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哥林多前书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壹

日期:2016-10-27作者:陈终道牧师

哥林多前书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壹

 

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
在这一段中,保罗针对哥林多教会的需要,指导他们怎样处理教会工作的实际问题,如:妇女的地位,圣餐的意义,圣灵的恩赐,聚会的秩序和奉献钱财的原则等等。
壹.蒙头与擘饼(十一章全)
读经提示
1. 圣经是超时代性的,圣经的记载是否绝对没有时代背景﹖妇女蒙头是当时的社会习惯吗﹖能否从这一段经文中看出「蒙头」有当时习惯的背景﹖保罗为甚么说神是基督的「头」﹖「头」在这里是表示阶级的高低吗﹖为甚么说女人是男人的荣耀﹖为甚么男人若蒙着头就是羞辱自己的头﹖
2. 女人为甚么为天使的缘故要有服权柄的记号﹖圣经还有甚么类似的经文叫妻子顺服丈夫﹖妻子顺服丈夫是否表示容许丈夫欺压妻子﹖圣经既说在基督里男女平等,为甚么又说女人要顺服男人﹖现在教会的妇女是否应该蒙头﹖对于妇女蒙头问题该怎样下结论﹖
3. 本章十七节对于教会安排聚会的秩序或仪式,有甚么重要的原则﹖哥林多教会记念主聚会跟现在教会守圣餐有甚么不同﹖记念主的聚会有甚么标准的仪式吗﹖你认为用怎样的方式最好﹖ 应该每月一次还是每周一次﹖甚么人可以参 加﹖记念主聚会的主要意义是甚么﹖
4. 按照本段记载,可以列出多少有关这聚会该注意的要点﹖如果你自己有未对付清楚的罪,该不该守圣餐﹖如果知道有人犯了罪守圣餐(记念主),你跟他一同擘饼会有分于他的罪吗﹖
1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2我称赞你们,因你们凡事记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3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4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若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5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6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7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8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9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10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11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12因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万有都是出乎神。13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14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男人若有长头发,便是他的羞辱么﹖15但女人有长头发,乃是她的荣耀,因为这头发是给她作盖头的。16若有人想要辩驳,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神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17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18第一,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的信这话。19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20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21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22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么﹖还是藐视神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你们么﹖我不称赞!23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24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25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26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27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28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29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30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31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32我们受审的时候,乃是被主惩治,免得我们和世人一同定罪。33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34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
一.妇女蒙头问题(十一1-16)
这段经文对今天教会里的妇女是否应该蒙头的问题,引起好些争论。有的教会主张妇女应该蒙头,因为在这里有明文的吩咐;有些教会却认为,蒙头是当时的风俗习惯,今天教会的妇女不需要蒙头;但蒙头的属灵原则,却是今天的信徒所应该注意的。
圣经虽然是超时代的,但这并不是说,圣经所有的记载都没有当时风俗习惯的背景。跟罪恶和信仰无关的社会习惯,例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马来人用手,原是无关紧要的。  
这一段经文本身证明了妇女蒙头,实在是有当时的背景。
A.保罗用了许多相当严厉责备的话。如果这是他们向来没有的习惯,是使徒新的吩咐,刚刚教他们遵守的事,使徒不会用这样严厉的话来吩咐信徒做一件新事。
B.这段经文完全没有教导妇女怎样蒙头。如果不是当时人人已经惯行的习惯,使徒必定会清楚的教他们怎样蒙头。
C.使徒保罗说:「女人若不蒙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使徒完全不用解释,为甚么女人若不蒙头就该剪发,他是用一种「当然」的口吻来说的,可见当时人的观念以为,不蒙头和剪发同样是可耻的事。按当时惩罚淫妇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她的头发剪掉或剃掉。使徒保罗把不蒙头和剪发相提并论,而不用解释为甚么,就是因为这是当时大家接受的观念,用不着解释。可见蒙头与长发都有当时背景。
D.「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男人若有长头发,便是他的羞辱么?」(十一13-14)
保罗要他们自己审察,就是根据他们是非的观念,判定女人究竟可否不蒙头。这表示他们早就有了女人应该蒙头的观念。假如保罗现在用同样的话叫我们自己审察,不蒙着头是否合宜,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有甚么不合宜,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这种社会习惯。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所谓「本性」,就是因传统的习惯所产生的一种「当然」的观念。例如叫中国人互相亲嘴问安,我们觉得很不合宜,但西方人却看作很自然。
可见,这是社会习惯会造成的一种是非观念。保罗是根据已有的习惯所形成的是非观念,来说明妇人顺服丈夫,教会顺服基督的真理。
另一方面,这段经文牵涉到,圣经是否会利用时代、地方性的习惯,来解明一种永恒真理的问题。如果女人蒙头只是时代性、地方性的习惯,使徒会用这类习惯来表明历代不变、关乎全教会的真理吗?会的,圣经确实有用仅限于当时的习惯,来表明普遍性的真理。就用主耶稣替门徒洗脚来说,那实在是犹太人的一种习惯,耶稣用来表明信徒彼此相处,互相劝勉、互相服侍的真理。
在约翰福音第十三章中,主亲自替门徒洗脚,然后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14-15节)。按这两节经文,主耶稣是叫我们「照样」去替别人洗脚吗?不,是叫我们互相劝勉。注意约翰十三章的记载,主耶稣一开头就只取洗脚的象征意义。虽然洗脚这件事是事实,但祂所要教训门徒的,不是洗脚,而是洗脚所象征的意义。注意第八节:「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这「洗」字显然已按灵意解释了。第十、十一节也是一样:「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这两节里面的「洗」和「干净」,也都是按灵意的用法,把事实上的「洗」用作象征的教训。洗脚这件事原是犹太人的习惯,却被用作一种象征,表明信徒应该彼此相爱、彼此服侍、彼此劝勉。相爱、服侍、劝勉、都是超时代性的,是任何时代的教会应该听从的。这样看来,保罗用当时人所已有的蒙头习俗,来讲论女人顺服男人,教会顺服基督的原理,并无不当之处。
以下保罗讲到妇女应该蒙头的理由,分作四小段:
1.按教会的秩序来说,女人应该蒙头(十一1-7)
「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十一1)
这一节经文应该属于上一段,因按它的意义来说,跟十章末段经文关系更加密切。在一章末了,保罗曾坦白地告诉哥林多信徒,他是怎样的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然后他劝勉信徒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样。教会的牧者应该成为众信徒效法的榜样,却不要成为众信徒崇拜的偶像。保罗一方面劝信徒效法他,另一方面指明,要像他效法基督那样地效法他。他给他们一个范围和标准,最终目的不是把人引到自己面前,而是引到基督面前。这种态度是我们该效法的最好榜样。
「我称赞你们,因你们凡事记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十一2)
保罗曾经称赞哥林多人。虽然在哥林多人中,有些人反对保罗,不服从保罗的教训,另有人分门别类,分争结党,可是也有些信徒是想念保罗,听从他的教训。按救恩真理来说,哥林多人算是遵守保罗所传给他们的道;虽然他们在生活上有失败之处,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保罗所传给他们的基本信仰,始终持守福音真道,所以保罗称赞他们。
注意「记念」和「坚守」的关系。记念是心思方面的准备,我们要常记念主的话,和祂借着祂仆人所留给我们的教训。常常「记念」,自然会表现在行动上,「坚守」就是行动上的表现。先有心意上的准备,心里想念主的话,才能够在行动上遵守主的话。只记念而不遵守,这样的记念就是空想;又记念又遵守,才是「坚守」主的话。
「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十一3)
保罗在这里指出,神在教会和家庭里,对男女的地位已有安排。「基督是各人的头」,就是指基督是所有人的头,是全教会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在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指已经结过婚的男女,也就是说丈夫是妻子的头的意思。
「女人」原文是 gunaikos 。其字根 gunee,按杨氏经文汇编,在新约中共享了二百二十一次,其中一百二十九次翻作女人,九十二次翻作「妻子」,但是从来没有翻作少女的。在迦拿的婚宴里,耶稣称祂的母亲为「妇人」,也就是这个字。所以保罗在这里所讲的,与他在以弗所书第五章所讲的意思相合。在家庭里面,男人是女人的头。所以「基督是各人的头」,这句话是指在神的家中──在教会里面,基督是元首;「男人是女人的头」这句话,是指人的家。但在人的家中,男女的关系也要表明教会与基督的关系,所以在家庭里面,姊妹应该尊重神的安排。
「神是基督的头」,这句话已解释了以上所说「头」的意思,是表明一种职分和岗位的顺服,而不是表示性质和阶级的高低。神和基督不是分成两个阶层,祂们是同等的。虽然如此,但基督却顺服神,因为祂们有不同的岗位。所以圣经「顺服」的真理,与普通世人观念的顺服完全不同,我们的心思必须改变,才能领会圣经的意思。这里所讲的顺服,不是因阶级高低的顺服,而是因职分和岗位不同而有的顺服。「头」是身子的主脑,可是头和身体的其它部份,并没有阶级的关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元首,其它经文也提到这一点,但按头和身体来说,这关系不是阶级的关系,而是岗位上、功用上的不同。否则,神是基督的头,神岂不是高过基督了么?所以保罗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讲,就表示男人是女人的头与男女平等的问题无干。女人要顺服男人,教会要顺服基督,这完全是神按着祂的智能,在神的家和人的家里,按着祂所赋予男女不同的特长,所安排的秩序和岗位的问题。
「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若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十一4-5)
保罗在这里解释男人祷告不蒙头的理由。男人祷告如果蒙着头,就是羞辱自己的头,也就是羞辱耶稣基督。因为当时犹太人在会堂里向神认罪的时候,要蒙着帕子,这帕子表示他们不配看见神。但是对基督徒来说:他如果蒙上帕子祷告,就是羞辱耶稣基督,羞辱他们的「头」。因为这样做,就等于否认耶稣基督十架赎罪之功的完全。我们既是基督徒,经过基督S字J的救赎,就除去了我们跟神中间的阻隔。虽然我们是不配的,却能靠着神的恩典,坦然无惧的来到神面前。如果还蒙着帕子,就象征我们跟神之间还存有阻隔;把这象征放在头上,就等于否认耶稣基督十架之功的完全了(参林后三12-18批注)。
这句话另一个意思是,男人既然是象征基督的,如果他蒙着头,岂不是等于认为基督不配接受教会的顺服么?所以男人如果蒙着头,就是羞辱他自己的「头」。但是女人祷告或讲道要是不蒙着头,就是羞辱了自己的头(羞辱自己的丈夫)。因为这样就像剃了头发一样。按当时希腊的风俗,只有妓女在公共场合才不蒙头,只有淫妇或奴婢才被人剃去头发。这里说,女人不蒙着头,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意思是不蒙头与剃发一样羞耻。所以保罗在这里提醒那些哥林多的姊妹们,用不蒙头来表示她们已经与丈夫平等,只会使别人认为她们是不正派的女子,徒然羞辱自己又羞辱丈夫。
「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十一6)
这节经文证明,当时的社会认为女人剪发剃发是一种极大的「羞愧」。所以保罗在这里进一步的说明,如果她们不蒙头,就干脆把头发剪掉。如果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保罗提醒当时的基督徒妇女,她们在装扮上,不可能不理会社会习惯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纵然她们自己以为可以不必蒙头,但是她们不能改变当时的人以剪发剃发为不规矩的女人的看法。她们在装扮上到底不能抢在时代的前头。她们既有胆量不蒙头,为甚么没有胆量连头发都剪掉呢?她们虽然有自由改革自己的装扮,总不该把自己改革成不规矩的女人那样。保罗引证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证明她们在装扮上不能不顾到社会习惯。
「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十一7)
按创世记一章二十六、二十七节明说,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可是这一节圣经却告诉我们,虽然男女都是神造的,但男人是神的荣耀,女人则是男人的荣耀。因为男人接受神所委托管理这世界的权柄,神把万物都交给亚当,那时候女人还没有被造出来(参创二18-25)。
亚当是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却是男人的荣耀。因女人是为男人而造(创二18),又是从男人身上所取下的肋骨造成的(创二21)。神创造万物,都是凭祂的话,说有就有,但造女人时,却取男人身上的肋骨而造,所以亚当称夏娃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创二23),特要表示男女在受造之初的亲密关系。这种特别亲密的关系,适合于表明未来基督跟祂教会的关系。
所以,所谓男人是神的荣耀,而女人是男人的荣耀,这话的意思不是表示荣耀的递减,而是荣耀的递增;不是女人的价值不如男人,而是女人增加了男人的荣耀。神这样造女人,增强了夫妇间的互相倚赖、互相亲爱的关系。
2.按创造的先后来说,女人应顺服男人(十一8-12)
「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十一8-9)
在这两节经文里面,保罗从男女受造这方面说明,为甚么女人要顺服男人。
第八节的意思是,男人是直接由神创造,而女人是出于男人。第九节的意思是,男人不是为女人造,女人却是为男人造的,这两节都是根据创世记的记载。女人被造的目的是为着帮助男人。因神看男人独居不好,就造出一个配偶来帮助他(创二18)。所以第八节说明了神造人的先后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祂先造男人后造女人,是照着创造的秩序,所以才有这样先后的安排的。既然神在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和可以预表基督与教会之关系的第一对夫妇中,作了这样先后的安排,现在的家庭和教会,也该留意这先后的秩序。神创造男女时,所赋予男人和女人的特长也各不相同。女人如果不站在「帮助」男人的地位上来应用她的才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创造女人时,所赋予女人的特长。在家庭和教会里面,妻子和丈夫、男人和女人,就像身子和头那样,都各有它的用处,可是它们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本份,显出它们特有的作用,才能够使身子得到益处。
「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十一10)
为甚么女人为天使的缘故,有服权柄的记号呢?因为天使是最早、最先的受造者,而女人是最后的受造者。因此,这最后的受造者若表现出顺服的态度,就使那最先受造的天使──魔鬼和邪灵,都被定罪。对哥林多的妇女来说,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就是指蒙头这件事。「服权柄的记号」,新旧库本译作「服权柄的表记」,吕振中本译作「有服权的象征」。
有关女人(或妻子)要表现顺服的道理,要注意思想下列各点:
A.圣经还有其它关乎女人顺服的重要经文(如林前十四34-35,弗五22-24,提前二11,彼前三1-6)。
B.圣经不是只单方面要求女人顺服,也没有容许男人恶待女人的根据(参弗五27-29;彼前三7;弗五25,28)。
C.圣经一方面讲平等,另一方面又讲顺服,这中间有否矛盾?圣经中的平等和顺服的真谛是甚么?(参林前四7,一29,十四32,林后十5)
「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因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万有都是出乎神。」(十一11-12)
这两节经文解明,女人虽然由男人而出,又是为男人而造,为着这创造的次序,女人应该顺服男人;但是按基督里的关系和男女的互相依赖来说,男女是互相倚赖,彼此同等的。因为「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意思是女人不能没有男人,男人也不能没有女人。男女虽有创造先后的分别,虽然神在创造时所给男女的特长不一样,「但万有都是出乎神」,男女都不能夸口,他们都是从神而来的。他们个别特有的长处,应当用来互相帮补,不是互相对立。
3.按当时的传统观念来说,妇女应该蒙头(十一13-15)
「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男人若有长头发,便是他的羞辱么?」(十一13-14)
为甚么保罗对哥林多的妇女说:「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显然在保罗和当时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妇女要蒙头祷告是当然的。如果不蒙头就不合宜,这是当时公认的一种看法。「你们的本性」这句话说明,在传统习惯下,人所产生的一种自然观念。他们早就有妇女应该蒙头的习惯,且被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本性」原文 phusis,英译作 nature。在罗一章二十六节译作「性」,二章十四节译作「本性」,二章二十七节译作「本来」,十一章二十一节译作「原来」,十一章二十四节译作「天生的」,同节下句译作「性」,林前十一章十四节译作「本性」,加二章十五节译作「生来」,四章八节译作「本来」,弗二章三节译作「本」(本为可怒之子),雅三章七节译作「本来」,彼后一章四节译作「性情」。
「但女人有长头发,乃是她的荣耀;因为这头发是给她作盖头的。」(十一15)
女人在装扮上和男人显然不同,女人有长头发是她的荣耀。这是使徒根据当时人对女人正派装扮的观念所下的判语。女人若装扮成男人的样子,就是她的羞辱。在任何时代中,男人所喜欢的都是真正的女人,女人所喜欢的也是真正的男人。圣经告诉我们,男人穿女人的衣服,女人穿男人的衣服,都是神所憎恶的(申二十二5)。因为神造男造女,就是要他们有分别。现在人们极力要把男人和女人变成一样的,是人类堕落的罪性,悖逆神的表现之一。
「但女人有长头发乃是她的荣耀,因为这头发是给她作盖头的。」上文曾讲到,女人要是不蒙头,就好象是剃了头一样。按照这道理反推论,女人若不剃头,就像蒙头一样。上文第五节讲到,女人祷告若不蒙头,就是羞辱自己的头,而本节却说,女人有长头发就是她的荣耀,因为这头发是给她作盖头的。
「给她作盖头的」,吕振中本译作「给她当头帕的」。
4.小结──没有辩驳的规矩(十一16)
「若有人想要辩驳,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神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十一16)
对于哥林多教会来说,「想要辩驳」所指的就是蒙头的问题。哥林多教会的妇女们,用不着再为蒙头的问题辩驳了,因为使徒已经解释得很明白,又作了判断了。但这句话的重点是在对使徒的教训和权威的顺服问题。如果有人要反抗使徒的权威和教训,那是「没有这样的规矩」的。上文整段的教训,说明了男女在教会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次序;使徒既然已经把神的旨意解明了,谁也不该在使徒已经判定的事上逞强好胜,争辩甚么;众教会理当服从使徒的教训。
本节下半节不是说,蒙头的规矩是众教会所当遵守的;而是说使徒的教训是众教会所不能反抗的。如果蒙头这件事是众教会所共同遵守的,那么在新约的书信里面不会只有哥林多前书提到这问题,而其它的书信竟然一字也不提,那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全段教训的总意,就是要男女信徒各按自己的地位,忠心服事主。女人要顺服男人,教会要顺服基督,而基督是顺服神的(腓二5-8)。
二.记念主的聚会(十一17-34)
使徒保罗责备哥林多的信徒,在记念主的聚会中,情形混乱,不按理记念主。当时哥林多教会记念主的情形,和现在教会的圣餐有很大的分别。他们是先聚餐,以后才记念主。这可能是因主耶稣跟门徒立新约的时候,是先吃逾越节宴席,才立新约;所以他们也摹仿主耶稣的样式,先有聚餐,然后才记念主。犹大书十二节说:「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参彼后二13)「爱席」可能就是指记念主的聚餐。但后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记念主的聚会,只有表明主的身和血的饼和杯,而没有聚餐。
按预表的灵意来说,逾越节的宴席既然是预表基督的救恩,现在基督已经受死流血,应验了预表的灵意,因此、新约信徒所该记念的,当然不是逾越节羔羊,而是那用自己的血为我们立新约的基督了。所以现在教会不用再守逾越节,却要照主的吩咐,借着记念主的聚会,记念主所立的新约。
1.责备其聚会之混乱(十一17-22)
「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十一17)
比较本章第二节:「我称赞你们,因你们凡事记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跟本节的语气刚刚相反。可见使徒在开始要责备哥林多人时,深怕哥林多人因第二节的话,自以为还有些可取之处,而轻忽使徒以下的话,所以特别声明「我现今……不是称赞你们」,虽然保罗是喜欢先看人的长处而称赞人的;但在这件事上,他觉得无可称赞。因为他们在这么严肃神圣的事上,竟然存着儿戏的态度,实在是该受责备的。
「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这下半节说明,教会一切的聚会都该叫信徒受益。不论所采用的仪式是甚么(就如用甚么饼,怎样擘,怎样喝杯……),保罗所注重的是他们聚会的时候,是「受益」还是「招损」﹖凡是能使聚会受益而不招损的方法、程序、仪式、时间等,我们都可以采用。现在教会有许多种聚会,或特别的典礼、感恩、庆祝等,圣经并没有规定固定的程序。但不论甚么聚会,安排甚么节目,总该叫参加聚会的人「受益」,不是「招损」。不然那些节目或程序,就不该安排在聚会里面。这是教会安排聚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第一,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的信这话。」(十一18)
本书一章十一至十三节已经告诉我们,哥林多教会分争结党。但在这里所指的「分门别类」,按下文可知是指他们在记念主的聚会之前的聚餐说的。根据二十一节,他们聚餐的情形,是各人自己把食物带去吃的。富有的信徒带的食物非常丰富,贫穷的信徒带的却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带。但他们却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而是各人吃自己的;或是富有的跟富有的在一起,犹太人跟犹太人在一起;彼此分门别类。保罗责备他们,这样分门别类,根本就算不得是一种爱的宴席。
「我也稍微的信这话」,表示保罗很谨慎的听取有关哥林多人的坏话。虽然哥林多教会已经有分争结党这一类的事实,加上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的灵性还是属肉体的婴孩,因此在聚会的时候有分门别类的现象,是没有甚么奇怪的;但是这话毕竟是听来的,所以保罗保持很小心的态度。
「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十一19)
虽然分门结党的事是神所不喜欢的,但是教会里面既然有这些事发生,神也允许那些没有私心、真诚爱主的人,因这些事受试验。这里所说「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有经验的人就是指那些在分门结党的事上不肯随和,不偏左右,也不因此跌倒的人。有「经验」的人经过了试验,就显明是真心爱主,站立得住的基督徒。
「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十一20-21)
「主的晚餐」可能就把这聚会简称为「圣餐」名称的来源。因为保罗把记念主的聚会叫作吃主的晚餐,所以现在教会就把这聚会简称为圣餐。保罗说哥林多人的聚餐算不得是吃主的晚餐,因为他们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他们一同来记念主,本该显出信徒彼此相通的爱心才对。可是因为富有的信徒不肯跟贫穷的信徒一起分享食物,以致有「这个饥饿,那个酒醉」的情形,完全违反了爱宴的意义。
「这个饥饿,那个酒醉」,这句话是那些主张圣餐要用酒的根据,因为别的经文提到圣餐的杯的时候,没有提到酒。不过这里的话还不算是很有力的根据,因为这里使徒是责备他们在吃爱宴时酒醉,是不该有的情形,不足为例。按以色列人守逾越节来说,守逾越节是不许用任何有酵的东西的(出十二15-20,十三6-7)。酒却是葡萄经过发酵后才酿成的。
「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么﹖还是藐视神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你们么﹖我不称赞!」(十一22)
这是保罗义愤填胸的责问,全节连用三个质问,都是针对富有的信徒而发。这三个问题是:
A.「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么﹖」这个问题偏重于责备他们的动机错误。他们既然有家可以吃喝,为甚么还要到教会来吃喝﹖他们带那些丰富的食物来,既然不是要让贫穷的弟兄跟他们分享,何必带到教会来吃喝呢﹖使徒责问他们,这样作究竟有甚么作用﹖他们的动机十分可疑。他们若不是要藉分享食物表现爱心,就是故意要利用这种聚餐表现他们的富有。这种存心是该受责备,「你们吃喝难道没有家么」﹖要吃喝就在家里吃罢,何必到教会来表演呢﹖
B.「还是藐视神的教会﹖」这句话偏重于责备富有信徒态度上的错误。他们把教会看作普通社团,藐视神的教会的神圣。教会的一切活动,原都是为事奉神、荣耀神而有的,他们却用来荣耀自己。教会聚会的目的,是要叫信徒「受益」;却不是要显出某些家庭的富有,而使穷乏的信徒感觉难堪。他们这样作,完全违背了记念主聚会的意义。
C.「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你们么﹖」保罗自己的回答是「不称赞」。这第三个责问是表明保罗自己的态度。他不但不会因那些富有信徒这样显示财富,而说他们好话,反倒感叹他们的幼稚与无知。使徒的态度代表了神对那些单以今世的财富夸口之人的态度。
2.记念主聚会的意义(十一23-26)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十一23上)
圣经提到主的晚餐的聚会,最常用的句子是「为的是记念我」。所以「记念主」是这种聚会最适当的名称。不过有人根据聚会要擘饼,所以称为擘饼聚会,也有人根据主的晚餐而叫它作圣餐。
保罗在这里一开始就说明,他所讲关于记念主的意义,是从主领受的。他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注意「我当日」这几个字原文没有,只是用过去式而已。保罗在哥林多教会的时候,已经把他从主耶稣所领受的传给他们了。可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保罗所传关乎记念主的意义;所以保罗在这里再度提醒他们。大概因为哥林多教会里面有人认为,保罗不是主耶稣亲自立的,所以他的教训可能是从别的使徒听来的。保罗特别加以声明,他的教训是从主领受的。虽然这里没有说出他怎样从主领受;但是他不是要信徒注意他怎样领受,而是要他们注意他的确是从主领受的事实。这些教训跟使徒一切的教训同样有权威。
「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十一23下-24)
「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这句话是要让信徒追念主耶稣被卖那一夜的情景。虽然那一夜保罗自己并没有在其中,但却因所领受的启示,就追念那一夜的经过。
「拿起饼来……就擘开」,主耶稣把饼擘开,是要表明祂的身体怎样为我们「擘开」,祂怎样为我们在S字J上舍弃自己,使许多人有份于祂的救恩。我们照祂的吩咐记念祂,就是记念祂的舍命。哥林多人怎能一面记念主,一面连食物也不肯分给穷乏的弟兄呢﹖基督肯为我们舍命,我们竟然连食物也不肯为主舍弃,怎能记念主呢﹖所以「擘饼」对哥林多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这句话一再地被提到,表示记念主聚会的真正意义,是在乎「记念」,绝不是赎罪。要是有人说,饼经过祝谢就变成了主的身体,祂再一次把祂自己献上,为我们赎罪,就完全违反「圣餐」的意义。我们今天擘饼、喝杯,绝不是为赎罪,而是记念主已经为我们赎罪的恩典。「圣餐」这种仪式,并没有任何功效可以赎我们的罪。来记念主的人是先得着主耶稣基督的赦免,才来记念祂救赎之恩。我们是靠主代死而得赦罪,绝不是凭守圣餐的仪式而得着赦罪。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十一25)
本节与上一节经文都提到「这是我的身体……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这并不是说,祝福了的饼变成了主的身体,祝福了的杯变成了主的血。这些饼和杯只是表明主的身子为我们受死流血罢了!所以二十六节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新约既是主所立的,与旧约有明显的不同。旧约是用牛羊的血立的,新约是用耶稣基督的血立的。旧约牛羊的血并不能真正赎人的罪,只表明那以后要来的救赎主。新约基督的血才能真正叫我们的罪得赦免。
「约」也表示一种双方应该信守的责任。我们既已与主立了约,所以每逢吃饼喝杯的时候,应该想到我们不再是属自己的,而是属主的,理当专诚的爱祂,为祂而活。
「要如此行」表示擘饼和喝杯这两件事,在记念主的仪式里面是必须有的。必须把饼擘开,把杯喝下去,因为这样做,为的是记念主。这虽然是一种仪式,却是为记念主而做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把这部份略掉。使徒没有明说擘饼该怎样擘,所用的杯到底是怎样的杯,但他一再提到「擘」跟「喝」和「要如此行」。
「记念」包括感恩、思念和爱慕的意思。圣餐不单是一种严肃的聚会。如果单有严肃的气氛,并不能够把主设立「圣餐」的意义表明出来。严肃的气氛不该是记念聚会的全部内容,记念聚会的内容该有感恩、爱慕、思念。
「记念」说明了参加记念主的人,是已经蒙恩得救的人。那些还跟基督对立的人,和那些没有领受救恩的人,是不能记念祂的。「记念」也说明了这聚会的性质,不是祷告会,不是讲道会。这种聚会的中心是要激发人爱主,感恩的心,不论领祷告、传信息、作见证,都是要引致人记念主、称谢主为目的。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十一26)
记念主的聚会还有一点重要的意义,就是等候主耶稣来。我们这样的擘饼,照祂的吩咐来喝杯记念祂,是表明我们在祂的面前,正遵照祂的吩咐等候祂回来。擘饼的聚会既然被称为「晚餐」,就有等候家主回来、等候安息来临的意思。吃早餐是准备出去工作,午餐是在工作中用的,晚餐却是工作完毕以后回到家里享用的。所以「晚餐」有团聚安息的意思。吃「主的晚餐」就是来到主的桌前,向主表明我们(教会)已经预备好了,正等候家主回来。
这样,每多一次记念主,就是表示我们知道主再来的日子又近些了,我们继续地等着祂回来。正如祂在立新约的时候所应许的:「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太二十六29)。
3.要怎样记念主(十一27-34)
A.要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十一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十一27)
「按理」是针对上文哥林多人那种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的情形。他们没有尊重记念主聚会的神圣。违背了这聚会的意义,就是没有「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不按理」原文为anaxios,按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T.(by Dr. W. E. Vine) 解释,这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不把主的晚餐分别为圣,而把它当作是普通晚餐。也就是存轻忽、不敬的态度来记念主。按英文标准译本 K.J.V., N.A.S., R.V., R.S.V.,这字都译作 unworthily (不尊敬的,不配的)。
「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也指下文那些不分辨主的身体,带着罪来领受饼和杯的人。
B.要先自己省察(十一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十一28-29)
「省察」就是省察自己有没有亏欠主、亏欠人的地方;有没有犯了罪而没有得主赦免。我们既然记念主怎样为我们受死,赎我们的罪。我们既感谢祂为我们的罪受死的恩典,却又带着罪来记念祂,就和我们记念祂的目的完全相背。我们应该省察,看自己是不是带着一颗清洁的心来记念祂。哥林多人既然分争结党,彼此之间很可能有怨恨的罪藏在心里,互不饶恕,却又一同吃主的晚餐。主为我们死,是要我们与神和好,与人和睦;我们来记念主的时候,是否已经与神与人都和好,没有亏欠呢﹖我们应该先省察,然后才吃饼、喝杯。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本节把上文「不按理」的意思,更清楚的指明出来。吃主的饼、喝主的杯的时候,没有把它们看作是表明主的身体、主的血,却看作是普通的饼和杯,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有些信徒在吃饼喝杯时,嫌所吃的饼或葡萄汁不够味,把「圣餐」的饼和杯当作普通的饮食品尝,这种态度是错误的。领受主的饼和杯,不该存这心意。
所谓吃喝自己的罪,就是因吃喝而取罪,必要担当自己的罪的意思,与上文二十七节所说「干犯主的身、主的血」的意思相同。因为轻忽那表明主的死和新约的饼和杯,就是轻忽主跟我们所立的新约了。
C.惩治与受审(十一30-32)
「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我们受审的时候,乃是被主惩治,免得我们和世人一同定罪。」(十一30-32)
「因此」说明哥林多人之中所以会有患病甚至死亡,是由于他们不尊重主的饼和主的杯,吃喝自己的罪,以致受神的惩治。在这几节里有三点要注意:
a.上文使徒责备哥林多信徒轻慢主的饼、主的杯,就是干犯主,是严重的罪。神既因他们「不按理」记念主而惩治他们,甚至死的也不少,可见他们那种轻慢的态度,实在是神所憎恶的。
b.第三十一节使徒说:「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可见那些受神审判惩治的,是没有自省,带着罪领受主的饼和杯的。这里的「分辨」和「自省」是相同的意思。请注意,并不是教会有一个不自省,带着罪记念主的人,其它的人便也一同受惩治。只有犯罪的人受惩治,别人不必分担他们的罪,他自己要担当自己的罪。
c.使徒已经说明,所受的惩治只关乎身体,可见与灵魂得救无关。「免得我们和世人一同定罪」,就是免得我们跟不信主、未得救的人一同灭亡的意思。
D.应彼此等待(十一33-34)
「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十一33-34)
这两节经文,是保罗在责备之后所加上的劝勉。保罗要他们「彼此等待」,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食物要等待大家一同来享受。既然是爱宴,就应该大家共同享用,这样才能够表现彼此相爱的精神。
「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这就是说,如果有人因饥饿而不能够等待,不如在家里先吃。使徒虽然要他们尊重「爱宴」,却不是不体恤有些人的实际困难。他允许饥饿的人先吃,可见先吃与否,还不是问题的中心。把主的晚餐看作普通晚餐而吃喝,甚至趁这机会显示自己的富裕,这种态度才是受责罚的主要原因。
「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意思是免得你们的聚会因争先吃喝,以致不蒙神悦纳,反而得罪神。中文圣经所译「自己取罪」,似乎太强调「自己」。其实本句只是说明,要是像他们那样,这个饥饿、那个酒醉地来聚会,就是聚会取罪。英文 N.A.S.本句译作 So that you may not come together for judgment.(这样,你们就不致聚会取罪)。另参 R.V., R.S.V. 等。
「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本句表示写在本书的教训,都是较为急迫或重要的,不能留待使徒到的时候才安排,必须预先藉书信指导他们。还有些次要的事,保罗要等到自己到哥林多时,才指导他们,或为他们裁决。
 

 

 

 

哥林多前书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贰

 

贰.圣灵的恩赐(十二章全)
读经提示
1. 书信中所称的「外邦人」是站在犹太人的立场 称外国人吗﹖哥林多人信主之后是否变成犹太 人﹖书信中还有别处类似的用法吗﹖
2. 「若不是被圣灵感动没有能说耶稣是主」,是 否凡称耶稣是主的就一定是真信徒﹖
3. 本章全章提及圣灵的恩赐共有几类﹖恩赐和职分有甚么关系﹖信徒该存甚么态度追求属灵的 恩赐,怎样跟别人配合运用恩赐﹖
4. 根据本章十二至二十七节身子与肢体的讲解看 来,信徒在教会里面彼此是甚么关系﹖该怎样 互助配搭事奉神﹖为甚么必须跟别人互相配 搭﹖
5. 甚么是圣灵的洗﹖我们怎样成为基督身上的肢 体﹖「身体」所包括的范围有多大﹖(包括多少信徒﹖)
6. 我们可以摆脱互相作肢体的关系吗﹖有甚么教 训﹖甚么是「不体面」的肢体﹖肢体同荣同苦在信徒实际生活上怎样应用﹖
7. 使徒列举若干恩赐与职分的类别,并将一部份 恩赐按大小次序排列主要目的是甚么﹖
1弟兄们,论到属灵的恩赐,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2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随事被牵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哑吧偶像;这是你们知道的。3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4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5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6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7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8这人蒙圣灵赐他智能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9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10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11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12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13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14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15设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16设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17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18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19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20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21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22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23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他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24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被此相顾。26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28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29岂都是使徒么﹖岂都是先知么﹖岂都是教师么﹖岂都是行异能的么﹖30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么﹖岂都是说方言的么﹖岂都是翻方言的么﹖31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
一.属灵的事(十二1-3)
「弟兄们,论到属灵的恩赐,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随事被牵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哑吧偶像;这是你们知道的。」(十二1-2)
「不明白」原文有无知的意思。哥林多人因拜惯了偶像,讲到属灵的事的时候,很容易用拜偶像的邪术或招鬼等类神奇怪诞的事,来领会圣灵的事情。所以保罗先要他们注意,不要无知地把圣灵的事跟邪灵的事相混。
「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难道这时候的哥林多人变成犹太人吗﹖不还是哥林多人吗﹖既是哥林多人,本来就是外邦人了。可见使徒在这里是用「外邦人」代表不信主的人,这是圣经的特别用法。虽然原文 ethnos 按普通的用法,多半指外邦国度,但使徒们有时特别用以指信仰上的「外国人」,就是不信主的人,基督的国度以外的人(弗二19,四17;彼前二12;约三7;林前十20;林后十一26)。
「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十二3)
可能当时哥林多的信徒过份相信神奇的经验,只要能够灵验的奇事,不去分辨它是邪灵还是圣灵,就盲目地接受。甚至那些拜偶像的人,在受邪灵的感动,说出毁谤耶稣的话时,哥林多人也不拒绝。因此保罗教导信徒,要分辨甚么是出于圣灵,甚么是出于邪灵;因为出于神的灵,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
「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这里所谓「说耶稣是主」,就是从心里承认耶稣是主,和罗十章九、十三节的意思一样,这句话要用太七章二十一节「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对照,才能明白这里所谓「说耶稣是主」不是单指用口说,还包括从心里诚实相信而说。因只有被圣灵感动的人,才会真正承认耶稣是主。
二.恩赐的源头(十二4-11)
1.恩赐、职事与功用(十二4-7)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十二4-7)
三位一体的神,是我们领受各种属灵恩赐的源头。神是万有的创造者,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圣灵是各种恩赐的分授者。按创造万有的神来说,凡祂所造的,各有不同的功用,却都是祂造的。按教会的元首基督来说,教会虽有许多不同的职分,却都是为同一位元首效力的。按赐下恩赐的圣灵来说,所分给各人的恩赐虽然不同,却是出于同一位圣灵的感动,为同一目标而运用。三位一体的神是根据我们在神面前属灵的职分,并在教会中应该显出的功用,赐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但祂怎样把不同的恩赐赐给我们﹖祂在我们「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也就是在我们的心灵和意念里面作工,使我们所有的心思、才智、兴趣……都向着某一方面追求,因而在那一方面愈来愈有负担、愈有长进,成为我们特有的恩赐与专长。
「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虽然恩赐有分别,但目的相同,神所赐给各人的恩赐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叫人得益处。所以我们要让圣灵教导我们善用恩赐,好叫别人因我们得着更多的益处。
2.恩赐的类别(十二8-11)
「这人蒙圣灵赐他智能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十二8-11)
使徒在这里举出一些圣灵的恩赐,作为例解,说明各人所领受圣灵的恩赐是不一样的;但绝不是说,圣灵的恩赐只有这几样。实际上,各种恩赐既然是由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那么,不但各人该得甚么恩赐由圣灵分派,就是教会所需要的恩赐的种类,也当然是由圣灵来决定。
「这人蒙圣灵赐他智能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智能的言语」和「知识的言语」是很难严格的分别的。「智能」原文 sophias 跟本书一章三十节的「智能」同字。圣经既以基督本身就是智能(参箴八12-21),所以「智能的言语」偏重于神那方面的启示,包括传讲福音真理的各方面信息。「知识」原文 gnoseos,指人这方面追求探寻而得的知识(参 W.E.Vine 新约字解),所以「知识的言语」偏重人方面的领悟、了解。圣灵给某人有直接出于神的启示和教导的「智能言语」,又给某人藉运用神给他的聪明、悟性而有「知识的言语」。无论如何,我们所有的言语都该为神而用,表达神的慈爱和恩典的美好。
「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所说的「信心」不是指得救的信心。因为所有的信徒都必定有得救的信心,不然就不是信徒。这信心是生活、工作方面的信心。信徒在得救的信心上都是一样──信为他们死而复活的救赎主。但在生活、工作上,各人的信心常各有不同的表现,就是十二使徒也不例外(太十七16、19-20)。
「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指用神所赐的超然能力医病。使徒出门传道,常有这样的恩赐(徒三6-10,四29-30,五15,九32-41,十九11-12,二十八8)。有医病恩赐的人不随便运用(提前五23),但必然百发百中。
「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行异能」的范围比医病大,包括惩罚犯罪的人。例如:彼得惩罚亚拿尼亚夫妇(徒五1-11),保罗惩罚以吕马(徒十三10-12)。这里提到「辨别诸灵」,可见当时已有好些假冒圣灵的邪灵工作。使徒约翰也有类似的警告:「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约壹四1)。所以神赐下辨别诸灵的恩赐,以辨别邪灵的工作。「先知」和「方言」,下文十四章有详细讨论(参十四章)。
「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圣灵的恩赐是圣灵随自己的意思分给人的。虽然我们可以羡慕某一种恩赐,可以追求某种恩赐,但不可以「强求」。我们只能接受圣灵认为我们该得的恩赐。路十一章十至十三节说:「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祂的人么﹖」注意,甚么是这里所说的「好东西」﹖这「好东西」是天父看为「好」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看为好的。所以一方面,我们是甚么都可以向父求,因为祂喜欢把好东西给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强求,要接受圣灵按祂自己意思所赐给我们的恩赐。
三.身上肢体的比喻(十二12-26)
本段中,使徒用身体和肢体的关系来说明,基督教会里面信徒恩赐互相配搭的关系。教会像身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但身体只是血肉的有机体,教会却是属灵的有机体。这属灵的有机体是超空间和时间的,古今中外,一切重生得救的人,都在这身体之内。而在各不同时代中的每一位信徒,都是这身体上活的肢体。他们各人在当代的教会中,该发生甚么作用,在各不同时代中,对这超时间空间的身体有甚么贡献,该显出甚么功用,都不是他们自己所能作主的,而是圣灵按照神的旨意安排的。圣灵给他们不同的恩赐,使他们在身体上显出不同的功用。没有人可以代替圣灵来作这种配搭,只有圣灵知道这奥秘的身体在同一时代中需要甚么恩赐,安排在甚么地位上,发生怎样的功用,对不同的时代发生甚么影响。但基督徒应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恩赐,留心去发现自己在身体上应该站的岗位,然后照着神所给自己的恩赐尽忠,才是一个成功的基督徒。
1.我们怎样成为基督身上的肢体(十二12-14)
「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十二12)
本节是按一般原理来说,身体一定有许多肢体,但决不会因为肢体多,就变成许多身体,也决不会因此变成不是一个身体。身体跟肢体怎样相通相合,不可能分离,信徒互为肢体,联成基督的身体也是这样;是不可能分开的,是事实上必然合一的。本章十三、二十节等一共四次提到「一个身子」,可见使徒相当强调基督身体事实上的是「一个」。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十二13)
新约中提到圣灵的洗共有七次(太三11;可一8;路三16;约一33;徒一5,十一16;林前十二13),但只有本节清楚解明圣灵的洗的效用,是使我们成为基督的身体的一部份。多三章五节所说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就是这里所说圣灵的洗。按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当时来说,圣灵的洗就是基督奥秘身体的诞生──教会成为基督身体的经过。按现在信徒的经历来说,因信得着重生而领受圣灵,就是受圣灵的洗而成为基督身上的肢体。信徒绝不能凭着水的洗礼而成为基督身体的部份,水洗只叫人成为教会组织里的一分子,唯有因信重生而受圣灵的洗(弗一13-14),才会联合于基督属灵的身体上。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这些话表示保罗这里所讲的「身体」是宇宙性的,广泛地指一切信徒,不是局限于哥林多地方的教会。身体只有一个,所以圣经用「身体」来讲到教会时,总是总括古今中外一切信徒在内的。
我们是怎样成了基督身体上的肢体呢﹖是因信领受了圣灵的洗而成的。弗四章五节的「一主、一信、一洗」,正是指同一圣灵的洗说的。
「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十二14)
本节与十二节的意思相同,但本节比较注重说明,身体基本上就不能没有肢体。肢体的众多不但不影响身体的合一,倒是身体所不能缺少的;许多肢体联合起来,才成为身体。假如身体只有一个肢体,就算不得是身体了。所以,有许多肢体,不但不是反常,倒是正常;不但不妨碍身体的「一个」,倒是共同增长那一个身体。
2.我们不能凭自己脱离「身体」(十二15-16)
「设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设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十二15-16)
脚不能自认为不是手而不属乎身子,耳也不能自认为不是眼而不属乎身子。他们都属于身子这个事实,不会因他们自己找到借口否认,就变成真的不属于身子。信徒在教会里面互相作肢体也是这样。我们都在基督属灵的身体里这个事实,是由不得我们自己否定的。如果你还没有重生得救,就算自己竭力承认,教会的组织里也承认,还是不能成为基督身上的肢体。反之,假如你已经确实得救,你绝不能因为有任何不满意,或故意标榜甚么不同的特点,而脱离基督的身体。这个属灵的生命机体,是由不得人要加入就加入,要脱离就脱掉的;不然的话,这个「身体」早就因人的败坏纷争,碎尸万段了。
3.我们都是由神安排在身上作肢体的(十二17-20)
「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十二17-20)
身体实际上不能只有一个肢体,「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眼只会看却不能听,身体不只需要会看的,还要会听的。如果有人以为眼比耳更有用,就想把全身的肢体都变成眼,那么身体从哪里听呢﹖眼永远不能代替耳的功用,耳也不能代替眼的功用。身子所有的肢体都是这样。所以神按祂自己的旨意,把各种不同的肢体安排在祂的身体里面,叫他们各自发生效用,使身体渐渐增长。这些众多的肢体,百般的恩赐,对身体的合一毫无妨碍,反倒是必须的,是大有帮助的。
4.身上肢体必须互相倚赖合作(十二21)
「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十二21)
上文已经论到,身上肢体不能因为互相排斥,就脱离身体;而且身体不能只有某一类肢体,必须由各种肢体互相联络,才成为一个身体。本节却强调肢体彼此之间的互相需要,不但为着身体的缘故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肢体,就是为个别肢体本身,也必须有各种不同的肢体;因为眼虽然能看,却不能拿东西;手虽然能拿东西,却不会看,也不会走路;所以眼不能说用不着手,手也不能说用不着脚。他们都是互相需要的,不然就不能发挥他们个别的特长,甚至不能生存。
在神的教会里也是这样。我们不要因别人的恩赐跟自己的不同而轻看他们、排挤他们;不但如此,还要认识到我们必须有他们的帮助,才可以发挥我们的才能。就像一个很会讲道的人,不能单凭讲道就可以作工作,他还要有人为他祷告,有人带领唱诗,有人安排聚会地点,有人布置会场,有人带人来听道……神没有把百般的恩赐给一个人,只把百般的恩赐给众信徒,叫他们大家学习互相连络,彼此相助,作神的好管家(弗四16;彼前四10)。
5.身上「俊美」的肢体不一定重要(十二22-25)
「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十二22-25)
身上肢体有些比较坚强,有些比较软弱;有些比较美观,有些比较难看。但我们不能说那些软弱的、难看的就是不重要的肢体;就像身体内部的五脏和筋肉,虽然不「体面」,却十分重要;五官中的眼睛和舌头,虽然「软弱」却非常有用。神在创造人的身体的时候,对于这些比较软弱的和不体面的肢体,都加以特别巧妙的保护和装饰。我们的肺腑、心脏、肠胃,虽然难看,却包裹在坚强的肋骨和肌肉里面。又如眼睛上面加上眉毛,不单可以保护汗水不会流入眼里,还可以装饰眼睛的美观。
神对于血肉的身体是这样,对属灵的身体更是这样。有些信徒的恩赐是显露的,容易受人欢迎的;有些信徒的恩赐是隐藏的,不受人注意;另有些信徒只适合作别人的助手。但神都不轻看他们,总是另外给他们一些长处,「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这样,信徒之间就更不该彼此轻视,倒要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免得因各人属灵的职分和恩赐不同而分门别类了。
6.身上肢体理当同荣同辱(十二26)
「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十二26)
注意:本节的「若」字,是叙述一种当然道理的假设,是假设有甚么身外的事物临到身体上时,所有的肢体当然会同乐同苦,却不是说身上肢体有不同苦乐的可能。假如身上任何一个肢体得荣耀或受痛苦,别的肢体当然会有同样的感受,这是身体上的神经感觉。当一个手指头受了伤的时候,全身都感觉痛苦,并且把这痛苦看作就是这个身子的痛苦。当一个手指上戴了钻石戒指的时候,全身都一同有光彩,绝不会只看作是那个手指的光彩。这种通过神经中枢的感觉,就是同属一个身体的感觉。基督徒属灵的关系,应有这种身体的感觉。
今天教会的情形反常,因为信徒的属灵「神经」反常。别的肢体得荣耀我们不觉得快乐,反以为痛苦;别的肢体受痛苦我们不感到痛苦,反以为快乐。这都是顺从私欲活着,求自己的利益,不求神的荣耀的结果。
四.恩赐的类别与职分(十二27-31)
「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十二27)
「你们」指哥林多地方的全体信徒。为甚么哥林多地方的教会,可以说是基督的身体﹖因为凡属身体上任何一部份,也都算为属整个身体。身上的肢体,不论是眼、手、或肚子不舒服,都可以说是身子不舒服。哥林多教会既是在基督身体内,就可以说是基督的身体了。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是宇宙性的,但当她表现在地上的任何区域时,虽然在地上分成许多区域,分成许多地区的「一个」,却还是一个身体。因为基督这个身体,是奥秘的身体;按整个宇宙说是一个身体,按地方来说,还是一个身体。按地区来说,每一个地区的信徒集合在一起,互相是肢体;各地区的教会合起来,也是一个身体。按每一个时代来说,当时代各地方的信徒合起来,是一个身体;把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信徒合起来,还是一个身体。从五旬节开始,教会因圣灵的洗成了基督奥秘的身体(林前十二13),这身体一诞生之后,就是完整的身体;以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的信徒加增,都是这个身体的继续增长;不是把残缺补充成完整的,而是已经完整的身体在不断的生长。所以这奥秘的身体永远是完整的;她虽然包括所有地方的信徒,但按每一个地方来说,她所表现的还是一个完整的身体──一个完全的生命机体。
「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上文所讲关乎身体和肢体的关系,跟下文所要列举的各种教会的职分和恩赐连起来,表明下文所提神所给教会各种不同的恩赐,以及祂所设立各种不同的职分,正像神在身体上所安排的各种不同的肢体那样,为要互相配搭,叫身体增长。
「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十二28)
本节中的「教会」不是单指哥林多地方的教会,是指身体的教会(普遍的)。因为哥林多教会根本就没有使徒,使徒的职分也不是专属于一个地方教会。就像保罗是使徒,建立了哥林多教会、又建立了腓立比教会、帖撒罗尼迦教会等,但他却不专属于任何地方教会。全章提到「身体」的重点是指普遍教会说的,但也包括了地方的教会。
「所设立的」,表示以下所提的不单是恩赐,也是职分。「第一是使徒,第二……第三……再次……」表示保罗在这里有意把职分与恩赐的等次分别大小。说方言的恩赐被排在最末位,表示说方言不是重要的恩赐。哥林多人偏重追求说方言是错误的。
在这里保罗只是举例,不是说神在教会所设立或所赐给教会的职分只有这么多;因为保罗的目的只在说明,教会有各种不同的恩赐和职分互相配搭,并不是要列出一份清单,或限定职份和恩赐的数目。事实上,属灵的职分都是根据神的恩赐,没有恩赐就根本不能承担职分;但恩赐是由圣灵所分派的,所以就算是使徒也不能限定恩赐的种类。神的仆人只可以发现信徒已经有的恩赐,然后照圣灵的引导安排,加以配搭而已。
「行异能的……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表示得甚么职分,是根据他领受甚么恩赐。反之,有了甚么恩赐,就证明他可以在那方面事奉神。就像一个人有了教牧恩赐,就表示他可以承担教牧的工作。
「岂都是使徒么﹖岂都是先知么﹖岂都是教师么﹖岂都是行异能的么﹖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么﹖岂都是说方言的么﹖岂都是翻方言的么﹖」(十二29-30)
这两节连续提出了七次相似的问题,为要说明神所给教会的恩赐是多方面的,绝不是只有一种,或只注重一方面。但从下文第十四章看来,就知道使徒发这些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改正哥林多人特别偏重于说方言恩赐的错误。
「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十二31)
本节是全章的总结。使徒既然把恩赐的大小指明给信徒看见,就勉励他们「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但追求更大的恩赐虽然重要,却必须依循一条最超越的道路,这道路就是下章所说的「爱」。
「道」原文 hodon (hodos),是道路不是道理。
 

 

 

 

哥林多前书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参

 

参.爱的妙道(十三章全)
读经提示
1. 从反面和正面说明本章讲论「爱」的意义跟一 般人的观念怎样不同﹖
2. 甚么是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
3. 把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肯舍己身叫人焚烧,这 样的人还没有爱吗﹖简释四至七节爱的定义。
4. 为甚么说爱是永不止息而先知讲道和说方言的 才能终必止息﹖这么说恩赐是否因时而异的 呢﹖
5. 十一节孩子与成人的比喻,用在爱与其它恩赐 的比较时是甚么意思﹖为甚么说信望爱之中最 大的是爱﹖
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3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9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12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保罗已经在上一章末节说明,他要把最妙的道指示信徒。到底甚么是最妙的道路﹖就是本章所讲的爱。本章可分为三小段:一、爱的价值(1-3节),二、爱的定义(4-7节),三、爱的永恒(8-13节)。
一.爱的价值(十三1-3)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十三1-3)
这几节很简要地说明了爱是一切事的价值。凡我们所作的事,若没有「爱」就没有价值。另一方面,这几节也告诉我们甚么不是爱。才能、恩赐、物质的舍弃,不就是「爱」。各种才干或品德的表现并不就等于爱,没有爱的人也可以同样有这些表现。「爱」虽然和这些好事很相似,但并不相同。人可以出于坏动机而做好事,但出于「爱」的好事却必须完全出于好的动机。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十三1)
甚么是「万人的方言」、「天使的话语」﹖这「万人的方言」既然是「人的」当然就是人间的话语了。保罗曾在林后十二章四节说,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那些「隐秘的言语」大概就是属于天使的话语那一类的了。但「万人的方言」不该解作就是「天使的话语」,因为圣经显然把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分别出来。
真是有人能说万人的方言么﹖真是有人会说天使的话语么﹖保罗一开头就用「若」字,表明这是一种假设。他并未指明甚么人说了万人的方言,或说了天使的话语。他只不过假定说,如果「我」能够说万人的方言,而且连天使的话都会说,却没有「爱」,那么我的话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跟一种单调而没有甚么意义的吵闹声没有甚么分别。
爱不是口才。满有语言天才的人,虽然能说许多种话,又能把话语说得非常动听,但他可能从来没有用爱心说过话,也可能不是为爱主的缘故说话。这样的口才,跟鸣锣响钹一样,没有甚么价值。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十三2)
「先知讲道之能」,十二章十节曾经略为提到,下文十四章再详细讲述。「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就是一切属灵的奥秘,和一切属世的知识。「全备的信」,按主耶稣所说的,就是无所不能的信心(太十七20)。先知讲道之能,明白各样奥秘的知识和全备的信,在十二章八至十节都提过,但十二章是说分给不同的人,这里是说三样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这一个人的三种恩赐都有最高度的表现。虽然这样,若没有「爱」,还是不算甚么。  
可见一个人有恩赐、会讲道、明白各样的真理、知识全备、在工作上也大有信心,还不一定有爱。「爱」不是恩赐的特别长进,不是知识的特别丰富,也不是信心的特别伟大。「爱」并不就是这些。虽然「爱」必定有所表现,但不能把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表现看作就是「爱」。因为除了「爱」以外,别的动机也会推动人在工作生活上有伟大的表现。人为着爱神爱人,固然会大发热心,追求长进;为自己的伟大,也同样会大发热心,追求长进。「爱心」固然能使人甘愿牺牲自己,叫别人得益;虚荣心也同样能叫人作出惊人的舍弃,以吸引人的注意,博得人的赞许。
「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十三3)
这节经文似乎使我们难明,为甚么一个人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甚至叫人焚烧,还没有爱呢﹖显然这节经文把爱的价值提到最高峰。爱不就是一些外表的施舍、作好事,甚至不是舍己牺牲。因为人可能只不过为着要扬名天下而慷慨施舍,甚至牺牲性命。这些人所做的事好象是为爱人而做,其实他所爱的是他自己。当时的哥林多人有很多是拜过偶像的,有人为表现虔诚而叫人焚烧,为偶像舍身。这种舍身与「爱」全无关连。所以保罗说,人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甚至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因为它并没有增加「我」的伟大,倒显明「我」的虚伪。
二.爱的定义(十三4-7)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十三4)
「恒久忍耐」,忍耐的价值在「恒久」。甚么是我们忍耐的能力呢﹖「爱」就是使我们持久忍耐的能力。
「又有恩慈」,爱使人的心性良善而仁慈,因而待人有恩典有慈爱。没有一个有爱心的人是苛刻待人的。许多人待别人严谨公义,待自己却满有恩慈宽容。这不是爱,因为爱是有恩慈的。
「爱是不嫉妒」,嫉妒的人没有爱,却有自卑感,又不欢喜别人比自己强。在普通人的观念中,总是以为爱与嫉妒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会为自己的嫉妒辩护;但圣经给我们看见,真正的爱是不嫉妒的,因为真正的爱,必定喜欢所爱的人得到好处,而且得的愈多愈好。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自夸、张狂,跟嫉妒的人心理刚刚相反。嫉妒的人常常自卑,而自夸张狂的人内心却常自尊、自大,宣扬自己。但爱是不自夸的,不想把别人显得渺小,也不愿意叫别人难堪。
「张狂」是自夸的一种狂态表现,可以说是一种粗野而完全没有约束的自夸。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十三5)
「害羞的事」,就是暗昧、不合乎真理、不能够见光的事,含有羞耻的成分。可是爱是「不作害羞的事」的,所以「爱」不包容罪恶,也不庇护暗昧的行为。
「不求自己的益处」,就是不自私自利,因为爱是一味给予,而不是要从人那里接受好处的,所以爱当然是不自私的。
「不轻易发怒」,就是不随便发怒。在这里没有说爱是不发怒的,而是说「不轻易发怒」。神也不是不发怒的,但祂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和怜恤。我们如果以为神是爱,所以不发怒,这是错的。神是爱,祂还是会发怒的。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曾经发怒,在圣殿里赶出兑换银钱和买卖牛羊鸽子的人。
「不计算人的恶」,就是真正饶恕人的恶,不把人的亏欠计算在心里。爱是不记人的「坏账」的。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十三6)
这节经文比上一节更清楚的说明爱的含义是甚么。真正的爱是在真理里面,是选择真理的,决不包容不义的事情。如果有人以为他有爱心,看见他的弟兄或他所爱的人有错误,不但不加以劝戒忠告,反而替他遮盖,这不是爱。有很多作妻子的,替丈夫的错误遮盖,却没有加以忠告劝戒,这也不是爱。看见不合真理的事情装作不知道,就不是爱。爱只「喜欢真理」。所以真正的爱心必定在真理里面,绝对不会包庇罪恶。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十三7)
「凡事包容」,是在上一节「只喜欢真理」的范围里,绝不是包容罪恶的事。
「凡事相信」,不是随便甚么都信,而是说爱不存恶意疑惑人,总是从好的方面相信。
「凡事盼望」,爱总是积极地向好的方面期望,不轻易放弃盼望,就像慈父对浪子那样,总是盼望他会回转得救。
「凡事忍耐」,本节的忍耐原文 hupomeno 跟第四节的忍耐 makrothumeo不同字。四节的 makrothumeo 新约共享过十次,太十八章二十六、二十九,和合本都译作「宽容」;路十八章七节译作「忍了」(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她伸冤么﹖);林前十三章四节另译「恒久忍耐」;来六章十五节译作「恒久忍耐」;雅五章七、八节共享过三次,都译作「忍耐」(农夫忍耐等候),彼后三章九节译作「宽容」。按这十次的用法都不是指忍受苦难方面。但本节所用的 hupomeno,新约共享十七次,其中有十二次明显是指「忍耐」或「忍受」苦难方面(太十22,二十四13,可十三13,罗十二12,来十32,十二2、3、7,雅一12,五11;彼前二20)。有三次译作「忍耐」,却不明显是否指忍受苦难(林前十三7,提后二10、12),有一次译作「仍旧」(路二43),另一次译作「住」(徒十七14)。
所以本节「忍耐」偏重于受苦方面的忍耐。「爱」是我们为主忍受各种苦难的力量。
三.爱的永存(十三8-13)
1.爱、先知讲道、说方言(十三8-10)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十三8-10)
「爱是永不止息」,因为爱是永活之神的本性之一。「神就是爱」,不是指人间的爱,而是神的爱。爱怎么是永不止息的呢﹖下文用「先知讲道之能」和「说方言之能」拿来跟爱比较,解释爱是怎样「永不止息」的。
「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先知本着神的话解释神的奥秘,这种恩赐终必归于无有。因为有一天大家都到神跟前,那时就用不着作先知讲道的来替我们讲解神的话语了。虽然作先知讲道,在今天是工作上最大的恩赐(按职分说最大的恩赐是使徒),但有一天这恩赐会变成没有用处,但是「爱」却不会停止。「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为甚么这里单提起先知讲道和说方言两种恩赐呢﹖这是下文十四章的伏笔。十四章中,保罗详细地把先知讲道跟说方言作比较。因为哥林多教会太偏重于说方言这种恩赐,所以保罗在这里特别提起这两种恩赐。虽然作先知讲道远比说方言重要,但这两种恩赐也终必归于无有。圣灵根据工作的需要赐下恩赐,所以恩赐是可能因没有需要而停止的。
「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保罗没有指出这里「知识」的范围,到底是属世的还是属灵的。按上下文看来,似乎是偏重于指真理的知识。所有的知识有一天都要成为没有用处。到天上的时候,属世的知识固然毫无用处,就是属灵的知识,像我们对神的认识,对圣经真理的知识,到那时都变成没有用处了。因为那时所知道的,比今天我们竭力寻求要知道的更清楚。所以有一天这三样都会过时,没有用处。唯有爱是不会过时的。我们今天需要爱,到了天上还是一样的需要爱。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永不止息的。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因我们活在肉身里面,不论怎样属灵,怎样有恩赐,总是受肉身的限制,我们的思想与属灵方面的领受,都不能超过今生的限制。无论是属世的学问、属灵的经历、真理的知识,尽管我们竭力追寻,我们能够知道的仍然非常有限。我们一生的时光只不过是有限的几十年而已;就算在几十年的岁月中,知识不停地增加,我们所知的还是非常有限。不说别的,单在神学和教会的范围里面,那许多古圣先贤的着作,穷我们一生的时日,还是没有法子读完,更谈不上全部融汇贯通了。
「先知所讲的也有限」,先知自己所能够领悟的原本就有限,所接受的启示和感动也有限,他们的智能口才也有限。所能讲解明白的,也都在一定的限度里。只等那完全的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这一切属肉身的知识和讲论,就都要过去了。
所以爱远比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和各样知识更为超越,因为「爱是永不止息」的,是继续到永远的,而其它的恩赐都受时间的限制。
2.孩子的比喻(十三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十三11)
保罗用自己作比喻,说他作小孩的时候,所讲的是孩子的话,所想的也是孩子的事,是在小孩子的生命限度之内。等到长大成人了,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另一个成长的阶段了。
我们活在世界上,所知道的像小孩子一样。我们在这肉身中所能领受的一切属灵的好处,无论是作先知讲道、说方言、有全备的真理知识……这些都好象在小孩子的限度里面;我们所想的,说的,喜欢的,都像小孩子,非常肤浅有限。等到我们到了神面前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成年人,对于神的事情知道得更完全,跟我们还在肉身的时候比较起来,觉得在世时所知道的一切,实在像小孩子一般的幼稚,算不得甚么。所以「等那完全的来到」的时候,不但不会看重今世物质的荣华,就是今世有用的恩赐,像说方言、作先知讲道、或真理的知识,也都被当作是孩子的东西一样的丢弃了。唯有「爱」是永远不止息的,它不单单限于对今世有用,就是到永世里面,对神的事完全知道的时候,还是有用,所以爱比这一切都更有价值。
这比喻也说明,信徒在恩赐上的追求,跟生命的长进有密切关系。生命还幼稚的时候,所追求的是些比较幼稚的事情,所爱慕的恩赐,也是比较能够叫我们在情绪上有享受的。等到他的生命长大成熟之后,他在属灵方面的追求也就更有深度了,结果必定是追求属神的爱的长进,因为只有爱有无止境的深度。
3.镜子的比喻(十三12)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十三12)
在保罗的时代,人所用的镜子是铜造的。把铜擦得闪亮当作镜子,但那种镜子不能把人照得很清楚。所以保罗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他在这里所说的「观看」,是指我们在属神的事上,就像对神自己和神的真理,我们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好象对着一面铜镜观看,不能看得十分清楚。
这「模糊不清」有两点要注意:
A.保罗暗示对于属灵奥秘的事情,有好些是我们现在不能透澈清楚的。圣经虽然记载许多有关救恩的事,许多神所要我们知道的事,但是有一些属灵奥秘的事,神没有在祂的话语上清楚记载,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不可能凭现在的启示就清楚,如:关于魔鬼的来源和它怎样堕落,关于灵界里面天使怎样跟魔鬼争战等,这一类的事,圣经没有给我们够清楚的知识,叫我们可以作出绝对肯定的结论。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圣经「只有一是」(林后一17-19),但真理虽然只有「一是」,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却不等于那「一是」,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本身;正如我这个人是如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急的还是慢的,只有「一是」,但人对我的认识和了解,却不只「一是」;各种人可能对我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照样,人对真理的了解并不就是真理。
B.这里说的「模糊不清」,是以主再来时跟主面对面作比较说的。因为下文说,「到那时,就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所以这「模糊不清」,不是指保罗对自己所传的信息、所讲解的福音没有把握,不敢说是或否;绝没有这个意思。这「模糊不清」不过是因为我们受肉身的限制,所以对属灵的奥秘,现在无法窥其全貌,较之与主面对面时所知的,显得很有限而已!
4.结论(十三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十三13)
首先要注意的是,信、望、爱这三样都是常存的。并不是说我们今生有信心,来生就没有信心;也不是今生有盼望,来生就没有盼望了。我们进到永世里面还是有信心,有盼望,也有爱;但是这常存的三样之中,最大的是爱。
「其中最大的是爱」,这「大」可从以下两方面比较。
按信、望、爱三者的效用来说:信心虽然叫我们跟神恢复正常的关系,得神的喜悦;盼望叫我们不至于羞愧,使我们有力量忍受各样的苦难;但这两种都是叫我们自己得着好处的,唯有爱心却不单造就自己,还造就别人,并且叫神得荣耀。所以爱能使人、己、神三方面都得到益处。
另一方面,信和望在今生的价值较高,因为一切都还没有实现,还在等待的阶段,我们却信,而且盼望,那样的信和望是有价值的。但等到一切都实现了,得着了之后,信和望就没有以前那样的价值了。可是「爱」无论在今生或来生,它的价值是一样的,不会因时间空间的转换而改变,而且还永远不断地增加。所以常存的虽然有信、有望、有爱,但其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第四段 训导(十一至十六章)肆

 

肆.先知讲道与方言(十四章全)
读经提示
1. 全章论题的重心偏向哪方面﹖方言?还是先知讲道﹖
2. 「方言」原文是甚么意思﹖在新约圣经中用过几次﹖K.J.V.与和合本有甚么不同的翻译﹖
3. 把本章论到方言的经文分点列出(附经文)。再把本章所有论先知讲道的经文列出(附经文)。然后说明,甚么是说方言,甚么是作先知讲道,使徒对这两种恩赐意见如何﹖
4. 现在教会是否必须按照哥林多教会那种方式聚会﹖圣经对教会的聚会有限定的形式吗﹖安排教会的聚会最重要的原则是甚么﹖
5. 为甚么保罗不许妇女在会中说话﹖这和在基督里男女平等的观念有没有冲突﹖
1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2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3但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4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5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6弟兄们,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或知识、或预言、或教训,给你们讲解,我与你们有甚么益处呢﹖7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萧、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所弹的是甚么呢﹖8若吹无定的号声,谁能豫备打仗呢!9你们也是如此,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甚么呢﹖这就是向空说话了。10世上的声音,或者甚多,却没有一样是无意思的。11我若不明白那声音的意思,这说话的人必以我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为化外之人。12你们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属灵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13所以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14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15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16不然,你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话,怎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17你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18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19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20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21律法上记着:「主说,我要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不听从我。」22这样看来,说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作先知讲道不是为不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信的人。23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癫狂了么﹖24若都作先知讲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进来,就被众人劝醒,被众人审明,25他心里的隐情显露出来,就必将脸伏地,敬拜神,说:「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26弟兄们,这却怎么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27若有说方言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28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29至于作先知讲道的,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30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31因为你们都可以一个一个的作先知讲道,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32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33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34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35她们若要学甚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36神的道理,岂是从你们出来么﹖岂是单临到你们么﹖37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38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罢。39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40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
使徒保罗在本章详细讲论说方言和先知讲道的问题。当时哥林多教会,在追求方言的恩赐上有偏差。他们完全忽略了先知讲道,只注重说方言。保罗特别针对这种偏差加以纠正。全章的主要意思是:作先知讲道才是信徒应当更留意追求的恩赐,因这是能够使教会得到更多造就的恩赐;而说方言只不过造就自己。凡是引用这一章讲解方言问题的都要注意这一点,就是:全章的要义不是鼓励信徒说方言,而是对方言加上种种的限制;另一方面却鼓励信徒追求作先知讲道。不小心紧握着这把「钥匙」,就难免误用本章的经节。
一.方言和先知讲道的比较(十四1-11)
1.三种恩赐的先后(十四1-2)
「你们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在他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十四1-2)
在这两节经文里面,爱、说方言和作先知讲道,在次序上是有分别的──「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第一是要追求爱,这是上文十三章的结论,爱是一切属灵恩赐的价值;在应用一切属灵恩赐的时候,必须加上爱才有价值。除了爱以外,在各种属灵的恩赐中,更要羡慕的,就是作先知讲道,这样,作先知讲道是在「爱」之下,却在别的恩赐之上。最后保罗才提到方言的问题。这不是说方言在各种恩赐中排成第三,因为保罗在这里只用爱、作先知讲道和说方言三样来比较,而方言排在最后。为甚么保罗只用爱、作先知讲道来比较﹖因为哥林多人太注重方言,忽略了爱和作先知讲道。使徒也改正他们的错误,所以特别用「爱」和「作先知讲道」跟说方言比较,来纠正他们。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也要注意这个次序。
2.说方言和作先知讲道的分别(十四2-4)
这里讲出说方言和作先知讲道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功用。说方言是为个人,使自己得到造就。作先知讲道是为众人,使教会得到造就。
「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在他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十四2)
注意这里所提的「方言」,原文是 glossa ,这字和徒二章四节「别国的话」同字;在徒二章十一节翻作「乡谈」,在圣经里面有二十三次翻作「方言」;有十五次翻作「舌头」;有两次翻作「口」;一次翻作「灵」。有关经文如下:
A.「方言」(可十六17;徒十46,十九6;林前十二10、30,十三1、8,十四2、4、5-6、13-14、18-19、22-23、26-27、39)。
B.「舌头」(可七33,35;路十六24;徒二3;罗三13;林前十四9;雅一26,三5、6、8;彼前三10;约壹三18,启十六10);以上所翻的「舌头」,除了福音书几处,和启示录十六章是指人身体器官的舌头以外,其它地方所指的舌头,实际上是指「话语」,英译为 tongue。
C.「方」(启五9,七9,十11,十一9,十三7,十四6,十七15);这些经文的「方」,不是指方向的「方」而是指方言。意思就是不同地方的话语。
D.「口」(罗十四11,腓二11)。
E.「乡谈」(徒二11)。
F.「别国的话」(徒二4)。
G.「灵」(徒二26)。
所以这字在圣经里面主要的用法是指「别国的话」,或是别的地方的土语,即方言。所以如果把这种方言当作是一种没有意思的声音,这种解释不合圣经本来的意思。神并未给人一种恩赐,是单单为着发出一种声音却没有意思的。  
注意这方言「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这句话说出了方言主要的功用,不是在于对会众讲话,而是对神说话。这是方言和先知讲道的大分别。在下文第三节就特别说明先知讲道是为着造就别人,第四节则说方言是造就自己,和这里所说:「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互相呼应。
「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信徒在某种十分迫切,渴慕要与神交通,却无法用他所懂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思念时,神可能给这种人方言的恩赐,让他可以用他不会讲的话语,把他里面的心意向神讲说出来。
「没有人听出来」的意思不是说他所说的话不是人间的话语,无人能懂;也不是说他所说的话语毫无意思,所以无人能懂。而是因为他是在心灵里面向神说的,所以没有人听出来;况且他所说的既然是别国的土语,凡不会说的,当然就听不出来了。
「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注意这不是说他在心灵里用「奥秘的话」讲说,乃是在心灵里讲说各种的奥秘。在这里多次提到「说」字,如「说方言」,「对神说」,「不是对人说」,「讲说各样的奥秘」,既然是「说」,就不是喊叫,表示所说的话不单只有声音,而且也有意义,是「话语」不是「声音」。
「但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十四3)
注意:「对人说」跟上一节的「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刚刚成了一个对比。作先知讲道和说方言主要的分别是,前者为造就教会中的人,而后者单造就那讲方言者;所以作先知讲道的目的是对人说,为要造就、安慰、和劝勉人。
「作先知讲道」在第一节的小字解作「说预言」。在圣经中,有些地方也有同样的用法。如徒十九章一至七节有些门徒在保罗按手后说方言,圣经记着「又说预言」,下面的小字是「或作又讲道」。林前十一章四节说:「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接着下面的小字是「讲道或作说预言」。为甚么和合本圣经译作「说预言」的就用小字注明「讲道」,而译作「讲道」的又用小字注明「或说预言」呢﹖按 Arndt & Gingrick 新约字解,原文 propheteuo 原意是「宣告神的启示」,而在圣经里面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说预言」,就是按神的启示预指将来的事说预言(如太十五7;约十一51;彼前一10;犹14)。另外一种是把神隐藏的旨意向人宣告、解明,就是传讲神的信息,也就是「作先知讲道」(太七22;林前十一4-5,十三9,十四1、3-5、24、29),这些经文在中文和合本把它们分别译为「作先知讲道」,「讲道」,「传道」等等,新旧库译本在这些有关经节里都一律译成「传神言」。因这些经文所提及的 propheteuo 实际上就是指讲道、传神的信息。但传信息也含有说预言的成分,因为传神信息的,就是根据神的话预告人将会有的平安或危机。所以新约教会中作先知讲道的恩赐,跟旧约时代先知所说的预言(凭超然的启示所说的预言)在性质上略有分别。
「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十四4)
「造就」原文 oikodomei 原意「建造」,但用在灵性方面,有训诲、增长的意思。英文 K.J.V., N.A.S., R.V., 均作 edifies 就是教化、训诲之意。既然这样,无论是说方言或是作先知讲道,都是在圣灵管制之下应用他们的领悟力造就自己,绝不是在类似魂游象外的境况之下而说方言或作先知讲道,否则就不可能「造就」自己或教会了。
3.保罗对这两种恩赐的态度(十四5)
「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十四5)
注意:「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必须跟下面的话连起来读,因为保罗接着说「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两句话是放在一起比较的,所以必须连在一起说。保罗愿意哥林多的信徒说方言,因为说方言也是一种圣灵的恩赐;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作先知讲道。可见保罗偏重于鼓励信徒作先知讲道,而不是偏重于鼓励信徒追求说方言。相反的,凡是讲到说方言的时候,全章圣经中都不用鼓励的话,却用限制或约束方面的话。为甚么保罗更愿意他们作先知讲道呢﹖「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可见方言是受限制的,必须翻出来才能够叫别人受造就得着益处。但是作先知讲道不需要翻出来,因为它是用人人都明白的话来传讲。
4.举例(十四6-11)
为甚么作先知讲道比说方言强呢﹖使徒继续解明上文的论点。第六节是以他自己的经验作例子来说明。
「弟兄们,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或知识、或预言、或教训,给你们讲解,我与你们有甚么益处呢﹖」(十四6)
保罗用非常实在的例子说明他如果到哥林多人中间,只管说方言,而不用:
启示:有启发性的教导。
知识:包括真理的知识和一般的知识。
预言:指一般讲道,也就是作先知讲道。
教训:就是用神的话来教训人。
这几点都是同一类的教导工作;保罗的意思是如果不用各样的方法教导他们,叫他们明白他所讲的,那又有甚么益处呢﹖若单说他所不能领悟的话,当然对他们没有益处,所以这已经非常明显的指出,作先知讲道能造就信徒,说方言却不能。
「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所弹的是甚么呢﹖」(十四7)
保罗在这里举出没有生命的乐器作例子,说明任何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如果没有分别,我们就不知道它所吹所弹的是甚么。所以就是没有生命的乐器,人在吹弹它们的时候,也必须要有一种规律和音调,才能让人欣赏所发出来的声音;照样我们所说的话也不能只有声音却没有意思,必须说出大家听了就能明白的话,才合乎圣灵感动人说话的目的。
「若吹无定的号声,谁能预备打仗呢﹖」(十四8)
打仗也是这样,士兵们都要根据不同号声,才知道应该前进还是后退,集合或是分散。如果吹「无定的号声」,士兵们不能分别到底是要集合、前进,还是后退、分散,那就无从预备打仗了。照样,我们在教会里所说的话为的是要造就人,如果只讲大家听不懂的话,就只能引起混乱,对于信徒打属灵的仗,一点帮助都没有。
「你们也是如此,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甚么呢﹖这就是向空说话了。」(十四9)
本节回到他所讲解的题目上,说明在教会里说方言却不能使别人明白,就跟没有乐谱的乐器和没有规律的号声一样,变成毫无意义。这样运用恩赐就好象打空气一样,是徒然的,不能够造就教会。所以为教会的利益来说,叫人容易明白而得益处的话,比叫大家都很难明白的话更有属灵价值。
「世上的声音,或者甚多,却没有一样是无意思的。」(十四10)
这句话正可以回答那些以为只发出舌音就算是说方言的主张。使徒保罗指出世界上的声音虽然很多,却没有一样是没有意思的。没有意思的声音就不可能是出于圣灵感动的声音。所以这一节帮助我们证明,上文所说的方言应该是地上人能明白的话语,而不是某种没有意思的奥秘话语(参二节批注,讲说奥秘,不是用奥秘话讲说)。
「我若不明白那声音的意思,这说话的人必以我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为化外之人。」(十四11)
这「化外人」就是外国人、陌生人的意思。英文 K.J.V., N.A.S.B.都译作 barbarian,就是野蛮或异族;R.S.V.与 Williams 都译作 foreigner,即外国人、陌生人。这里所说的「声音」是指话语,不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声音(参各种英文译本)。这都证明了上文所说的方言,就是地上的外国语。
二.应求造就教会的恩赐(十四12-20)
1.要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十四12-13)
「你们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属灵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所以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十四12-13)
这两节经文很清楚地说明信徒要切慕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就如作先知讲道。但是使徒虽没有禁止说方言,却消极地不鼓励说方言。他认为有说方言恩赐的,就应该求着能翻出来,因为翻出来才造就人,所以还是以能叫人多得造就为原则。
2.方言祷告和悟性祷告(十四14-17)
这几节保罗讲明方言祷告和悟性祷告的分别,可是他的总意还是说明用悟性祷告比用方言祷告更强。本章凡提到方言的地方,就加上某种的限制,或附加说明方言不是大恩赐。
「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十四14)
保罗在这里为甚么说用方言祷告就是他的灵祷告,可是他的悟性却没有果效呢﹖因为方言既属超然灵感之恩赐,叫人能够说他本来不会说的别国话;人不能凭他的心思、聪明、智能……就忽然能说出别国的话语来,这完全是圣灵在人的心灵里面工作的结果,不是人的悟性所发生的作用,所以说他的悟性却没有果效。但保罗并不是在这里贬低悟性的果效与价值,他只不过说明用方言祷告的性质而已。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只用心灵祷告,而不用悟性祷告呢﹖不是,下文继续解释。
「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十四15)
我们不论祷告还是歌唱,都要心灵与悟性一起用。单用心灵就是单凭直觉,很容易被情感作用欺骗。所以不但要用心灵,也要用悟性,也就是要用心思和理解力,好明白我们所讲所唱的是甚么。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从心灵所发出的感情,又能使我们的祷告和感谢,叫自己得益处,并叫旁边听的人得益处。假如我们不用悟性,单凭灵的感觉,甚至任凭情感受激动,说出一些没有人明白的话来,就不能够造就人了。所以我们用心灵祷告,也要用悟性,让我们的心思意念处在一种清醒的状态中,接受圣灵的感动和指引。
「不然,你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话,怎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你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十四16-17)
十六节的「祝谢」按下文十七节的「感谢」来看,可知是偏重于感谢方面,不是专指祝福。
这两节经文进一步解明,保罗在上文说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的理由。假如「你」单单凭着超然灵感的方言祝谢,「你」自己虽然可与神交通,但是在座的人既然不明白你所说的,就不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跟你说阿们,你的感谢纵然很好,很感动人,但在座的人既听不懂,也就得不着造就。
3.保罗的见证(十四18-19)
「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十四18-19)
保罗见证他自己有过很多说方言的经验,比哥林多人还多。但是注意保罗是在甚么时候说方言﹖是在他私祷的时候。十九节证明了他在十八节里说的方言,是他自己能够懂的,所以他才知道自己曾说方言,而且不是在公开的场合里面,乃是在他私祷中说的。因为跟着十八节末句「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的后面,保罗说:「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证明保罗所说的方言不是在教会中说的。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