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有责任而无功劳

日期:2018-11-18作者:田童心

根据我们对整本圣经的解读,我们深信,虽然人人都犯过罪,但是人性不是全然败坏,迷失的羊不是狼,人类总有少数人能够回应上帝的呼唤,在人性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候,还有一个挪亚证明了上帝造人类是有理由的。回应上帝的呼唤,这既是我们人类的责任,也是上帝的神圣期望。当我们如此教导的时候,总不免有些深受传统的错误的神学思想毒害的信徒站出来批评说:“你这岂不是在说,在得救这件事上,有我们人的功劳吗?讲回应上帝是否有过于强调道德之嫌?”

这真是一句具有代表性的提问。从这句话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基层教会的一些信徒何以不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何以误解中性的人文主义为无神论的人本主义。

我想,可能没有几个基督徒敢于公然否认“人类的责任在于回应上帝的呼唤”,只是由于害怕在得救这件事上,抢夺了上帝的救恩功劳,所以少有信徒敢于强调和宣传这个信仰。这就造成了基层教会喜欢讲恩典道理不爱讲悔改道理的本末倒置局面。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澄清一下,在个人得救这件事上,我们人真的有功劳吗?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看清,少数能够回应上帝呼唤的人,其回应是否就完全无瑕疵了呢?我们且不说普通启示下的人们以及耶稣基督尚未死而复活之前的初代使徒们普遍存在着在行义方面“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的情形,就是蒙耶稣基督特别拣选且做工奋不顾身如保罗者,也不敢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腓3:12),而只有竭力追求。

无论我们怎样追求行义,无人敢于说自己毫无瑕疵,无人敢于说自己完全不受良心律法的谴责。事实上我们的良心常常指责每一个真诚内省的所谓善良人,使我们觉得有罪。这种罪感的消失,唯靠圣子宝血的遮盖方能够实现。

故,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既是如此,我们的得救在根本上是靠赖上帝的神圣恩典,因信称义的道理不可以被挑战。正如保罗所言,“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此处经文的“这”所指内涵是“得救”(思高译本明确译出)。所以我们人类的得救根本上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能力和什么功劳,而是上帝恩赐的礼物。

但是如果我们停留于此,那么我们的读经就和片面强调信心的传统神学解读没有什么距离。我们的所谓义行并不能够保障我们的得救,既是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努力回应上帝的呼唤呢?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努力追求义行呢?在得救这件事上,强调义心义行是在贿赂上帝吗?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见,在一个人从饥渴慕义到接纳基督乃至追求成圣的全过程里始终呈现出一个知行合一的心灵奥秘。基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

此话即使对于一个大罪人的悔改也是解释得通的,比如撒该的悔改。一个人若不饥渴慕义,若不把良心平安当回事,若不兴起义心追求义行,就没有向上帝表达出归向和寻求之心,就体会不到自己离完全的望有多远,就无法让律法作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

撒种的比喻故事让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接纳耶稣基督,和此人先前的心灵所存的所追求的光景关系极大。而一个追求良心平安追求真理追求义的人,一旦遇见耶稣基督的信息就容易接受,而他一旦接受了耶稣基督对于真理的见证信息,就会产生出无穷的生命动力,结束此前的犹豫状态,继续坚定地追求义行,主动聆听上帝的带领,努力不懈地奔跑追求成圣。

同理,一个心里狂妄自满并不追求义的人,其沉沦不得救完全是因为“他们不领受爱真理的心,使他们得救。”(帖后2:9、10)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一个人对于上帝呼唤的回应,既是重生得救的原因,又是重生得救后的生命流露的结果。

追求义既是蒙恩的前提也是蒙恩的果子。对于一个不追求义的人,上帝的恩典无从降临;对于一个追求义却不自义的人,上帝的义就会降临于他。因为按照上帝所喜悦的方向,求则得之。

《启示录》里的白衣,既是上帝的义又是信徒对于上帝之义的追求,而回应上帝的呼唤。兴起义心追求义行,这始终是上帝对于人类的神圣期望,这也是我们人类对于天父大孝的本分。在这方面,我们任何人都是有无穷的责任本分而无可以自满的功劳。

这里我们应当联想起基督所讲的一个比喻:“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路17:7--10)

我们人类的本分就是上帝对于我们的神圣期望。上帝对于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行义但不自义,这是全本圣经对于人类教导的核心主题。这是知行合、信行合一的生命奥秘,这既是雅各看见的因行为称义又是但罗看见的因信心称义。

弥迦先知的话,跨过亚洲大陆的广阔空间,与东方华夏祖先的古老教导遥相呼应:“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