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我的指望在乎你”——《诗篇》第39篇浅析

日期:2016-10-27作者:李世峥

从标题可知,《诗篇》第39篇也是大卫的作品,但我们无从考证其写作背景。由于《诗篇》的编者将本诗放在了第38篇之后,加之本诗所记述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均与第38篇有着众多相似之处,所以不少解经家认为,这两篇诗歌极有可能写于 同一时期的同一处境。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所以笔者不想在这里多费笔墨。不过,我们可以确定,大卫写作本诗时的心境,与 写作第38篇时极其相似。从诗中“求你把你的责罚从我身上免去,因你手的责打,我便消灭”(10节)这个诗句可知,其时的诗人正在经历十分难熬的痛苦。然 而,这种处境中,诗人依然坚信上帝的慈爱,“我的指望在乎你”,是他在逆境中不变的信心。诗人将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视作上帝对他的罪行的管教,所以及时以 这篇诗歌向上帝表示忏悔。

虽然本诗含有不少有关忏悔的内容,但多数学者不把它列入忏悔诗的行列,原因是其中有更多有关哀告和祈求的内容。因此,这些学者认为本诗应当是一篇个人哀 歌,有学者甚至称本诗是《诗篇》中“最幽怨又最优美的个人哀歌”。由于本诗描述的诗人的个人经验具有普遍性,所以也适合在公众崇拜中使用。因此,本诗定稿 后,诗人将之“交于伶长”,用于广泛流传并应用。

本诗共有13节,可分为四段:1至3节为第一段,诗人描述了“默然无声”的痛苦,以此哀叹沉默之难;4至6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了“生命不长”的现实,以 此感慨人生之短;7至11节为第三段,诗人描述了“我便消灭”的担忧,以此见证管教之严;12至13节为第四段,诗人描述了“力量复原”的期盼,以此体验 信心之贵。

本诗标题中首次出现“耶杜顿”(除本诗外,《诗篇》第62篇、第77篇的标题亦提到了“耶杜顿”),有必要对其作一简要说明。多数解经家认为,这里的“耶 杜顿”是一位伶长的名字。从“历史书”的记载可知,耶杜顿又名以探,是大卫时代在圣殿里负责圣乐事工的三位乐师之一,另外两位是亚萨和希幔(参代上 9:16,15:15、17-19,16:38、41,25:1、3;代下5:12)。

一、哀叹沉默之难(1-3)

这一段,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苦难中的矛盾心理。按着人的本性,身处患难之时,极易怨天尤人,以致以口犯罪,所以诗人立志“谨慎我的言行”,甚至“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然而,选择“默然无声”时,他的“愁苦就发动了”。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让诗人不知所措!

第1节,诗人描述了沉默的意愿:“我曾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 人,舌头都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所以必须严加管理。雅各指出:“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这样,舌头在百 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 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雅3:4-6)处于逆境之时,尤其需要管理舌头,因为此时的我们极易犯罪。诗人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就有了如上祈祷。为了避免 “舌头犯罪”,诗人立志以保持沉默的方式谨慎自己的言行。为了达到效果,他表示“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嚼环”,是用于驯服骡马的工具,雅各说:“我们 若把嚼环放在马嘴里,叫它顺服,就能调动它的全身。”(雅3:3)诗人以“嚼环”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勒住舌头、保持沉默的决心。对于此时的诗人而言,保持沉 默至少有三样好处:(1)避免以言语抵赖罪行,以致拒绝认罪:犯罪之后,人们极易以言语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亚当、夏娃就是这样,违背上帝的命令之后,他们 不能正视自己的罪行,分别为自己的犯罪找到了借口。诗人敢于正视自己,不想抵赖罪行,所以立志保持沉默。(2)避免以言语得罪上帝,以致罪上加罪:此时的 诗人,正在经受上帝的管教。这样的时刻,人们极易因痛苦过重而对上帝产生不满的情绪,以致牢骚满腹。诗人担心自己以口犯罪,进一步得罪上帝,所以他要保持 沉默。(3)避免以言语激怒敌人,以致被其反击:诗人遭遇患难之时,敌人纷纷落井下石。这样的时刻,诗人不宜过多说话,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敌人反 击他的话柄。诗人不想看到敌人的这种丑态,所以特别指出:“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

2至3节,诗人描述了沉默的困难:“我默然无声,连好话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发动了,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我便用舌头说话。”保 持一阵沉默之后,诗人感受到了沉默的困难。为了避免以口犯罪,那一阵子,他甚至“连好话也不出口”了。诗人的沉默,使得他的言语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诽谤的 把柄。然而,敌人并不善罢甘休,他们丝毫没有减少对诗人的挑衅和攻击。面对这样的处境,诗人的“愁苦就发动了”,面对敌人的挑衅,他怒火中烧,心急如焚, “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火就烧起”,都表示他十分愤怒。因此,他要打破沉默,开口说话。面对诗人的这一情绪,我们不应嘲笑他缺少耐心,以致不能保持沉 默,而应理解他有多痛苦,以致被迫终止沉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诗人决定开口说话时,不是要对敌人反唇相讥,而是要向上帝恳切祈求。无数事实证明,上帝面 前的真情倾诉,是化解内心苦痛的重要途径,这样的方式远远要比沉默有效。包忠杰在解释这节经文时写道:“不言不语的结果,正像水在汽炉中,变为水蒸汽,无 法外泄至于爆炸一样。所以他说:‘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我便用舌头说话。’不言不语是痛苦加上痛苦,可能使人疯狂。有了大痛苦或者伤心的事,最好是向知 己的朋友倾吐,就能将痛苦减轻一半。照样,人心满了属灵的思想,正是在神面前祷告祈求的时候。默想是灵性上最有益的工夫。你默想的时候,总要感觉心发暖。 如果你心冷淡了,你需要多多默想,使你内心中可以从新发热。”(《诗篇注解》)深刻体验沉默的痛苦之后,诗人终于懂得了倾诉的重要性。

二、感慨人生之短(4-6)

这一段,诗人描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身陷痛苦之时,诗人突然想到,人生之苦,不过是一次短暂的阵痛,由于人生实在太短,实在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计较 这些痛苦,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太多宝贵的东西。诗人早已凭理性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依然不能真正放下内心的忧伤。因此,他希望能在上帝的启示中更加深刻地理解 人生之短。于是,有了“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这句祈祷。诗人的这一祈祷,类似于摩西在《诗篇》第90篇中的那一句着名的祷文:“求你指教我们 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

4至5节,诗人描述了人生的短暂:“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 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这一段中,诗人用了三个用以形容人生之短的句子——“我身之终”、“寿数几何”、“生命不长”。诗人关于 人生之短的这些感慨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有韶华易逝、容颜易老的感触。然而,懂得这个道理是一回事,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却是另一回 事。感慨人生之短的人很多,但能真正珍惜光阴的人却很少。因此,诗人特别向上帝祈祷,求主使他能够以信仰的角度理解人生之短,从而更好地珍惜自己有限的生 命。短暂的祈祷之后,诗人已经以信心的眼光更加深入地明白了人生之短——“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手掌”是古代以色 列人最小的度量单位之一,《耶利米书》称之为“四指厚”(参耶52:21)。诗人说自己的“年日窄如手掌”,目的就是要强调人生之短。写下“窄如手掌”, 诗人意犹未尽,所以继续写道:“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现代中文译本》将该句译为:“在你眼中,我一生的岁月几乎等于零。”这样的译文,更 加清楚地表达了人生之短。除了人生之短的感慨之外,更让诗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哪怕是“各人最稳妥的时候”,其实也是“全然虚幻”。这就是人生!然而,诗 人如此感慨,并不是要把读者带到悲观主义的死胡同中去,他的目的,是要读者学会接受人生之短,从而学会珍惜生命、淡看苦难。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指出:“诗人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遂转而寻求上主的指示。他要了解人生的结局,目的不是要为一生中的每一天作计划。他不求可以知道 一切将发生的事情,只求问人生的目的何在。更多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他希望上主将引导他认识和接受此短暂。”(《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第6节,诗人描述了生命的脆弱:“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未能理解人生之短的人,生命就会变得肤浅、甚至 轻浮,他们必将自己的人生陷入盲目的乐观之中。这里所说的“幻影”,《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泡影”,是指一种极不真实的梦境。盲目的“忙乱”,会成为“枉 然”的劳碌;一味的“积蓄”,会成为他人的嫁衣。“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对现代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告。诗人的这一思想,在《新约圣 经》中亦有体现,耶稣基督就讲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比喻:“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 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 喝快乐吧!’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参路12:13-21)雅各的思想,也与大卫一脉相承,他说: “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 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4:13-15)

三、见证管教之严(7-11)

感慨人生之短之后,诗人立刻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及时回到上帝面前,从而可以在全能者的帮助下度过剩余的光阴。为了强调与上帝的关系,诗人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描述了上帝严厉的管教,表达了自己真诚的忏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带领更多人及时悔改,回归信仰。

第7节,诗人宣告了人生的方向:“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感慨世人的盲目之后,诗人为自己确定了人生的方向,因为他不想将自己的人生变 成“幻影”。他在诗歌中表示,自己要以上帝为自己生命中的“指望”。威尔斯比(Warren W. Wiersbe)在解释本节时十分到位地指出:“这是本篇的中心经节,是大卫这次经历的转捩点。大卫问:‘若人生如此短暂和转眼消逝,那如今我在等什么 呢?若世界不过是幻影,我倒不如把自己交给神,他是真实和永恒之事的根基。’今天我们会说:‘那真体却是属于基督的’(西2:17,圣经新译本)。我们最 关切的问题,不是我们会活多久,而是我们怎样活。人生不是以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来计算,而是我们拥有多少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我们是否以永恒的眼光度日? ‘唯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贰2:17)大卫因信而转向上帝,也从绝望到盼望,从瘫痪到行动。”(《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 篇》)处于患难中时,诗人能够宣告以上帝为“指望”的人生方向,是因为他相信上帝的应许:“穷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远落空。”(诗 9:18)

8至9节,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忏悔:“求你救我脱离一切的过犯,不要使我受愚顽人的羞辱。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表示愿意与上帝重新确立关 系之后,诗人马上想到了上帝不会与罪人同行这个事实。因此,立即以极其真诚的态度向上帝认罪。这一段里,诗人讲述了一个恳求上帝赦免他的理由——“不要使 我受愚顽人的羞辱”。这里所说的“愚顽人”,是指信仰上拒绝上帝、生活上道德败坏的恶人。这一群人喜欢嘲笑信仰,喜欢落井下石,诗人遭遇患难之时,这些人 必定不会放过嘲讽他的机会。“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诗22:8)这是这一类人最为常用的语言。诗人 不愿听到这类声音,所以祈求上帝救他“脱离一切的过犯”,从而摆脱“愚顽人的羞辱”。诗人向上帝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但他并不强求,因为他尊重上帝的主权。 因此,他说:“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

10至11节,诗人描述了上帝的管教:“求你把你的责罚从我身上免去,因你手的责打,我便消灭。你因人的罪恶惩罚他的时候,叫他的笑容消灭,如衣被虫所 咬。世人真是虚幻!”诗人在祈求上帝的赦免之时,描述了上帝严厉的管教,以此提醒自己,并警告读者。“因你手的责打,我便消灭”,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另 一篇诗歌中,诗人描述了来自上帝之手的“责打”:“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 干旱。”(诗32:3-4)如此威严的上帝,怎能不让人敬畏!《和合本》在第11节中的“的笑容”之后用括号注解——“的笑容”或作“所喜爱的”。由此可 见,翻译成“的笑容”的希伯来词,亦可译为“所喜爱的”。《吕振中译本》就将此句译为“你因人的罪愆用责罚管教他,使他所爱的消失”,《新译本》则译“你 因人的罪孽,借着责罚管教他们,叫他们所宝贵的消失”。“所爱的消失”这是多么心痛的事情,为了描述这种痛苦,诗人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如衣被虫 所咬”。一件心爱的衣服被蛀虫咬烂,这是多么心痛的事情。经历上帝管教的恶人,必会经历这种痛苦。“世人真是虚幻”,《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是的,人生 不过像一口气罢了。”诗人对恶人之结局的感慨,很好地总结了上帝的管教之严。C. S. 路易斯(C. S. Lewis)在其名着《痛苦的奥秘》中说:“当我们沉迷在享乐之中,上帝会对我们耳语;当我们良心发现,上帝会对我们讲话;当我们陷入痛苦,上帝会对我们 疾呼: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用来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

四、体验信心之贵(12-13)

恳求赦免之后,诗人凭着信心祈求上帝的拯救。诗人如此祈祷,是因为他坚信上帝的信实:只要谦卑认罪,上帝就必拯救。因此,最后一段中虽然依然含有悲观的情绪,但整体来说,诗人已经获得了信心。他已确信,只要上帝施恩,就必定经历“力量复原”的喜悦。

第12节,诗人陈述自己的处境:“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留心听我的呼求。我流泪,求你不要静默无声,因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 般。”写作本诗时,诗人始终饱含泪水,因为他正在经历沉重的痛苦,而这样的时候,上帝却向他保持沉默。诗歌进入尾声时,诗人已经凭着信心感受到了上帝的拯 救,亦感受到了信心的宝贵。所以,他能确信,上帝必会打破沉默,不再“静默无声”。诗人相信,上帝发声之时,必会擦干他的眼泪,必会抚平他的伤口。祈求上 帝发声时,诗人讲出一个有趣的理由——“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诗人在上帝面前强调自己客旅和寄居者的身份,目的似乎是要博取上帝 的同情,继而得到他的帮助。威尔克(Michael Wilcock)指出:“诗人用以慨叹生命之短暂的几句话,却带出一线他自己也不察觉的希望。‘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听来令人伤 感,但客旅和寄居的是会受到上帝特别眷顾的。以色列人知道如何向他们表达同样的关怀,因以色列人自己也曾经在埃及作过寄居的和客旅。”(《圣经信息系列 ——诗篇〔上〕》)经上说:“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却使恶人的道路弯曲。”(诗146:9)可是,上帝乐意帮助寄居者,关键是我们乐意承认 自己是地上的寄居者。《圣经》告诉我们,承认寄居者的身份,是得蒙上帝拯救的先决条件。因此,《新约》作者一直提醒读者认识寄居者的身份。使徒彼得说: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第13节,诗人期待上帝的拯救:“求你宽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复原。”“求你宽容”,《吕振中译本》译为“求你转脸、别瞪着我”,《新译本》 译为“求你不要怒视我”,译文较为复杂,意思却较为清楚。诗人十分肯定,自己因犯罪而受苦,是因为上帝目不转睛地“瞪着”他。现在,他所急需的,是上帝转 过脸去,不再盯着他不放,这就是《和合本》中“宽容”的意思。“去而不返之先”,是指生命结束之前;“力量复原”,是指心力得着恢复。知道有生之年并不太 多时,诗人凭着信心祈祷,期待上帝在他生命终止之前,使他重新得着侍奉和生活的力量。事实上,一切真正寻求上帝帮助的人,都会经历“力量复原”欣喜,诗人 之后的以赛亚先知就有此认知:“永在的上帝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无法测度。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 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28-31)

《诗篇》第39篇,是大卫在经历痛苦时写下的哀歌。诗中充满哀叹,却不失盼望,“我的指望在乎你”,是诗人在逆境中不变的信心。张国定为本诗注释所写的结 语非常精彩,笔者引用过来,作为本文的结语:“本篇的主旨确实有如暮鼓晨钟,敲醒沉睡的心灵。随着日子的逝去,人越长大,也越把焦点放在眼睛所及的事上, 拼命地去赚取钱财、学位、地位、名誉和地土,甚至乎也不惜出卖朋友,加增敌人。如此这般就落在一种幻像里,总以为人生可以不断地累积(11节)。现世的财 富不单止是暂时的,更没有人能担保可以永远拥有(6节)!尽管社会上地位和声望是在人面前的光荣,然则都是虚浮而短暂的(11节)。诗人提出一个重要而基 本的真理: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非常之短促;而神是生命的创造与赐予者。”(《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发表于《教材》2014年第3期

《诗篇》第39篇 

受苦者的认罪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耶杜顿。) 

1我曾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

免得我舌头犯罪。

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

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

2我默然无声,连好话也不出口,

我的愁苦就发动了,

3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

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

我便用舌头说话。

4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

我的寿数几何,

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

5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

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细拉)

6世人行动实系幻影。

他们忙乱,真是枉然;

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7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

我的指望在乎你。

8求你救我脱离一切的过犯,

不要使我受愚顽人的羞辱。

9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

我就默然不语。

10求你把你的责罚从我身上免去,

因你手的责打,我便消灭。

11你因人的罪恶惩罚他的时候,

叫他的笑容消灭(“的笑容”或作“所喜爱的”),如衣被虫所咬。

世人真是虚幻!(细拉)

12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

留心听我的呼求。

我流泪,求你不要静默无声,

因为我在你面前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