或在墓园举行清明追思 礼拜。但不带酒食果品,不焚纸钱,不点祭香,不放鞭炮,不磕头,不跪拜。基督徒有时会因思念故人的方式与民间传统方式有所不同,被误解为不孝。我们的观点 是:不忘祖,不祭祖,生前孝胜过死后孝。
其实,基督徒也有慎终追远的情结,也有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只是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我们 思念故人的同时,感谢神赏赐先人生命,保守他们的一生,他们的一生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创造他们的神之荣耀。神如何恩赐他们,如何保守他们,如何引导他们, 都值得我们追思、怀念。正如圣经所言,“你当追想上古之日,思念历代之年。问你的父亲,他必指示你;问你的长者,他必告诉你。”(申32:7)我们立于故 人坟前,存感恩之心,思念他们的生平及嘉言懿行,激励后人奋发、效法。
清明节期里,我们思念本家族先人,也不当忘记神家里的先人。圣经说: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来13:7)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人流泪撒种,后人 欢呼收割。今天我们有福音可听,有教堂可去,教会各项事工有蓬勃的发展态势,离不开教会先辈往昔的辛劳,主必记念,我们也当想念,更当效法他们为主任劳任 怨、兢兢业业的侍奉。

二、思念故土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 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 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来11:13-16)
在《希伯来书》第11章中,列举了很多信心伟人,有亚 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撒拉、约瑟、摩西、喇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及撒母耳。他们对神有信心,遭遇过诸般患难,信心经过试验,得 着神的称赞,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他们是我们当思念的美好的见证人。但他们还有一个仍未得着的应许,就是更美的家乡,真正的故土,这个应许他们思念,我们 思念,他们要和我们同得(来11:40),这样才得完全。行文至此,我不禁要祈祷说:“父啊,我感谢你,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今天我们是在世 寄居的客旅,人生寄居几十年,之后我们去哪里?哪里是我们的家园?哪里是我们可以安息的故土?为此我们就当思想。“狐死首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何况我们人呢?这地上的家乡是我们当思念的,清明节期里,有些人返回故里侍立坟前,因为故乡有我们的家,有我们的先人。但所有对神有信心存着盼望的 人,却能从今世望见,有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那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在那里我们才得安息,必享安息。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在 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异乡,我们都是异客。
当人立于自己先人的坟前,就当思想先人去了哪里。留在坟墓里的只是化为灰烬的骨头,已然归于尘 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都是个事实。立于坟前的我们,还当思想有一日我们也要走先人所走的路,这也是个必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那么当我们和先 人一起葬埋在尘土中,我们又会去哪里。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让活着的人断魂的不仅仅是先人的离开,更 当是我们有一日的离去却不识去路。这样看来,我们为先人哭泣之后,更当为自己哭泣。清明节容易勾起我们悲伤、悲观的情绪,因着死。但不要忘记,清明节也是 一个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的日子。看着埋在地里死了的麦子在清明时节拔节长叶,看着光秃秃的老树在春天已经碧绿妆成,再看破茧而出的蛹已经成了漫天飞舞的彩 碟,你是否已经看到埋在土地的生命也要复活的那日。人的死亡,因着神的爱,将得着死里复活,死而后生。有人说,死亡和爱就像飞鸟的两个翅膀,将人从地上带 到天上。但若出现像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中说的情况,这飞鸟的翅膀上绑上“黄金”,飞鸟的美丽增加了,但也因此无法展翅上腾了。所以圣经提醒每个思念故土的 人,要“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仰望耶稣,直奔标杆。我们的标杆,是基督,是基督的国,是我们的故土。因我们是从神那里离开 的,是伊甸的“原住民”亚当的后代,我们应当踏上来时的路,归回故土。

三、思念上面的事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1-4)
圣经在这里提醒我们,一个有着基督生命的基督徒,当然关注上面的事情,关注基督的事情,以基督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这里说“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是指不要 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地上的事情中。因为“思念”一词在原文是现在进行时,表示不断地、经常地将心专注、倾注。换句话说,思念地上的事,就是将心专注在地 上,经常以地上的事为念,以地上的事为最重。因为你不断地专注某事,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某事上,就表明你以此事为重中之重的事情了。经文在这里只是提醒我 们这些仍在世界,但不属这个世界的人,不要看地上的事过于上面的事。日光之下的事有无价值?有价值!但不过是暂时价值。日光之上的事乃是永恒价值。“为永 恒价值而牺牲暂时价值的人,绝非愚者。”(戴德生语)
既然这世界不是我们的久留之地,又有谁敢说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永久居民”呢?就是说终有一日,我们会身归尘土,灵归“故土”,与基督一同复活,并活到永永远远,那么我们就当把仰望基督,求他得国降临的时候记念我们,就是在他显现的日子,我们也能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
慨言之,“上面的事”就是指属神的事,属天的事,关于神的国度的事。我们遵守圣训,思念上面的事,就是要在日光之下,关注日光之上,尽心、尽力、尽意、尽智在神的国度上面,让自己那有限的生命、智慧、财富投入在基督那无限的生命、智慧、丰富中。
历代以来,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关心神国度的需要,福音宣扬的需要,在这方面有很多美好的见证。举一个例子。在韩国有一个教会,他们的宣教基金大部分是一个 姊妹奉献的,这个姊妹奉献了6000万。姊妹的丈夫已过世,她领着两个孩子搬到只有四个房间的房子里,但原先她们是住在有十几个房间的房子里。过去她一个 月要花掉30万来买衣服,现在却很少买衣服了。她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奉献出更多的钱来支持传福音的工作。她不仅奉献金钱,还奉献上自己的智慧与恩赐,在教 会诗班担任指挥,她原是韩国国家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现在她全心参与圣乐侍奉,荣耀在上面的神。
谁是智者?什么是大智慧?我想一个立足今生,思念永恒的人就是智者;懂得积财于天,懂得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神,就是大智慧。

四、思念神的慈爱

“神啊,我们在你的殿中,想念你的慈爱。”(诗48:9)
神的慈爱何等长阔高深,非人所能测度。正如诗人所言,“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诗103:11)但那道成肉身、有形有体住在我们中间的耶稣将神的慈爱表明出来,是那么的具体而生动,让人有目即可睹,有耳即可闻,甚至有手即可触。
在清明这样一个思念的节日里,我们睹物思人,更当仰望十架、思念我主。圣经说:“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 候,就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7-8)我们未必需要侍立在耶稣的坟墓前,因为那是个空坟墓,他不在那里。但我们真有需要在S字J 下静默思想,S字J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基督要钉死在S字J上,又是为了谁?
通过福音书,我们能看到基督的手脚被铁钉穿透,看到基督的头 被荆棘冠冕扎伤,看到他那被兵丁用枪刺伤的肋旁,我们能听到基督在S字J上为钉他的人向天父求赦免,听到基督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 么离弃我?他一定知道天父离开他,掩面不看他,定意压伤他,是为了包括我在内的全世界的罪人。他被父神离弃,换得今日我被父神接纳。他在十架钉死,换得他 日我在神国永生。何等牺牲的爱,让我怎能不思念?
经上记着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 了罪。”又记着说,“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5:12,21)这样看来,先人是为自己的罪死 的,主却是为我的罪死的。我生,因着先人;我永生,因着恩主。
思念我主,思念神的慈爱,我黯然泪下,又放声歌唱。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09年第1期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