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一生的产业

日期:2016-10-27作者:曾冬

我们活在世界上,安息是我们的根基。我们活在世上,当然需要有品格的要求,但品格的要求,一定要有相应的恩典配合。神每一个要求都带着供应。我们上面知道,我们的品格,也即我们的心,决定我们一生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我们里面的价值观和动机,也会带出我们外面的态度和结果。那么什么决定我们的品格或者心呢?是我们的地位。罗马书8章15节谈到两种心:"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两种不同的心会带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动机,也会带出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实际上,我们做什么,得到什么,不是我们的行动决定的,而是我们的地位决定的:奴仆的心带出奴仆的动机和结果,儿女的心带出儿女的动机和结果。所以没有学会座的人,就不会懂得如何行走和站立。这个座代表我们对地位的认识,行走代表我们的每日所做的事情,站立代表我们的立场,而这是有顺序的: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地位,我们才可以有正确的行为,否则我们越位,以为行善,却可能在行恶。圣经里提到的行恶,基本的意思就是秩序的混乱;而正是因为有正确的对地位的认识和正确的行动,我们才能持守正确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认为:所信的道我已经持守住了是最困难人生境界的原因。

今天我们的重点在于看清安息来自于哪里?我们看到,并非只有基督徒追求平安喜乐,世人都在追求,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平安喜乐呢?我常常听到人们说:平安就是淡定从容,或气定神闲,或怡然自得,或处风暴而不惊,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外面的表现,而不是平安喜乐的本质。就如冰山,水面上只是这个冰山的20%一样,外面需要认识的是这个冰山。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平安喜乐(安息):以赛亚书30章15节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没有得救的确据,我们怎么可能归回安息呢?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活在死亡恐惧中的人,怎么可能归回安息呢?如果我们没有在与神连接中不断得力的第一手经历,我们怎么可能平静安稳呢?我们说我们得救了,但我们整天活在自己的血气之中,甚至情欲之中,我们就不会有平静安稳。因为里面有得救的确据和盼望,所以外面有归回安息;因为里面有神每日同在的印记,所以外面有平静安稳。因为神如此同在的恩典,所以哈巴谷先知才可以说:"我只可安静等待灾难之日临近,犯境之民上来……因为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

现在让我们回到今天的重点,安息绝非一种感觉,而是可以具体的。我们可以根据以赛亚书的原则,总结出安息的两个重点,我们要得到安息,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有一份恒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无论我们是何等的人,都按我们的本相,来接纳我们、爱我们并救我们脱离一切的凶恶;第二是有一份我们的 产业,因为那神赐给我们的力量,如果不能带给我们果实和产业,我们就是在枉然劳力和警醒。

一, 从浪子的故事看真正的产业:

说到真正的产业,是因为确实有虚假的产业。在我们讨论一生的产业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产业。我们知道,一些错误的方向会带领我们去到错误的地方,最终可能会吞噬我们连一根骨头都不会为留下。马太福音6章19~21节记载到主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当然主耶稣所说的财宝不仅仅是金钱,其实也是里面的价值观。但我们从中可以明白一点,有些虚假的东西会吸引我们偏离方向。

这里我们需要对两种产业观做出回应:其一是我们只追求那看得见的产业,以至于"专以地上的事为念";另一个是放弃地上的一切寻求产业的努力,把地上的产业看成有害的认识,甚至"越穷越属灵"。所以我们反对"成功神学"和"贫穷神学",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按才受托"的管家神学。我们相信管家神学是真正符合圣经的神学,从旧约中神呼召亚伯拉罕开始,神一直赐给他的儿女们必要的产业,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神一直应许迦南是他们地上的产业,且是丰盛的,那么今天到新约,是否产业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呢?这里我们透过新约中的一段故事来看产业的例子:

路加福音15章11~32节记载了一个特别的故事,我们的重点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待这段经文。

11~12节: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请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这件事情,就我们现在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道德问题,在法律化的背景下,许多人在世时就立好遗嘱,甚至也有人将产业提前交付给儿女,让他们开始经营等。但在当时的以色列,这是一件完全违背道德的事情:因为以色列人在父母没有去世前,是不会将财产分给儿女的,这个小儿子要求将财产分给自己的要求,至少有两个恶劣之处:其一是在父亲没有去世之前要求分得自己的财产,基本上等于对父亲的亵慢和咒诅,似乎在提醒父亲总有一天会死去的;其二是,小儿子的焦点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都在某些目标中运作的,尤其是一个成年人,而这些目标后面则是有一个焦点的,那这个小儿子的焦点显然不是他的父亲,而是财产,而这种行为是对家庭本质的一种否定,我们知道家庭的焦点应该是爱的关系,而不是产业。所以小儿子的言行,与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犯罪,真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偷吃分辨善恶果,本质上是破坏了人与神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焦点应该是爱,而不是好处。令人更为吃惊的是,父亲对此事的回应竟然是:"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如果此事出现在人世间,我们恐怕会严厉的斥责小儿子,如此等等,进一步说,我们应该教育这个孩子,给他补上一个"道德课"。但这位父亲的反应只能是出于神的:如果这位父亲答应给小儿子,这绝非一件小事。我们必须注意到,父亲是将产业分给了"他们"--因为如果只是将产业分给小儿子,是不公义的,而这位父亲是绝对公义的,他必须完全公正地处理这件事情。所以"分给他们",意味着这位父亲在地上就一无所有了。但父亲允许了,如同伊甸园神允许亚当和夏娃吃下了分辨善恶的果实一样。神赐给我们的自由意志是毫无保留的,包括允许我们否认他,反对他,甚至当他仇敌的自由。这样反应,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包括人与人的父子关系中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的,所以这位父亲预表的只能是天父自己。

13节: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小儿子可以将一切东西收拾起来,说明这位父亲将属于自己准备分给小儿子的部分产业变卖了,以便于他可以携带。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后来我们看到这位父亲不太可能是从事贸易的,有许多现金可以给小儿子带走,因为大儿子在田地里做工;另外他们可以去宰牛羊,所以他们一定也从事放牧耕种。变卖家产在那时的以色列是一种羞辱。我们可以比较在伊甸园里,首先犯罪的是人,而首先付代价的却是动物,人犯罪需要遮盖,但神却让动物牺牲,献出自己的皮来作遮盖,这个代价跟父亲分给小儿子产业,性质上是相同的。

13~16节: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贫穷起来。于是就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子去投靠的是一个什么人呢?显然是一个外邦人,因为犹太人看猪是不洁净的。所以错误的产业观和焦点,会带给我们一个奴隶的身份,而只看产业,或者只看利害好处,也是一种奴隶的心态。亚当出了伊甸园,以色列人出了应许之地,我们跑到基督外面,都脱离了神的祝福和同在,必然会遭遇大饥荒,因为就着世界来讲,饥荒才是常态,除非有一双神的手一直保守看顾,阳光照耀,雨水滋润,否则怎么可以有丰收的喜悦呢?那个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资财,是有的,如同这个小儿子,但终于归于无有。错误的价值观可能会得到父亲的允许,最终得到的父亲的宽恕,但错误选择的代价毕竟要自己亲自偿还。如大卫犯罪,虽然神显然饶恕了他,但那些代价却是必须的,这实在也是神的恩典,没有穷困潦倒,被逼到墙角的经历,我们可能连悔改的机会和力气都没有。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产业观,会带来必然的结果,即贫困带给我们深重的苦难,短暂的成功或者满足,带给我们虚空,而虚空的更为可怕的结果。

17~19节: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感谢主,这里用了两个"起来",第一个是我们需要心里的起来,第二个是我们行动上的起来。我们今天转败为胜,需要的就是这个起来。许多人经历失败,以至于萎靡不振,或者不好意思等等。"起来"是需要力量的,这个儿子的力量来自何处呢?我们注意他的忏悔:他首先看到父亲有"许多雇工,口粮有余",这次他对产业有了跟过去不一样的认识,虽然不完全,却是悔改的开始。接下来他说自己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说明他当初要求分得财产并非不知道这种行为的恶劣,他也清楚自己对父亲的伤害,而现在他愿意悔改,但单方面悔改的力量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们知道小儿子悔改的力量,来自于对产业的正确认识,我相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父亲在分给他财产的时候,是充满了爱和怜悯的,我们前面分析了,父亲分给儿子产业,是需要付大代价的,而其中我们没有看到父亲有任何不完全之处。所以我们来到神面前悔改,是不需要条件的,基于我们对神的基本认识:神是大能的,可以洗去我们一切的不义;神是爱: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我们最后在注意小儿子的认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起来"和"回去",他把自己放得很低,过去他因为只看重眼前的好处,错误的焦点使他把自己放到很高的位置,所以跌落得也很惨。而这次他只要求作一个雇工,也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原来当得的那一份,产业上是没有了,而因为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所以儿子的名分他也不希望了,那么为何他还要回去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悔改。如果一个人除了悔改一无所有,那么这个人就是最蒙福的人。如果我们还想到我曾经对父亲也有好处,也有义行,那么这种悔改就不是真正的完全的悔改,但不到走投无路,我们也没有力量如此悔改。所以这次他除了悔改,没有要求,这是十分蒙福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他得到美好的祝福。

20~21节: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们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这位父亲的反应再次让我们跌破眼镜:首先是"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他父亲会看见他呢?我们想也许是"碰巧"了,实际上在神没有什么"碰巧"的事情。我相信这位父亲在儿子离开后一直没有忘记他,他的爱一直与这个儿子同在,并一直在盼望小儿子的回归。也许父亲在儿子离开后,一直在旷野远眺,看见路过的人就打听小儿子的下落和近况,也许他一直都知道小儿子的光景,后来投靠外邦人,沦落为乞丐。后来知道孩子开始回家,这位父亲一直在旷野高处眺望期盼,所以相离还远,他就看见了。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人吃惊,这位父亲如此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他跑过去抱着孩子的颈项(原文是"扑在他颈项上"),连连与他亲嘴。事实上,从某种角度看,这位父亲似乎值得一些责备,因为他实在是放任自己的感情。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旧约里,那位天父也是如此放任自己的感情。我们知道彩虹之约,是人犯罪后神第一次与人类立约,在那里我们看到,一位完全圣洁、完全公义、完全自由的神,竟然因为爱的缘故,甘愿将自己关在笼子里面。为什么这样说呢?神与人立约,说明他甘愿受这约的约束,而完全圣洁公义的神,是无需约束自己的,因为他的圣洁和公义决定了他不可能走错路,而祂完全的自由更不应该收约束,立约就意味着放弃部分的自由。仇敌在这里完全有理由指责神对人的爱过于放任。而神最放任的就是竟然为偿付人类的罪,将自己的独生子钉在S字J上,神不定人的罪,于是定了自己儿子的罪,让独生子的儿子亲自承受神自己的咒诅、愤怒,并付清了一切罪的代价。到这里,连仇敌都无话可说了,因为没有什么代价必这个更高的了,如果仇敌习惯讨价还价,那么神付出的代价,连最无赖苛刻的仇敌也无话可讲,这是那么昂贵,同时又表明了神对人拯救的决心之坚定。仇敌在神交战中,看到这样的决绝的信心和代价,除了失败,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这时候,儿子将早就想好的话对父亲说了--那些话当然是出于真心的,但也显然是事先想好的,但这位父亲根本没有听完那些话,因为在他早有安排。对于一个早就在旷野眺望归来的儿子的父亲,一定早有计划,但对父亲来说,当听到:"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就足够了,感谢主!父亲听完了这几句话,其余的都不需要了。父亲作了四个命令:第一是上好的袍子给小儿子穿,这是首先给我们尊严,奴隶的尊严是残缺的,但上好的袍子是完全的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是不可能有安息的,而安息,正是这位父亲要给儿子的;第二个是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我们知道,戒指是身份的标志,而这个戒指就是坚立小儿子那儿子的身份,我想,没有一笔生意能像忏悔的回报率那么高,小儿子除悔改以外一无所有,他因此得到最大的祝福;许多人没有忏悔的精神,死不认错,这种人大概是最没有福分的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们找不到忏悔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缺失;第三件事是将鞋穿在他的脚上,可以想象,这个小儿子回家的光景是怎样凄凉,但脚上有鞋,就可以走新路,如果一个人只是得到恩典,却没有一条回报恩典的道路,没有爱流露出来的渠道,这样的人是不会满足的,一个人承受恩典到一个地步,他不能不对爱有所回应,那鞋就是我们预备付出我们的爱,并走爱的道路的预备;最后是一个丰盛的筵席,是特别为小儿子预备的。这里我们需要去思想,这位父亲的产业观是什么呢?他的焦点是什么呢?

到这里,我们想这个故事应当结束了,如果拍电影,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也很感人。但主耶稣没有停下来,似乎他不满足这样一个结局。这里另一个人物登场了,就是大儿子。

25~32节: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病无灾地回来,就把肥牛犊宰了。"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弟兄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这里我们看到大儿子对弟兄回来的反应,首先是生气,然后是不肯进去。但他们的父亲作了同样的事情,就是迎出去。我们需要知道大儿子生气是什么原因呢?看起来大儿子是一个义人:第一是服侍父亲多年,第二是没有违背过父亲的命令。我们相信大儿子说的都是真的,他的指责是针对父亲的不公平。看起来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指责不公平是来源于什么呢?我们在他的眼睛里面看不见弟兄。他说:"你的这个儿子",而非"我的这个弟兄",因为这个小儿子不仅是父亲的儿子,还是他的弟兄。那么大儿子的焦点是什么呢?他要的是父亲的公平,却不是父亲自己,而他要求的父亲的公平,实际上就是处理"肥牛犊"和"山羊羔"的公平,焦点部分还是在财产上;那小儿子的焦点是父亲的财产,也不是父亲自己,所以他与小儿子一样,仍然是失丧的人。父亲的回答中我们看到,父亲首先确认财产是属于大儿子的,但父亲突出了三个重点,第一是"你常与我同在",一个常常在父亲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弟兄的态度,跟父亲对儿子如此不同,原因在那里呢?从父亲对小儿子的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父亲对大儿子不会缺少同样的爱,这也是这个大儿子有能力服侍父亲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命令的原因。但这种爱是否只需要服侍并不违背命令就足够了呢?作正确的事情,在社会上是比较高,或者很高的要求,但在神里面却是最低的要求;神不仅要求我们行公义,还要求我们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而这位得到父亲那么多爱和教诲的大儿子,在面对小儿子的时候,却流露不出来怜悯和与神同行的谦卑;第二是提醒他注意"你的这个弟兄",而不是"我的这个儿子",如果我们毫不在乎父亲的儿子,我们可以说我们非常在乎我的那个父亲吗?第三点是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是什么使我们本应该有的欢喜变成愤怒呢?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三个焦点,小儿子的焦点,大儿子的焦点,父亲的焦点分别是什么?

我们回到路加福音15章前面的部分,我们需要知道主耶稣讲故事的背景,当时有三种人,其一是"众税吏和罪人",其二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我们的主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们很熟悉的100只羊,丢失了1只,主人就会撇下99只,去寻找迷失的一只;另一个故事与产业有关,是十块钱,丢失了一块,就去细细地找寻,直到找着。其中9节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这是主耶稣对前面的故事的总结。我们的问题是:在浪子的故事里面,谁是小儿子,谁是大儿子呢?那父亲又是谁呢?显然罪人和税吏是小儿子,是失丧的人;而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大儿子。那么这个与寻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钥匙是:谁应该去寻找失丧的人呢?小儿子失丧了,应该谁去挽回他来呢?从人的角度,我们觉得应该是父亲,但主耶稣故事里的父亲,是天父自己,他不仅要自己爱我们,他还要我们爱他,不仅要我们爱他,还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说,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彼此相爱,那种爱是轻飘飘的爱。真正的爱是需要付代价的,尤其是在严峻的时刻,那些几乎动摇到我们根基的时刻,我们需要付出最深的代价,才是让我们爱增长的时候。神爱世人,结果的付出自己儿子的命为代价,不需要付代价的爱,是没有分量的爱。大儿子的责任是需要找回自己的弟兄,如同以色列的祭司需要看顾神的群羊,而大儿子的焦点是服侍并遵行了一切的命令,所以律法的字句是命令,而律法的精义却是爱。所以那字句是叫人死的,而精义是叫人活 的。

我们回到产业上面来,所以我们看见,小儿子的焦点是地上的产业,大儿子的焦点是天上的产业,而父亲的焦点是那个羔羊的婚宴。我们对产业有个简单的总结:

一楼的产业:地上的产业--神知道我们的需要,也会赐给我们地上的产业,因为那是我们的肉体的安息所在,但这个产业是有虫子咬的,能锈坏的,也有贼挖窟窿来偷;所以那个是我们暂时的居所,希伯来书说:他们知道自己是客旅,是寄居的。如果我们将一切的满足和焦点定格在这里,我们就会像小儿子一样迷失为奴。

二楼的产业:天上的产业--不仅主耶稣告诉我们地上和天上的产业,罗马书8章16~17节说:圣灵和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奴仆和儿女的差别就是,奴仆没有产业,没有继承权,但后嗣是有的。大儿子必小儿子高明的地方在于,大儿子看到了那个更美的产业,区别是,小儿子依靠要求来取得地上的产业,大儿子靠遵行父亲的命令来得到天上的产业,但错误是,圣经从来没有说,产业是我们应该有的焦点。如果因为产业的缘故,忽视了神自己,那显然是一种拜偶像的行为。所以二楼的产业虽然是比一楼的产业高级,但仍不是神的焦点。

三楼的产业:神自己--有一位王,是一位真正懂得产业的人,也是不多看透了产业的人,在大卫的诗篇16篇6节说: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进一步大卫在16篇5节说: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神自己是我们的产业,而我们也是神的产业。今天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最可靠的产业不是物品,而是生命。所以主耶稣说:一个人赚取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浪子的故事里面那个父亲,一直的焦点都是宴席。诗篇133篇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宴席的美好之处在与彼此相爱,所以诗篇23篇说:在我敌人的面前为我摆设宴席,主耶稣常常说羔羊的宴席,启示录19章7节说: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所以,那最美的产业就是神自己,或者我们说,最美的产业就是神的同在,那同在的表现就是宴席,那宴席代表联合,因为那是一个婚宴,而婚姻就是一种联合,在这个连合中,神自己成为我们的产业,我们也成为神的产业,所以神的产业也是我们的产业了。所以那个一楼的产业是神引导我们仰望天上产业的线索,天上的产业是神引导我们走向那个宴席的线索,而那个宴席引导我们认识最根本的产业,乃是与神合一的关系,这是产业的实质。所以我们说,迦南是神赐的产业,但那个永远的应许(世世代代赐给你们为业,似乎有时候落空了,因为以色列人分明被掳)乃是神的同在,这个同在就是我们最宝贵的产业。既然神自己就是我们的产业,神的产业也就是我们的产业,所以我们最宝贵的产业就是主耶稣所说的"得人",即那些宝贵的灵魂,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的、更有永恒意义的产业了。

二:神对产业的应许:

没有永恒的产业,就没有永恒的安息!

信主以后,我发现一个安息的秘密,就是神将安息赐给我们,不是一次全部给我们的,而是一步步将我们带入安息之地,而且有些安息是神要我们参与,透过神的应许和得胜 的来的。神似乎不要我们单单是享受安息的成果,而是祂已经得胜,却留下一些争战给我们,并与我们一起分享得胜的快乐。据说狮子训练小狮子,开始时,母狮会将猎物咬8分死,然后交给小狮子,随着小狮子的长大,母狮会将猎物咬5分、3分,直到让小狮子可以直接捕猎。

让我们来看看神透过约书亚对以色列民族的应许,在申命记一章1~5节: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这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从旷野和这黎巴嫩,直到幼发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做你们的境界。你平生的日子,必无一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两个重要的要点:首先神所应许的地方时有范围的,其次是神对他们获得产业有三个重要的应许。

我们首先来看那个应许之地的范围:从旷野和这黎巴嫩,直到幼发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做你们的境界。这旷野差不多是西奈旷野到约旦一代的地方,幼发拉底大河是迦勒底人,也就是现今伊拉克一带,赫人的地方在死海一带,大海日落之地是西面。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神的应许是有范围限制的,如果以色列人超出范围到了北方,那是推罗西顿一带,那是仇敌的势力所在,如果以色列人到了那里,等待他们的只有羞辱和俘虏的身份;如果他们往西走,那是大海,是鱼的家乡,而不是人的家乡;如果他们往南走,那里是埃及,以色列人在那里只能作奴隶;如果他们往东,那里是旷野之地, 在那里他们只能流浪。只有在应许之地,神才有美好的祝福应许与他们同在。我们发现,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神的应许都是不变的。应许之地只是神要给我们永远的应许的一个预表,而在新约中,这个预表在基督那里成就了。而主耶稣在使徒行传1章里面对门徒说:"但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所以这个得产业的过程,一步步开展的,而且是真正的"凡脚掌所踏之地,都赐给你们为业"了。这里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产业的认识:在马太福音28章18~20节里面,主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要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们需要再次强调,无论在新约还是旧约,神对产业的应许都是一致的,就是那永恒的产业就是神的同在。这里,让我们看清了产业的本质,我们的主教导我们大使命包含的3件事情,首先是要我们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其次是奉神的名给他们施洗,最后是遵守主的教训,但神的应许却是的产业的应许,即主自己与我们同在,那什么是神赐给我们的产业呢?就是我们传福音的对象,如主耶稣在呼召彼得时对彼得说: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鱼一般。鱼是看得见的产业,而人是神的产业,也是我们的产业,所以得人才是神赐给我们真正的产业。所以为主去得人,是我们地上可以去争取的最高的最有价值的产业。为什么人竟然成为了产业呢?因为神借摩西的口对以色列人说,以色列这个国家是祭司的国度,祭司是作和好的工作的,是中保的工作,而在以色列,祭司没有产业,是有神借着12支派的奉献供应给他们的,所以对祭司来说,得人当然也是最高的产业。

所以我们明白了,在新约中,这个应许之地就是主亲自颁布给我们的大使命,而在这个大使命中,神有极其宝贵的应许,就是:

1, 凡脚掌所踏之地都赐给我们作为产业:我们无论在哪里,那里的民神都赐给我们为业,我们有权柄带领万民作主的门徒,奉神的名给我们施洗,并教训他们遵守主的道;

2, 没有一个仇敌可以站立在我们面前:这是得胜的应许。我们看到在教会历史中,虽然我们看见许多圣徒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但福音却无法阻挡,可以在任何文化,任何族群中生根开花,发芽结果;

3, 神与我们同在:有神的同在,就有宴席同在,荣耀同在,复兴同在,永远的生命同在。

三,如何得到我们应许中的产业:

我们的神是最好的老师,他没有完成所有的得胜,而是留下一些交给我们,让我们去参与这个得胜的过程,并享受与神一起得胜的快乐。我们知道:没有代价的得胜,是没有分量的得胜,也是没有喜悦的得胜。我们欢呼,因为我们经历跌宕起伏,因我们殷勤筹划,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也经历死荫幽谷,最后我们看见得胜后的应许之地,我们就可以欢呼收割!所以没有流泪撒种,就没有资格欢呼收割,没有争战,就没有得胜;没有得胜,就没有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安息。争战是神给他儿女预备的一次宴席,只有得胜者有资格出席。所以我们说:大争战,大赏赐(筵席);小争战,小赏赐(筵席);没有争战,没有赏赐(筵席)。

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产业,也知道了神对产业的应许,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得到应许中的产业。而这方面的例子,在旧约中最好的例证就是神在旷野中训练以色列人,新约中我们的主训练12个门徒。我们先来看看神如何在旷野中训练以色列人,并让这些乌合之众成为"耶和华的军队"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证:约书亚记6章2~5节: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我已经把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并大能的勇士,都交在你手中。你们的一切兵丁要围绕这城,一日围绕一次,六日都要这样行。七个祭司要拿七个羊角走在约柜前。到第七日,你们要绕城七次,祭司也要吹角,他们吹的角声拖长,你们听见角声,众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必塌陷,个人都要往前直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节,这里说到:"一切兵丁",我们查阅民数记,这一切兵丁大约有接近60万人,神如此晓谕约书亚,约书亚也就如此忠心地传递神的信息。但最奇怪的是,那是探子已经报告了耶利哥的情况,以色列军队应当士气十分高涨,盼望激烈一战才是。但以色列人的军队遵行约书亚的命令,60万人持续一周时间,安静地围绕耶利哥城,前六日每日一次,到第七日绕城七次,吹角呼喊。而圣经记载,约书亚如此说,以色列军队就如此行,前六日每日军队绕城,也不见一块砖头掉下来,或者一块石头崩裂,但依然每日集合军队绕城而行。我们看到,军队中没有一句抱怨,即使对刚从摩西手中接过领导权的约书亚,军队也坚定执行命令,尽管这命令看起来十分古怪,但他们却如同一人。争战的得胜取决于军队的素质,而训练军队到了这个地步,这样的军队是最可怕的,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从这次的过程,就决定了以色列人对迦南的绝对胜利。这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第一战,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奠定了最终战斗的胜利。我们分析这次的争战,士兵和低级、中级和高级军官,并祭司,都合一在约书亚的领导下,而约书亚则完全服在神的权柄之下,那命令直接是神发出的。我们知道,推动一个组织或者社会向前行走的,有两个权柄,其一是属灵的权柄,其二是行政(政治)的权柄,无论是否相信神的国家或者社会组织,都有着两种权柄在运作并发挥作用。属灵的权柄在前面看见方向(异象)和界限(道德、伦理等),行政(政治)的权柄强有力地执行。如果二者失衡,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行政的权柄力量太强并起主导作用,属灵的权柄被边缘化,则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利益至上,道德沦丧,不择手段;而属灵的权柄太强并起主导作用,行政权柄被边缘化,则会出现苦修主义,逃避现实,社会进步发展被遏制等现象。而这里我们看到,在耶和华的军队里面,属灵的权柄走在前面,军队行在后面,都在神的旨意中合而为一。我们看到神的命令和人的执行极其简单,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笔墨,安静顺服,给我们一个感觉,他们仿佛人数稀少,所以才可以如此步调一致。但当我们发现这是接近60万人的军队和祭司组成的庞大队伍时,我们实在惊讶!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军队不可能不得胜,但这样的军队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我们看神训练以色列人,分明是三个阶段,第一是神训练领袖,第二是神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军队,第三是看神如何带领以色列人争战迦南。

1, 神对摩西的训练:

神要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首先要完成的是对领袖的训练,所以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起头似乎总是微弱的,如伟大的约旦河和加利利湖,起源是微弱的黑门甘露,而两百万以色列人出埃及,起源于一个本该被杀的小孩摩西。我们从使徒7章1~53节中,看到司提反论到摩西一生经历了三个40年,而解开摩西一生的钥匙是诗篇90篇。我们的问题是:诗篇90篇是摩西什么阶段写的呢?是摩西的哪个40年写的?我们发现,圣经关于摩西一生的记载中,旷野牧羊的40年是记载最少的。我们很好奇的是,那40年他在做什么?我们发现诗篇90篇中,有一些线索我们可以看看:

第10节: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80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第13节:耶和华啊!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你转回,为你的仆人后悔。

第17节:……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我们手所做的工,愿你坚立。

我们可以看到,摩西似乎认为世人和自己的生命,无非只能活到80岁左右,而且摩西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摩西整个诗篇90篇,是在一种十分沮丧的失望情绪之中写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诗篇90篇是摩西在旷野中写下的,而且从他的语气看,应该是在他七十岁以后写下的。但问题在于:为何他祷告让神坚立他手所作的工呢?摩西在旷野在作什么工呢?

让我们回到摩西的里面去探寻他的心灵世界。我们知道,摩西的第一个40年是作王子的40年,司提反说那时"摩西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徒七:22)我们相信:摩西少年时期就应当有了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志向,但因为杀人,不得不逃到旷野。摩西在旷野的第一个十年,可能认为自己还可以完成这样的心愿,因为按着自己的经验,发动以色列人,并去与法老交涉可能需要5年,从埃及到迦南,根据圣经的记载大约需要11天左右,但加上老弱、辎重及牲畜的速度,以及沿路仇敌的阻挡,也许需要两个月吧,拿下迦南地,大约需要10年,所以根据他的常识,差不多需要15~20年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当第一个十年过去了的时候,可能摩西会想:20年后七十岁,摩西还行;但第二个十年过去以后,摩西六十岁了,但20年勉强还行;但等到第三个十年过去了,七十岁的摩西经历的三十年的旷野,志向已经变成了一个笑谈,度尽的岁月已经变成了一声叹息。所有想得到的希望都成了越来越远的幻梦,眼前看得到的,只有悠远的旷野和永远执拗的羊群,这羊群的所有者并非他自己,自己快要走到人生的尽头,却一无所有,一无所成。而以色列民族的苦难,也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诗篇90篇是摩西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如果没有后来伟大的出埃及,这就真的成了千古叹息了。他完全可以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毫无喜乐!而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了。据说在本世纪初,有位天主教的神父到西奈山去体验了40天,回来后有人问他体会如何。他回答说:"回到人群中,我竟然害怕我自己的声音。"因为那里太安静了。旷野的生活,让说话行事都有才能的摩西,成为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而面对每天的羊群,他过去学习的"埃及一切的学问",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个人魅力,他的志向等等毫无作用,反而增添了更多叹息烦恼。我们回到诗篇90篇,为何摩西要神坚立他手所做的工呢?那是什么工?我们知道,摩西与一位新约的人物极其相似,那就是使徒保罗。在摩西的时代,埃及的文化是最耀眼的,埃及人对他们的神的敬拜诗歌极其有名,并有自己独特的神学体系,他们的建筑学成就至今让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军事理论及战斗力无与伦比……摩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并在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的核心--王宫中生活,他被这样的文化浸透了,并学会了这"一切的学问",我们相信,摩西也盼望依靠这样的最顶尖的学问,来与相对比较弱的迦南民族争战。而保罗受过当时最顶尖的希腊文化的系统训练,身为罗马公民,了解罗马的治理方式,同是受过当时最严格的希伯来文化的训练,在当时最伟大的律法师迦玛列门下受训。他们都是站在文化最顶峰的人物,都有强烈的负担,就是复兴以色列国,都受过最好的跨文化训练,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都写过大量篇幅的圣经。所以诗篇90篇中,那工,应该就是摩西所写的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当我自己了解到这点,在看摩西五经的时候,我发现他写大点摩西五经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埃及"成分--那些精妙的建筑学等,只有朴实的神的话语,十分简洁,却内容却格外丰富。我们需要知道,摩西初到米甸旷野时,祭司的女儿对父亲说:"有一个埃及人救我们脱离牧羊人的手",那时的摩西,里面有一个以色列人的心,外面却有埃及人的做派,所以人们一看就认出是埃及人。但40年的旷野生活,摩西从"埃及人摩西"成为了"神人摩西",神要用人来写圣经,那个人必须是一个神人,他们所写的,必须没有一丝污秽之气;神要兴起一个领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也必须是一个神人,而且他带领建造的会幕,必须没有埃及金字塔的丝毫痕迹;神要在旷野训练以色列人40年,那么那个领袖必须也在旷野经历40年的"踩点"生活,他才有这个资格。我们今天需要来透彻了解"旷野"生活,我们知道,以色列的圣殿,所有的建筑材料按照设计图,在旷野里采集,敲打成形,到了圣殿山直接放上去就可以了。神不喜欢圣殿山上有敲敲打打的声音,每一块拿到圣殿山上的石头,都必须是成品。而什么地方塑造神的仆人,人的领袖呢?那就是在旷野之中,我们被敲打成形,合乎主用。所以旷野如此安静,旷野也是安静的塑造。而旷野中敲打的声音人不会听见,只有羊群、旷野和神见证了这个安静的塑造。这位神人尽管在神呼召他时已经心志衰微,并由于长期不说埃及语和希伯来语而几乎失去说话的能力,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申命记那令人心碎的铿锵话语,仍然可以句句扎心而使我们不能不悔改的如精金般的文字,那岂是一位失语者在大声疾呼,分明是神人呼天抢地的见证。摩西度过的旷野的40年,完成了神为以色列人承受产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里有了一个真正的领袖,即一位神人。领袖的塑造是困难的,没有领袖就没有事工,更谈不上果实和复兴。

2, 耶和华军队的训练:

我们思想以色列人在旷野40年,究竟发生了那些事情?或者说我们总结一下"旷野大事记",以至于那些胆怯、拜偶像、抱怨的散兵游勇,如何成为了耶利哥城下的精锐之师。

A:西乃之约:没有真理,没有律法、没有爱就没有自由。我们知道,真理让人自由,但我们更要知道,约的精神乃是爱:对神而言,与人立约,意味着完全自由的神受到限制,神甘愿如此乃是因为爱。而律法是总纲乃是爱,而爱里面充满自由。西乃之约,为以色列人在真理(十诫)、爱(祭祀)、法律(律法)的框架内建立了秩序。而一群要得胜的军队,没有秩序是无法得胜的。这真理,这爱,这秩序,占据了摩西五经相当大的篇幅,而且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秩序的根基。这里没有时间详细说明西乃之约,只是点到为止。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是:一个得胜的军队不能没有律法和秩序,也不能缺乏律法秩序的实质,就是爱的精神。

B:兴起领袖:神兴起以色列的领袖,摩西代表全面的领袖,并将重点放在军事和行政上,亚伦代表属灵的领袖,所以神首先设立亚伦;神对以色列人的领袖有四次测试,看起来都是以以色列人领袖的失败告终。一次是以色列12个探子,代表12个支派的领袖,这次的测试他们不及格,因为仅有约书亚和迦勒两位是有信心和勇气的;还有一次是亚伦造金牛犊,米利暗不顺服摩西;另一次是可拉党整体反对摩西。而百姓更是一路犯罪。神兴起摩西,是在摩西身上工作40年,专心打造,以至于摩西是"全家在耶和华面前尽忠的","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超过世上的众人"。这次,神要兴起以色列的更多领袖,因为有摩西在前,以色列后期的领袖就顺畅多了:从摩西到亚伦,再到约书亚、迦勒、再到千夫长、百夫长……神最后的测试是对摩西和亚伦的,神因为摩西两下击打磐石出水,神审判临到:耶和华对摩西和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这两位伟大的以色列领袖,在神面前完全顺服,民数记20章22~29节,记载了一幕极其美丽的图画,摩西遵照神的命令,带着亚伦和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三人一起来到何珥山上,他们三位如此安静,那里没有记载到他们说了任何一句话,只有神对摩西的命令,摩西将亚伦的圣衣脱下,给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穿上;当亚伦失去了他的圣衣,当即就死在山顶山了。以色列人都为亚伦哀哭三十天,我们今天也要为亚伦哀哭,因为亚伦配得这样的眼泪。何珥山上的亚伦,不再是那个铸造金牛犊的亚伦,而是一个脱去圣衣袍就失去生命的亚伦,失去了圣衣的他,必须死去。如果说圣经中有一个至死忠心的典范,那就是亚伦。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圣衣(圣职)还可以安然活着,但亚伦不可以,因为圣衣就是他的生命,失去它,就失去了一切活着的意义。或者说:那圣衣重要程度远超过他的生命。我今天也要在主的面前说:不要脱去我的圣衣,否则我情愿立即死去。失去了服侍,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天上还可以见到神,那是好的无比的,但我在地上已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了。神没有同在,纵有万般世间享乐和荣耀,有何益处呢?更重要的是,亚伦没有一句抱怨,连一句话都没有。40年旷野侍奉神,让他真正认识了神,所以神作亚伦的神,并不羞耻。他是顺服到死,至死顺服的祭司。而神的仆人摩西,没有为此与神有任何辩论交涉,虽然他这一生,从幼年就梦想着那一天,就是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带自己一生的结局竟然是只能在尼波山上遥望迦南。神人摩西得知这一结局,依然能在申命记里说出那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如今成为神送给我们宝贵的礼物。他们认识神到了何等地步?神那里有何等的力量,可以让人如此跟随?我们不得不惊叹神造作的伟大!神的何等的一位,又是如何住在我们测不透的丰富之中?难怪保罗会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做过祂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门!(罗马书十一:33~36)这是神对以色列人领袖的最后一次测试,我们要说,这次神完全得胜,神自己拣选的领袖,在神自己的面前的了最高分。从此偶像的失败和迦南的产业的得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

随着领袖训练的完成,耶和华的军队也在旷野训练完成。我们相信,没有摩西、亚伦的顺服,就没有耶利哥60万军队如同一人的表现,也就没有产业的实现。

3, 争战和得胜:

摩西是比约书亚更伟大的领袖,虽然表面上看,摩西没有成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但摩西奠定了以色列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蒙恩,可以去为主争战,是因为主耶稣奠定并完成了救恩的根基。所以今天我们都要做约书亚,因为我们前面有主耶稣得胜的事实。我们今天要学习承受产业,学习争战,我们完全可以在以色列人承受迦南的争战中学习。我们看到那里有4个预备和3此战役。

第一个预备--红海之洗:以色列人出埃及,必须经过红海,而红海代表着一次洗礼,是分别为圣的洗礼,出埃及就是分别为圣,红海是先分开,以色列人才下去的,救恩的开始,必须有神主动的恩典。如果红海不分开,以色列人就没有悔改的力量,更没有分别为圣的力量。那分别为圣是神主动的工作。今天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需要学习这"分别为圣",即将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的眼光、我们的喜乐满足,从这世界中分别出来。约书亚记里面记载到一个反面的例证就是艾城之役中,亚干犯罪,取了当灭的物,以至于整个以色列人,蒙受失败。

第二个预备--约旦河之洗:约书亚记四章8、9节记载:……从约旦河中取了12块石头……他们把石头带过去,到他们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里。约书亚另把12块石头立在约旦河中,在抬约柜祭司脚站立的地方。……我们看到,以色列人他们将12块石头放在河中,又将12块石头放在住的地方,又来立在吉甲(约书亚记4章20节)。这次洗礼后他们在吉甲行了割礼作为身体上的印记。约旦河之洗的意义在于,河中的12块石头代表死亡,而吉甲的12块石头代表复活,这跟新约圣经里的洗礼有惊人的相似。罗马书说: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也要在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所以我们想要得神的产业,必须要有神赐给我们的地位。我们今天在街上,看见许多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每个人做什么,做得是否得体合宜,取决于我们的地位。所以我们争战的合理性,全然在乎我们的地位,因为那应许之地是神应许给以色列人的,而不是迦南人的。而这次约旦河与红海一样分开了,但红海是先分开,这次约旦河却必须祭司抬着约柜先下去,河水才会分开,表示我们需要迈出信心的第一步,我们也需要知道,红海分开的恩典已经在先,才有祭司信心的第一步的约旦河水分开。所以没有神儿子的工作和因此赐给我们的地位,以后产业什么的都谈不上了。

第三个预备--持定元帅:约书亚记5章13~15节:约书亚靠近耶利哥的时候,举目观看。不料,有一个人手里有拔出来的刀,对面站立。约书亚到他那里, 问他说: "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他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约书亚就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约书亚就照着行了。今天我们任何组织没有元帅,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但这里从最高的领袖到普通士兵,都尊神为大,真是地俯伏在神的面前,是争战中纪律和秩序的关键。

第四个预备--吉甲的安静:我们可以发现,约书亚常常可以在吉甲被找到,那里以色列12块石头耸立,所有以色列男丁在那里受割礼,而约书亚常常在那里祷告。吉甲代表神的同在,也是以色列争战得胜的关键所在。

等到神的时候到了,我们就预备好了,我们预备好了,争战就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个典型的战役;

第一个战役--耶利哥之战:耶利哥城的特别之处有二,其一是城墙特别高大,以至于妓女喇合的家可以盖在城墙上,可见城墙的高大宽阔;其二是那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第一战,成败至关重要,因为以色列人前面是仇敌,后面是约旦河。今天我们的仇敌都不是蠢笨之辈,他们都会尽其所能防卫自己。实际上,以色列人打的这场战争,可能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前面是军队,后面是百姓和家当。对迦南人来说,军队固然可怕,但军队后面的百姓更加可怕:因为如果只有军队,他们的产业和生命还有一线生机,他们还有投降、谈判的可能,而如果后面是百姓,他们则断无机会。所以他们会拼死一搏。而以色列人面对后面的约旦河,前面的仇敌,他们也只有拼死一搏。耶利哥最值得依靠的就是他们的城墙,但神的战术就是,首先打掉他们依靠的根基所在。以色列人获胜的原因在于两点:神清楚的启示,以及所有兵丁如同一人。今天我们看一个组织的战斗力,首先看他是否有神亲自带领的方向,第二看他们合一的程度。一个没有方向,或者一个处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的组织,是没有机会胜过仇敌的。神在地上设立教会,教会是神为着争战设立的,没有争战就没有教会。我们的主第一次提到教会,是在该撒利亚的腓立比,那里是一个拜偶像的地方,是黑暗权势所在,主说要将他的教会设立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教会)。没有争战,就没有教会。诗篇60篇4~5节说:你将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可以为真理扬起来。求你应允我们,用右手拯救我们,好叫你亲爱的人得救。

第二个战役--艾成之役:这个比耶利哥小的艾成,大概因为以色列人第一仗的得胜似乎有些轻敌,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亚干取了当灭的物。我们要承受产业,不能免去争战。而如果我们贪念污秽的享受,会使我们与神隔绝,力量全无。那当灭的物,以弗所书里说: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弗二2)取当灭的物,可怕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背后的邪灵,那邪灵会使得一点点酵发起来,最终吞噬我们。

第三个战役--希伯仑之役:这是以色列人最后的战役,也是仇敌最强大的营垒。约书亚记14章,那位我们似乎忘记了的迦勒,却没有忘记他曾经当探子时去侦察的地方,那里住着亚纳族人,是最危险的仇敌,他们应当交给当初就理当得胜的老英雄迦勒。我们看第10~12节:迦勒说:"……耶和华照祂所应许的,使我存活着45年,其间以色列人在旷野行走。看哪,现今我85岁了,我还是强壮,像摩西打发我去的那天一样。无论是争战,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时如何,现在还是如何。……求你将耶和华那日应许我的这山地给我,那里有亚纳族人……我就把他们赶出去。"我们看到在15节:希伯伦从前名叫基列亚巴。亚巴是亚纳族中最尊大的人。于是国中太平,没有争战了。我们学习打最后的战役,安排最勇敢的勇士,用精锐的士兵,去摧毁仇敌最后的,最坚固的营垒。从此,我们就有了神赐给我们的产业。

总结:当今我们最宝贵的产业,就是那些未得之民。但神已经应许了得胜,神已经完成了救恩,神已经赐给我们旌旗--大使命。我们一生的产业,也是神荣耀的产业,也是神自己,让我们成为爱的使者,去作神美好的见证!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