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一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甲部  新约世界

第一章  政治背景

罗马帝国

  新约圣经成书的时候,除了一些当时在远东不大为人认识的国家外,整个文明世界,都在罗马的统治下。它的领土西自大西洋(Atlantic Ocean),东迄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及红海(Red Sea),北起自隆河(Rhone),沿多瑙河(Danube),黑海(Black  sea)而直达高加索山(Coucasus Mts),南则止于撒哈拉沙漠(Sahara)。这庞大帝国的首领,甚至可说是独裁者,就是新约圣经所称「君王」(彼前二17)和「亚古士督」(路二1)的那一位皇帝。
  罗马是因它在意大利的首都而得名。这罗马城是罗马国的发源地。罗马国建于主前七五三年。起初它是由一些小村落联合组织而成,由一个君王统治。主前五世纪初叶,这个盟邦在一个共和政体的政府统治下,已经是相当稳定的政治组织了。其后,它更与邻邦结盟,并且经过了一个长时期与北部的伊出斯堪(Etruscans)及南部的其他部族争战后,在主前二百六十五年,罗马已经成了意大利半岛的霸主。那些称臣于罗马政府的部族,须履行他们签订的条约的义务,维持和平,后来也渐次地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此后的两个世纪,罗马从事与迦太基(Carthage)的大争斗之中。迦大基是西地中海的主要海权国。它原是腓尼基(phoenicia)的殖民地,自从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征服了腓尼基后,这殖民地也就被迫独立。因它仿效腓尼基人的样式,它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它的船只操纵了整个地中海的贸易。它的文化带有东方色彩。至于它的社会则是采寡头政治制度,在佣兵的支持下,受到独裁的统治。罗马扩张它的势力时,即与迦太基帝国的前哨部队发生冲突。这两帝国,除了种族及政治观念不同外,也无法在同一地区相容并存。其中一个必要消灭。这场战争,拖迟至主前一百四十六年,罗马将军斯比奥阿米尼林斯(Scipio  Aemilianus),攻陷并摧毁迦太基城后,才告结束。从此,罗马的领土便伸展至西班牙及北非一带了。同时,马其顿也屈服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又于同年(即主前一四六年),哥林多(Corinth)陷落,亚该亚(Achaia)亦属罗马所统辖。主前一三三年,别迦摩(Pergamum)的皇帝阿他勒斯三世(Attalus lll)逝世,遗言转让他的国土给罗马,于是罗马在那儿建立了亚细亚省。然而,在小亚细亚的东部,战事仍然继续进行,直至庞贝(Pompey)征服了本都(Pontus)和高加索,才告停止。主前六三年,庞贝把叙利亚组成罗马省份,并且拼吞了犹大。主前五十八年至五十七年,该撒在高卢(Goul)指挥了闻名的战役,把它归列入版图中。所以经过了五百多年来不断的争战,罗马终于由一个在提伯尔(Tiber)河畔的偏僻村庄,扩展成为一个统治整个世界的大帝国。
  由于领土扩张如此迅速,罗马人的生活亦发生了剧变。那些将领们体验到他们的实权时,他们不但开始使用军队在国外作战,更利用军队在国内争取统治权,在迦太基及希腊被征服以至该撒犹流(Julius Caesar)身亡的整个世纪内,国家几乎无时不在内战的状态中。马流(Marius),苏拉(sulla),该撒(Caesar),安东尼(Antony)及奥克他温(Octavian)——一个接着一个,无不竭力使自己成为一国之主。最后,奥克他温,或称为亚古士督的(元老院如此称呼他),在主前三十年,终于成功地除灭了他的政敌,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

亚古士督主前廿七年至主后十四年
  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的政权(Roman  imperium)得以完全的建立。这时,人民都厌倦了战争,渴望着升平的日子。于是亚古士督遂成为「罗马第一公民」(princeps)。他智慧适当地统治国家。就政治而言,新的政体是融合了昔日共和政体及该撒犹流所提倡的专制政治。理论上元老院(Senate)是执政的机构。主前廿七年元老院授「军队总司令」一职于亚古士督(Augustus)。主前廿三年,他获得终身护民官的权力。换言之,他已拥有控制「国会」(popular assemblies)的权力;并被任为人民的永远代表。此外,他又有特权在元老院中可以首先提出讨论议案,并有权召开会议。然而,这一切的权利,都是建立在宪法上而非任何专横权力上。
  在亚古士督执政期内,推行了不少改革。首先,他裁掉了元老院中不少不配的成员。随后,又大量裁军,并遗派那些退伍军人分散在各殖民地或所属地。又创建了一支正规军,后来成为一所为公民而办的军事学校。当他们退伍的时候,可得到退休金,并且分住在各省份中的殖民地。在那儿,过舒适的生活,同时,也成为尽忠罗马政府的社会领袖。
  亚古士督同时企图改进国民的风气,他振兴了国教,并且重建了许多庙宇。在各省份中又推行「帝国崇拜」,即敬拜罗马帝国。虽然他并没有要求人民敬拜自己,但是在许多地方都尊他为主为神(Dominus et Deus)。主前十九~十八年犹流律法(Julian  laws)中,会鼓励人民结婚及建立家庭,以图恢复家庭式的生活。
  为了使帝国更趋稳固,他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户口及财产调查,作为征兵及征税的依据。他又征服了西班牙、高卢及「阿尔卑斯」(Alpine)山地区。在边防方面,虽然他的军队在「条顿堡」(Teutcrberg)森林为日耳曼所大败,但仍加强其防卫力量。在罗马帝国,他组织了警察及消防部门,并且委任了官员专监督配粮工作。
亚古士督引以自豪的,是把展马从砖瓦木石中一手改建成金堆玉砌。在他执政的四十一年间,从混乱中带来了秩序。他重振了政府的信誉,充实国库,推行一个效率良好的公共服务机关,和提倡了和平与繁荣。

提庇留主后十四年至三十七年
  亚古士督卒,他的义子提庇留(Tiberius)被选为他的继承者。在短暂的期间内,提庇留亦曾享有昔日宪法上给予亚古士督的终身权力。当他登位时,已五十六岁了。因他大半生的时间都效劳于国家,所以他对政治并不感陌生。但不幸的,亚古士督坚持要他与所深爱的妻子离异,改娶亚古士督的女儿,淫荡的犹莉亚(Julia)为妻。这痛苦的经历把他改变成为一个冷醋、高傲、猜忌和暴躁的人。虽然他的政策精明而又公平,但人们常怕他,不喜欢他,且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在他统治期内,罗马军队在日耳曼(Germany)节节败退,结果他把边防撤至莱茵河(Rhine)。晚年的时候,内患日益严重,主后廿六年他退隐在革比(Capri),并把朝政留下给京城的行政长官去管理。这时,禁卫军指挥官雅里斯·斯仁尼士(Aelius  Seianus)遂趁机暗谋夺取政权,主后三十一年,他的计划几乎实现,但被提庇留及时发觉。于是处决斯仁尼士,这阴谋亦被推翻了。自此以后,提庇留变得更猜忌和残酷。稍有微言,即遭厄运。所以当他在主后三十七年逝世的时候,元老院也松了一口气。

加利古勒主后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该犹·加利古勒(Caligula),绰号「小靴」(军队如此蔫称)被元老院选为提庇留的承继者。在他执政初期有好声誉,如同提庇留有坏名声一样出名。他赦免了政治罪犯,减轻税收,预备公众娱乐。而常得平民的爱戴。但不久即呈露神经衰弱的征状。他要人民敬拜他为神,使得与境内犹太人产生不和。当亚基帕希律访问亚历山大城时,当地居民当众以讽刺来侮辱他和他的随从。并威迫犹太人敬拜「该犹」的偶像。犹太人于是上诉皇帝,他不但不闻不问,反而命令叙利亚的使节(legate),安放他的雕像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内。所幸那使节机智,故意拖延不行,以免招致武装革命。主后四十一年加利古勒的逝世,阻止了命令可能产生的危机。有人以为马可所述「那行毁坏可憎的」(可十三14),乃是指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立王雕像的威胁。
  加利古勒挥霍无度,不久即耗尽了亚古士督及提庇留所努力积聚的赀财。为了填补国库,他借重一些暴政:如没收私人产业,强定遗嘱内容及各式各样的榨取。他的苛政实令人难以忍受,最后终于被一位皇家护卫队的护民官所陪杀。革老丢主后四十一年至五十四年加利古勒死后,元老院争论恢复共和政制,但当禁卫军推举了草老丢·革文尼加士(Claudius  Germanicus)为帝时,这问题就很快地解决了。在提庇留及加利古勒执政期内,他还是相当卑微,在罗马也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他早年的疾病也许是小儿麻痹症,使得他相当孱弱。他公开露面时,样子相当滑稽,步态踉跄,口中流涎,使他像个愚痴者。然而,他的智力并不差,因为他不独是位优秀的学者,而且他表现出是个有相当能力的统治者,超过当时人所期料。
  为了增加这急速扩展帝国之效率,亟需一个新型态政府。因此,在革老丢的领导下,罗马成为一个分级政体,由各委员会及各部长来管理,在省份中也有罗马公民的权利。他的将领亦成功地立足在不列颠,而占领之地北部达到泰晤士河(Thames)。此时,罗马盟邦色雷期(Thrace)的王子卒,因而也归并成罗马的省份。
  革老丢决心恢复古代罗马宗教在社会昔日的重要地位。而对外来宗教极表反对。绥屯纽(Suetonius)曾提到:在革老丢统治期内,犹太人在克斯多(Chrestus)的煽动下曾数次暴动,因而被逐出罗马。
  我们不能确定究竟绥屯纽是否误以「基督徒」(Christus)为克斯多,而这次犹太人的骚动事件是因他们宣扬耶稣为基督所引起,抑或克斯多确是当时的谋叛者。无论怎样,这驱逐的命令,可能是亚居拉和百基拉迁离罗马的原因之一(徒十八2)。
  革老丢在他奴隶出身的自由民保勒士(Pallas)怂恿下,娶了他的外甥女亚基比娜(Agrippina)为第四任夫人。由于她决意要让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多米丢(Domitius)继王位,因此,多米丢便正式被认养为革老丢的儿子,并改名为该撒革老丢尼禄(Nero Clavdivs Caesar)。主后五十二年,尼禄娶了革老丢的女儿俄克大维亚(Octavia)为妻。翌年,革老丢卒,尼禄遂登基为皇。

尼禄主后五十四年至六十八年
  尼禄(Nero)统治起初五年是和平且成功的日子。他以熟练的警卫官阿法尼斯·班勒士(Afranius  Burrus),及哲学家兼作家阿尼流·辛尼加(L Annaeus Seneca)为顾问,而成功地管理着国家。但其母亚基比娜想比他有更高的权势,以致他和顾问们皆感愤恨。在主后五十九年,他谋杀了母亲,而完全操握政权。
  尼禄有艺术家的气质,而非行政人才。他对投身于舞台事业的热心,远趋投身于政治管理。他轻率、奢侈地将国库浪费尽。他像加利古勒,用压榨及残暴的手段来补足国库。他这种暴行,激起元老们的忿恨,因为他们害怕随时尼禄可能下令取他们的命而没收家财。
  主后六十四年,罗马城发生大火,烧毁了大部份城市。有人疑尼禄故意放火,以便有空处在以斯奎尼山(Esquiline)上,建立他那座华丽的宫殿「金屋」
  为了转移责难,基督徒被控为祸首。因为他们远离异教徒的态度,以及宣讲世界最终结局将为火所焚毁,都使得这控告似乎是真实的。很多基督徒受审,受苦致死,依传统所说,彼得和保罗都在这次迫害中殉教,而这次迫害亦是国家首次执行的迫害。
  至于这次迫害所涉范围究竟有多广,现在仍缺少证据来断定。不过,虽然在各省份中的基督徒或许亦遭恫吓,但很可能这次迫害并没有影响罗马以外的地区(试比较彼前四12一19)。
  同时尼禄的过份无度,越益使他不得民心。几次的反叛阴谋都失败了,而且处决了他的敌人来镇压之。最后,高卢及西班牙省以及军队的反叛成功了,尼禄逃离罗马,但他怕被俘掳,送命他的奴隶出身之自由民结束了他的生命。

迦勒巴主后六十八年
  军队的反叛表明整个帝国其实是在军人的统率下,因为他们能提名且封立自己的候选人为皇而不必送交元老院通过。然而,并非所有军队皆一致拥护这位尼禄的继承者迦勒巴(Galba),所以当他封立路求卡波尼皮梭(Lucius  Calpurnius  Piso)为他的继承人时,那位曾一度支持他而欲籍此取得帝位的俄陀(Otho),便立刻怂恿禁卫军弑了迦勒巴而拥立他为皇帝。

俄陀主后六十九年
  娥陀(Otho)执政的时间极短。虽然他的登基获得元老院一致赞同,但驻守日耳曼的使节威特留(Vitellius)却率领他的军队进军罗马。结果,俄陀战死,威特留遂取其位。

威特留主后六十九年
  威特留(Vitellius)亦得到元老院的承认。但他却不能控制军人以建立一个稳健的政府。而驻守东边的军队又干预国政,并且更拥立他们的将领维斯帕先(Vespasian)为帝。那时维期帕先正忙于围攻耶路撒冷城;于是他让儿子提多(Titus)主理攻城之事,自己则进军埃及,控制了这个国家,而断绝了罗马的食物供给。他的副将抹士安流(Mucianus)则进军意大利,虽然遭受威特留部队勇猛的抵抗,结果仍攻陷,劫掠了罗马。威特留被杀,维斯帕先遂宣布为王。

维斯帕先主后六十九年至七十九年
  维斯帕先(Vespasian)是一个朴实老练的军人,习惯俭朴,而执政是满有活力。他锁压住巴达维亚(Bataviae)人及高卢人的叛乱,同时其子提多也征服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城完全被毁,而这省亦改由一军事使节统领。他把附属的侯国改为直属罗马的省份,以图增强边防的实力。藉着严格的节约和征收新税,财政才渐充裕有偿债的能力。他并建造了现今着名的圆剧场(Colosseum)。他死于主后七十九年,政权交给他的儿子摄政王提多。维斯帕先是夫拉维亚王朝(Flavian)的第一任皇帝,除他以外,这王朝还包括他两个儿子提多及豆米仙(Domitian)。

提多主后七十九年至八十一年
  提多(Titus)的统治时期很短,不容他有任何特殊的建树,然而,虽然他有此不利条件,他却是罗马最得众望的皇帝之一。他主办了不少壮观的民众娱乐,因他的豁达宽大性格,消除了皇帝与元老院间敌对的可能,因元老院惧怕提多会像他父亲一样独裁,
  在他执政期内,维苏威火山(Vesuvius)爆发,位在那不勒斯海湾的两个村庄庞沛(pompeii)及克侨兰林(Herculaneum)惨遭毁灭。提多随即组织委员会,尽力抢救遇难者,数月后,罗马城又有严重的火灾,焚灭了新建的众神庙(Pantheon)及亚基帕(浴宫」(Agrippa  s  Baths)。提多甚至卖掉了自己私人家具好捐献给大众之需。他建造了不少新的建筑,包括一座宏伟的圆剧场。

豆米仙主后八十一年至九十六年
  提多卒于主后八十一年,元老院因其无嗣继位,乃转授君权与其弟豆米仙(Domitian)。豆米仙是位彻底的专制君主。他为了提高罗马社会的道德水准,想遏制罗马歌剧院之腐败,并禁止公娼。他又重建较古老的神庙,压制外来的宗教,特别是那些意图改变他人信仰的宗教。虽然在他执政期内有关反对基督徒的广泛立法或行动之证据极少,但,基督徒被BP却归因于他。他要求别人崇拜他,并坚要人民高呼他为「神和主」(Dominus  et  Deus)。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且精于管理,因此,在他一属僚的领导下,国事得以有效地管理。
  豆米仙的性格颇严苛,且猜忌对手,他由于缺少了他的兄弟提多的温和而树立不少敌人。当他发现他们的阴谋时,便毫不怜惜地采取报复。在他执政的最后数年,在元老们来说就好像一场恶梦,他们常在被监视被密告的恐怖境况中;甚至他的家人也毫无安全感。最后,他们为了自卫,终于暗杀了豆米仙。

纳雅主后九十六年至九十八年
  纳雅(Nerva)被元老院推选为豆米仙的承继人。他的年事甚高,举止柔和。在元老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安全」的候选人。事实上,他的一般施政相当宽仁,而稍能和缓内部的紧张局面。军队对于豆米仙的被杀颇表愤怒,因为夫拉维亚家族在军队的圈子中是极受欢迎的;然而,纳雅却很精明地拣选了他雅努(Trajan)为承继人;因为他能控制军队听命,并能以强硬手段来统领政府。

他雅努  主后九十八年至一一七年
  纳雅卒于主后九十八年,他雅努(Trajan)继承其位。他生于西班牙,本是一个职业军人,有进取心且精力充沛。他吞拼了多瑙河北岸的大吉亚(Dacia),并在东境扩张领土,征服了亚美尼亚(Armenia),亚述国(Assyria)和美索波达米亚(Mesopotamia)等地。主后一一五年,近东犹太人的叛乱被镇压住了。但新的叛乱,相继在非洲,不列颠及多瑙河沿岸发生,使他必须返回罗马。主后一一七年,他返回首都的途中,死于基利家(Cilicia)。
  在罗马帝国扩张的环境下,基督教从无名的犹太宗派,发展成一世界性的宗教。耶稣生于亚古士督执政期内(路二1),从他的公开传道和被钉死的一段期间,是发生在提庇留的时候(三1)。而福音乃是在革老丢(徒十八2)及尼禄(廿五11,12)执政时普遍地传开。依传统所说,启示录乃是在豆米仙统治时期写成的。从这书所暗示有关帝国之权力及政府的独裁制度,也许是反映出那时所盛行的情况。
  用不着奇怪新约圣经比较少记载当日罗马帝国的事情,因福音书及大部份使徒行传的主要重点——即它们主要的历史事迹,产生于犹太教背景而非罗马。再者,新约的信息,乃是着重读者的内在生命,而非外在环境,强调属灵和永恒的事而非政治和短暂的事。然而,新约圣经中还是有些地方与第一世纪政治环境有关联。所以在那有关联的地方,我们还是要解释其历史的重要性。

省政府

  在美国,联邦政府有权统理五十州,而各州政府的体制及组织大致是相同的。然而罗马帝国与美国不同,它是由各个独立的城市、邦国及属地组合而成,而且它们直接归属于中央政府。他们中间,有些是自愿与罗马帝国联盟的,有些却是被征服而吞拼的。正当罗马帝国伸展它的君权于这等盟邦及属民时,它的政府机能也在各省份中形成。
  「省」这字源于希腊文provincia原意是指挥战争之处,或发命令之场所。当引申此词至将领的权力时,泛指他权力所及之范围。因此,他所征服之地,这地就成为他的provincia。所以,当罗马征服了新的领土后,必改组这地方为它的省份,成为整个帝国组织之一部份。
  罗马所取得的第一个省份是西西里(Sicily),在主前二六四~二四一年,第一次在普尼克战役(Punic  War)中从迦太基人手中夺取了西西里岛。随后,他续增拼了萨丁尼亚(Sardinia)(主前二三七年),西班牙的两个省份(主前一九七年),马其顿(Macedonia)(主前一四六年)及非洲(主前一四六年)。至于亚西亚,乃是其王于主前一三三年遗赠与罗马,而非籍武力所得的。而于主前一二九年,将之组成为罗马的省份。主前一一八年,并续增拼了外阿尔卑斯(Transalpine)及南阿尔卑斯(Cisalpine)的高卢地区。主前九六年,又有古利奈(Cyrene)归为罗马,而庇推尼(Bithynia)亦于主前七五年归附罗马。主前六七年,庞贝吞拼了基利家(Cilicia)及革哩底(Crete),又于主前六三年,占领了巴勒斯坦,拼叙利亚(Syria)省。除了意大利本身外,整个罗马帝国都在省政府的管理下。
  省政府可分为二类。那些比较太平而又忠于罗马帝国的,则派遣省长(proconsul)管治(徒十三7),而他是直辖于罗马元老院的。至于那些比较常动乱不安的省份,则由皇帝自己统辖。他通常派遣军队到那里驻守,并任命提督(prefects),巡抚(procurators)或地方长官(propraetors)管治当地。他们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亚该亚(Achaia)属于前一类的,当保罗来到这地时,迦流(Gcrllio)正当这省的省长(圣经译方伯,徒十八12)。在基督的时候,巴勒斯坦乃是直接受皇帝管治的。那时,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被任命为巡抚(太廿七11,英译作governor)。省长的任期为一年,通常每年都更换的。至于巡抚或地方长官的任期,则无一定,全赖皇帝的喜好而定。
  这些官员所管治的省份仍享有相当的自由。每一个独立邦国都准予保留其地方统治权,甚至可以自行铸造钱币。罗马人亦不会干预属民的宗教自由,故此他们惯常得以保留其固有的宗教。执政时,这些罗马长官多能接受「省议会」的提议。要是他们剥削百姓,则随时会遭控告或召回。虽然有些省长及巡抚耽溺于由来已久的贪污享乐中。但大多数都不会只顾贪污而能致力于地方管理,如修筑驰道,兴建公共大厦等,而商业亦能迅速的发展。为了使各省份与罗马母城有紧密的联系,各省之战略要地开始有罗马人居住区,而罗马文化渐渐广传。以致有些省份反而比罗马更罗马化了。在第二世纪,当罗马仍然采用希腊文为主要语文时,高卢、西班牙及非洲等地均已用拉丁文为主了。
  「帝国崇拜」被各省份广泛的接受。在亚古士督时开始崇拜罗马帝国及罗马统治者。他曾下令在以弗所和尼西亚(Nicaea)当地的罗马公民兴建神殿以纪念该撒犹流大帝。他又准许全国的国民为尊崇他而建立庙祠。帝国崇拜由各省份之地方议会来扶育,因为他们是负责管理各省份崇拜事项的机构。
  在使徒行传十九章三十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议会的好例证。那儿提到「亚西亚几位领袖」,他们是地方官吏,且是省中的负责领袖人物,也可能是主理「帝国崇拜」之大祭司。使徒行传显出他们对保罗颇为友善,因为他们劝保罗不要冒险到群众凶暴的戏园里去。
  在新约圣经中所载的地方省份计有:士班雅(即西班牙:罗十五24),高卢(提后四10,根据某些抄本),以利哩古(罗十五l9)马其顿(徒十六9),亚该亚(罗十五26),亚西亚(徒廿4),本都(彼前一1),庇推尼(徒十六7),加拉太(加一2),加帕多家(彼前一1),基利家(加一21及徒六9),叙利亚(加一21),犹太(加一22),居比路(徒十三4),旁非利亚(徒十三13)及吕家(徒廿七5)。有些省份不只出现过一次;而以利哩古,后来称为挞马大(Dalmatia),出现于教牧书信(提后四10)。保罗提到帝国的各地区时通常用省名,而路加同时也用到民族区的名。这些省份通常都包括一个种族以上的人民,如路司得,特庇的吕高尼人(Lycaonians  of  Lystra  &  Derbe)(徒十四6,11)就是隶属于加拉太省的。
  不少罗马官员都企图得着省份首长之职,因这些职位入息相当优厚。其中有些统治者过于贪婪,课税过重,以致地方很快就穷困了。而有些热心公益者,则善用这些税收,筑驰道、开港口,使得商业兴盛,人民生活的经济水准亦得以改进。罗马政府把这些省份当做他们有权可利用的地方,一直到君士坦丁的时候,这些地方省份都视为隶属进贡中央政府之领土,而并非在联邦中具有同等地位的州。

希腊帝国

  第一世纪的文化风气之形成,不独受罗马的政治组织所影响,亦深受当时弥漫东西方希腊精神所影响。罗马帝国先后征服了高卢及西班牙沿海一带,西西里岛及意大利半岛南部等希巴殖民地。及至主前一四六年,罗马人在掠夺哥林多城后,而征服了亚该亚,该城大量艺术实物转运去装饰他们的别墅。不少比他们主人有学识的希腊奴隶就从此沦为罗马人的家奴。他们除了负起家中较卑贱的家务外,还往往担任家庭教师、医生、会计及农庄和商业的监督等职。此外,在雅典、罗底(Rhodes)、大数(Tarsus),及其他各城的希腊大学中也有不少罗马年青贵族。他们学习希腊语文的情绪,就好像十九世纪英人研习法文,作为外交和文化的语言一样。败北的希腊人在文化上澈底征服了他们的统治者,以至罗马本身成为说希腊语的城市。因此,当时着名的讽刺作家犹文拿里(Juvenal)曾埋怨说:「罗马的同胞阿,我是不能够忍受一个完全希腊化的城市!」

亚历山大的征讨
  新约中大部分事迹都发生在罗马的束半部;希腊商人把伯罗奔尼沙(peloponnesus)的贸易推展到各地,也把希腊文明传到这地区。远在主前六百年,巴比伦已经有希腊乐器及武器,而希腊雇佣兵也已在古列(Cyrus)的军队中服役,正如赞诺芬(Xenophon)着名的「万人长征」(Anabasis,The  March  of  the  Ten  Thousand)一书所说的。其后,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整个东部迅速的趋于希腊化。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是马其顿的皇帝,他训练马其顿成为一个统一的军国。他把国中壮健的农夫及牧人训练为一支极机动性而又坚轫的军队。在二十年间,腓力成功地使希腊诸城邦臣服于马其顿之统领下。当他在主前三三七年去世的时候,他已组成了希腊联邦,并希望以此联邦来征服亚西亚。
  亚历山大具有他父亲的雄心及军事天才。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希腊文化的薰陶。从小,他便授业于亚里士多德,学习荷马的「伊里亚特」(lliad),因此他对希腊的传统和理想深深的爱慕。主前三三四年,他越过了希尼斯旁(Hellespont),进军小亚细亚,并于基尼盖斯河(Granicus River)一役中击败了波斯军队,使沿岸各希腊化的城得着自由,并继续挥军深入内陆。于伊撒斯(lssus)战役中,他再度击溃波斯,因而夺取了整个小亚细亚的统领权。随后,他挥军南下,沿着叙利亚海岸而入埃及。在埃及,他建了亚历山大城。征服了叙利亚及埃及后,他续向东移,并于亚伯拉(Arbela),再败波斯军队,获得最后胜利。他又迅速连续地占领了巴比伦、波斯的首都、书珊(Susa),及波斯波立(Persepolis)。
  在其后的三年中,他致力于巩固他的新帝国。他一面鼓励他的士兵与东方女子通婚,另一面以希腊语文教育三万馀波斯人。其后他续征讨印度,并扩张其领土至印度河(lndus  River)。他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并探索了一些当时欧洲人士从未见过的地方。当他归回巴比伦后,便开始筹划进攻阿拉伯。然而他始终未能成功。虽然他成功地使东方部份希腊化,而他自己也部分东方化了。他渐渐倾向于东方的君主专政的态度,而大大的较前专横和猜忌。巴比伦的奢华宴乐,导致他的身体转弱,使得他在主前三二四年染上热病而去世,时牢仅三十二岁。
  亚历山大死后,其帝国无法继续存在。因他并没有任何能干的后嗣统管帝国。所以最后他的将领分割全国。多利买(Ptolemy)占据了埃及和南叙利亚;安提古纳(Antigonus)则据北叙利亚和西巴比伦的大部分的地方:利斯马勒(Lysimachus)则占色雷斯(Thrace)及西小亚细亚,而革山大(Cassander)则统治马其顿及希腊。主前三#一年,叙里古(Seleucus)一世在以勒士战役(Battle  of  lpsus)中击败了安提古纳,而夺取其地。 其后利斯马勒帝国亦为其所归拼。
  由于叙利亚的叙里古与埃及的多利买处于长期敌对中,巴勒斯坦成为两强争战之受害地。沙仑海岸的平原成为两强国进军打仗所经的走廊,而巴勒斯坦亦随战局之变化,时为叙里古时为多利买统治。

叙利亚的纫利士王朝
  在小亚细亚因着境内各族要求独立而建立他们的国家后,叙利士王朝之领土渐渐缩小。然而,在叙利亚境内,他们仍保有政权,并且对巴勒斯坦的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主前二○一~二○○年,叙利亚的大安提阿古三世,在庞尼亚(Panias)战役中,打败了埃及将领斯高帕士(Scopas)所率领的军队,其地位于巴勒斯坦北部约但河泉源的附近。其后二年,安提阿古三世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并且成为了犹太人新的领主。他企图使犹太人希腊化,因而引起玛喀比(Maccabean)反叛,结果重建了犹大国。他们的政权,直至庞贝于主前六三年归列叙利亚为罗马省份,始告结束。
  叙利士王朝影响殊巨。其首都安提阿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三个都市,而且也是东西方相会的地方。因此,希腊语言和文学在近东一带得以广泛地传开,而且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巴勒斯坦中有不少城市,特别是加利利境内,都是采用希腊语及亚兰语,而他们的宗教亦染有东西方诸神明的色彩。

埃及的多利买王朝
  在埃及的多利买王朝,其遭遇犹如叙利士王朝一样;由于他们彼此敌对,以致酿成了不少结果不同的战争,直至主前三十年,克利奥帕特(Cleopatra)去世,多利买王朝才灭亡;而埃及遂为罗马所吞拼,成为罗马人的壳仓。在这时候,亚历山大城的地位渐趋重要,并且成为商业和教育的中心。在多利买的赞助下,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收藏了古代主要的文物宝藏。它的管理员皆是着名的学者,他们开启了研究希腊文法及原文校勘之风。
  从亚历山大城建立之初就深受犹大的影响。亚历山大会划分了一些区域给犹太人居住,并且准予他们享有一切公民权利。在多利买非拉铁弗(Ptcrlemy  Philadelphus)领导下(主前二八五~二四六年),圣经被译为希腊文。这译本称为七十士译本,是当时寄居外邦人中间犹太人所通用的,新约圣经的作者也常使用;当他们引用旧约圣经时,大多是引自七十士译本。每卷的希腊文素质各不同,有些文辞优美,有些则只是平铺直译。但无论怎样,对于我们现在查考圣经,却是一极具价值的工具,因为从此译本中可知译者如何解释希伯来圣经。有时,从他们的陈述中,更发觉当时希伯来版本与今日现存的颇有出入。
  叙利士和多利买的长期战争,以致国内税征剧增,严重到国库也渐耗尽,因为这些重税大多是由农民担负。他们每每弄至穷困悲惨之地。再者,自从普尼克战争后,埃及的西方市场亦为罗马人所摧毁,接着商业就情落了。于是,社会普遍不安,及至其极就反叛政府;或是抛弃他们那些没有多大用处的财物,以求减轻税收。故此,在主前的一个世纪内,这两个国家的财富显着的衰退,这或许是罗马人轻易地征服了他们的原因吧!

文化上的影响
  在东方的希巴征服者,他们的政治影响并不长远。无论是叙利士或是多利买王朝,皆被当地人视为外族入主,并不属于他们。同时,他们虽能获取当地统治阶级的支持,但却不能成功地使他的王国完全有希腊的特点。相反来说,这些君王都使用了东方的专制君权,要求他的朝臣完全服从他。昔日希腊民主政制下之自主友爱精神,甚至马其顿朝中较正式的政治组织,亦复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反覆无常,自称为神的专制君王。当主耶稣说到外邦人的君王时,称他们为「恩主」(路廿二25),就是指叙利士或多利买王朝,因为「恩主」的希腊语euergetes,正是他们的尊称之一。被统治的人民,都要缴税给他们,并拜伏在他们的跟前;然而,无论是哪一个君主,这些民众都会同样照做。
  就文化上言,希腊的风俗和礼仪亦随着叙利士及多利买而输入了东方。在市中心住宅区,希腊式的建筑物极为流行。希腊语言亦成为朝廷中的语言;并且,从一些蒲纸中,我们知道当日的一般平民也用希腊文。情书、帐单、收据、驱邪符、散文、诗歌、传记、商业书信等,莫不是以希腊文书写的。在埃及,一般的官衔也是用希腊文,甚至在罗马统治时代还是照用。统治者企谋将希腊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混成一片。所以,在一些重要城镇中,无论是他们所敬拜当地的诸神,或是体育场、圆剧场等,莫不是采用了希腊的名字。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外表广传在近东中。在最早福音工作中,希腊文化成为了当时传播基督福音的重要媒介。一则他们所传的是希腊文圣经,一则希腊文也是传达意思的共通语言;这样,福音很快地达到了文明世界的各角落。

犹太国

被据时期主前五九七年至三二二年
  自从巴比伦(Babylon)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于主前五九七年占领了犹大,并掳掠了耶路撒冷城后,犹大独立的王国就终止了。犹大王约雅斤(Jehoiachin)并整个朝廷,以及民间领袖和工匠,都被掳到巴比伦。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Mattaniah)改名为西底家(Zedekiah)代替了约雅斤为王,成为巴比伦的傀儡(王下廿四10~17)。
  自主前五九七年~五八六年,犹大国甘愿卑微地存在,成为巴比伦附庸国。本来,西底家曾发誓服事巴比伦王,但后来受到独立的诱惑,因而想勾结埃及。当时,甚至在先知圈中,也有不同的意见。押朔(Azzur)的儿子哈拿尼雅(Hananiah)再三宣称说:「神已经折断巴比伦王的轭,二年之内,必要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从耶和华殿中所夺去的一切(金)器皿,都带回耶路撒冷。」(耶廿八1~4)。但先知耶利米却指责哈拿尼雅说谎,并预言巴比伦的束缚不会解除。大致上,那些急进派盼望埃及的援助,但耶利米所代表的保守派,却不寄望于这些幻想(耶廿八12~17)。
  至主前五九○年,西底家以为反叛的时机到了。当时埃及的撒米迪嘉斯二世(Psammetichus  ll)沿着巴勒斯坦海岸挥军北进,并侵入了巴比伦的领土。西底家以为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支持者,于是便投靠了埃及。
  尼布甲尼撒并没有忽视这挑战。他赶往推罗防御,并于主前五八八年围攻耶路撒冷城。但当埃及军队迫近时,巴比伦军队暂时不围攻,可是不久就击败他们,逐回埃及,控制了整个战事,并继续围攻圣城。在主前五八六年,攻破了城墙,占夺了整个城。西底家慌忙逃命,但结果被擒。巴比伦人剜了他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耶和华殿中的圣皿亦被掠去,甚至圣殿本身,王宫及贵胄的房屋均被焚毁,而耶路撒冷的城墙也被拆毁,城中各百姓也均被掳到巴比伦(耶三十九4~10)。
  当时,巴比伦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Nebuzaradan),为了保存着组织上的形式,特别委派了基大利(Gedaliah)为省长。然而,这时候境内剩下的犹太人,彼此意见仍然分歧。结果,亚扪王巴利斯(Baalis)煽动叛变,使基大利被杀。随着,国内产生冲突,这些叛党也终被打败;犹太馀民却逃跑到埃及去,并且还掳掠了先知耶利米与他们同往,过着不情愿的逃亡生活(耶四十一~四十三章)。
  然而,犹大国虽亡,犹太教并没有就此结束。事实上,正统犹太教的实践就是在此事件才开始的。许多被掳的人,携带了律法和先知书,视之为圣经,珍重它。虽然圣殿的献祭已经终止了,但他们仍继续敬拜神。有些虔诚而又富有学识的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而定居以后,在那里产生了宗教团体,取代了耶路撒冷的宗教领导地位。
  这团体的宗教发展在以西结的提倡下蓬勃起来。以西结是在约雅斤之时被掳去的第一批犹太人。他不仅有异象,而且是位「清教徒」。他的讲道有奇怪的比喻,但他的道德观念却很严谨,而属灵标准也很高。他预言以色列民必能重返故土,并盼望大复兴能洁净他们脱离一切在被掳期内所犯的一切可憎之事(结三十六22~31)。
  在巴比伦被掳的七十年中,在犹太人中兴起了会堂的崇拜。一群群虔诚的犹太人,奉耶和华的名紧集在一起崇拜,并在会众中教导,尊奉律法。被委派的教师便取代了圣殿中的祭司,成为当时的宗教领导者。律法的研究,取代了献祭,而伦理的遵守也代替了宗教仪式。
  主前五三八年,巴比伦灭亡。当时,波斯王古列(Cyrus)攻城的战略是这样的:他把幼发拉底河改了道,使它不再流经巴比伦城,然后率军渡过干涸的河床,从水闸下钻入城内。因此,波斯人几乎没有打仗,便夺取了这城。自此,中东的君权便转落在玛代和波斯人手中。
  古列王是一位仁慈的君王。他很早就顾及到那些被征服的人民。登位那年,便下诏准许犹太人归回故土,重建被毁的圣殿。而重建的费用,也由波斯王室国库支付(拉六1~5)。
  在古列王下诏后,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返回巴勒斯坦;事实上,大部份的犹太人都还是宵可留在当地他们的事业和家园中。在这次归回耶路撒冷者,约有四万二千人,其中大部份是来自犹太,便雅悯和利未族的。古列王委派了设巴萨(Sheshbazzar)为省长,他是一位有王室血统的王子: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人在主前五三七年抵达耶路撒冷(一3,5~11)。他们开始重建圣殿(三1~13),但这次建造并没有完成,因为当地的居民极力反对重建(四1~5)。此后的十七年中,虽然这些犹太人都重建家园,且渐趋昌盛,而圣殿的重建,却没有丝毫的进展(该一4)。但经过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积极劝勉后,终于在主前五二#年再动工重建圣殿。那时省中官长,显然忽视古列王的诏令,便出去加以制止。于是,犹太人便向波斯王大利乌(Darius)上诉,大利乌王追查档案,证实古列王的诏令,便降旨准许重建圣殿。于是,重建圣殿的工程得以迅速的推行,终于在主前五一六年完工(六1~15)。他们重守逾越节,而祭司制度亦重新建立。
  自主前五一六年至四五八年约六十年期间,并没有关于居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大人景况的记载。直至主前四五八年,即亚达薛西王(Artaxerxes)第七年(七7),犹太人在文士以斯拉的领导下第二次从巴比伦归回故土。以斯拉是希勒家(Hilkiah)的后裔,希勒家乃是约西亚(犹太王)时代的大祭司。与他同行的,还有不少祭司和歌唱者。他也携带着亚达薛西王的诏告,证明王已经给他恢复圣殿崇拜的特权,而且更可以从地方库官处得到财政的资助,并将不敬拜神的处以刑罚。
  这些新迁回故土的移民,旋即与当地居民混合起来;似乎也没有改变当时一般的景况。在亚达薛西王第十二年(主前四四六年),从耶路撒冷有带信使者去见尼希米(尼二1)。尼希米是犹太人,为波斯王的酒政。他们告诉尼希米耶路撒冷「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城之遭毁荒凉可能离尼希米时代很近。否则使者何必走很远的路来告诉尼希米一个一百五十年前耶路撒冷城被毁的结果?从尼希米记的暗示中,我们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当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恢复了他们的政治活动时,即引起当地巴勒斯坦其他居民(特别是撒玛利亚人)的强烈反对。而哈拿尼(Hanani)所描述的惨灾,很可能是一些游击队侵袭耶路撒冷,但他们未能好好组织起来抵抗,以致有此结果。
  哈拿尼的哀诉,带来了直接的结果。因为王准许了尼希米离开波斯返回耶路撒冷,又赐诏书通知管理王园林的亚萨(Asaph),给他木料,来重建城门。于是,尼希米便赶快地起程往耶路撒冷去了。他抵达后的第三晚,便亲自察看耶路撒冷的城墙,而决定立即重建。他把城墙分给不同的人建造,使工作进行得很快。但撒玛利亚省长参巴拉(Sanballat)甚为恼怒,他用武力来恐吓,以致他们要卫兵带武器保护,继续进行工程。在尼希米精明的领导下,不到两个月,便完成了全部修补工程(尼六15,16),于是耶路撒冷的城墙便又完整了。
  尼希米还推行了经济和社会改革。那时,在贫困之际,人民往往把他们的土地和动产典押了,换取金钱来购买食物。而那些贷款者要求很高的利息,使他们无法偿还,尼希米免去了弟兄间借贷的利息,并命令将产业归还他们。他又稽核了最新的家谱记录,好查清被掳归回犹太人的后裔(七5)
  此外,他又请了文士以斯拉再讲解律法书。很明显的,他是用希伯来语诵读,而他的助手替他翻译成亚兰语(八2,7,8)。无疑的,在重建圣殿及战争艰苦日子中,他们已经忘记了神的律法。因此,当诵读的时候,他们大受感动,众民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八9)。他们又举行住棚节(八13~18),社会的道德亦得以革新。
  尼希米很严谨地遵守律法的原则。他恢复了圣殿崇拜,并且要求为圣殿奉献。他又严禁与当地人通婚(十30),及指摘破坏安息日者(十二44),又建立十一奉献的管理制度。所以,在尼希米执政的十二年后,主要的犹太传统习惯已经在耶路撒冷的馀民中树立起来了。
  在尼希米治理期内,大祭司的孙玛拿西(Manasseh)因娶了省长参巴拉的女儿为妻,结果,被逐出境。据约西弗(F. Josephus)所载,他逃往撒玛利亚去,在那儿的基利心山(Mt.Gerizim),建造了一所圣殿,并成立了一个与犹太教竟争的派系;而这地便成了撒玛利亚人崇拜的中心。
  尼希米所推行的改革,影响深远。此后从波斯时期至玛喀比时代,在异教强烈的影响之下,虽然许多人,甚至是祭司,向它屈服,仍有一群犹太人始终坚决不渝,忠于神的律法。
  从尼希米时代至主前二世纪的犹太历史,几乎是完全空白的。在这段时期内,祭司一直是主要的政治力量。据约西弗所载,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推罗,挥军沿巴勒斯坦直迫埃及之际,犹太大祭司犹都拿(Jaddua)曾去迎接他,他也会献祭敬拜真神。然而,近代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这只是虚构的故事。但无论这是虚构的历史或稗史,它反映出一个观念:这段相当沉默的历史期内,祭司在犹太教是拥有统治权力的,大卫王室已不再出现了。从新约圣经所述,我们知道大卫的后裔仅是普通的工匠,如拿撒勒的约瑟。
  于波斯及希腊人统治期内,在犹太人的社会中,有两样消失了的东西:一是君主政制,一是先知职责。推动独立运动的领导者,似乎都是集中在祭司身上。自从玛拉基(Malachi)以来,再没有先知了。所以,在这段被掳时期内,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先知改革或预言的痕迹。
  祭司除了保有昔日的权力外,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君主时代更偏向政治方面。此外,有一两个新的宗教性重点亦在此时期出现。在犹太人被掳时期,他们开始精深地研究律法,于是产生新领袖阶级一一一文士。由于大量民众参加聚会,每个聚会需要律法书,所以必需抄写律法,于是一些专门缮抄律法的文士便开始研究经文,以便准确地抄录。渐渐的,他们成为专家。当希律想知道有关弥赛亚的预言时,他便召集了祭司长和文士(太二4)。由此可见,在宗教的事情上,文士与祭司占有同等的地位。
  另一个新的发展可能是在以斯拉时代开始,那便是「大会堂」的兴起。这是由一百二十人组成的议会,目的是执行律法。它亦是耶稣时公会的前身。在主前三世纪初叶,有称为「正直的西门」(Simon the Just)者,可能即是那位大祭司西门一世,被认为是这大会堂的最后一个成员。然而,由于有关「大会堂」的资料,多来自晚期他尔摩文献(Talmudic  literature),而且这些文献所提到的历史部份又多不确实,所以这「大会堂」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很可能当时某一种的长老管理制度已经存在了,但这个机构本身似乎还不可能正式成立。

多利买王朝统治时期主前三二二年至一九八年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随即崩溃,难免四分五裂。他没有留下成年或够强的后嗣,来继承他的帝位。所以他的帝国便为他四个将领所瓜分。多利买割据埃及,而安提古纳(Antigonus)则成了叙利亚的统治者。巴勒斯坦从此成了两国的战场和争夺的对象。主前三二○年多利买侵占了巴勒斯坦,并夺取了耶路撒冷。主前三一五年安提古纳夺回了巴勒斯坦,但三年后,在迦萨(Gaza)战役中又丢掉了它。主前三○一年,在以勒士(lpsus)战役中妄提古纳阵亡,所以多利买重申他对巴勒斯坦的主权。而叙里古一世也继承安提古纳为叙利亚的统治者。
  在这段时期内,巴勒斯坦犹大国的景况不大清楚。巴勒斯坦处在叙利亚与埃及两个敌对强权之间,受到两国同样的蹂躏。然而,在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争执对犹太人是有利的。因为他们为了争取优势,需要犹太人的支持。结果,每当巴勒斯坦被某一君王统治的时候,支持别个君王的犹太人便迁往他的国中。所以,在多利买一世的时候,有一群犹太人被迁往埃及,并留居于亚历山大城。在那里,有根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经商的机会。于是,有些犹太人亦步其后尘,迁往埃及。几年间就建立起一个颇大的侨民地。亚历山大是那时代新兴的希腊化城市,犹太人是朴实,勤劳而有干劲的侨民,所以在这个城市颇受欢迎。
  在多利买王朝下,在巴勒斯坦的犹大人享有不少自治的特权。治理这个自治团体的是大祭司,律法由他负责执行。此外,又有一个由祭司及长老组成的议会来辅助他。圣殿是国民生活的中心。他们更定期的举行逾越节,收割节、住棚节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虔敬犹太人也参加节期。他们仍热心地精研律法,而且在这段时期内律法细节的解释也得以发展。
  然而,在多利买执政期间,人民的经济状况似乎很差。他们所缴纳的税收极少,但按当时一般君王和税吏贪心的事实来看,很可能他们实在穷得无法缴交太多的税捐。不停的争战和移民,使当地穷困起来。在多利买执政的后期,大祭司阿尼亚(Onias)的侄儿约瑟,去说服多利买三世犹欧及次(Ptolemy  lll  Euergetes),授权给他收税。他的交涉非常成功,多利买还给了他二千名士兵协助收税。凡拒绝缴税的,就把他们所有财产充公。结果,多利买很满意,而约瑟也愈富有,但国中仅有的一些资源却逐渐减少了。在主前三世纪的末叶,可能是人民受不住财政上苛税的压迫,才脱离了多利买五世,效忠叙利亚的安提阿古三世了。
  大致上来说,多利买对待犹太人很好。在多利买拉古斯(Lagus)的继承者多利买非拉铁弗(Ptolemy  Philadelphus)的时期,王室花钱赎回了数千位犹太奴隶。有些更被委任要职。而年青一代的犹太人,渐渐习取了希腊的习俗和言语,所以开始失去他们特有的闪族习惯和思想。
  在多利买非拉铁弗的执政期内,完成了那称为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旧约圣经。据约西弗时流行的传说,多利买的图书馆员底米丢(Demetrius)搜集所有当时流存的书籍,收藏于亚历山大的大图书馆内。当他得悉犹太人存有他们国家的史料时,底米丢便请求多利买为他取得正确的翻译本。多利买便派人要求当时的犹太大祭司以利亚撒(Eleazar),从每族中选派了六名能够翻译的长老做代表,以利亚撒便派了长老并且送了一本律法书。传说这七十二名长老于七十二天内便完成了这件工作;并且把它读给犹太人听,他们也都同意。虽然,这传说中若干细节的准确性颇有疑问:但无可否认的,七十士译本确是产自亚历山大,而当时主要也是为了应付说希腊语犹太人的需求才翻译圣经,到了基督时代,这译本在地中海一带寄居地的犹太人当中,已相当流行;且成为早期教会所采用的圣经。

叙利士王朝统治时期主前一九八年至一六八年
  多利买王朝在埃及发展的时候,叙利亚叙利士王朝也同时兴起。它的国都乃是位于俄隆提斯(0rontes)河的安提阿。这两帝国间的敌对,酿成了不断的争斗。叙利亚的安提阿古(Antiochus)一世(主前二八#~二六一年)会企图征服巴勒斯坦,但却失败了。他的儿子安提阿古二世同意娶多利买的女儿比利尼斯(Berenice,主前二四九年)为妻,但条件是要从她身上取得圣地的权利。多利买去世,他便与比利尼斯仳离了,并娶回他的前妻老底嘉(Laodice)。然而,这老底嘉却毒死了他,并杀害了比利尼斯和她的孩子。多利买三世犹欧及次(主前二四六~二二二年)极想报复,因此进攻并掠夺了叙利亚。这战争一直僵持下去,而且互有胜败,直到安提阿古三世于主前二一七年在拉非亚(Raphia)为多利买四世所败才告一段落。叙利亚人被逐出耶路撒冷,埃及取得了那地。主前一九八年,战局又告转变;埃及军队惨遭重创,巴勒斯坦遂再落于叙利士王朝的手中。
  叙利亚人的出现并没有受到犹太人一致的欢迎,也是可预料到的事实。有一大部分犹太人在大祭司阿尼亚(Onias)三世的领导下,坚持与埃及结盟。然而,他们的对手「屠比亚派系」(The house  of  Tobias)对律法的释义则比较不拘泥,而且倾向于叙利亚。他们产生了冲突,最后,阿尼亚派得胜,而屠比亚及他的跟随者则被赶逐。那些不甚开心的屠比亚一伙人便迅速地向叙里古四世申诉,并暗示他可以利用圣殿的基金来填补国库的空虚。据传说,叙里古四世后来曾差遣他的库官希利奥当斯(Heliodorus)到耶路撒冷,没收圣殿的财产。但是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可怕的异象,才没有这样作。
  叙利古于主前一七五年去世。他的弟弟安提阿古四世继承其位,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希腊主义者,又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君主,但他的性情是非常怪僻多变,很多人都不称他为依比芬(Epiphanes);意即「伟大的神」,这是他正式的尊称,而称他为依比门(Epimanes),意即「疯子」。安提阿古干涉巴勒斯坦的内政,他以耶孙(Jason)代替了他的哥哥阿尼亚三世为大祭司。因为耶孙曾应允:若犹太人能登记为安提阿公民并将希腊习俗带入耶路撒冷,他就付出一大笔金钱给国库。耶孙被委任后,随即在耶路撒冷圣殿附近筑了一所演武场。那些祭司往往离开了他们在圣殿中的事奉,往演武均游竞去。为了对推罗神(Tyriangod)米嘉本(Melkarth)表敬意,耶孙甚至屈就参加竞技,并捐献礼物。然而,他的使者不屑参与这种亵渎罪行,拒绝遗送。结果,这些礼物改为建造叙利亚海军的费用。
  安提阿古渐渐卷入了与埃及竞争的漩涡中。他怕耶孙会对他不忠,于是以另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米尼老(Menelaus)取代了他,米尼老一向赞成叙利亚的政策。安提阿古进攻埃及的举动失败,因为罗马的特使逼着他撤退。经过这次失败后,他的心情很恶劣,回到耶路撒冷后,就迁怒于犹太人身上。有不少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被宝为奴;城墙亦遭毁坏。他又掠夺了圣殿的财产,并把它改为奥林匹克丢斯(Olympian  Zeus)的庙宇。在主前一六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更在祭坛上安放了偶像;十日后,为此偶像献了一只牝猪。并且在整个国家各处建立异教的祭坛,又强迫他们遵守异教的节令。犹太教完全遭禁止。任何人若拥有或阅读套拉(律法书Torah),即遭处决。他也严禁犹太人遵守安息日,或行割体。
  这种情形,热爱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实在难以忍受,难免会引起冲突。玛他提雅(Mattathias)的叛变,如同星星之火燃起了战争的火焰。玛他提雅是蒙典(Modin)村庄的老祭司。当王的使者来到蒙典,强迫他们向异教偶像献祭时,因玛他提雅是村中最年长和最受尊敬的人,所以向他提出奖赏条件,要他志愿首先顺从。玛他提雅强烈地反对这要求,当一位不甚忠心的犹太人拟上前献祭时,玛他提雅甚至把他杀死在祭坛前面。同时,因为深觉神的律法遭受了亵渎,他也杀死了王的使者,并毁掉了祭坛。
  玛他提雅及他的儿子们,家人等逃住旷野去。在那里有好些犹太人跟随了他们。发生战争后,犹太人屡遭败绩。而玛他提雅不久便去逝了,死后埋葬于蒙典。他的儿子犹大,匿称为玛喀比,「大铁锤」(执锤者)继续领导着争战。起初,叙利亚人都认为他们是不值得重视的游击队,但当一支强大的叙利亚支队在伯和仑(Beth-horon)惨遭重创后,安提阿古就开始重视这个叛变。他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预支他们一年的军饷),由他的将领吕希亚(Lysias)统领,而他自己则继续东征。在一切短暂而决定性的战役中,犹大两度挫败了叙利亚人,并把他们逐出了耶路撒冷。于是他们洁净圣殿,重建新的祭坛。举行一个再奉献的崇拜,并且创立了一个新的节期来纪念这事。最后,他再征服约但河以东一带的地方。于是,整个巴勒斯坦都落在他掌握中了。
  当败讯传至安提阿古四世时,他大为震惊,不久就去世了。然而,他的继承者继续作战。犹大玛喀比曾请求罗马援助。罗马的答覆颇为友善,但并没有给与他们任何物质上的援助。最后,他在一场战役中阵亡,他的兄弟约拿单继承了他。战争继续争持,一直至主前一四三年,叙利亚的底米丢二世(Demetrius  ll)为了争取王位,便与犹大另一个兄弟西门结盟,而战争才告终止。主前一四二年,底米丢给与西门政治上的自由,并免去他们一切现在或将来的税捐。至此,犹太终于获取了独立,而玛喀比的奋斗亦告一段落了。
  玛喀比的胜利,终止了叙利士王朝在巴勒斯坦的影响力,并且使犹太国有实际的自主权,直至罗马人的入侵才结束。然而,叙利士的统治已有极大的影响。有些犹太人,在希腊文化的压迫下,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反对希腊文化的集团。他们重视自己民族的生活;而且在各国中坚持不与别人混融,这种思想也藉着他们散开来了。

亚斯摩宁的统治主前一四二年至三七年
  犹太人取得自由后,西门被拥立为终身大祭司。他统治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国中却颇昌盛。他和罗马商议结盟约,而于主前一三九年正式订约,罗马承认犹太国的独立主权,并要求它与罗马属国和盟邦亲善。当时犹大国的经济情况日渐改善,在法庭中也能施行公义。而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也再复兴。
  然而,这快乐的时光却太短暂了。主前一三九年,叙利亚的底米丢二世被帕提亚(Parthians)人推翻并被掳。他的兄弟安提阿古七世承继了他;并且破坏了与西门的友好协定。他强迫犹太国大量进贡,不准采用自由协助的方式。幸而西门的儿子犹大和约拿单领导犹太人击退了叙利亚人,避免了这外来的危险。
  对犹太人来说,真正的危险其实是彼此间之内哄。在主前一三五年,西门及他的两个儿子都被他的女婿多利买(Ptolemy)用阴谋暗杀了。但西门仅存的儿子约翰赫迦纳(John Hyrcanus,主前一三五~一#四年)比多利买先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围攻多利买的城堡。最后,多利买逃往埃及。正在这时,叙利亚的安提阿古七世也围攻耶路撒冷。犹太人被迫投降,向叙利亚王进贡。安提阿古七世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企图争夺帝位,结果使叙利亚陷于内战状态。赫迦纳立即把握良机,占领了南部的以土买(ldumea),北部的撒玛利亚,并米底巴(Medeba)和约但河东附近的城邑。赫迦纳成了大祭司和国家的元首,也是亚斯摩宁王朝的创始人。
  当他临死时,把国政交给他的妻子及长子犹大亚里斯多布勒(Judah Aristobulus)管理。但亚里斯多布勒,却监禁了他的母亲及其兄弟们,夺取了政权。翌年,他便去世了,他的遗孀撒罗米亚历山达(Salome  Alexandra),改嫁了他的另一个存活的弟弟亚历山大裘诺氏(Jannaeus)。他在主前一#三年~七六年做犹大的国王。他继续征服巴勒斯坦。然而,在他统治期内,国内乱事四起,几乎因此而丧掉了他的王位。
  撒罗米亚历山达逝世后,她的儿子亚里期多布勒二世继承王位。他废掉了他兄长赫迦纳二世的大祭司职位。这时,巴勒斯坦与叙利亚的普遍混乱引起了罗马的注意。庞贝派他的副将施嘉勒(scaurus)去调查,并调停那里的政治纠纷。施嘉勒决定支持亚里斯多布勒,然他却突然反叛,于是,罗马人便进攻耶路撒冷,要不是赫迦纳献城出降,亚里斯多布勒的跟随者必会拼死争战到底。罗马人便立赫迦纳为王,并带了亚里斯多布勒和他的家人及很多俘虏回罗马,游行示众,以增加凯旋队伍的光彩。
  亚里斯多布勒的儿子亚历山大,在往罗马途中逃脱了。他意图推翻赫迦纳,但却被罗马的叙利亚省长镇服了。这省长将巴勒斯坦拼入叙利亚所统管。
  在主前四十九年,庞贝与凯撒角逐的内乱中,凯撒因赫迦纳帮助他有功,承认了他为犹大国的元首,并归还沿岸的城邑。他的大臣安提帕特(Antipater)亦被承认为罗马公民。这安提帕特是幕后真正握有实权的人,他委派了他的儿子法赛尔(Phasael),任耶路撒冷的行政长官,及另一个儿子希律为加利利的行政长官。
  在罗马发生内战的期间,希律很成功的取悦于当时的统治阶层。赫迦纳也支持希律。安东尼委派希律和法赛尔一同统治犹大。当安东尼在埃及的时候,帕提亚人进攻耶路撒冷,并掳了赫迦纳和法赛尔。希律及时逃离耶路撒冷城,得以幸兔。安提古纳(主前四○年~三十七年)被帕提亚人委任为统治者后,追赶希律。然而,在罗马军队的支援下,希律终于打败了安提古纳,并将他斩首。随着安提古纳的死,亚斯摩宁王朝便结束了。

希律的统治主前三十七年至主后六年
  希律王朝始于安提帕特。他的儿子大希律不但承受了他父亲外交及统治的才能,并于赫迦纳逝世后继承了空出的犹太王室。发拉尔(Farrar)尝说:「安提帕特建造了构架,希律安放了墙顶石完成了最后的工作;并将其以上买祖宗所建的帐幕改换成皇宫;而这宫殿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华丽的皇宫之一。」

希律大帝主前三十七年至四年
  希律于主前三十七年开始统治犹大,那时,他只有二十二岁。当帕提亚人进攻巴勒斯坦,拥立安提古纳赫迦纳继承王位时,他幸免于难,成功地逃离了巴勒斯坦。与他同行的,尚有他母亲基保诗(Kypros),姐姐撒罗米(Salome)及他的未婚妻赫迦纳的女儿玛丽娜(Mariamne)。他先把她们安置在死海附近的马撒大(Masada)城堡中,由他的兄弟约瑟照顾,然后逃往亚历山大城,再由海路转往罗马。
  在罗马,他情词恳切而有说服力,也可能是藉着秘密阴谋,获得安东尼及奥克他温的喜悦,正式被委任为犹太人的王。他归回巴勒斯坦,救回他那被围困的家人,便着手使自己成为国家之主。他剿灭了骚扰加利利一带的盗贼。他又与安提古纳争夺耶路撒冷。最后,在罗马军队的支援下,占领了这城。安提古纳被擒,解往安提阿,在那里被罗马人处决了。
  希律登位后首先做的几件大事之一便是委任大祭司。因他自己是以土买人,不能任大祭司之职,而他又不想亚斯摩宁家族的人担任此职,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的野心。结果,他选了巴比伦的汉兰尼尔(Hananiel),他可能就是福音书中所述的亚那(Annas)。玛丽娜的母亲亚历山达,力谋使她的儿子亚里斯多布勒三世出任大祭司之职,因此她便籍着埃及的克利奥帕特,暗地与安东尼合谋,迫希律委任她那尚未成年的儿子为大祭司。结果,汉兰尼尔被罢黜,亚里斯多布勒取代其位。亚里斯多布勒在位期间,大得人民的尊敬,因此引起了希律的妒忌。结果,有一次希律王在耶利哥招待他时,趁着他沐浴之际,遣使家奴把他溺毙。
  希律被召往埃及,解释他的罪行。在他起程的时候,将玛丽娜交给她的叔叔约瑟,并交侍:倘若他被判罪,约瑟必需杀掉玛丽娜及她的母亲。后来,希律与安东尼言和,无恙归来。但却发现了玛丽娜得悉他所交待的命令。他以为约瑟不能替他保密,并以此证明玛丽娜的不忠,于是便立即处决了约瑟。
  主前廿九年,罗马元老院向安东尼及克利奥帕特宣战。希律被迫作一抉择:一是背离他的盟友;一是与罗马打这均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正当他进退维谷,无所适从的时候,克利奥帕特恐怕希律与他为敌,说服安东尼差派希律出征阿剌伯,希律遂因而脱身。他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当他得悉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在阿克田(Actium)海战失败后,知道他不能再继续支持他们,于是便解除了令他尴尬的盟约。
  希律与那位在阿克田战胜了的奥克他温言和,而得以确立他为犹太王的地位,并成为罗马人的盟友。克利奥帕特一直密谋夺取犹太王国,这给予希律不少的麻烦;这次克利奥帕特之死,无形中解除了他主要的威胁。
  希律与奥克他温谈判成功归来,却遭到他所深爱的玛丽娜冷淡的对待。这是因她得悉希律到罗底会晤奥克他温的时候,跟以前一样,曾再三交待:若他一去不返的时候,就把她杀掉。因此;她大感不满,乃控诉希律谋害了她的祖父赫迦纳,(赫迦纳当时被控与她的叔父及兄弟谋反而遭杀)。其后,又因希律的母亲和姐妹妒忌玛丽娜,造谣中伤她;她们夫妻间的关系更趋恶化。最后玛丽娜终于下狱而被处死。
  这事以后,希律悔恨不已,导致他的精神和肉体都不健康。亚历山达以为他不久将离世,便暗谋拥立希律的儿子,即她的孙子亚历山大和亚里斯多布勒登位。希律得悉这阴谋后,大为忿怒,下令把亚历山大处死。
  希律施行了不少惠民的善政。每当饥荒发生的时候,他都及时的援助救济;他创立了不少公共事业,又加强军事装备,且在巴勒斯坦筑了不少防御工事,免除了外患。因着一些建筑工程计划,大大刺激了商业的蓬勃,经济情况也大为改善。和平带来了繁荣。虽然朝中相继发生了推翻他的阴谋,但总括来说,他的统治颇为成功。
  然而,他却不能得着犹太人的友情。他是以土买人,在犹太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外人;况且,他又愿意奉献支持异教敬拜,更使犹太人怀疑他是否忠于犹太教。纵然他建了一座宏伟的圣殿,并且偶而敷衍地去参加崇拜,但他确实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犹太人。他那种放荡的私生活,以及随便利用祭司作为政治工具的行为,都引起那些忠于犹大教的虔诚犹太人的憎恨。
  主前廿三年,希律娶了另一个妻子,也叫玛丽娜。她是布法斯(Boethus)的孙女,祭司西门的女儿。为了博取她的欢心,希律改而委派西门担任大祭司的职位。但西门很快便成为众人憎恨的对象。四年后,玛丽娜一世在罗马接受教育的两个儿子被召回时,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人民都认为他们是亚斯摩宵的子孙,而且明显地表示希望他俩有一天能解救人民脱离他们父亲希律的暴政所造成的苦境。这两位年青的王子,在罗马时学上了直言心声的习惯;以致有点过份暴露他们的感受;因而引起了他们同父异母的兄弟安提帕特的憎恨;他在希律面前控诉他们。经过了一段长时间而又迂回的控诉及和解,他们至终也难逃一死。
  希律的后期充满了暴力和怨恨。安提帕特为了想早日继承父位,不惜设法使父亲早日去世。然而,他的命运也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一样。当希律请求亚古士督准许他杀安提帕特时,亚古士督曾尖刻地讽刺说:「我情愿作希律的猪,也不愿作他的儿子。」后来,他染上了阳癌和水肿,再加上那些血腥的记忆常萦绕心头,希律终于在主前四年四月一日离开了人世。
  希律这种嫉妒和恣肆的性格,正好解释他欺骗东方博士以及下令屠杀伯利恒婴孩的行为(太二1一18)。至于历史没有记载屠杀婴孩的原因,可说是很简单;希律在犹大一个小村庄杀了十九个婴孩,与他生平所犯的滔天大罪比较起来,自然是不会引起太大的非议。

希律的继承人
  亚基老(Archelaus)依照希律临终时的遗嘱,承继了王位。为了保证他的地位,他决定尽快赶赴罗马。然而,那时犹太人对希律家族的残暴已经深感愤恨,亚基老不得已在出发前,设法和缓民众的情绪。但在逾越节时:发生了叛乱。亚基老只好派军队镇压。
  当亚基老前往罗马时,政权暂由他的兄弟腓力主理。但他的三弟安提帕(Antipes)因希律第二次所立的遗嘱曾被委任为承继人,亦赶赴罗马,提出他的要求,亚古士督听到他们双方的请愿,并没有立即决定。因为他们实际上是代表两个对立的党派。
  这件事尚未获得解决时,在犹太又爆发了第二次暴乱。希律死后,亚古士督曾差遗了撒比努(Sabinus),为巴勒斯坦巡抚,暂时统管一切政务,等待希律的继承问题得到解决。暴乱发生时,撒比努立即包围耶路撒冷,并劫掠圣殴,但是,他却反而为反叛份于所包围,尚幸叙利亚省长华劳惭(Varus),及时率兵赶至,救他们出险。这时,犹太人也差遣了大使往罗马,请求亚古士督不再委任希律的家族为王,而赐他们自治权。腓力亦出现于罗马的法院,支持亚基老的请愿。
  当亚古士督再度聆听他们的请愿后,他便确定了希律的遗嘱,亚基老获得了犹太、撒玛利亚及以土买。他被封为犹大地的藩王。安提帕则被封为加利利和比利亚(perea)的分封王(tetrarch)。腓力则被封为巴坦尼亚(Batanea)、特拉可尼(Trachonitis)和柯兰尼斯(Auranitis)、加利利海北部约但河东部的分封王。

亚基老主前四年至主后六年
  亚基老娶了迦帕多家(Cappadocia)王亚基老的女儿基斯拉(Glaphyra)为妻。基斯拉本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亚历山大的妻子,及至亚历山大死后,便改嫁了毛热达尼亚的久巴(Juba  of  Mauretania)。由于亚基老与自己的妻子离异,而且娶那位已经生了亚历山大骨肉的女子为妻,犹太人便轻视他。
  一如他的父亲,亚基老增置了不少公共建筑。然而,人民非常厌恶他的统治。所以他执政九年后,一些犹太和撒玛利亚领袖们组成代表团,往罗马提出指控。亚古士督听取了他们的请愿后,便免了亚基老的职,主后六年放逐他至高卢的维也内(Vienne)。
  福音书曾偶然提及亚基老的事,奇妙地证实了他统治时期的特征。谈到约瑟和马利亚从埃及回犹大地时,马太说:「只因听见亚基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就怕往那里去,又在梦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内去了。」(太二22)很明显的,亚基老妒忌其他可能与他敌对的人,而且常存报复的心。在这两方面,可说是与他的父亲齐名。
  分封的王腓力主前四年至主后三十四年腓力所统领的土地,包括了巴勒斯坦的东北角。西边止于加利利海,约但河上游,米伦湖(Lake  of  Merom)和南利巴嫩(Lebanon)山脉。北则达到大马色附近的亚比利尼(Abilene)边境。在东面及东南面则伸展至沙漠,南则止于低加波利(Decapolis)。人口大多数是叙利亚和希腊人:犹太人在这里的人口,比亚基老所统治的地区少得多。
  在希律的家族中,腓力是唯一比较例外的一位。他追随先例,从事建设,然而,他却能公平严正的对待人民。福音书中所提及的该撒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可八27)就是建筑在约但河泉源古庞尼亚(Panias)的位置上,而它是取名自亚古士督和腓力本人。在加利利西北的伯赛大犹流亚斯(Bethsaida  Julias)亦是隶属于他的城市。
  他娶了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为妻。约西弗对他只有称誉。主后三十四年,他平静的去世,他的政权由叙利亚的罗马统治当局接替。至主后三十七年才由加利古勒让他的侄儿亚基帕一世统治。
  路加福音三章第一节会提及「腓力作以土利亚(lturea)和特拉可尼地方分封的王」。然而,除此以外,在新约圣经中都没有再提到。

希律安提帕主前四年至主后三十九年
  在福音书中,最特出的希律便是加利利和比利亚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了。耶稣会称他为「狐狸」(路十三32)。或者,更正确的翻译应是「牝狐」。这形容词,不但说明了他的狡诈,更指出他那诡计多端和报复心重的性格。
  在他执政的四十三年内,在加利利海边建了一座新的国都。名为提比哩亚(Ttberias),由于这座城是建筑在一个古坟场上,那些严谨的犹太人不愿住在那儿。结果,他只有用武力强迫他们移民此地。它的政府是依照着希腊的政治体系。
  在宗教上,希律安提帕是犹太人。当彼拉多在耶路撒冷放置一座外邦的志恩盾时,希律站在犹太群众的一边反对此事。此外,他又参加在耶路撒冷城所举行的逾越节筵席(路廿三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希律安提帕是谋杀施洗约翰的凶手,及审问耶稣的那一位(路廿三7~12)。他的妻子希罗底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亚里斯多布勒的女儿。她又是希律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希律腓力一世的妻子(太十四3;可六17;路三19)。这位希律腓力就是圣经所记载的那一位腓力,而非分封的王腓力。当安提帕在罗马的时候,他曾住在希律腓力那里。希律腓力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留居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安提帕开始迷恋着希罗底。他随即与他的妻子离异。他的妻子本是阿拉伯王亚哩达(Aretas)的女儿,当她得悉安提帕的企图后,便逃回她父亲那里,亚哩达随即向希律宣战。
  希罗底嫁给希律后,便和她的女儿撒罗米一同与希律居留在提比哩亚。很可能在这时候,希律下到比利亚的玛基勒(Machaerus)城堡去,希望能更清楚的监视施洗约翰的工作。虽然,希律似乎很尊敬这位率直和诚实的先知,他曾勇敢地谴责希律的恶行:然而,希罗底却因约翰的指责而大怒,最后更成功地置他于死地。其实,安提帕也太懦弱和没有正义感了,所以不能挽回那位忠告他的人的生命(太十四1~12;可六14~29:路三19)。
  安提帕与希罗底这段婚姻,最后竟然使安提帕丧掉了他的王国。当提庇留在主后三十七年去世后,加利古勒登上了罗马的帝位。他随即封希罗底的兄弟,亚里斯多布勒的儿子亚基帕一世为王,统辖昔日分封王腓力的封地。亚基帕的好运,促成希罗底怂觅她的丈夫向加利古勒请愿,要求加封他一个王号。当他抵达罗马,晋见加利古勒时,亚基帕的代表福徒拿都(Fcrtunatus),控诉他密谋反罗马。加利古勒立即革除了安提帕,把他放逐至高卢的里昂(Lyons),最后死于该地。而亚基帕则继承了他对手的分封王位。

希律亚基帕一世主后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
  希律亚基帕一世的父亲是亚里斯多布勒。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表妹比利尼斯(Berenice),她是希律大帝的姐妹,撒罗米的女儿。当他在罗马完成了学业后,便在主后廿三年回到耶路撒冷。从他的姐夫希律安提帕那儿得着了提比哩亚市场监督之职。后来,他与希律发生了歧见,便逃往安提阿请求那儿的罗马巡抚庇护。但他又与这巡抚闹意见,于是只有回意大利去。在那儿他成为提庇留孙儿的私人教师,而且也是加利古勒的密友。有一次,他曾对加利古勒提到他可以为下一任的皇帝。这事给提庇留知道后,便把他下狱。幸亏提庇留不久即去世了,亚基帕乃得到释放。
  加利古勒登位后,便立即给亚基帕一个职位。亚基帕相当同情犹太人,而且对加利古勒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能阻止加利古勒在耶路撒冷圣殿设置他自己的偶像。要不然,恐怕阻止不了犹太人发生大暴乱。
  当加利古勒在主后四十一年被谋杀时,亚基帕仍然在罗马。他支持革老丢承继皇位:革老丢为了感激他,不但确立了加利古勒赐给他的王国,更另赐他犹大及撒玛利亚等地。因此,亚基帕一世遂统领昔日希律大帝的国土。
  他回巴勒斯坦后,便居留在耶路撒冷,并按时的往圣殿敬拜。他按着严谨的犹太律法生活,并禁止在会堂举行异教的典礼,或安放偶像。由于亚基帕如此热心于犹太教,他成了基督教早期的迫害者。在他执政期内,法利赛党和新兴的基督徒的磨擦加烈。最后,他出面干涉此事,拘捕并杀掉了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又将彼得下列狱中,但彼得却被神拯救脱险。亚基帕下令处死看守彼得的兵丁,就下到该撒利亚去了(徒十二11~19)。
  希律在主后四十四年突然毙命。约西弗和路加的记载很吻合。约西弗记载他在该撒利亚时,穿了一件银袍,出席一个纪念罗马君王的竞技会。他的银袍在阳光闪耀下显得灿烂华丽,所以那些奉承的人称他为神。不久,他染上了严重痛苦的肠病,五天内便逝世了。希律亚

基帕二世  主后五十年至一百年
  希律亚基帕一世共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的一位女儿土西拉(Drusilla)下嫁了犹大的罗马巡抚腓力斯(Felix)。亚基帕一世死时,他的儿子亚基帕二世刚在罗马。主后五十年,他的叔父硕士撒(Chalcis)的希律死后,他便承继了王位,并且有权委任耶路撒冷圣殿的大祭司。主后五十三年,他放弃了硕士撒的王国,但却获取了昔日腓力和吕撒聂(Lysanias)分封的地方。当革老丢在主后五十四年逝世之后,尼禄加封了加利利的一部份和比利亚给他。
  当非斯都被委派为犹大巡抚的时候,亚基帕与他的妹妹,也是皇后,首尼基(Bernice)往该撒利亚欢迎他上任。这个时候,在保罗的案件中,亚基帕是非斯都的宗教顾问,因为非斯都这位罗马异教徒弄不清楚保罗的身份(徒廿五13~廿六32)。虽然亚基帕对犹太教颇有认识:但对于它较深的内涵,则漠不关心。所以,当他遵守一些仪节时,从不表示真正深信其中的真理。
  主后六十六年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公然的站在罗马人那边。他与维斯帕先联盟,又联合提多击败自己人。当提多即位后,他的国家再度得以扩张。主后七十五年,他偕同百尼基迁往罗马居住。其后,百尼基与提多被牵连在一件丑闻中。提多本拟娶她入门,但后来因为发觉这会引起公愤,所以没有这样做。亚基帕终于在主后一首年逝世。

从祭司的统治至耶路撒冷的沦陷主后七十年
  在犹太人的眼中,一切在巴勒撕坦统治的外国君主,无论是早期的多利买、叙利士或是希律以至罗马,都是霸占帝位的人:他们虽然要屈服和容忍在这些外国人的政权下,但他们却从不把他们当做合法的君王,也从不愿意真心的与他们联盟。真正控制犹太人心的权势是祭司。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不同形式的民治组织先后在不同的时代中出现过。在摩西的时代,摩西都必定与领袖们,即代表各族的长老们,商议有关的决策。在士师的时代,以色列并没有中央统治机构;但当时势所需时,有干劲的领导者渐次出现,他们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跟随,不过始终不能建立一个恒久的制度。在列王的时代,无论是分裂前或分裂后,国王就是国家的元首。然而,无论那一国的政制下,祭司的话依然是具有最终决定性的。因为他就是神的发言人,在犹太国中,宗教是最高的权威。假若祭司腐败,政治也就变质;假若他们复兴,对耶和华的敬拜就能恢复,民权亦跟着得以加强了。
  犹太人被掳期内,随着圣殴的被毁,祭司阶级的作用亦暂告停止了。然而祭司却依然存在。所以,当被掳的犹太人在主前五三六年归回耶路撒冷的时候,同行当中便有许多利未人和祭司(拉二36~54)。及至圣殿重建后,他们即恢复事奉,除了中间偶而中断过,敬拜一直继续着,直至耶路撒冷城被罗马人所毁为止。
  在这一段长时期内,祭司成了犹太教的控制中心。大祭司的职位是世袭的,而且是终身之职。在国内,他在那时执政的君王下,可以执行他无上的权威。然而,征服犹太地的君王放手给大祭司的实权究竟到什么程度则无法确实地知悉。可能只要他不干预纳贡及外交政策,则他是可以享有独立的权利。不论是希腊人或是罗马人,都给他们的居民相当的自由,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国事。
  与大祭司有关的,便是由长老们组成的议会了。他们是国内最聪明和最富经验的人。这当中有的是祭司,也有的是文士和专门研究律法的门生,例如以斯拉;有些则是来自富有而又有学识的地主和商人阶层。其实,这种政体就是宗教性的贵族政治;后来被称为公会的政治组织,便是这种宗教性贵族政治的代表物。
  在波斯统治时祭司的继承情形,记在尼希米记十二章1~11节,在这段记载中圣经没有什么评语。约西弗则记载大祭司约翰(John)——显然就是尼十二11的约拿单(Jonathan),有一个兄弟,名叫耶西(Jesus)。他有一个好朋友巴高锡斯(Bagosus),是波斯军队的将领,并且答应了耶西为他谋取大祭司的职位。后来,这两兄弟在圣殿内争吵起来,约翰杀死了耶西。这件丑事引起了犹太人和波斯政府的反感。
  从约西弗所载有关大祭司与亚历山大谈判的记事中,清楚地表明他们是全国领导者。当亚历山大进迫巴勒斯坦,围攻推罗的时候:他向大祭司要求所有昔日支持波斯的犹太人,应该转归给他。当时,大祭司因为曾向大利乌(Darius)许下誓言效忠他,现不愿食言,便拒绝了亚历山大。于是亚历山大就恐吓大祭司说:当他完成征霸后,将教训大祭司应向谁起誓。
  据约西弗所载,当亚历山大迫近耶路撒冷的时候,大祭司犹都拿(Jaddua)出外列队迎接他,向他说明在犹太的圣经中有关他征霸的预言。亚历山大深受感动,并向大祭司致敬意。于是,他们便在和洽的气氛中谈判。最后,希腊军队离开了巴勒斯坦,让犹太人有自主管理权。
  在多利买王朝中,祭司仍具有相当的势力,并且政治相当清明。犹都拿的儿子阿尼亚一世(Onias  l),并他的孙子正直的西门一世,均得到约西弗的称许。但随着时间的消逝,大祭司的职位渐渐的变为政治的物品,出价高的便获得职位。此外,倘若他想保持其职位,就必需顺从政治者的心意。结果,大祭司便渐渐失去了他的独立影响性;大都卑屈在王朝之下;这种情形,一直至玛喀比时代才告转变。
  当玛喀比发动革命之后,祭司的地位亦告改变了。昔日在叙利士王朝当大祭司的古老一系,现则为亚斯摩宵一系所取代。这系的始祖是约翰赫迦纳,他是玛喀比的后裔。在叙利士王朝的末期及希律时代,除了希律有时改换大祭司职位而曾终止数次外,祭司在犹太教中一直有相当的权势。
  从希律大帝死后,一直至耶路撒冷沦陷这一段时期,祭司是犹大的主要政治力量。大祭司是罗马巡抚的顾问,而且常常因大祭司的压力,以致那些巡抚不得不改变自己政策。因为籍着他对群众的影响,大祭司能够制造民意,迫使那些顽固的官员顺从其意;否则,因着他们未能使属民有良好乖顺的状态,就可能触怒了罗马君王。当彼拉多审问耶稣的时候,群众大声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撒该的忠臣。」(约十九12)就是这种诡计的很好例子,因为在马可福音十五11记载着:「只是祭司长挑唆众人。」
  祭司们的统治大概可分为上述的三个时期,直至耶路撒冷被陷,圣殿被毁:祭司才告消散。

从罗马人的统治至巴克巴叛变主后一三五年
  在犹太的历史中,我们不可能按着时间划分各不同王朝的转替。在多利买、叙利士或是希律的统治之下,祭司也同时存在:同样,希律及祭司也在罗马时代同是支配国家的势力。自从庞贝在主前六十三年征服了巴勒斯坦后,罗马便以犹大的保护国自居。并把希律和祭司看为藩王。但当希律大帝死后,他的儿子亚基老继承了王位。但他的才干不及其父,在国内不受人民拥戴,所以罗马人废掉他,而另派科坡纽(Coponius)为犹大的巡抚。自从那时起,除了若干地区例外,整个国家都为罗马直接统治,直至主后一三五年最后无效果的革命为止。
  大多数的巡抚都不受犹太人的欢迎,也有许多在任不起过三年。瓦勒留格拉土(Valerius  Gratus;主后十五~廿六年),便不受人民欢迎,因为他干预祭司的继承,并指派他自己的一个候补者为大祭司。接替他的是本丢彼拉多(主后廿六~三十六年),可能是最出名的一个巡抚,因为他会审问并钉死耶稣。在他上任之初,因他坚持命令他的部队,携着镶有罗马君王像的旗帜,带入耶路撒冷,因而不智地开罪了犹太人,使犹太人强烈地抗议这种亵渎耶路撒冷的事。最后,彼拉多看到若坚持己见,采取行动,必然引起不必要的流血事件,所以只好让步。后来,他被牵连在一桩与撒玛利亚人争论的纠纷事件中,于主后三十六年调职,由马尔克路(Marcellus)接替。
  当加利古勒在主后三十七年登上帝位后,产生了新的危机。他自以为是神,于是下令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竖立他的雕像。当时,负责执行这命令的是叙利亚的使节彼得若纽(Petronius)。他陷入进退两难之处境中,一是违背皇帝的命令,拒绝竖立他的雕像;或是遵守圣旨,却将激起犹太全国发动宗教战争。他只有故意拖延执行;幸好加利古勒在主后四十一年便去世了,他所处的困境亦告解决。
  在这段期间内,直至主后六十六年爆发犹太战争为止,罗马官员和犹太人的关系始终犹如箭之在弦的情况,而且常发生地区性的武装反抗事件。当时奋锐党更公然的豉吹与罗马发动圣战;他们的势力,在乡村一带及加利利高原的地方较强。罗马的巡抚常施用镇压手段,才能维持秩序。这些犹太亡命之徒不时与罗马兵士发生小战,只会增加犹太人仇视罗马的心理。所以,每当一个具有当弥赛亚野心的领袖出现时,就能吸引一大群狂热的跟随者。
  在后期的巡抚中,安多纽腓力斯(M. Antonius  Felix)及波求非斯都(Porcius  Festus)均曾在使徒行传谈论保罗时被提及(徒廿三24~廿四27;廿五1~廿六32)。在腓力斯统治的时候,潜伏在犹太人心底的愤恨已凝变成脱离罗马人束缚的决心。约西弗曾记载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埃及藉的犹太人,集结了一群支持他的人,他口头答应要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但腓力斯立即遣派军队,驱散他们,并迫使他们的领袖逃亡。所以当保罗被解往营楼的时候,那个百夫长问他说:「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么?」(徒廿一38)很明显的,那位百夫长所指的就是这件事。
  在腓力斯当巡抚的时期,不知是因他的恶意,抑是因他处理不当,以致常常发生骚乱。当保罗在腓力斯前申诉的时候,帖土罗(Tertullus)和保罗对腓力斯所说的开场白即有强烈的对比。帖土罗谄媚的说:「腓力斯大人,我们因你得以大享太平,而且这一国的弊病,因着你的先见,得以更正了……」(徒廿四2)但当保罗开始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腓力斯是「在犹太国断事多年」(徒廿四10),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因为腓力斯施行强硬的手段,镇压在该撒利亚一再发生的骚乱。而且在他的政权下,犹太人受苦极大。最后,终于被召回罗马,若不是他的兄弟保勒士(Pallas)是尼禄的宠臣,为他求情,他一定会因着恶劣不法行为遭受处罚。
  他的承继人非斯都似乎是一位忠实而又负责的施政者。但是,他任职了两年即告去世,虽然他曾完成了一些讨好犹太人的工作,但旋即为他的继承者所拆毁了。
  自从非斯都去世后,一直至犹大战争爆发,犹太的政治局势急速恶化。那些祭司长都是贪得无厌而且残忍,而那些罗马巡抚也是贪婪而暴虐。在该撒利亚居住的外邦人,又往往过份横行,以致惹起犹太人的愤怒;此外弗罗如(Florus),又掠夺圣殿的财库。最后,因着这样不停的暴虐,犹太人愤而起来反叛。
  冲突始于主后六十六年,起初在各城市发生了一连串地区性的暴乱,罗马的驻军被犹太叛徒屠杀;但要是罗马兵力较强而叛乱失败,则犹太百姓必大受苦难了。当时,叙利亚的使节加勒士(Cestius  Gallus),进兵围攻耶路撒冷,但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他突然解除围困,毫无秩序的退兵,这种出乎意料的变化使犹太人深信神在帮助他们,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一致对抗罗马。
  尼禄委派了维斯帕先为驻守犹太的罗马军队之统帅。在主后六十七年初,他召集六万士兵,进军耶路撒冷。在这个时候,奋锐党的首领约翰杰斯哥拉(Jhon  of  Gischala),已经进入了耶路撒冷,整个城市都陷入内战的状态。维斯帕先体察到耶路撒冷内有纷争,趁机征服了比利亚、犹大和以土买等地。正要准备再度围困耶路撒冷的时候,传来了尼禄的死讯。主后六十九年七月,驻守东方的罗马军队拥立他为帝。于是,他便交付他的儿子提多,掌管在犹太地的战事,而自己则启程经由亚历山大城,于主后七十年返抵罗马。
  在耶路撒冷,另一个奋锐党的领袖西门巴知奥勒(Simon  Bar·Gtora)及他的儿子以利亚撒(Eleazer)与约翰杰斯哥拉联合。后来,这三个领袖又彼此争执,所以他们的跟随者也彼此残杀。主后七十年的春天,提多加紧围攻;城内的守军,因饥饿和互相残杀而大大削弱了实力,终于在八月沦陷在罗马人手中。城墙被毁,城门被焚,有些兵士不听提多命令,纵火焚毁了圣殿;至于那些百姓,不是被屠杀,就是被卖为奴,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
  其后的三年,罗马继续的征服了喜奥地(Herodium)、玛基勒(Machaerus)及马撒大(Masada)等馀下的城堡。他们并没有遭受犹太人的顽抗。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时,整个犹太国已告结束了。
  当他雅努执政的时候,在埃及和古利奈都发生了犹太人起义事件,但旋即惨遭压灭。在犹太人独立运动中,最后一次是发生在主后一三五年的巴克巴(Bar-Cochba)起义,但可惜这一次为哈德良(Hadrian)所平定。巴克巴一名之意为「星之子」,因为律法师以为他就是巴兰所预言的那一位「出于雅各的星」(民廿四17)。这次起义的原因,是因哈德良下令禁止行割礼,并在耶路撒冷圣殿旧址改建一所朱彼特(Jupiter)神的庙宇。结果,巴克巴逃离耶路撒冷,最后被捕。从此以后,耶路撒冷便成为罗马人的城市,也没有犹太人敢冒生命危险进入城里。昔日供人献祭给耶和华的圣殿,则改建为朱彼特庙宇。
  就政治方面而言,犹太国就此完全灭亡了。但犹大教却没有消灭。在主后九十年,一位犹太拉比约拿单·班·撒启(Jonathan  Ben  Zakkai)在雅麦尼亚(Jamnia)开设了一所专门研究律法的学校。与他一起的,多是守法利赛信条的律法师,他们遵守他们信仰上的节期。虽然,祭司没有了,献祭也终止了,但律法师却依然存在,以行善和研究律法代替设坛献祭。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