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七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七章  马太福音

来源
  据传统说法,第一本福音书出自马太·利未(Matthew  Levi),也就是耶稣所召十二使徒中的税吏(太九9~13,十3)。关乎他的生平,除了他的名字和职业以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使徒行传把他列入十二使徒的名单之后,除了在一些传说中提及,他就不在教会史中出现。在马太福音里,没有一处明说他是作者,但早期教会的作者讨论该书作者时,均认为是马太。
  优西比乌(Eusebius)(约在主后三二五年)曾引述帕皮亚(约在主后一##年)的说法,提及马太曾用亚兰文把主的启示写下,再由后人译成希腊文。
  早在优西比乌以前约一个半世纪,爱任纽曾说:「马太也用希伯来人的方言发表了一本福音,在他们中间流传。其时,彼得和保罗正在罗马传道,建立教会的根基。」
  从这些早期对马太福音来源的记述,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几个推论,兹述如下:第一,马太是作者,是无可异议的。马太在十二使徒中既是较为不惹人注目的一员,别人没有理由利用他为伪着的作者。所有的伪作者要使自己的膺品成名,多会采用较有名的使徒的名字来发表。
  第二,早期作者一致的说法,与所知道的马太本人的身份相符。马太身为税吏,一定不是文盲,而且因工作所需,惯于笔录。
  第三,传说马太福音原用亚兰文写成,并未否认作者在其后另外发表一希腊文版的可能性,而这希腊版很快便取代了旧的亚兰文版作品。

时间与地点
  我们不知道马太福音确实写于何时。它极不可能是写在耶路撒冷基督徒首次疏散(徒八4)之前,因为耶路撒冷当地的教会大概不会需要一本成文的福音。当时的使徒们都还健在,可以直接答覆疑问和传授权威性的教训。如说它是写于主后七十年后,亦有可疑之处。因为它在论及耶路撒冷覆亡的预言(太廿四1~28)中,并未暗示真的已陷落了。我们刚才提过爱任纽的旁证,他把这福音书放在「保罗和彼得在罗马时」的尼禄王统治时期中。假如这种说法无误,它原来可能马太为了那些说亚兰话而下住在巴勒斯坦的信徒而写;这些人未能与使徒们来往,结果只能从书卷中获悉有关耶稣的知识。
  帕皮亚的证述,常常不被采纳,因为至今毫无亚兰语原本的踪迹可寻,而马太福音的文字,亦无痕迹显出它是一本希腊文译作。如帕氏所说的杂乱翻译,决不会酿成现存马太福音的优美希腊文文字。另一方面,作者鉴于对耶稣生平文字记载的需求,也可能特地为外邦教会---或特别为安提阿的教会一一一编了一希腊文版本。正因为希腊教会在数量和影响力上很快就超越了亚兰语教会,亚兰语的原本可能很早就失传了。有关马太福音原文所采用的文字,众说纷纭。但无论怎样,现存的希腊文版本是早期的作品,应被视为一种版本,而不是从亚兰语译过来的一种译本。
  马太福音书,十分适合一个仍与犹太教保持密切关系的教会,虽然它正渐渐脱离犹太教而独立。马太福音弥漫着浓厚的弥赛亚主义,但它也有一个给「全世界」的讯息。它保存了亚伯拉罕之约的精义,强调神给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作选民的恩赐,但却加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
  它可能成书在安提阿。早期教父(如帕皮亚及伊格那丢lgnatius)的作品中有关福音书的引述,与马太幅音的本文非常吻合,这也表示它可能为叙利亚及犹太教会所乐于采用的。再者安提阿教会的成员,最先有大批的外邦人,他们说的是亚兰语和希腊语。我们现在虽没有确据证明这书是源于安提阿,但没有其他的地点更适合。所以,它大概是在主后五十至七十年间成书,而为一些在安提阿教会工作或从那里出来工作的人所采用。
 
内容
  马太福音开首的几句话,道出了全书的主题:「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太一1)这种语法使我们想及创世记中,用作分段的句例:「……的后代,记在下面。」或「……的后代。」(创二4,五1,六9等)。这种句子每次出现,都标示弥赛亚应许的另一个阶段之发展。在神子民的历史中,一环环的由创世纪传宗接代,有一环在路得记四18中出现——弥赛亚的家系止于大卫。马太在这里再继续这家谱,显出它在耶稣身上完成。
  马太福音的结构,建在一个双轨的大纲上,而这大纲可从书中屡次出现的句子中追寻。第一个大纲是传记性的,与马可及路加福音中所述耶稣生平的结构相仿。我们可察觉两个分割点:一个是在太四17:「从那时候(按:黑体字乃笔者所标)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另一个在马太十六21:「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前者表明耶稣传道生涯的开始,而渐为世人所认识。后者显示耶稣渐渐不受欢迎的开端,而朝着S字J前进,达到一生功业的高峰。在马太福音中,这两个耶稣生平的焦点清楚地被带出来,这件事正好指出作者公然承认的本意就是要把耶稣生平从两个角度表达出来,同时,这也表示他对耶稣生平有一个整体的概念。马太福音绝不是由零散传闻和随手拈来的故事组合而成,它实际上是有条理的组合,表明弥赛亚怎样履行他自己降世的使命。
  另一种结构是马太福音所特有的。我们以上所说的大纲。是用传记方式来诠释耶稣的生平,而另一个大纲,是话题性的记述。内容可分五大部,而每一部分环绕着一个主题,各以「当耶稣讲完(或说完,或吩咐完)……」数语作结。从序言的叙述以至受难的结尾情节,共可分开七段:最后在后记中加以总结,说出耶稣宣称为弥赛亚所产生的后果,使读者不能推卸责任。祭司们接到守墓兵丁报告后采取的行动,与门徒看到复活主的反应,相映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促使读者自己对两种态度作一一抉择。他可与犹太领袖们为伍,否认耶稣,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接受他所宣告的,要不然他自己就必须成为一个门徒。

大纲 
  马太福音:弥赛亚的福音

  1. 弥赛亚预言的实现
  降临  一1~四11
  2. 弥赛亚原理的告知
  就职演说  四12~七29
  要求人入窄门  七13~14
  3. 弥赛亚能力的启示
  神迹  八1~十一1
  要求人跟随  十34~39
  4. 弥赛亚的解释
  比喻  十一2~十三53
  要求人接受  十一28
  要求人了解  十三51
  5. 弥赛亚目的的宣布
  S字J的危机  十三54~十九2
  要求作证  十六13~15
  6. 弥赛亚难题的呈现
  与敌对者的冲突  十九3~廿六2
  要求人悔改  廿三37~39
  7. 弥赛亚受难的完成
  受死与复活  廿六3~廿八10
  8. 后记
  谣传与实况  廿八11~20
  要求人有所行动  廿八l6~20

  第一分段使读者熟识弥赛亚的身世背景。他的家谱原系于亚伯拉罕(接受神应许的第一人)和大卫(被神拣选犹太皇室的建立者),在第一节就说出,然后又列出来。随着的是他怎样从童女出生、在约但河受洗、和四十天在旷野中受试探,预备他公开活动。在这三章半的段落中,「是要应验主籍先知所说的话……」或同样意思的句子,先后出现不下五次之多。藉此刻画出旧约圣经所启示神的旨意,有一部分在耶稣降生前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而全部成就却是在他降生之时。
  第二分段以施洗约翰被囚后,耶稣出现于加利利为开端。重点在宣布弥赛亚国度在属灵上及道德上的原则。耶稣呼召众人悔改、信靠他,而且,当他向他们宣布自己掌权的国度时,设法指出那国度的性质和进入的方法。「天国」这词马太单独用了三十三次。另有五次他提及「神的国」(六33,十二28,十九24,廿一31,廿一43)。其他符类福音在多处用「神的国」代替马太所用的「天国」。耶稣除了真确地指出他的国终会在物质界呈现(八11,十三40~43),也表明了在目前它在属灵上也是存在的(四17,十二28)。
  这国度的属灵原则包含在登山宝训中,而马太给以最详尽的记录。它说明耶稣对律法所采取的立场,因为他说自己「来不是要废棹,乃是要成全」(五17)。他要求一个超越犹太律法主义标准的公义,因为它是内在的,不是外表的;自发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按一个人衡量,而不是按法规衡量。它最高的标准是神自己:「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五48)在这方面,他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五21~22),这表示他超越了律法。登山宝训直接断言他有超越律法的权柄。他没有取消律法,但是按他本身绝对的圣洁,他已经超越了律法。
  登山宝训公义的标准,不是要求人符合人的理想,而是在认识基督,听他的教训,而且实行出来(七23~24),虽然基督的位格与工作的含意还有待读者去领会,不过马太在这里已有清楚的说明,以基督自己为他教训和一切信徒的中心是必要的。
  要向那些可能相信的人证实这些原则,必需有一些证明耶稣能力的证据。马太福音的第三分段(八1~十一1)首先叙述一连串不同的神迹,显出耶稣的能力胜过疾病(大麻疯八1~4,瘫痪病八5~13,热病八14~17,麻痹症九2~8,血漏九20~22,眼疾九27~31,恶鬼八28~34,九32~34,大自然的力量八23~27与死亡九18,23~26)。马太第十章里,耶稣差遗十二门徒,可说是把权柄委托他们,并在他们出去行道之先,给他们再三保证。传讲弥赛亚,不单是宣布一个新的完美准则,而且是显明一个新能力——使徒行传所说的概念,成了教会日后的一个事实:「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徒四33)无论是耶稣基督自己或他的门徒所行的神迹,都不是断续而漫无目的的在施展能力。耶稣是要在教导群众,并开始实施他国度的计划,而不是要使他们困惑或惊奇。

  从第四分段开始,比喻占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裹不包括全部的喻言,但十三章是聚合比喻最多的一章。这些自日常生活取材的比喻,刻画了天国的性质和施政计划,也特别提到未来。
  耶稣表示一切的喻言旨在披露--同时也在隐蔽——真理。因为门徒问他为什么以比喻对众人讲话的时候,他说:
  「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太十三11)耶稣打算让自己的教训,对那些乐意接受的人,显得平易浅白,但对强抵的人,则是晦涩难明。
 
  在十三章中列着八个比喻:
  一、地土  十三1~23
  二、麦子和稗子  十三24~30,  36~43
  三、芥菜种  十三31,32
  四、面酵  十三33
  五、宝藏  十三44
  六、珠子  十三45,46
  七、网  十三47~50
  八、家主  十三51,52

  十三章三十六节提到,耶稣离开众人,进入屋里,所以本章的比喻亦由三十六节分为两半,四个是向民众说的,四个是为门徒的。
  因此,前四个比喻是向群众介绍天国。它的开始在于播种神的话,它被各种不同的听众所接受,真诚和虚伪的反应的对照犹如麦子和稗子一样,天国惊人的增长,就如一棵树由微小的开始成为大树,天国的动力好像面酵——这一切都是耶稣要群众知道的事。
  后四个比喻针对天国内在的一面:与建它的代价,与它有关的人遭遇到的双重命运,以及其教训中新与旧成份的混合。一切的比喻表明了耶稣不仅是以犹太改革者自居,而且是地上的君王,是世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比喻之前的第十一与十二章中,马太已附加了一些讲演谈到耶稣使命的性质与重要性。施洗约翰的查问(十一2~19);耶稣在加利利各城被拒(十一20~24);他握有安息日的权柄(十二1~4);他掌管恶魔之权(十二22~37),这一切都帮助我们明白耶稣是以一位超自然者的身份,降世完成一件不寻常的使命。
  在马太福音的另一段(十三54~十九2),预先讨论了这使命的危机。耶稣为同乡之人所拒(十三54~58)、希律王杀施洗约翰后构成的威胁(十四1~12)、门徒的愚钝(十五1~16,十六5~12),却促使耶稣宣布十架之期逼近,并在登山变像中启示他自己的身份(十六21~十七8)。从这里开始,S字J的影子越来越明显,成为耶稣在地上生涯当前的目标。
  耶稣宣布弥赛亚目的后,冲突便发生。在第十九章三节至二十六章二节之间,马太形容了弥赛亚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与敌对者在一些事情上的冲突,如与希律党人、撒都该人及法利赛人的辩论(廿二15~40)。二十三章的斥责和二十四、二十五章耶路撒冷将成废墟的预言便是这个冲突的结果。
  冲突必然引至危机,而在弥赛亚的一生中,那危机就是S字J。马太福音二十六章三节至二十八章十节,叙述了他的受难、受死、复活。马太看重耶稣的死与旧约预言的关系,藉以强调这次死亡含有弥赛亚的特质。耶稣四次引用了旧约来谈论他受苦的事(廿六31,54~56;廿七9)。在回答大祭司该亚法(Caiaphas)的盘问时,他也自称为「人子」(廿六64);这个名字在但以理书七章十三、十四节中,指的是一位天上的人物。
  本书的后记是整本福音书的撮要,用两种对耶稣不同的态度来阐明全书的教训:不信而拒绝,或是接受而敬拜。
书中每一段落都包含一种耶稣对自己门徒的要求,显然作者的目的是要藉此考验他的读者。登山宝训的教训部份结束时,耶稣呼召他的门徒踏上永生道路的第一步(太七13~14)。在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他委派门徒作见证人,要求他们背起S字J跟随他(十34~41)。在解释他在世任务的一段,也有一个双重的要求:一个是针对群众,召唤他们到他那里得安息(十一28);一个是向自己门徒而发,查问他们是否明白人的话(十三51)。他要使自己的主张确确实实地在门徒身上产生意志与理智上的反应。在他生命中的转捩点,他预言到S字J的苦难,要求门徒表明立场,说:「你们说我是谁?」(十六15)。此后,由于耶路撒冷不接受他,他不得不召唤这反叛的城市悔改(廿三37~39)。在故事的结局,他的大使命说:「所以你们要去……」,这是整本福音书最后的呼求。因此,读者看这本福音的时候,书中每一段落都实际地应用于他们的行动上。

重点
  马太福音的目的是要表明拿撒勒人耶稣怎样扩充并解释神在旧约弥赛亚预言里开始的启示。虽然它有强烈的犹太色彩,它也是为外邦人的益处而作,因为最后的大使命是嘱咐十二使徒使「万民」作门徒(廿八19)。假如它本是为安提阿教会的利益而写的话,我们便很容易解释它这种特点。安提阿是外邦信徒首次大批集结的地方,这些人的犹太同道相信旧约,他们自己也受过旧约的薰陶,马太的目的,便是在设法应用旧约向他们解释耶稣传道工作的意义。
  有些事件是马太福音所特有的。约瑟的异象(一20~24),东方博士的访问(二1~12),逃亡埃及(二13~15),婴孩的屠杀(二16),彼拉多妻子的梦兆(廿七19),犹大之死(廿七3~10),圣徒在耶稣钉S字J时复活(廿七52),兵丁受贿赂(廿八12~15),以及施洗的命令(廿作19,20),都不曾在其他福音书中出现。在比喻中,稗子,(十三24~30,36~43),埋着的宝藏(十三44),珠子(十三45,46),拖网(十三47),残忍的仆人(十八23~35),葡萄园中的工人(廿1~16),两个儿子(廿一28~32),国王儿子的婚筵(廿二1~13),十个童女(廿五1~13),和银子(廿五14~30)也是,马太这本书独有的。
  只有三个神迹是马太福音所特有的,就是两个瞎子(九27~31)、被鬼附的哑吧(九32,33),和鱼口中的钱币(十七24~27)。马太采用神迹的原因,似乎着重在证明耶稣的弥赛亚权力,而不仅为故事的发展,虽然他重复了很多在马可和路加福音出现过的神迹。
  马太福音侧重在训导。它有四福音中最大独立篇幅的讲演材料(五、六、七章),也有其他长篇的耶稣的教训(十、十三、十八、廿三、廿四、廿五等各章)。这些演讲占了整本福音书五分之三,马太显然是打算强调耶稣论到他本人及律法的教训,以便显明弥赛亚降世的全部含意。
 
人物
  在叙事上马太比其他符类福音作者较不着重个别的人物,他也没有介绍很多在别处没有出现过的名字。约瑟(一18~25)、大希律(二1~16)和雅各、约翰的母亲(廿20,21),在这里比在马可和路加福音中占较多的篇幅:但马可和路加二人比马太较多人物的素描。
  大致上,马太福音的人物与马可、路加和约翰记载的一样。施洗约翰、马利亚(耶稣的母亲)、十二门徒、该亚法、大祭司们、彼拉多、古利奈人西门、亚利马太人约瑟,和根多次要的人物,都在故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他们都是应教训所需而被提及的。
 
特征
一、马太是记载讲演的福音书。
  如下表里所示,每一段包括了一长篇的讲演。

  段落  讲 演
  1.预言的实现(一1~四11) 约翰的传道(三1~12)
  2.原理的告知(四12~七29)  登山宝训(五1~七29)
  3.能力的启示(八1~十一1)  差遣门徒(十1~42)
  4. 计划的解释(十一2~十三53)  比喻(十三1~52)
  5. 目的的宣布(十三54~十九2)  宽恕真义(十八1~35)
  6. 难题的呈现(十九3~廿六2) 被卖与预言(廿三1~廿五46)
  7. 受难的完成(廿六3~廿八10) (无讲演:只有行动)
  8.后记(廿八11~20)  大使命(廿八18~20)

二、马太是教会的福音书。
  马太是唯一提及「教会」(十六18:十八17)二字的福音书。这两处都是由耶稣亲自讲的话,可见他认为教会是一个未来的机构,而且对它有一个明确的看法。由于他这些话语是收集在马太福音中,可能指出它是为了一个需要鼓励和锻练而在挣扎中的新兴教会而作。

三、马太是耶稣为王的福音。
  不单指天国的教义在马太中被强调,而且整本福音书中,基督为王也占着重要的地位。第一章中的家谱,是循着犹大的王室谱系。希律王之所以被惊动,是因为耶稣的降生带来了一位政治上的对手。进入耶路撒冷,强调了以君主身份来临,安然骑在驴驹上(廿一5,7)。在论及世界末日的时候,他预言自己将会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廿五31)。彼拉多在S字J上刻着的是:「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廿七37)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