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约翰福音查经第21章

日期:2017-04-06作者:颜敏

耶稣在海边向七个门徒的显现(约21:1—23)

约翰福音21: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21: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抵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21:3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21:4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21:5 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21:6 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21:7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21:8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把那网鱼拉过来。 21:9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21:10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21:11 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21:12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21:13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21:14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21: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21: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21: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21:18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21: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21: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21: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21: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21: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关于本章在第四福音的位置,圣经学者有两种意见。

一、表面看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而言,《约翰福音》20章第30--31节似乎都已经宣告了本书的结束。故此,有圣经学者认为21章第1—23节经文不应该属于本书,而是由其他作者所写,后来被附加上去的。

二、我们也听到不同的声音。首先,从《约翰福音》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发现,《约翰福音》在正文之前插有一段序(约1:1—18)。从这个角度而言, 《约翰福音》21章就可以看作是本书的跋,这和前面的序言部分遥相呼应,结构上既很完整,又形成本书的一个特色。其次,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风格来看,这段经文和前面的章节没有不和谐和冲突之处,故此,这段经文自然而然成为《约翰福音》的一部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最后,综合《马可福音》16章第7节天使对妇女所说的: “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 ‘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从神学上而言,《约翰福音》的这段叙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明白《马可福音》特别提到“彼得”的缘由,这对四福音书都记载了彼得曾经三次不认耶稣的插曲是一个必要的补充。由此可见,本章就是第四福音本身的一部分应该更加合理。

藉着耶稣连续两次向门徒的显现,门徒们显然已经接受了妇女们关于耶稣已经复活的见证,所以,他们按照妇女所告诉他们的,离开耶路撒冷来到加利利,等待和耶稣再次相见(参太28:10;可16:7)。于是,使徒约翰详细记载了耶稣在提比哩亚海(加利利海)边的显现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约21:1)。

当时在海边一共有七个门徒,作者只是交代了其中五个门徒的名字:西门彼得、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参太10:2),还有两个门徒没有记录名字(约21:2)。至于七个门徒中具名和不具名的原因,以及十一个门徒中的另外四个又去了哪里,我们都不得而知。

我们不知道门徒们在加利利等了多久,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门徒们因为不知道耶稣从复活到升天的时间间隔及其使命,所以,他们一定等得既焦躁又疑虑。

结果,鲁莽冲动的西门彼得率先说: “我打鱼去。”结果一呼即应,其他门徒都附和说道:“我们也和你同去。”于是,他们上了船,出去打鱼。打了一个晚上,结果毫无所获(约21:3)。

天将亮的时候,他们无奈地空手而返。这时候,耶稣站在岸边,门徒并没有认出他来(约21:4)。将近岸边时,耶稣问他们说: “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约21:5)耶稣接着说: “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没想到,鱼太多以致于网都拖不上来(约21:6)。

可以想象,这些渔夫出身的门徒辛苦劳力了一个通宵,感觉一定是又累又沮丧。那个时候,他们的信虽然还不足以辨认出复活的耶稣,但是他们却没有关闭自己的心,相反,在又累又沮丧的时刻,门徒们还是愿意听从一个“陌生”人的劝告,把网撒在右边。结果,他们收获了喜出望外的喜乐和平安。

是的,在朝圣的旅途中,多少时候我们因为既没有足够的信,又缺乏开放的心,所以总是抱怨上帝没有与我们同在,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殊不知,当上帝藉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向我们显现,并指示我们所当行的路时,我们因没有向“陌生”的人和“不顺耳”的声音敞开自己的心而错失与主的相遇。

门徒撒网之后,发现这一网鱼竟然多得拖不上来时,安静并存有信心之种子的使徒约翰很快地反应过来: “是主!”(参约20:8) 赤着身子的彼得一听,连忙穿上一件外衣激动地跳进海里(2,921:7)。不远处,其他的门徒都留在船上把那网鱼拉上岸来(约21:8)。门徒上岸之后,耶稣已经在岸上生了炭火,上面烤着鱼和饼(约21:9)。耶稣对门徒说: “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约21:10)于是,西门彼得就上船把网拉到岸上,这一网共有153条大鱼,网却没有破(约21:l1)。

对于门徒们为什么以及如何数点了那网鱼的数量,以及153这个数字是否含有特别的意思,我们都无法知道。然而,不可否认,这是一段栩栩如生的描述,其间的人物形象和点滴的细节呼之欲出。由此推论,这段叙述应该出自一个见证人的口。

换言之,圣经学者普遍认同,西庇太的一个儿子约翰即是“耶稣所爱的那门徒”,亦是本书的作者,即使徒约翰。

耶稣对门徒说: “你们来吃早饭。”这时候,门徒们都不再需要问耶稣“你是谁”,因为他们都知道眼前所见的就是主(约21:12)。

于是,在加利利的海边,当门徒们一夜劳力而毫无收获之后,他们因着没有拒绝一个“陌生人”的撒网的建议,又因着一网又大又多的鱼的神迹,疲倦灰心的门徒不但辨认出复活的主,而且,他们还得享和耶稣同尝一顿丰盛的早餐(约21:13)。这是死而复活的耶稣第三次向门徒显现(约21:14)。

早饭之后,复活的耶稣向彼得发出了三次爱的挑战。

第一次耶稣问彼得: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回答说: “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 “你喂养我的小羊。” (约21:15)

耶稣第二次又问他: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约21:16)

第三次耶稣对彼得说: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第三次被主询问“你爱我吗”,就很忧愁,对耶稣说道: “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道:“你喂养我的羊。”(约21:17)

对于复活的耶稣向彼得的连续三次拷问和彼得的三次回答,圣经学者通过比较其中的细节节引申出很多的解释。比如说,通过比较“爱”这个词,有解释认为耶稣对彼得爱主之心的要求是逐步上升的。确实,在希腊文中,表示“爱”的动词有很多。

新约中较为常用的是agapao和phileo。前者是一种源自道德上的好意,是出于尊重、责任和原则,而不是被诱惑或吸引所致,特别适用于描述宗教方面的爱。后者是指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重于理智的感情。

在这个插曲中,彼得三次回应耶稣的提问都是用phileo(感觉上的爱),但是,耶稣前两次提问用了agapao(道德上的爱),第三次却用了phileo(感觉上的爱)。然而,如果认为agapao一定高于phileo,那么,我们对耶稣第三次查问彼得的爱心没有用前者,反而用了后者就很难理解。事实上,浏览新约圣经,我们发现,几乎没有经文支持agapao和phileo这两个动词有绝对明显的区别,相反,它们在新约圣经中经常被交换使用。

又比如说,基于复活的耶稣对彼得的托付用了不完全相同的词,也有解释认为耶稣所托付给彼得的重任是循序渐进的。其实,第一次和第三次耶稣交付给彼得的使命是“喂养”,而第二次是“牧养”。从字义来看,很明显, “喂养”对牧人的要求只是停留在满足羊群肚腹饱足的层面。 “牧养”则要求牧人对羊群有全方位的关照: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两个层面。应该说,就对牧人的要求而言,这两个动词确实能够体现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然而,从对彼得三次托付的顺序来看,耶稣并没有按着从“喂养”到“牧养”的字面意思有次序地进深,而是交叉使用。

故此,可以说,这段叙述中不同的字词应该不具有特别的神学含义。换言之,这段叙述所要传递的信息不是通过其中的不同字词,而是要藉着整段叙述来传达,即是为了解决彼得曾经三次不认耶稣的失败,耶稣通过三问彼得的爱主之心来恢复他作门徒的身份和作教会领袖的权柄。与此同时,这段叙述也表明曾经软弱的彼得已经被复活的耶稣重新接纳,并且还被托付了喂养和牧养教会的使命。

三问彼得之后,耶稣对彼得预言道: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21:18)藉着“实实在在”这个词,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彼得在重新被接纳之后一定要经历的一种内在生命的改变,即从青年时代“随意往来”式的自作主张到老年时代“被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式的没有自我。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上帝。说了这话,耶稣再一次发出对彼得的呼召: ‘你跟从我吧!’” (约21:19)

众所周知,人对生命主权的掌管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是加强,而不是减弱。然而,耶稣对彼得的预言和常识完全相反,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生命主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而是在属灵意义上而言。换言之,在激发了彼得对耶稣的爱,在托付了使命之后,耶稣透过彼得软弱的生命已经清楚预见到他内在生命逐渐成长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属灵生命的成长藉着彼得对自我生命主权的掌管与年龄呈反比例发展而要表明出来。面对耶稣的重新呼召,使徒彼得不但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耶稣,而且,他最后倒钉S字J的殉道的见证完全印证了耶稣的预言。

藉着耶稣对彼得的预言,我们看见了彼得未来近乎成圣的生命样式。有趣的是,对于眼前彼得真实的生命光景,作者也没有回避。彼得听见关于自己将要如何死的预言之后,转过来看见使徒约翰,他冲动多嘴的天性又复发,张口就问耶稣: “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约21:20—21)耶稣回答道: “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约2l:22)也就是说,耶稣用反问的形式批评了彼得的“多管闲事”,再一次对他发出呼召。

确实,分享是基督徒团契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是,我们从耶稣对彼得的回答中可知,团契生活的分享除非是出于分享者的自愿,否则,任何“彼得式”的好奇心都不是耶稣所赞许的。

显然,耶稣对彼得的这一反问导致当时门徒中流行使徒约翰不会死的传说。对此,作者特别纠正: “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 ‘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约21:23)

最后,作者表明传说中不死的门徒就是本书的作者,并且宣告这些见证和记录都是真实可信的(约21:24)。换言之,作为本书的作者,使徒约翰自始至终没有在书中提及自己的名字。

最后,作者用了一个犹太人的表达方式“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来表明,由于耶稣所行的要远远超过本书所记录的,所以试图把所有的耶稣事迹都记录在册是根本不可能的(约21:25)。

也就是说,本书所记载的事迹只是经过选择的他部分,它绝不是对耶稣所言所行一点不落(la)的完整的记载。故此,毫无疑问,真实的耶稣一定比本书所能塑造的形象更伟大和更丰富。

总而言之,藉着抹大拉的马利亚首先看见复活的耶稣这个叙述,让我们看见当时虽然所有的门徒都不明白耶稣必要复活的真理,然而,因着抹大拉的马利亚怀着对耶稣“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忠心,因着她对耶稣如此不离不弃的爱,使得她终于和复活的耶稣相遇,而不是找回一具死的身体。换言之,爱让抹大拉的马利亚首先看见复活的主。

另外,藉着耶稣向门徒的几次显现,作者显明了信心的真谛不在乎眼见,而在于超越眼所见的未见之物。

最后,藉着耶稣三问彼得对他的爱,以及对他的两次呼召,让我们看见,彼得曾经三次不认耶稣的失败已经被主完全接纳和赦免。

对于一生奔走天路历程,却常有软弱和难免失败的基督徒,这是一个极大的宽慰和激励。另一方面,它又掷地有声地活画了耶稣基督长阔高深的爱,使我们对耶稣之爱的宽容和坚定有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对我们在现实中实践耶稣之爱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