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得居圣山者的品行

日期:2017-05-14作者:张忠云

经  文:诗15:1-5
证道人:张忠云牧师
整  理:朝阳堂编辑组  2016年11月6日白天讲章
  引言:
  当我们接受基督成为基督徒,《以弗所书》就有这样的应许:“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弗2:19)因此,我们基督徒的行事为人并言语都当与自己所蒙的恩相称。通过《诗篇》15篇,我们一同来分享作上帝家里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得居圣山者的品行。本篇《诗篇》的执笔者大卫是合上帝心意的王,他在此也写出了希伯来人理想中的完人典范就是要具备“得居圣山者的品行”。
  一、谁能得居神的圣山(诗15:1)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帐幕”有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会幕”的含意,即是上帝住在人中间为主为王,接受信徒敬拜的地方。关于“圣山”的指向,《以赛亚书》56章7节:耶和华说:“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之所以称为圣山,是因为以色列人在那里献祭与上帝亲近,享受上帝的同在和祝福等。无论是寄居在上帝的帐幕,还是居住在上帝的圣山,都说明了上帝同在的真确性以及上帝祝福的美善。
  对于这位全能的大主宰,我们敬拜上帝所需要件就是要圣洁。“圣山”顾名思义就是“圣洁之地”。与上帝同居的人必须作圣洁的人。《彼得前书》1章14-16节“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圣洁意味着在道德上的完美与纯洁,同所有的罪恶分离。
  在希伯来人的诗歌中,意念上的重复比声音或韵律的重复较为多。“帐幕”一词,令人想起两种情境:一种是正式的敬拜与献祭场合,“圣山”强调这一点;另一种则指慷慨好客的帐棚生涯,“寄居”与“住”表明了这一点。《诗篇》常将这两个观察混合在一起,将崇拜者视为期盼得住处的客旅,将前来敬拜视为归家。我们基督徒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当地教会,找到教会,来到教堂,就有回家的感觉。诗人认定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世能与上帝同在,侍奉、敬拜祂,离世能永远与祂同住。我们只不过在世上作客,寄居在上帝的地方,因为祂才是宇宙真正的主人。我们的盼望是一个永远的家乡。如此一来,“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发人深省,因为每个人都将个别与主面对面,我们要思考:谁才有资格与上帝同住?与上帝同住的人应有的特质及操守又如何?诗人开始就以问题带出整篇《诗篇》的主题,并以上帝对义人的应许作结,响应了最初的问题。
  二、得居圣山者的品格(诗15:2-4)
  《诗篇》第十五篇的主题就是:得居圣山者的品行。在新约《约翰福音》,主耶稣回答尼哥底母的问题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3:3,5)进入上帝国度的基本条件是悔改和重生。这从上头来的生命,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如雅各在书信中所说的一样,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2:22)大卫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信心会产生本《诗篇》所描述的这些品行。
  (一) 得居圣山者应具有的为人准则(诗15:2)
  1、行为要正直
  作为上帝的子民行为要正直,此处的“正直”,原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正直”的意思就是“行为完全。”同样的字在《创世记》6:9节中用来描述 “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接着这节经文之后,便是描述了世界在上帝面前的败坏,然而在《创世记》中并没有说,挪亚不是一个罪人。此处的“完全”并不表示“无罪”,因为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是无罪的,但作为上帝的子民,必须把行为上的完全当作我们自己毕生的追求。倘若一个人时常到帐幕献祭,却没有好的行为,那么他所献的一切祭物都将失去意义。我们要牢记主耶稣的教导:“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
  在《圣经》多处记载了对于正直人的应许:正直的人必住在上帝面前,为上帝所亲密(箴3:32)。正直人的祈祷赞美蒙上帝悦纳(箴15:8)。行动正直的,必蒙拯救(箴28:18)。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诗112:2)。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箴14:11)等。因此,我们的行为要正直。
  2、作事要公义
  上帝是公义的,祂盼望自己的儿女都要有公义的品格,作事公义的人是一个与上帝有良好关系的人,他的心转向上帝,作上帝所喜欢作的事,保守自己的良心不受责备。大卫在一篇诗歌中写道:“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诗11:7)这里告诉我们,公义是通向上帝面前的桥梁。上帝看重公义,所以旧约中上帝向世人所要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新约中说:“上帝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并且还清楚写到:“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约壹2:29)因此,属灵的人当追求公义,并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用圣洁公义侍奉主,就可住在上帝面前。
  3、内心要真诚
  谈到行为之后,大卫又谈到了上帝子民的言语,我们必须从内心出发说实话。我们的上帝憎恶口是心非之徒,他曾严厉地指责口是心非的犹太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赛29:13)为什么祂能指责呢?因为祂是上帝,能监察我们的心肠。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诚实无伪的上帝。(申32:4)上帝要我们说诚实话,(亚8:16)要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祂(约4:24),因此,心里说实话的人才能住在上帝的圣山。并且应许:上帝保守诚实人。(诗31:23)上帝的眼会看顾国中的诚实人。(诗101:6)诚实人必多得福。(箴28:20)保罗教训年轻的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上帝所喜悦的人,就是那些诚实无伪的人。
  (二)得居圣山者应具备的待人法则(诗15:3)
  1、不谗谤他人
  谗谤指小人的污蔑诽谤,所传谣言来诋毁某人。《雅各书》说:“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雅3:6,8)不制伏的舌头包括:搬弄是非、讥诮诋毁、自吹自擂、撒谎夸大、满口怨言、阿谀奉承、恶意误导等。以舌头谗谤人是人们最容易犯的罪,造谣生事、恶语中伤,常常会给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不能管好舌头的人,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
  雅各说:“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雅3:9)在聚会中,我们都会以歌声来向上帝献上颂赞,如果在生活中再用口去咒诅,那就是不应当的。使徒保罗指出:“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弗4:29)
  2、不恶待朋友
  世间有一种情,人人都需要,在你难过的时候,有人会来安慰;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有人会来帮助;在你快乐的时候,有人会和你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在你失败的时候,有人会拉着你继续往前走,这种情就是友情,这个人就是朋友。朋友之间情同手足、倾情以佑、彼此担当、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朋友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圣经》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在《圣经》中,上帝以亚伯拉罕为朋友,耶稣以门徒为朋友。《箴言》17章17节:“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3、不毁谤邻里
  毁谤也是一种与舌头有关的罪,亦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罪。大卫在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毁谤”,而是“随伙毁谤”,这种毁谤是盲目的,可能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跟风,追随世俗的潮流,因此比一般意义上的毁谤更为可恶。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世界因着互联网都已经成为了“地球村”,目前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构成了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因此,我们所发出的言语更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随意链接、转发一些尚待商榷的事情。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弗4:25)“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多3:2)在《诗篇》有警告:“在暗中谗谤他邻居的,我必将他灭绝。”(诗 101:5)新约中,主耶稣明确了对待邻舍的道理:“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
  (三)得居圣山者应当体现的价值观(诗15:4)
  1、辨别是非,明确立场
“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诗15:4上)“匪类”与“敬畏耶和华的人”同时并存于这个世界上,作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应当有鲜明的是非立场:能够分辨罪恶与公义、黑暗与光明、邪恶与良善。对于“匪类”,要“藐视”;对于“敬畏耶和华的人”,要“尊重”。
  “匪类”泛指一切行为卑劣、心灵黑暗之人,也就是恶人。这里的匪类与前面说的朋友有着善恶分明的对比。匪类的特征:诱惑迷乱、自私自利、蛮横无理、蓄意加害。我们要牢记《圣经》的教导:“你们爱耶和华的,都当恨恶罪恶;祂保护圣民的性命,搭救他们脱离恶人的手。”(诗97:10)我们应当慈爱、怜悯、忍耐、宽容、饶恕、体恤,同时我们也应当恨恶罪恶。恨恶罪恶是上帝向属祂的人所发的一条命令。因为我们所信的上帝就是恨恶罪恶的上帝。在《新约》中看到到主耶稣因着恨恶罪恶,洁净圣殿;因着恨恶罪恶,非常严厉地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由此,便能看出来祂的刚直和勇敢。可以说,祂恨恶罪恶到极点,祂恨恶假冒为善的罪,更何况是匪类。
  对罪恶的态度是恨恶,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因着敬畏上帝,人做事就会有道德底线,品行自然高尚,因此,我们自己不仅敬畏上帝,并且也因着敬畏上帝的心,而尊重那敬畏祂的人。尊重敬畏上帝的人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并且希望我们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2、修身克己,信守承诺
  因着敬畏上帝,“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诗15:4下)这一诗句,强调了上帝子民应有的诚信。大卫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真正追随上帝之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为了兑现承诺,哪怕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这是上帝子民的重要品质。我们都很熟悉在 《约书亚记》第9章记述了基遍人以诡诈欺骗约书亚的事情,约书亚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与基遍人立了约,并起了誓,立约之后发现被骗了。原因是他们自己没有查验清楚,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守这个约。第9章26节“于是约书亚这样待他们,救他们脱离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没有杀他们。”之所以他们守约,是因为他们是属于上帝的,他们认为:我要像我的主,我的主守约施慈爱,因此,我既然与你立约了,就算自己吃亏了,我也要守约。我们基督徒作人以诚信为本,克己待人:用要求别人的心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宽容别人,换句话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新约,主耶稣教导:“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太5:34,37)
  三、得居圣山者的践行(诗15:5)
  得居圣山者对于上帝所喜悦的品质,不能只有理性中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认知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当中。实际行动就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行事准则、待人法则以及价值观,所做出的回应就是: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 ;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
  1、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
  “他不放债取利。”(诗15:5 上) “放债取利”是指那些以自己的金钱去苛刻穷人。对于借贷之事,旧约律法有明确的规定:“你借给你弟兄的,或是钱财,或是粮食,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上帝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23:19-20)在摩西的律法下, 一个以色列人可以向外邦人放债,收取利息,但却不可以向犹太人同胞这样做。如果弟兄或朋友有困难时,人应该借给他金钱,使他能够度过难关。后来,当他有能力时,便要偿还所借数目。之所以人不能放债取利,原因乃是我们已得蒙恩典,得到权利去帮助贫穷的人。还有,帮助他人的,上帝看得见,必然会给予赐福。我们要分清的是,借钱与外邦人作买卖交易则是另外一回事。
  大卫在谈到上帝子民与上帝的关系时,一定想到了这段经文,所以将崇拜上帝与放债取利之事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钱财的事上贪得无厌,利用穷人的缺乏而牟取暴力,一定不蒙上帝喜悦。得居圣山者不放债取利。若活在旧约律法之下的犹太人也受这原则的约束,何况是今天我们这些活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呢?我们记住《圣经》的教导:“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他的角必被高举,大有荣耀。”(诗112:9)今天,我们应当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不仅不放债取利,还要多关注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2、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
  我们既然有帮助人的心,因此就“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诗15:5 中)大卫的这一表述,与旧约律法的规定相似,《出埃及记》23章8节说:“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因为贿赂,历史上曾上演了许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闹剧,也酿成了许多屈枉正直、伤天害理的悲剧。从古至今,祸害之一就是收取贿赂;更糟糕的是,无辜的人因此而被判罪。为此,先知以赛亚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赛5:23)《箴言》也明确地说:“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箴17:23)阿摩斯面对当时的以色列百姓,毫不留情地指责说:“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摩5:12)
  就治国方略而言,《箴言》说的更为具体:“王藉公平,使国坚定;索要贿赂,使国倾败。”(箴29:4)因为“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传7:7)公义圣洁的上帝是不能容忍罪恶的。摩西在以巴路山上重申上帝的命令时说:“受贿赂害死无辜之人的,必受咒诅。” 百姓都要说:“阿们!”(申27:25)《圣经》提醒:“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 (箴15:27),目前从媒体看到的反腐倡廉行动大快人心。如果没有行贿的和收受贿赂的,掌权的秉公执法,就不会出现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则社会一定会安定团结。
  3、知行合一,必得蒙祝福
  大卫认真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突然信心倍增,因此,在诗歌的结尾,深情地写道:“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15:5 下)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诗句,表达了大卫的信念,他相信上帝的公义与信实,也确信遵行上帝旨意之人必然会蒙福。
  对于上帝子民应有的素质,大卫已经清楚了,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他所知道的这些不应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切实地践行,大卫非常强调“行这些事”。他将“行”与上帝的恩典联系在一起。大卫相信,只要上帝的子民坚定不移地遵行了上帝对他的各项要求,就必然得着上帝的祝福,具体地说,就“必永不动摇”。“动摇”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是指强烈的震动,“永不摇动”也就是说永远不会经历强烈的震动,表明他的的生活一直有上帝的保守与看护。大卫在这里描述的,与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结尾时所说的话相似:“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约翰一书》记载:“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2:17)我们要知行合一。《雅各书》中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参雅1:22-25)
  结语:
  回顾我们今天的分享:《诗篇》第15篇是大卫所写的训诲诗,他以自问自答的写作方式,将上帝子民在圣殿崇拜中应有的态度及平日生活中应有的品行勾勒出来。《诗篇》开始,大卫提出问题,谁能得居上帝的圣山?接下来,具体地指出了得居圣山者的品格:应具有的为人准则:行为要正直,作事要公义,内心要真诚;应具备的待人法则:不谗谤他人,不恶待朋友,不毁谤邻里; 应当体现的价值观:辨别是非,明确立场;修身克己,信守承诺。有了理性的认知,接着就是践行: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宣告了遵行上帝旨意,活出上帝形象的结果,所得蒙的祝福就是“永不动摇”。透过本诗,大卫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能够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的人,就是在品行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必定得蒙上帝的保守和看护。我们与大卫一样,已经知道了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当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活出上帝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我们就必蒙上帝喜悦,记住上帝给我们的应许:“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愿上帝祝福祂自己的话语。阿们!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