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新约综览之第二十一章

日期:2016-10-27作者:

第二十一章  期望中的教会:启示录
 
  背景
  启示录结束了正典和新约的历史。不论它在写作次序上是否最后完成,在思想上它是有决定性的,因它具体的说出教会的期望。这教会曾以组织的形式,投身于这世界中,正热切的期待着其使命的完成。
  启示录独特的地方很多。它是新约中唯一专讲预言的书卷。它所引用的喻象几乎全部与旧约先知书中所采用的有关,而且它大部分的内容,是预言性,涉及未来,作者清楚表明带给他最后异象的使者是来自「主,就是众先知被感之灵的神,差遣他的使者,将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仆人」(启廿二6),跟着在下一节,他就说到「这书上的豫言」。
  启示录属于启示文学。启示文学通常产生于迫害和压制时期,用以鼓励因信仰而受苦的一群人。它的特质是:(1)对现况极度的绝望,而对神未来的干预存极大的盼望:(2)使用象征性的字汇,梦兆和异象;(3)采用属天的及恶魔的权势,认为他们是神计划进展的使者和工具;(4)预言恶人面临大灾难的审判,及义人得到超自然的拯救;(5)常以圣经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为笔名,如以斯拉(以斯拉后书)或以诺(以诺书)。这些特质大部分都出现于启示录中,不同的是作者明记自己的名字,假定自己为人所知,不是已作古之名人,而是与读者同时代的人。
  研究了本书的内容,则可推断这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它是写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它们已成立了相当的时候,其间有属灵上的发展与衰落,写给这些教会的信中暗示,BP即将来临,甚或已经开始了。士每拿的教会「将要受苦」并「受患难十日」(二10)。安提帕在别迦摩殉道(二13)。非拉铁非可免去「试炼的时候」(三10)。就算这一切被解释为未来的事,启示录还是满了敌意与BP的气氛。书中主要部份所提及的饥荒、战争、瘟疫、经济压力与逼害,都被看为当时时代背景中常见的现象。
  无疑地,那时的罗马帝国成了国家权力的楷模。这种权力被启示录形容为基督教的仇敌。那有「权柄……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国」的兽(十三7),极似在该撒手下统治世界的罗马政权。众人因要作买卖,而被迫接受的「印记」(十三16一17),是指盖在遗嘱、契约、账单和其他文件上的皇玺,使人在法律上获立脚之处。那称为「大巴比伦」的淫妇,喝醉了圣徒和殉道者的血,坐在七座山上(十七9),正是罗马城山峰的数目。无论启示录最终是否指罗马而言,当时读这书的基督徒,一定把它应用在罗马身上。
  关于本书写伯的时间及周遭环境,有两派的意见。一派认为是尼禄的时代,罗马的大火所引起的基督徒受逼害的事。支持这看法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假如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是约翰福音及某几本书信的作者,又是启示录的作者,则两者在字汇和文体上基本的分别,可以作如下的解释:启示录是早期的作品,当时约翰对希腊文的造诣并不深:而约翰福音及各书信是稍后的作品,那时他已颇为精通希腊文。再者,有人提出:那神秘的数目六百六十六(十三18)是Neron  Kesar,这一名字,希伯来文字母数值上的总和,所以在文中提及的人一定是尼禄。这种推论似乎太肤浅,不能下断言,同时此说又没有外在传说的支持。
  第二派推测,启示录可能成书于第一世纪末,豆米仙统治的时期,在主后八十一至九十六年,这一看法最少有明确的外证为凭。爱任纽说:约翰见到异象,「距现今不远,几乎就在我们这一时代,接近豆米仙统治的末期。」豆米仙统治时期可能没有继续的迫害,但他坚持要被看作神一般地给人崇拜和他日渐暴虐的独裁政治,使他与基督教的扩展对立,成了启示录所预言的社会、经济、宗教各方面的发展的预兆。
  这就是说,启示录说出了教会与罗马帝国之间渐长的敌意。这并不是说当时罗马已采了一种全国性BP基督徒的政策,但它很明显的表明异教国家与基督教会是无法妥协的。异教必然的发展便是极权主义,这包括对统治者的崇拜,这种统治者控制一切政治活动、经济资源、宗教仪式及个人信仰。罗马政府对早期教会的宽容,由于保罗及其他基督教的传道人受犹太领袖的控告,渐渐变成猜疑,后来,猜疑日渐加深,演变成轻蔑与仇视。一世纪末期,基督徒到处被人攻击。他们体验到耶稣的话的实在:「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9)
  启示录之撰写,一方面是要鼓励一些深感此种敌意日渐加增的教会,另一方面警告大意和疏懒的基督徒,因他们已被引诱,轻易地去附从世界。它是世纪末最后的呼声。
  据作者自己的见证,他名叫约翰,是他所见事物的目击者(训一 1,2)。他住在拔摩——希腊沿海附近的一个岩石磷峋的海岛,为了信仰而被囚禁在该地(一9)。在那里,他得着书中所描述的异象,且受命把它传给他熟悉的亚西亚七个教会(一10)。
  启示录的一些希腊文,似乎不大通顺,甚至不合文法。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作者是在设法用人的言语去表达一般用语所不能描写的情景,因此他的文法和词汇便显得不适当。同时,他可能是说亚兰语的,很难流畅地用希腊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在他写福音书和其他书信的时候,有一个熟练的书记帮助他,而启示录是独自一人所写,其间的一些差别所引起的困惑便迎刃而解了。
  启示录是解释性的。它引用旧约,不下四百次之多,虽然找到的并不是直接的引用。它的象喻与排列和旧约的预言相关,其意义又与新时代的趋势衔接。启示录透过亚西亚七个教会的审判,为教会生活的属灵气质下了一个评价。跟着一连串的异象,不论我们跟随那一派的解释,都是描写神的目标最后完成。它所用的象征虽是相当奇特,然而它却是新约中唯一针对未来而作整体性预言的一卷书。
 
  解释
现代解经学者中,对启示录一书的解释,有四大主要的派别:
 
过去派
  过去派认为,启示录中的象征只谈到写作期间的事情。一切印、号、碗等的象喻,皆与未来无关。作者提及将来的审判,只不过是表示他对当时的邪恶感到道德上的愤慨。大部分的自由派学者,如查理士(R. H. Charles)及托利(C. C. Torrey),皆探此说。此说优点在于,把启示录与写作期间的思想及历史事件衔接,但却否定了任何预言性的成分。

理想派
  理想派的观点,常与过去派有密切连系,认为启示录只是一幅象征性的图画,描写善与恶、基督教与异教无止尽的争战。它以为,不应将其中的象征与以往或未来的历史事件混为一谈,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趋势或理想而已。所以嘉坚士(Rcrymond  Calkins)说:
  「我们现在明白『启示』一词的意思了。它并不是指世界末日、千禧年、或审判日等未来奥秘的启示。它主要也不是指天堂荣耀或被赎者得福的启示。倒不如说它是启示那位无穷的神,以及他拯救的大能:为着安慰及鼓舞神的子民,它也揭示了无所不能之救主,那全胜的力量……。」
  理想派之解释的可取处在于,使读者集中注意于启示录中伦理与属灵的真理,而非见仁见智的象征的解释。反过来说,它低估了以象征传达预言的价值。它的「灵意解经法」,把启示录中所有预言的价值都夺去了,并认为它与实际的历史结局无关。根据这理论,当一个道德上的大问题得以决定的时候,审判日就来临了;超自然的基督在可见的宝座上登基,在这理论中并不是一个最终的高潮。

历史派
  历史派者认为,启示录用象征的形式,钩划了教会历史的整个过程,从五旬节一直到耶稣降临,书中一切的象征陆续地描绘已发生过的大事,例如七印是罗马帝国的覆亡,蝗虫在无底坑中飞出来,是回教入侵的一幅图画等等。在基督教历史中的每一件大事都是这样有粗略的预兆,因此启示录就成了预先写出的大事记。大多数的改教者讨论启示录的时候,以及大部分老一代的圣经注释,和许多现代福音派的传道人,如哥登(A.J.Gordon)及宣信(A.B.Simpson),皆持此说。本书四章一节至少可成为表面上的证据:「你上到这里来,我要将以后必成的事指示你。」历史派的见解,比理想派的更按字面解经,但他们在解释个别的象征时,则未曾有一致的看法。甚至在历史派之中,也是众说纷纭,每个注释家都有一己的看法。他们也不见得都对;既然他们的分歧如是之大,最少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其方法弄错了。

未来派
  未来派学者认为,启示录前三章要不是指写书时的状况,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便是代表教会历史中的七个时期,跨越使徒时代至基督再来的整个时期。在这方面,未来派无异于历史派。不过,从四1「……以后必成的事……」起,他们坚决主张馀下的部份是谈论「大灾难」的时期所要发生的事,而这时期是在基督再来之前,约三年半至七年,其时间长短因各说法而不一。这时期书中所有的启示事件,均尽可能的按字面解释,因此,对现今的时代来说,它全是指未来的事。像斯应士(J. A. Seiss)、司可福(C. L. Scofield)、嘉比龄(A. C. Gaebelein)、艾朗西(H. A. Ironside)一顿的解经家,都是未来派。

千禧年观
  若不从历史的角度,而从未世论的角度来看启示录,又可分为三说,这全看释经者如何解释第二十章。而其解释的关键,又在于如何解释那「一千年」;它到底是字面的意思,还是象喻的说法?它到底是在基督再来之前或之后?
  后千禧年派(postmillennial)认为,一千年可能是喻指基督再来之前一段漫长的时间。此时期之初,福音在各国广传,引入和平之治,直到基督再来,作最后审判。
  无千禧年派(amillennial)则认为,千禧年并非确实地存在,它可能代表死去的人所面临的一种过渡情况。
  基督随时会来,审判世界,引领义人进入永恒极乐的国度,就是新天新地。
  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认为,基督会亲自回来,创立他的国度:死了的义人将复活;他们将亲自与他在地上统治一千年:他统治之后,将有一次最后的叛变,但这叛变立刻会被制止,此后死去的恶人将受审判,而永恒的国度开始。
  这些见解与前面所提按年代的解释不一定彼此有关系。大致来说,只有历史派和未来派才重视千禧年问题,因为过去派与理想派只不过把「千年」当作另一象征而已。附表将说明各种不同的解释。
┌───────┬───────────┬───────────────────┬───────────────┐
│  启示录  │  1一3章  │  4一19章 │  20一22章  │
├───────┼───────────┼───────────────────┼───────────────┤
│  过去派  │  历史上的教会  │  现世情况的象征  │  天国与得胜的象征 │
├───────┼───────────┼───────────────────┼───────────────┤
│  理想派  │  历史上的教会  │  善恶争战的象征  │  善的得胜 │
├───────┼───────────┼───────────────────┼───────────────┤
│  历史派  │  历史上真正的教会  │  历史大事的象征:  │  最后审判 │
│  │  │  罗马覆亡,回教,  │  千禧年(?) │
│  │  │  教皇政治宗教改革  │  永远的国度 │
├───────┼───────────┼───────────────────┼───────────────┤
│  未来派  │  教会历史的七个阶段│  未来的灾难  │  千禧年国度 │
│  │  │  背叛的教会和敌基督者受集中式审判│  已死的恶人受审判 │
│  │  │  基督再降  │  永远的国度  │
├───────┼───────────┼───────────────────┼───────────────┤
│后千禧年派  │  历史上的教会  │  大致上属历史派  │  基督教战胜世界 │
├───────┼───────────┼───────────────────┼───────────────┤
│  无千禧年派│历史上的教会  │  大致上属历史派  │  基督再来 │
│  │  │  │  审判 │ 
│  │  │  │  永远的国度 │
├───────┼───────────┼───────────────────┼───────────────┤
│  前千禧年派│历史上的教会  │  大致上属未来派  │  真正的千禧年统治 │
│  │代表历史的七阶段  │  │  白色大宝座的审判  │
│  │  │  │  新耶路撒冷 │
└───────┴───────────┴───────────────────┴───────────────┘
 
  内容
  以上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有多大的可取性,都不是解释启示录的真正钥匙。真正的钥匙是本书为何藉文字结构介绍基督自己。本书的标题:「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指出中心要旨是基督如何在启示未来的事上彰显自己。至于「耶稣基督的启示」这话,到底指的是关乎他本身位格的启示,或从他而来,由他授予的启示,仍是一个问题。假如是前者,那么启示录便披露基督本身与将来之关系。如属后者,主要的题目是神藉着基督对未来的安排。
  两者在文法上均说得过去,而均以基督为书中主要人物。假使解经者从文学结构这个中立的立场处理启示录这本书,根据基督论(Christology)来解释末世论,他们将可避免许多争辩。
  另一个了解本书内容的线索,是本书的形式,这形式是根据作者本身的经验而形成的。全书显然是由一连串的异象所组成,而每组异象又各自成一单元。书中虽然有根多小单元以「我看见……。」(五1,11;六1,9等)开始,另有四个主要的部分以「被圣灵感动」(一10:四2;十七1一3;廿一9,10)开始。这八个部分内容不同,长短亦不一,但对本书的组织来说,是一体的。加上开场白和结尾语,启示录便可分成六个段落。
  全卷书出现了几个连串的「七」。如七个教会(二1,8,  12,  18;三1,7,14),神的七灵(四5),七印(六1,3,5,7,9,12;八1),七枝号(八6,7,8,  10,2;九1,  13;十一15),七雷(十3),七碗(十六1 ,2,4,8  ,  10,  12,  17),七个主要的人物(十二1,3,5,7;十三1,11;十四1)和七福(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廿6;廿二7,  14)。其中有些是本书文学结构中的一部分,被密集排列在一起,有些并不如此。从启示录中数字「七」的运用,可知它在思想上是有组织的,并非由一大堆不可思议的象征,漫无目的地组合而成。
  其他数字上的组合或排列,也不时出现。如廿四位长老(四4)四活物(四6),四骑士(六1一8),四使者(九14),十四万四千受印者(七4;十四1),圣城十二门(廿一12),十二根基(廿一14),生命树上十二样果子(廿二2)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四5;八5;十一19和十六18中所提到的「有闪电、声音、雷轰」。最后三次分别在一连串审判终点出现。它们是否重覆?或是暗示三个审判连续着出现,且一次比一次加剧?

  大纲
  接着书中本身的线索,我们可提出以下的大纲:

耶稣基督在「必要快成的事」中的启示
 1.  开场白:基督的晓谕 一1 一8
标题  一1
 使者  一2
 推荐  一3
 目的地  一4一5a
 献词  一5b一6
 箴言  一7
 版权状  一8
 2.  第一个异象:教会中的基督:永活者  一9一三22
  地点:拔摩
  描述物  一9一20
  信息
  给以弗所教会  二1一7
  给士每拿教会  二8一11
  给别迦摩教会  二12一17
  给推雅推喇教会  二18~29
  给撒狄教会  三1一6
  给非拉铁非教会  三7一13
  给老底嘉教会  三14一22
 3.  第二个异象:宇宙中的耶稣:救赎者  四1一十六21
  地点:天上
  天上的情景  四1一五14
  七印  六1一八15
  白马  六1一2
  红马  六3一4
  黑马  六5一6
  灰马  六7~8
  殉道者的灵魂  六9一11
  天上的兆头  六12一17
  插句:十四万四千人受印  七1一17
  天上的寂静  八1一5
  七号  八6一十一19
  雹子、火和血  八7
  海变成血  八8一9
  火星落入江河  八10一11
  日月星辰变黑  八12一13
  无底坑启开  九1一12
  四使者的释放  九13一21
  插句:小书卷
  度量神的殿  十1一十一14
  两位见证人
  成全之事的宣布 十一15一19
异象 十二1一十六21
人物 十二1一十四20
  妇人  十二1一2
  龙  十二3一4
  男孩  十二5一6
  天使长米迦勒  十二7一17
  海上来的兽  十三1一10
  地上来的兽  十三11一18
  锡安山上的羔羊  十四1一5
  插句:天使的信息
  审判的呼吁  十四6一7
  巴比伦倾倒  十四8
  警告神大怒将临  十四9一12
  死者的福份  十四13
  收割的呼吁  十四14一16
  收取忿怒的葡萄  十四17一20
  七碗  十五1一十六21
  天上的景象  十五1一8
  审判  十六1一21
  人身上的毒疮  十六2
  海变成血  十六3
  泉源变成血  十六4一7
  日头增加热力  十六8一9
  黑暗  十六10一11
  污秽的灵  十六12一15
  完成  十六17一21
4.  第三个异象:征服中的基督:战士  十七1一廿一8
  地点:旷野
巴比伦的灭亡  十七1一十八24
  天上的欢欣  十九1一10
  兽被擒拿  十九11一21
  撒但被捆绑  廿1一3
  千年的统治  廿4一6
  最后的叛乱  廿7一10
  死人的受审  廿11一15
  新天新地  甘一1一8
5.  第四个异象:高峰中的基督:羔羊  廿一9一廿二5
  地点:高山
  圣城  廿一9一21
  对神的敬拜  廿一21一27
  神的祝福  廿二1一5
6.  结语:向人挑战的基督 廿二6一21
  意志上——顺服  廿二6一9
  理智上——报赏  廿二10一15
  情感上——团契  廿二16一20
  祝福  廿二21

  评估
  要给启示录作一个总结性的解释,不在本书之列,但有几个观察,或者对学者稍有帮助。
  启示录是以启示文学的体裁所写的,但与一般启示文学有很大的分别,因它有一个确实可考的作者,自道姓名,且有一固定的收信对象。他主要的目的,不在预先推测教会历史中一切的细节,而是指出现今世代的大致趋势,而以基督亲自再来为一切的高峰。结语中三重的宣布与挑战:「我必快来」(廿二7,  12,  20),重述了他给教会的应许(二16,三11),使整本书成为向世界的一个警告,向神子民的一种鼓舞。
  全书有相当的一致性。基督高居所有之上,首先以荣耀的形像出现,面貌如火焰,身穿白衣,审察、责备并忠告教会。由于他的救赎工作,他以羔羊的身份(五4一7),得到密封的书卷所授予的权柄,有权施行审判。在执行审判时,他是胜利者,骑着白马,像巡行中的罗马将领(十九11),他的头衔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十九16)。当一切事物终结时,他是众子民的新郎(十九7,廿一 9,因着他救赎工作,又再次被称为羔羊。
  关于启示录中年代的先后,则众说纷纭。历史派把它看作是从写作时至基督再来之间的大事记;未来派则把书中的大部分当为主再来前七年的情形;而过去派及理想派则认为其中所记,与一切年代无关。但无论如何,某些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书信的头三章是直接写给当时亚西亚各城的教会,所以这段与作者同时。第四章异象的开始,是「以后必成的事」(四1),是从作者时代始,无限地延展下去。书中最末的两个异象,还未完成,与未来的末世有关。故此,启示录部分属过去,部分属现在,部分属将来。
  启示录最后的两段是互相平行的。前者十七1至廿一8,是有关邪恶世界组织的厄运,以大淫妇巴比伦代表。后者,廿一9至廿二5,描写基督的新妇——新耶路撒冷——最终的面貌。这平行的两段,包含了相似和对比之处。两者都是以拿着七碗的七位天使中之一位引入正题。天使邀请观看的人,都是用「你到这里来」的字眼。它们各自代表一个目标的终结:一个是背弃神趋势的终结;另一个则是救赎的终止。
  两段的对比也是一样的清楚。前段介绍一个淫妇;后者介绍一个新妇。前者之背景在旷野(十七3),后者在高山(廿一10)。前者说淫妇遍体有亵渎的名号(十七3);后者提及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与十二使徒的名字写在圣城上(廿一12,14)。前者介绍巴比伦,腐败和审判之城;后者描述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纯净而贞洁(廿一10)。前者在可怕的审判中灭亡;后者在永恒的光辉中持续不朽。前者被咒诅,后者蒙祝福。
  启示录带我们从神的眼光来看历史,不论我们如何解释它各种象征的细节,它整体的透视是那神圣者的看法,它看到了众教会的美德与短处,及世界的厄运与希望。致众教会的信息,是由在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人物寄出的;施行审判的现场,是以神的宝座为中心(四2一十九 5);而最后的审判也是从同一的宝座中宣布出来(廿11)。在描述新天新地时,那宝座仍是中心(廿二1),是生命之河的源头。对宝座的强调,明确地表示,启示录中神掌权的观念,以及他在人事中永掌主权的概念。
  本书显着的乐观主义与邪恶昭彰的图画相映成趣。它并没有暗示,大千世界会随时世转移而变好,也没有说,末世时所有世人会悔改,相信而归向神。它描绘末世文明的高度繁荣及文化的前进发达,但人心却全然无神(十八1一5)。人类最后一次有组织的行动,是用武力反叛神和他的基督(廿7一10)。圣经中除了耶稣所说的话,没有其他一卷书,比启示录把罪恶最后的厄运描绘得更为可怕(廿15)。
  启示录中神秘的成分,对廿世纪中期的现代人来说,似乎要比对他们的父亲或祖父辈来得少些。因为其中很多神秘的预示,在现世已不再是绝无可能了,如会说话的肖像(十三15);使火从天而降(十三13);在经济上控制大量人口(十三16,17);强迫顺服一种人造宗教(十三14);由于海水成分的改变及太阳热力的物理变化,所引起的地球全面性的毁坏(十六3,8);全球君主被召作战(十六14);各国统领权加在一两个人身上(十九19,  20);文明的中心在「一时之间」完全倾覆(十八18一20)。从许多角度来看,启示录都是现存最现代化的一本书。
  「我必快来」——新约圣经就在这最后的应许中结束。神藉着律法和先知向人说话;也藉着他那「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来九26)的儿子耶稣基督说话。一个更大的启示即将来临,他「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28)。启示录便是将这启示与胜利指示世人。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