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八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八章  马可福音

  来源
  比较上说来,有关这卷书作者的资料很少。书中没有一处提及他的名字;而暗示出他的兴趣和性格经文亦不多。当然更谈不上他本人的身份。传说认为他是约翰·马可一-耶路撒冷一个基督徒家庭的子弟,他是(使徒)保罗或巴拿巴或甚至是彼得的助手和替角。他的出生年月无法知晓,但他可能比使徒们年轻十年,这样说来,在耶稣被钉S字J时,他约有二十岁。他是马利亚的儿子,而马利亚与使徒们相识,使徒行传十二章曾提及她,为被囚的彼得所开的祈祷会就在她家中学行,那里可能就是耶路撒冷基督徒领袖们的总部。明显地,彼得出监后就找那地方暂避(使十二12),由此可知他似乎知道当时可在那里找着同伴。也许耶稣和他的门徒在这屋子里的「阁楼」同进最后的晚餐,五旬节前的祈祷会亦在这里举行。若此,马可差不多在基督教运动发端时,已和其中的领袖们认识很深了。
  马可出身富裕之家,他的母亲拥有该屋子和蓄养奴隶。希斯(Hayes)认为他是被「一个有钱的寡妇宠坏了的儿子」。他的表兄巴拿巴显然是个有点钱的人,因他变卖了一块田,「把银钱拿来,放在使徒脚前」(使四37)。他们可能是原籍居比路;无论如何,巴拿巴是从那里来的(使四36)。马可也许就在一个又虔敬又有教养的环境中长大。他是通过表兄巴拿巴的介绍而参加传道工作。正如使徒行传(十一30)所述,巴拿巴跟保罗访问耶路撒冷之后,带着马可回到安提阿去(十二25)。当巴拿巴和保罗第一次宣教旅行时,马可也随着作帮手或替角(徒十三5)。当他们在居比路工作时,马可留在他们身边,但当他们离开居比路往亚细亚大陆一带时,他就离开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去(徒十三13)。他离开的原因不明,但这举动的含意好像是他不觉得这工作对自己有呼召,或是他受着某种情绪的影响。他可能不喜欢保罗;也可能对外邦人传教不感兴趣。总之他没有跟着他们一同前往。
  在回到安提阿和跟着的耶路撒冷会议之后,巴拿巴提议下次旅程要带约翰马可。但保罗表示反对,因马可「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十五37~39)。他们之间意见不合尖锐到彼此分开了。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而保罗带着一个新的助手,继续往亚西亚一带传道。
  从这里开始(约主后五十年),马可在新约的记载中消失,有十年没有出现过,但在歌罗西书中,马可再度加入保罗在罗马的行列。而保罗推荐他给歌罗西的教会。稍后的时间,保罗形容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四11)。以往的不和大概已经协调了;保罗对马可不好的评价已收回。很可能在这时候,马可是与彼得同在一起(彼前五13)。毫无疑问,马可于开始传教便在教会中,而他于主后三十至六十五年间,与耶路撒冷至罗马一带的教会的积极见证有密切的关系。据优西比乌氏,教会的传说认为他创办了亚历山大的众教会。
 
  时间与地点
  最早提及马可福音的证人们,通常把它与彼得于主后六十年在罗马的传道连在一起。帕皮亚(约主后一一五年)曾说,由优西比乌(主后三七五年)引述:
  「而且长老约翰也这样说:马可是彼得的译员,他所记所写均极详实,但因他不曾跟随基督左右,所以不能依主基督言行的次序而记载。如前所述,他与彼得同行,彼得照着需要教导他,但不会叙述基督的讲演历史:故此,马可的记录并无错误的地方,他小心详尽的记下听来的事,无遗漏之处,也没在所记之中加入不实之事。」
  优西比乌也引述了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约主后一八#年)的话,说彼得的听众敦促马可把彼得口传的道理记录下来,而彼得授权让这卷福音,在众教会中公开诵读。革利免的继承者俄利根(Origen,约主后二二五年),据说曾述及马可是根据彼得所言而写这卷福音书的。爱任纽证实这个传说,指出「保罗与彼得死后,马可把彼得所传的笔录下来传给我们。」
  这些传说的可靠性仍是个问题,因为它们不是直接从第一世纪而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同意马可是第二本福音的作者,也把这卷书与彼得的讲道相连。有关这卷书与彼得的生平年月关系问题,众说纷纭。爱任纽的含意是说,马可福音写于彼得死后,大概是主后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之间,而革利免与俄利根指出它是完成于彼得在世之时。而由他本人授权写成的。无可怀疑,这卷福音书是一个人的创作,而他熟悉使徒中的人,而且与他们所传的道有深远与直接的接触。
  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得以下一些推论:
(一)马可是在犹太教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二)他可能是在以他为名的那卷福音书(马可福音)中所记一些事实的目击者。
(三)他是初期教会使徒领袖们的亲密伙伴,而完全熟悉他们传讲有关耶稣的道,以及他们传播的「好信息」。
(四)他本身也会参加传道的工作,也亲眼看到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开始。
  从这个福音的本身,我们可以加上以下几默:
(一)作者着重事实,而下重视论题。
(二)很可能他是耶稣在园中被捕时目击者之一。在马可福音十四51,52提及一个跟随耶稣的少年人。书中没有提示他的身份,而在后来也没有明显的交代。从叙事的观点说,若不提及他,也不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这里我们不难想像是作者在回忆一个生动的亲身经历。但这对整个故事发展又无关重要。其他的符类福音书没有提及这事。假如这真是指马可而言,那么,他是耶稣最后一段生平的目击者,而且很可能后代的人均赖他的记载,得以知道耶稣那段时期的情形。
(三)再者,马可福音十五21提到古利奈人西门,「亚力山大和鲁孚(Rufus)的父亲」。这两个人与整个故事中无关,只在这里被提及。为什么呢?可能因为他们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目中,是私人朋友而已。这样说来,这卷福音书的成书日期一定是在主耶稣被钉S字J的那一代人之时,哪怕我们假设这些人在耶稣被钉时还是小孩。
(四)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可从使徒行传十34~43彼得的演说和本福音书所载的比较中得来。根据传说,马可曾一度为彼得的助手,这可从彼得前书五13中得到一些证据。值得注意的是: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讲道与马可福音的内容大纲相近。马可是否真像传统所说的,在他的福音书中笔录彼得口述的讲道呢?
  从以上的理由中,可得的结论是:这卷福音书是使徒时代一位后进的传道者的作品。他对有关耶稣的信息,有充份的认识,据所闻而记录下来,丝毫不作任何修饰与渲染。他不打算作一个传记式的叙述:而只是让事实来替他说话。假若这卷书是写在他事业的末期,他的经验也许使他把有关基督的信息表现得更有深度,而且内容更丰富些。
  以上有关作者的讨论,已涉及大部分现存有关这卷福音书时期的证据。大概成书期不会迟过主后七十年,而很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假若所谓「写作」,是指更集和使用资料,而不必包括出版的话。马太及路加福音与马可福音有许多相符的地方,而两者中大部分的资料可在马可福音中找到,这使很多人相信马太与路加使用马可福音作为资料来源,而马可福音的文字记录一定是写在其他两卷福音书之先。这样的一个结论,很令人相信马可福音是较早的作品,或者说:其他两卷(马太,路加)的福音书写于后。但假若这些福音书是三个不同的笔录,表达出使徙们被圣灵所感动而传讲的关于救主耶稣基督的信息,而且取材都是根据使徒们及其同事所传讲的内容,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同时写成的。有关这问题进一步的讨论,可参照第六章有关符类福音部分。
  马可福音行文简洁,清晰而恰到好处,这种风格符合了当时罗马人的需要。因为他们对抽象观念与文纷纷的东西是不耐烦的。在马可福音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拉丁化语句的例子,像「斗」modius(四21),「税」census(十二14),「护卫兵」speculator(六27),「首夫长」centurio(十五39,  44,  45)等。这些字大部分都有希腊文的相对字。但马可使用拉丁文用语,显然是因为它们比较普通或是更熟悉些。书中不大着重犹太律法和风俗。但在提及它们的时候,就比其他符类福音有较详尽的解释。马可福音的内证与外证颇为吻合,说明了出版的地区可能就是罗马。无论如何,马可福音是专为未听福音的外行人而设,他们有着一般罗马人注重实际的心理。

  内容
  马可福音是一个历史性的叙述,把主耶稣基督本人及他的工作,作一代表性的描写。它主要并不是一个传记,因它没有叙述其中主角的出身、早年背景、出生、教养或家庭状况,也没有想把他生命中任何一段作出详细交代。它把一串基督的事迹,可能是照时间上的先后,紧接的介绍出来,对于他在世最后一个星期,则有较详细的报导。它处理的方法几乎全是客观性的。作者很少评论:主要让叙述自己来表白故事的意义。许多人认为马可福音最后的十二节不是出自马可之手,因为它们不曾出现在马可福音最古的抄本之中,但假若这十二名经文被删去的话,整卷福音书便成为莫名其妙地突然终结了。全书的叙述明洁、生动、简略、直接了当而有力。像一本专为贴一个人照片的相簿,马可福音把耶稣一连串的独特神态描绘出来,但不会把它们紧凑地连结起来。然而,若将这些个别的插曲连在一起,得到其整体的印象,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卷福音书已为他的位格和工作,提供出一个满意的了解。
  马可福音的主题已在头一节经文中充分地概括出来:「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无论这些字眼是古卷的标题,或是由作者亲自选用,它们对内容已作了一个适当的介绍。基督本身,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占了主要的地位。他的事工成了叙述的中心,而他在耶路撒冷的死亡与复活,把故事带到一个惊心动魄的高潮。
  作者并没有刻意把他生命中超自然的成份隐瞒或夸张。他所行的神迹,大部与常人需要有关,专为救急而施行,不是仅为表演。在耶稣安然地走向他为自己所定下的目标上,有一线冷静的过程,而有关复活的惊人收场不仅是暗示而已(八31,九31,十34)。在结尾,作者则让读者去自己断定这个被描绘为人,而超乎人的人物。
 
  大纲
  替马可福音作一个大纲是不容易的,因为这卷书有着印象主义的味道。明显地,作者为了影响读者,比较着重福音书整体的冲击力,而少靠段落间前后高潮的起伏。不过,以下大纲,大概可作全书结构上一个清楚的指南:

马可福音:神儿子的福音  可一1
  话题大纲  地点
  1.预备工作 一2~13
  先驱者  拿撒勒  一2~8
  受洗  至  一9~11
  受试探  旷野  一12~13
  2.开始传道
凭据  ——14~五43
导言
事工  加利利  一14~二12
在加利利继续工作
教训  二13~四34
进一步的传道工作
权柄 低加波利 四35~五43
  3.全力传道
  冲突 六1~八26
  不信  拿撒勒 六1~6
  政治的危险 六7~29
  大家喝采
  (退隐)  旷野 六30~56
  墨守传统 七1~23
  专凑热闹
  (退隐)  推罗、西顿
  低加波利 七24~八26
  4. 末了的传道
挑战  八27~十31
向门徒启示
  (退隐)  该撒利亚腓立比 八27~九50
向众人挑战  犹大及比利亚  十1~31
  5. 最后旅程
S字J  十32~十三37
教训门徒 往耶路撒冷路上 十32~45
治病 耶利哥 十46~52
凯旋进城  耶路撒冷  十一1~11
耶路撒冷城中的事工  十一12~十二44
启示性的预言  十三1~37
  6.受难
大不幸  十四1~十五47
阴谋  十四1,2  ,  10,11
在伯大尼的插曲  伯大尼  十四3~9
最后的晚餐 耶路撒冷 十四12~26
客西马尼园  十四27~52
在该亚法前受审  十四53~65
彼得不认主  十四66~72
在彼拉多前受审  十五1~20
钉S字J  十五2~41
埋葬  十五42~47
  7. 复活
开端  十六1~8
后记  十六9~20

  以上的大纲比马大的稍微详尽,目的在把马可福音结构上的几个要素联结起来。马可福音不像马太福音那样主要随着弥赛亚的主题而作。它着重在以耶稣为神的儿子(也是神的仆人)的活动情形。基本的大纲是建在他工作地点的变动上。这本福音书很少谈及他受难前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事工,虽然,耶稣在最后一次莅临那城之前,必会到过那里好几次。他离开加利利和低加坡利,是在他事工上发生危机之后。到推罗和西顿,或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行程,都是企图避开他传道工作带来的骚动和冲突,因而可籍机会独自思考和祈祷,更可教导门徒一些他们还相当模糊的真理。
  这大纲也显示出马可思想上的进展。希腊文euthus或eutheos,译为「即刻」(straightway),「马上」(immediately),「立即」  (forth-with),「立刻」(anon)用了四十二次,比新约所有其他部分还多。这给人的一个印象是:无论耶稣的传道事业怎样地多彩多姿及详尽,他是赶着走往一个他洞悉的无形目标,这目标不为当时大部附人所察觉,众门徒也只能在很少的机会中,从他一言半语的提示中隐约领悟到。
  以上的大纲企图把马可福音里的资料分类。第一段(一2~13)可说是导言,但不如说是有关耶稣为他伟大工作作准备的一个缩写。马可对耶稣生平中这一时期的记载,比马太及路加的简略得多。其中没有家谱,施洗约翰的传道只是粗枝大叶的提及,而耶稣在旷野受试探也没有详尽的叙述。全段只涉及耶稣的凭据问题,因为他由约翰所赞同,经圣灵膏抹,且在旷野中受试探。
  第二段(一14~五43)给人最初的印象不过是一堆代表性的杂乱事件。实际上却包含一连串有关耶稣权柄的显示。瘫子的神迹(二1~12),在一大串治病例子之后,说明耶稣有赦罪的权能。与法利赛人论辩在安息日掐麦穗的问题(二23~28),与医治一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三1~6)互相配合,正好建立耶稣是安息日的主的理论。他的权柄远超恶魔之上,曾在几处经文提及(三11,20~30;五1~20)。加利利湖上的风暴,显示出他胜过自然力量的权能(四35~41)。眶鲁女儿的复生,表明他胜过死亡的权能(五21~24,  35~43)。除了这一切有关耶稣超越性的证明外,马可同时记录很多他的教训,但在叙述的开首部分,主要着重于耶稣有权柄以人子及神子的身分说话、行事。
  第三段(六1~八26)继续第二段的教训及神迹,但冲突一事占有更大的地位。他自己本乡的人不信(六6);希律王他杀害了施洗约翰,因之也很可能对耶稣起了怀疑,造成政治上的压力(六27~29);民众拥戴的危险,很容易破坏他的神圣任务,使它变成了煽动行为,还有法利赛人的墨守传统(七1~23)造成了耶稣必须抗拒的压力。最后,逃避缠扰不休的群众的尝试无效之后(六31~34),他退隐至推罗、西顿——外邦人的地方一一一那里不会有那么多人认识他(七24)。就等在那里,也有人向他求助。这有关他全力传道的一段,显出了耶稣工作的光明与阴影的两面。他对群众的怜悯,对贫困随时的照顾,以及他答覆问题的智慧,与群众无理的贪婪,成了强烈的对照。
  第四段(八27~十31)以耶稣退隐至该撒利亚腓立比开始。像其他的符类福音书一样,马可福音把这事看作耶稣生平的转折点。耶稣考验众门徒要个别亲自承认相信他(八27)。他首次向他们披露自己受死的必要,此后,在改变形像时,向他们显示出他自己真正的荣耀。他不断教训门徒说自己一定要死与复活,但「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九32)。
  第五段展开了这转变时耶稣做事情的影响,提及往S字J的最后一程路。在耶稣给众门徒的教训中(十32~40),在巴底买(他是被单独指名唤出来)的被医治(十46~52):以及由群众夹道欢迎进入耶路撒冷一事(十一1~10),他都表白自己对神对人在事奉上的态度。在与各种宗教团体论战和在橄榄山上向门徒说的预言中,耶稣订下了思想的原则及预告未来事情,而更完整地解释他使命的结果。他特别强调人类历史在神眼中的看法,这历史在末世他的再来时达到高潮。马可没有把S字J的悲剧缩小;然而,在未细说耶稣受难的事之前,他已指出耶稣会得胜地克服他所面临表面上的灾难。
  耶稣受难的一段(十四1~十五47),在基本事实方面,与其他福音书所述的没有多大分别。对耶稣一生最后敝天的记述,比他生平其他时间较按时间的先后。无疑的,这段时间是最生动和最重要的。马可平易的写实手法,使这段记述生色不少,也使人会问,怎么一个有这样巨大权柄的异人,竟会如此早亡。
  马可福音本身对这问题作了两个答案。一个是耶稣在马可福音十45的宣告: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福音书中记述的悲剧是他服事和救赎人必要的一步。另一答案是记在论及复活的最后一段(十六1~8,「20」)。空坟的发现,证明了在约瑟园中发生的事,不能以任何纯粹自然论为基础来解释。天使的明确证词和妇女们仓卒的惊惶,证明了意外的事已经发生,耶稣是真的复活了。
  在原文研究方面,马可福音最后的十二节的真假性,素为学者所争辩,因为几本最古而又普遍被认为最可靠的抄本,均完全没有这部分。现存的有几个不同的结尾,不过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是最好的一个。无论怎样,它是一个可推溯至第二纪的末期的记载,也很切合其他有关复活一事的记载,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含有可靠的资料。假若这段是马可自己写的,他根可能加上它作为后记,因为它以本章开首八节经文的摘要开始。它强调了众门徒的不信(十六11,13,14,16),好像说:虽然耶稣最有力的表明他胜过死亡的权柄,很多人仍然不信,需要进一步的劝告才会接受。
 
  重点
  我们已说过,马可福音是一个充满动作的福音。除了标题之外,并无开场白。虽然本书旧约的引句和间接引用屡屡可见。但根少用来说旧约预言已应验。在四福音中七十个比喻和比喻性的话语中,马可福音只占十八个,虽然其中有的只是一句话而已。但从它的篇幅大小看来,马可福音中有关神迹的篇幅,比其他福音书所占的多些;因为或许是在全部的三十五种神迹中,马可就记载了十八种。举例来说,在九十一页的希腊原文中,路加福音只叙述了二十个神迹,但在马可五十六页的原文中,已有了十八个。显而易见的是:马可比较注意行动,而不喜欢推测。
  马可福音是「个人反应」的福音。页页都记载了不少耶稣听众的反应。他们「惊讶」(一27),批评(二7),惧怕(四41),迷惑(六14),希奇(七37)和极端敌对(十四1)。最少提到二十三次。这些故事的教训是很明显的,从当时群众心中的感想,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人对耶稣的评价。除了偶然提到的这些有关群众的反应外,也有不少访问耶稣的记录,甚至包括他个人学动的观察(三5,五41,七33,八23,九27,十16)。
  这种种的笔法,使马可福音成为生动的福音书。其中有一百五十一处用到历史性现在式的动词,而且又大量使用未完成式,使勾画出来的动作活像仍在进行中,而不单是过去的事而已。生动的词句比比皆是,例如:「圣灵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一12);「既拆通了『房顶』」(二4);「污鬼……就俯伏在他面前。」(三11);「……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四37);「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六39)以上的经节,是随意抽出来的几个例子,用作证明马可清新有力的文笔。而这种风格无疑带出一个目击者的口头证词,忠实地说出自己亲眼所见,直接影响自己及他人的事情。
  马可福音的目的基本上似乎是为了传福音。他试看把基督本人及其工作当作一个新的信息一一一「福音」,传给大众,而不假设他们对神学或旧约教训有大多的认识。其中的简短插曲,简练的句子以及对真理恰当的使用,刚好是一位街头传道人向一贯混杂的群众会施用的手法。它在风格上下是文绉绉的,但它藉着全书的主人翁使全书成为整体,而它勾画出来的基督是实际而无从规避的。
 
  人物
  人物的描写不是马可的专长,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比马太来得刻画入微。在客西马尼园从兵丁手中逃脱的少年人(十四51~52),亚历山大有鲁孚(十五21)与长大麻疯的西门(十四3),都被提及为作者——甚至是读者们——所认识的人物。特别有趣的是亚历山犬和鲁孚的被提及,因它暗示了马可的读者认识他们,且又是和他们同时代的人。假若鲁孚就是罗马书十六章十三节所提及的鲁孚,则马可福音的成书日期当在主后五十六至六十六年和成书地点在罗马的推论,也许可以确定。不过,马可提及的人物不及路加之多,而且,把书中人物定型的程度又往往不及路加和约翰。马可好像比较着重整个故事的发展,而不重个别人物的分析。书中提及的人物,表示了这些人可能在马可福音未成书之前,已在基督教圈子中成了知名的人物了。

上一篇:新约综览之第七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